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淮北市是一个因皖北地区煤炭开采而设立的新兴城市,1960年建市。特殊的工业结构使煤炭工业产值一直在淮北市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煤炭税收则是淮北市税收的主要构成部分,煤炭企业同时也是淮北市机构的重点和大额贷款客户。淮北市煤炭企业在金融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煤炭行业的经营状况对淮北市经济金融运行有着较大的:当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好时,淮北市经济增长也随之加快;当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差时,淮北市的经济增长随之减缓,并且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暴露也有着同样的影响。
一、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对淮北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对比。
1、低谷时期。在1996年以前,淮北市煤炭企业的产销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煤炭企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没有过大的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在经济实现了“软着路”以后,能源需求减少,使淮北市的煤炭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煤炭工业经济步入了罕有的低谷。全市煤炭产量从1995年的2236万吨下降到了1996年的2200万吨,下降了1.6%,之后煤炭产量继续减少,直到2000年才开始恢复性增长,达到了2320万吨,仅比1999年增长1.7%,比1995年增长3.8%。在1996-2000年间,淮北市的煤炭价格也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10元/吨下降到了2000年的165元/吨,最低时只有140元/吨。煤炭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下降,使煤炭企业产值增长缓慢,对淮北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度下降。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65%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56.8%,在GDP中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40%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的26%。由于煤炭产业在淮北市工业经济中占据着支柱地位,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减缓也拖累了淮北市经济的增长。在1997年到2000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同期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7%。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几年。
2、高峰时期。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增长加速,能源需求迅速增加,淮北市煤炭企业逐渐摆脱了经营困境,煤炭生产和销售向好,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279万吨,年平均增长16.2%;煤炭价格从2000年的162元/吨上涨到2004年的396元/吨,年平均增长23.6%。2001-2004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5.8%,其中2001年淮北市煤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4%,创下了最高水平。
在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加速的带动下,淮北市工业经济同时呈现增长加速的状态,2001-2004年,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5%、15.8%、16.4%、25.2%,是淮北市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期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8.6%、74.3%、72.5%、7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2%、42.6%、45.8%、42.8%。下图显示了煤炭工业增加值在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和GDP中所占的比重。
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增长20.3%和35.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70%,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承接去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增加值和利润分别达到19.5%和60%。
围绕保障工业经济健康运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平台、强化监测,重协调、稳定运行,抓调整、优化结构,创机制、增强保障”的总体思路,坚持“四个结合”、“四个着力”,切实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调节工作。
一、坚持建立系统与完善制度相结合,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在于及时掌握运行情况,通过监测到的一系列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其特点不在于权威性,而在于是否真实、迅捷和有效。针对统计数据的相对滞后和缺少时效性问题,我省探索建立了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三个系统”,落实了“两个制度”。三个直报系统:一是省百户重点企业直报系统。与省统计局共建,是依法设立的掌握重点企业动态情况的系统。二是行业重点企业直报系统。目前机械、医药、烟草、电力、黄金等行业已运转。三是各市重点企业直报系统。三个系统实行“四个统一、两个监督”,即:统一报送平台、统一报送表式、统一报送时间、统一设计分析软件;数据上报由省、市两级经委监督运行。两项制度:一是重点企业监测制度。从全省遴选100户具有地区、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直接调度对象,实时掌控企业主要产品市场情况、进出口情况、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情况、电力能源保障情况、生产组织变化情况、重大项目投资和投产情况、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情况、突发事件影响情况等等。二是分析预测例会制度。按照“缩短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保障质量”的思路,通过定期的例会制度,多抓情况、少要材料,保证重大情况的及时交流。目前,我委正在建设经济运行调度分析视频会议系统,便于与各市经济运行部门和企业的直接联系与沟通。
二、坚持市场调节与综合协调相结合,着力解决经济运行重大问题
