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

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第3篇

>> 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宁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探析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试述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新观念 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实践发展 论循环经济模式下新农村建设 鲁北化工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模式下包装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新形势下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浅谈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绿色物流发展 工业区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山西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成长特征研究 龙桥铁矿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概念框架 燃煤电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石井邦宜.20世oの日本h境史[M].|京:bIh境管理f会,2002.

[4]物のI理及び清撙碎vする法律[EB/OL].1970[20160613]..

[5]h境基本法[EB/OL].1993[20160613]..

[6]h境基本[EB/OL].1994[20160613]..

[7]循h型社会形成推M基本法[EB/OL].2000[20160613].

[8]近藤加代子,谷正和.循hから地域をる:自然循h型地域社会のデザインに向けて[M].福:海B社,2010.

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第4篇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提出来的,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l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2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3 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4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一)制定全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区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我区国民经济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区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鄂尔多斯和乌海建设以能源、煤炭、化工、建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圈;在赤峰和锡林郭勒盟要做好矿业开发和冶炼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圈:在包头建设以钢铁、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呼伦贝尔和兴安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呼和浩特的科技优势,以呼和浩特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三)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00204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是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低效益(“三高一低”)的粗放型道路走过来的, 可以说, 我们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负担加重为前提的[1]。在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发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循环经济立足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摒弃粗放型经济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政策法规、环境意识、技术措施等为保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

2 循环经济简介

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学术界分别从资源利用、技术角度、环境保护等方面给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现在多采用国家发改委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2 循环经济的层次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循环调节,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与静脉产业(资源再生企业)。

(1)小循环即以典型企业为基础,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发展下游产品 加强管理等,减少产品生产、运输、服务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

(2)中循环即建立在区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通过共生企业、共生产业之间建立生态网络,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3)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为目标。

(4)静脉产业为废物再生利用、处置产业,对我国现阶段资源消耗大、废弃物产生量多的现状具有迫切意义。

2.3 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2]。在输入端—产品生产及资源开发阶段应考虑综合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无害化生产。通过原材料的选择和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追求经济的、社会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环境的效益(《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为目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及回收整个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的观念,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

3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3.1 环境意识淡薄

生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一方面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致使产品更新换代快,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污染投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三废”不经处理“达标”即偷排现象严重,其最终结果是环境污染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在消费者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较为偏激,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一方面追求物质享乐,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新旧产品更新换代快;同时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3]。

3.2 盲目追逐新型发展理念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引起全球广泛关注[4]。随后在我国全范围内掀起,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涉及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需要各种技术及辅助政策、设施等予以协助。从当前环境危机考虑,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经济面广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评价依据。

国内现阶段推行低碳,多是开发新区用于低碳试点建设,往往需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新区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剧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且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低碳评价指标,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待商榷。

3.3 技术条件制约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但我国的绿色技术目前还很不全面[5]。

空有超前的经济理念,而缺失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空谈。因此,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3.4 政府监督不够,政绩考核扭曲引导

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就环境权管理提出了“环境权的公共信托理论”,强调政府为现阶段环境权的行使主体。因此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我国,政府与企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循环经济的制定不切实际,监管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环经济实施;再者,我国各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引进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招商引资缺乏实地论证。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5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令虽然规定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侧重于末端治理及技术创新,而对废弃物产生环节、规章制度及宣传教育重视不够,违背了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其次,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而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较为宽泛,仅能作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法律法规;再次,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代价,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缺失,不能对地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最后,关于循环经济中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积极性不够,而企业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

3.6 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为废弃物(包括一般的包装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矿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时常发生的“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现象,触发了公众深层次的环境危机观念,公民对重大环境污染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质疑,同时环保部门关于污染型项目的定性批复不再是定心丸,环境保护由“依赖政府”转变为“依靠自己或民间团体”。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为了保护自己及子孙的生存环境,公民偏激地选择了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垃圾门”事件引起全国关注,致使垃圾焚烧项目走入困境;2012年,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在动工期间遭到民众抗议,最终政府宣布项目停建。

垃圾焚烧和钼铜项目均属于重大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环境危机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解决废弃物与人之间的土地之争,属于循环经济的良好典范,从环境、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看,此类相关项目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胎死腹中。

4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

发展的路径4.1 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污染的综合控制治理,都离不开环境科技的进步,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探索清洁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生产阶段将绿色、环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无害化、可循环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变上游废弃物为下游产品原料,综合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灵活变通,发挥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4.2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德国是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

在利益当前、环境危机频发的今天,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主动控制性;其次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框架,制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专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补充循环经济激励措施,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指导企业生产,从法律上为政府监督提供依据。

4.3 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环境是人民的公有财产,而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明晰国内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强化政府政策导向,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在发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环经济与时俱进。在当前环境危机形势下,循环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 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 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7]。但整体上,循环经济对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枢纽作用。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经济、社会、地域等条件,全面分析,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待低碳经济成熟时方可转换主体。

其次,要改革现行经济考核体系,在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中融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理性看待经济发展,从国家层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落实到企业层面,全面实现绿色GDP考核制度。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8]。

最后,通过免税、减税政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4.4 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

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9],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该体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充分的先例,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督、惩罚、治理力度,通过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沟通力度,了解民众心声,建立良好的公信体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民众环境担忧的定心丸,在加强前期论证、实验的前提下,为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保驾护航。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利用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中都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最后要运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公民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如果能从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环经济,在认识上理解循环产业的环保措施,在组织上听从政府决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并从身边做起,则循环经济一定会成为造福人类的新举措。

5 结语

循环经济的思想是人类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困境,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物。循环经济理念的演进与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资源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10]。循环经济为当今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指明了道路,我们应紧紧把握这一思想理念,在行动中恪守循环经济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资源循环利用这个核心概念,并与政策指导、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相关法规制定等主要工作环节紧密联系,让循环经济实实在在地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范新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 财经政法资讯,2007(1):3~8.

[2] 加藤尚武.资源危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 丁登林.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及对策[J].达州经济,2008(1):29~31.

[4] U. 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R]. London:UK,2003.

[5] 黄丽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J].发展研究,2009(7): 63~65.

[6] 梁剑琴.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