煤炭、电力和运输是计划色彩较浓的行业,解决煤电油运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为做好2005年煤炭供需衔接工作,我们创新煤炭订货方式,召开了全省煤炭供需协调会,为煤炭供需双方搭建直接衔接的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经济运行与其他工作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工作效能,我们建立了由经济运行局牵头,电力、煤炭和运输等相关处室参加的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经济运行内部协调机制,定期会商,信息共享,防范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针对20*年煤电双方在电煤价格上的较大分歧,我们在充分尊重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订价权的同时,通过科学测算,研究提出了市场交易参考价作为煤炭供需双方洽谈的参照,有效地化解了煤电双方的价格分歧和供需矛盾。2004和2005年夏季,我省经历了煤电运全面紧张的局面,在加强监测调度和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煤电运供应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表彰奖励,有效地缓解了供需紧张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三、坚持宏观调控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着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在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市场准入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把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实施了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工程;把全民创业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在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规范和完善配套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把企业改革与资产重组相结合,以强优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注重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坚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国家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先后开展了铜冶炼、铅锌、电解铝等项目清理,研究了有关市场准入问题,提出了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贯彻意见,从源头上较好地防止和控制了钢铁、电解铝、焦炭以及水泥等高耗能新上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纺织、有色、建材、医药等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如根据国家关于促进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纺织行业走出去等政策精神,在通过调研初步摸排了一批重点支持的意向性项目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纺织专项资金项目初审办法》和《评审细则》,组织开展了项目初评和排序,向国家发改委推荐项目30个,最终有12个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获取专项资金1800万元。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企业和中药材扶持项目,其中海螺集团被列为全国重点支持的10家水泥企业之一,获得中药材扶持资金100万元,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升级。
四、坚持综合协调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着力建立经济运行保障机制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工作,要在继续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资料供需协调,保证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高峰时段供应的同时,加强经济运行应急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通过建立生产物资供应长效机制,全力保证经济运行中生产资料的供需平衡。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们以预案编制为重点,逐步探索建立经济运行应急协调保障机制和体制。先后制定印发了《*省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省医药储备应急预案》和《*省煤矿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应急协调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涉及经济运行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工作需要,我们还下达了3400万元年度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省级医药储备计划,着手编制《*省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着手开展应急物资信息调度系统项目建设,推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物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对经济运行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做好经济运行调节的各项工作中,如制定有序用电方案、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三)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坚持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取向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在新经济环境下,生产条件的变化、高技术的运用,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带来很大震动,特别是对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影响至深。本文将透视笔者所在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探讨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一、新经济条件下煤炭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之互动的煤炭经济运行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具备以下特征:
(一)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煤炭企业近几年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者的自动化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安全监控技术投入,技术含量高的采掘机械广泛使用,在产量规模扩大的前提下,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
(二)产品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煤炭企业一直被认为是单一产品企业,地质赋存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每个客户对煤炭产品的性质要求不尽相同,企业根据客户对煤炭产品的特殊要求,经过采、洗、储后,进行资源的配置,量体裁衣,最终达到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近几年配煤技术不断发展,煤炭产品个性化特征变得很明显。
(三)销售市场化范围越来越宽广
煤炭市场从单一计划经济走出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跨行业、跨地区扩大销售范围,一户一策的销售策略,依据成本制订的多样价格等诸多市场要素,要求我们利用成本的优势合理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四)经营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
由于经济资源在一定区域中的流动和组合,资源的配置不再受体制、地区的限制。企业的重组实现了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企业的资本、人力、技术的流动化,使生产经营活动突破了空间的一定限制,可以使同样的资金投入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也使成本要素得到最佳配置。
(五)管理信息化交流越来越便捷
网络技术和数字计算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相互结合,形成了有效的信息群。信息的生成、使用、交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很快将信息尽在掌握中,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适时决策。
二、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新的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经营运作特征,必将影响煤炭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观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它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发生过程的成本。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事后核算,作一些简单的成本分析,因而导致成本管理模式单一,管理目标狭窄、管理手段落后。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煤炭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实现战略成本管理,企业全体成员参与成本管理,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意识,改变过去只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参与的成本专业管理。
成本管理涉及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煤炭市场预测、调研到煤炭产品定位设计与开采洗选,及生产工艺控制,材料物资采购,产品销储运、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成本管理;改变过去只侧重生产成本管理的状况,企业应对产品设计成本、物资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使用成本和综合管理成本等进行管理,使成本降到最低。
(二)煤炭成本预测的公正和合理
按照成本要素,在较长时期和较稳定的产品条件下,由财务部门在计划、生产、劳资、设备等部门的配合下,分别确定各所属生产单位完成产量所需的物耗、人员数量、生产岗位等技术参数,由此产生成本的分项计划,再同下属单位进行沟通,最终汇总确立“计划成本”,作为各下属单位的经营考核指标。在执行过程根据生产条件变化以计划成本为基础进行客观性因素调整。
计划成本保持相对稳定,不再以上年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进行调整,避免鞭打快牛,并由财务部门进行动态运行,改变了一贯将计划成本作为静态指标的做法,实现了动态管理,使成本更切合实际工作。因此,以“计划成本”
为基础,可保持成本预测的稳定性,因素动态调整又兼顾了实际工作的变化性,成本管理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三)煤炭成本控制的重点前移
从注重煤炭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事前成本控制。煤炭产品计划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成本水平的高低。在新经济环境下,煤炭产品个性化和市场化要求在煤炭产品市场定位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应是现时成本控制的重点。
为使煤炭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煤炭的生产过程,而应延伸到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发展的趋势、产品的定位、客户的使用等。某一煤炭产品的形成,不仅表现在常规业务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外部智能化信息的综合管理。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实际煤炭成本对产品业务全过程先进行模拟运行,并在测定阶段确定目标成本,再采用倒挤式方法进行成本定位。即:从事物最初起点开始实施充分透明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将原材料、部件、人工等装配成产品的同时,将成本也一并技术组合进去。在模拟运行中,除应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产品信息的来源成本、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质量成本、处置成本等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更应重视煤炭产品预测阶段价值和投入产出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因素进入产品价值,与之相适应,成本预测和控制的内涵亦应扩展到非物质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亦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成本考核更赋予人性化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以重奖重罚为主,只强调管理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的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成本考核体系仍很重要。成本考核必须明确成本责任,并给予比例奖罚,但奖罚必须联系人的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管理成本积极性;提高职工成本管理的能力;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煤炭企业执行“成本否决,工资负亏”就是将成本同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企业效益同职工利益的关系,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从2012下半年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就进入了低迷状态,煤炭需求量一降再降,煤炭价格随之一降再降;2013年7月1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了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中煤协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煤炭需求增速继续放缓;二是煤炭产运销全面下降;三是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四是煤炭净进口继续增加;五是煤炭库存增加;六是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七是煤炭投资下降;八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大。焦煤集团作为重要的煤炭企业之一,在目前国内市场大环境下,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么在现在的严峻形势下,焦煤集团该如何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支出,提高效益呢,笔者通过管理实践活动,提出了有益的对策。
2.成本控制的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及时发现与预定的目标成本的差异,运用必要的管理手段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成果。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仅指成本的事中控制。本文的成本控制指广义的成本控制,即从广义的范畴来研究焦煤集团的成本控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3.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就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进行成本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成本控制可以创造良好的资金使用环境,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4.焦煤集团存在的主要经营管理问题和不足
焦煤集团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主要成员企业之一,至今已有115年的开采历史。矿区横跨洛阳、济源、焦作、新乡、新疆等五个区市,是我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焦煤集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职工队伍,现有职工540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00多人。目前,煤炭产量已达1770多万吨,营业收入208亿元。近年来,焦煤集团通过内部市场化、标煤计量、“双基”考核等系列管理手段,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零理念,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通过研究焦煤集团成本管控现状和实际,发现焦煤集团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成本管控体系不完善。
成本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成本考核没有与企业领导挂钩;专业处室指标没有按管理属性进行测算、责任落实和考核,没有体现成本管理“系统抓”的责任;成本过程管理缺乏刚性,管理效果差,事前无预算、投入较随意,事中不控制,造成成本管理漏洞;成本考核兑现不严格,考核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4.2物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材料回收、修旧利废效果差;材料发放管理不规范;材料现场管理不到位,没有对现场材料丢失、损坏、浪费等行为加强管理;材料储备资金额度较大,有长期闲置物资,长期不用物资未能及时调剂。
4.3生产经营计划及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月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不全面,只是生产作业计划,无经营计划内容,不利于专业管理过程中对成本控制。计划的严肃性较差,准确性较低,计划的执行不到位。月度生产经营分析简单,没有起到经营分析指导生产经营的作用。专项资金管理滞后,个别单位的专项资金未全部实施。
4.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人力资源结构、薪酬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效率偏低,人工成本在总成本所占比重过大等,制约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
4.5内部市场化机制运行效果不明显。
基础管理还不牢固,计量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快捷、准确、严格核算的作用;协同运作质量不高,专业市场管理经营意识差、管理不到位,没有按照“系统抓”的经营管理责任,导致成本管控不到位,影响内部市场化运作的质量;市场化运行效果不明显,市场化机制不灵活、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方法的多样性,对市场化的内涵把握不准,外延不足。
5.焦煤集团加强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对策
5.1增强成本意识,强化全员管理。
在目前煤炭行业严峻形势下,必须首先使所有人对成本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树立全员成本观念,让所有员工明白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工作的关系。要把企业的成本与企业各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经济责任及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成本责任层层分解传递到每个职工,让每个职工都明白自己的责任。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定规章制度,奖优罚劣,进而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个个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5.2加强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要进行生产成本的控制,一般来说,焦煤集团必须拓宽降低成本的视野,把生产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结合起来。所谓成本的事前控制就是指在成本发生之前,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逐降低保证体系。所谓成本的事中控制就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于焦煤集团成本控制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供应环节上控制材料采购成本,既要努力降低材料库存成本,又要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不耽误生产使用,着力挖潜增效,加大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控制非生产支出。所谓成本的事后控制就是通过成本分析,总结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及时提出降低成本的新思路、新方法。
5.3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减人提效。
加强定员管理,坚持定员与优化生产系统相结合、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相结合、与精简机构分流富余人员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各单位的劳动定员重新进行了优化,定员人数进一步压缩减少。优化生产组织,从工作任务安排、人员摆布、工作顺序等各方面,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员工有效劳动。加强日常劳动组织管理,增加工作日中有效工作时间,提高有效劳动效率,进而提高人均效率。转变工作时间低效率、以组织加班弥补工作任务不足管理模式,科学安排员工在每个工作日的生产任务,做到工作时间内任务饱满、有效,减少无效劳动、重复劳动和返工劳动。
5.4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运用市场化手段有效应对危机。
以成本管控为重点把“三同时要求”化为具体措施,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围绕经济运行,做好专业化管理向市场机制创新、推展延伸转变,矿(厂)长、经理、区队长、车间主任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总会计师及市场化分管领导职能由财务管理、专业管理,向企业全面经济运行管理转变;专业科室由专业系统管理向围绕市场化机制协同抓转变。用以上四个转变,来克服“三个两张皮”和“三个同时不到位”的现象。使人人懂经营会管理、善管理,两手抓两手会。
6.结束语
关键词:煤炭经济运行 煤炭成本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62-01
一、新经济条件下煤炭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之互动的煤炭经济运行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具备以下特征:
1.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炭企业近几年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者的自动化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生产安全监控技术投入,技术含量高的采掘机械广泛使用,在产量规模扩大的前提下,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
2.产品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煤炭企业一直被认为是单一产品企业,地质赋存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每个客户对煤炭产品的性质要求不尽相同,企业根据客户对煤炭产品的特殊要求,经过采、洗、储后,进行资源的配置,量体裁衣,最终达到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近几年配煤技术不断发展,煤炭产品个性化特征变得很明显。
3.销售市场化范围越来越宽广。煤炭市场从单一计划经济走出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跨行业、跨地区扩大销售范围,一户一策的销售策略,依据成本制订的多样价格等诸多市场要素,要求我们利用成本的优势合理准确地反映出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4.经营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由于经济资源在一定区域中的流动和组合,资源的配置不再受体制、地区的限制。企业的重组实现了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企业的资本、人力、技术的流动化,使生产经营活动突破了空间的一定限制,可以使同样的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也使成本要素得到最佳配置。
5.管理信息化交流越来越便捷。网络技术和数字计算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相互结合,形成了有效的信息群。信息的生成、使用、交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很快将信息尽在掌握中,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适时决策。
二、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
新的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经营运作特征,必将影响煤炭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
1.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的特点不同,产品成本的特点也不同。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采业,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与其它产品相比,具有它的特殊性。(1)原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用于煤炭开采的主要是辅助材料消耗,如木材、坑木代用品、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都不构成产品实体,可以多次地进行回收复用。(2)煤炭生产受地质构造、储存条件、储量、品位等条件限制,煤层埋藏的深浅、煤层的厚度、顶底板的好坏、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都对煤炭生产成本有直接影响,生产中辅助费用高。同时,为了避免水、火、片帮、断层、瓦斯、煤尘、冒顶等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必须发生一些辅助生产和安全保护费用,如通风、排水、防火、照明、防尘等支出。(3)进行地质勘测,探明地质构造和煤炭储量、煤层结构,进而确定可采与不可采,有的煤层还要做产前疏干水的准备。由于受地质条件及构造影响,不同的矿井煤层开采难度、工艺过程都有所不同,采煤方法的选择、工作面布置、设备配备、机械化程度等都影响成本水平。(4)活劳动消耗多,工资成本比重较大。由于主客观原因,煤炭开采业在我国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用人多,效率相对比较低,同时,因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服务年限短,因而各种补贴、津贴较高,工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列全国各行业的首位。(5)采掘并举,掘进费用对成本影响较大。实践证明,保证采掘的适当比例关系,是煤矿稳产、高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6)生产组织和成本管理比较复杂。由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遍布井上井下,点多、面广、线长,并且大部分在井下,因此生产组织和成本管理非常困难。除成本固有的特殊性外,还有物价上涨、员工收入增加等客观增支因素也是成本增加、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据以上原因,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观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它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发生过程的成本。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事后核算,作一些简单的成本分析,因而导致成本管理模式单一、管理目标狭窄、管理手段落后。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煤炭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实现战略成本管理,企业全体成员参与成本管理,人人树立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意识,改变过去只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参与的成本专业管理。
2.当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随着安全生产、技术投入、人员安置等方面的支出的加大,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是成本管理观念薄弱;二是成本控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三是成本核算分析两级分化严重;四是成本管理方法、手段落后。煤炭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成本分析所组成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却仍停留在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而对其他方法运用较少。
3.煤炭成本控制的重点前移。从注重煤炭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事前成本控制。煤炭产品计划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成本水平的高低。在新经济环境下,煤炭产品个性化和市场化要求在煤炭产品市场定位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事前成本控制应是现时成本控制的重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因素进入产品价值,与之相适应,成本预测和控制的内涵亦应扩展到非物质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亦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成本考核更赋予人性化。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以重奖重罚为主,只强调管理的目的,而不注重达到目的的过程,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成本考核体系仍很重要。成本考核必须明确成本责任,并给予比例奖罚,但奖罚必须联系人的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管理成本积极性;提高职工成本管理的能力;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煤炭企业执行“成本否决,工资负亏”就是将成本同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企业效益同职工利益的关系,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5.成本管理手段更加先进。在新经济环境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成本管理的方式更加先进。从20世纪60年代的物料需求计划,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计划,再到90年代末期的企业资源计划,企业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管理环境下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已把市场预测、物资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等各个管理环节一体化。成本管理手段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满足成本管理日益提高的要求,才能更利于企业管理的发展。
煤炭企业只有加强成本管理,推动成本管理由战术型、经济型、以物为中心型、算账型向战略型、经济与技术结合型、以人为中心型、经营型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市场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