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应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关注生存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具体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实践具体的关注人的因素,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代精神影响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觉的独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及其全面发展为基础,充分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创新性,加强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

二、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正处于新旧范式转变之间。它们并非不可逾越,而要看其关注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范式并没有将量变和质变统一结合,而是将二者进行分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新旧范式不仅要加强转换,还加强互动并存。在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善之前,先要探究教育所处的状态。若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缓慢的,没有突破的,那么范式的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确定高等学科管理的范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评价,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差异。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有大范式和小范式之分,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大范式与小范式也将会有相应的转换。范式作为基本范例,主要为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破解中的疑惑。其强调思维活跃,解决了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模式的思想束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解放,使其行为受到尊重,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先有所认识再进行行动,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对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再加以范式的指导可进行理论突破,保证对高等教育管理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解释。在高等教育管理下,范式的转换具有概念的延伸、学术的互通。

三、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学界已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将它作为推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借鉴其它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尝试构建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一、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加强大学人本化管理的认识

大学是什么?从大学诞生之初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大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不仅会影响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也影响到什么样的人参与政策制定和人事决策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在大学管理中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如果认为大学只是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那么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就较为突出,管理的主体就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管理的权力也就会突出行政权力,人本管理思想必然受到忽略。如果对大学持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探究学术的殿堂"、"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圣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等观点,那么就能认识到大学组织的特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会得到彰显。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大学的管理决策和人事政策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关注那些群体?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应该关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尤其是教师群体。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对于教师,在学术上要保障他们自由探索的权力和学术研究的条件,在决策时应尊重教师们的愿望和诉求。大学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其管理活动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它应该寻求人的活动的意义,努力实现人的价值。

二、借鉴国内外"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将人本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

"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在大学的管理事务中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真正体现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依靠教师力量办学"。其最初源头是来自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当时的教授集体全权管理大学事务,享有大学招生、教学、考试、授予学位等同题的决定权与控制权。这种"教授治校"思想也是西方大学人本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基本照搬了巴黎大学的教授治校模式。但真正将"教授治

校"作为一种大学理念的还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的管理思想也不断发生演变,但"教授治校"的理念却一直在西方大学得以流传.并且逐步远播世界各国大学。

我国开"教授治校"之先河的是民国初主政北京大学的先生,他强调:"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这是西方大学管理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成功借鉴。其后清华大学也开始实行教授治校.刚开始时阻力很大,直到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才冲破阻力,使"教授治校"得以制度化。"教授治校"思想在北大和清华的实行。充分体现了两次校长依靠教授办学的民主精神和人本化管理理念。可惜的是,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教授治校"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人们不敢提及的"术语"了。现在,我们重提"教授治校",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三、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由于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善用激励方式的管理者常常是优秀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实践者。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O一3O%;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O一9O%。其间的幅度相差6O%,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和创造知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需要采用激励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建立起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当前正在实施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只要在聘任过程中坚持公平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资历界线等原则,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四、倡导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顾客意识",凸显人本化管理理念

"顾客"的概念,源于公司企业组织中的顾客服务的理念.是一种市场的观点,它以顾客为尊以追求顾客的满意作为公司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力的基本法则。从2O世纪8O年代以后,"顾客意识"已全面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并逐渐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推行。对高校而言,其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是大学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强调"顾客意识"管理,就是要使顾客能够"用脚投票"。所谓:"用脚投票",对于公司企业而言,就是顾客如果对公司企业产品、服务等不满意,可以马上走人,到别处去购买;对高校而言,如果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管理和学习环境不满意,也可以流动。这样就迫使高校的领导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其顾客--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使高校的管理、高校的决策、高校的改革等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并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高校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顾客意识"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又一体现。

总之,凸显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化理念,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体现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高等学校作为创新知识、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孵化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推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提高高等学校产出的效率,使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管理的涵义,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定义为: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2]。“治理是一个任何组织、公与私管理共同事物的各种方法的总和”[3],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的英文是Governance源自拉丁文的Gubenare,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地应用经济社会领域[4]。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有两个英语单词来表示“管理”,一个是Governance,另一个是Management。在英文翻译时,对这两个高等教育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后者多指大学的微观的组织管理[5]。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促进高校正常运转,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效率,改善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是一致的。教育自治,所谓“自治”即意味着政府应逐渐退出微观办学过程,促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教学、科研、课程设置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和更多的弹性。

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管理重在“管”,教育治理重在“治”,如高校运行、人事、教学、学生、科研、财务、后勤、档案、安全、数字化等方面均可用“管理”一说,管理重在规章制度建立,治理重在执行“、善治”。自治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政府本位”和“行政本位”到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的根本性转变。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是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和执行模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存在的隐性缺陷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隐性缺陷

国家对研究生的选拔主要是经过考试来筛选。考试的主要科目是英语和政治,加上一到两门的专业科目,按照书本和试题上的指导,研究生入学考试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除考试之外,在研究生的选拔上,近年来我国虽总结出一套看似比较切实可行的招生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清晰性与实际操作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晰。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比较熟悉,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的技能,懂得两门外语,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身体健康。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生,更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可以体现出一个研究生的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等能力。我们不但缺乏研究生培养机制,还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2009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研究生占用有限的资源,教师很难进行一对一地指导。

(三)研究生教学模式可行性与实际操作单调化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都有现成可以搬照,教学手段有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实验室、社会实践等等。但现行的最简便、最节约成本的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授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严重地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授课内容过时陈旧,有些内容还会与本科课程重复。

(四)研究生科研管理的不足

由于科研能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特征之一,而高校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论文数量成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许多高校将科研与毕业学位直接挂钩,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科研量化的主要方式是“核心期刊”数量、“转载引用率”等等。

(五)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广泛性与针对性缺乏之间的矛盾

合作共赢是当今的世界共识。目前,在某些国内高校,研究生短期出国、培训、实习的人数不是少,而是太多了。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外语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学生连阅读外国文献都困难,难以与外国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也达不到目的。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保障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就业制度等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将市场需求与学校需要进行招生,依据国家战略,按照学校计划,有效实施研究生招生,不要为了扩大招生而招生,并从社会需求反馈信息,及时、适当调整招生人数和计划。二是继续扩大学校自主招生与灵活推荐的招生制度,引入招生、培养与就业一条龙导师负责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只招不管,只管不培养,只培养不负责的缺陷。三是监督、自律和制度相结合,以资格审查年审等形式推选导师,弱化行政管理对导师的影响,提高导师地位、待遇、权利和义务。

(二)改变人力资源成本理念,战略性培养研究生。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人才的投入是第一资源,把人才从成本概念演变成为资本概念,将研究生培养作为人力资源。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帮助研究生创造自身价值,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有计划安排学生参加政府课题、社会重大课题、社会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培养战略实施要从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模式、今后发展、时间、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合理配置和各个阶段需要资源,保障计划的实施及战略的实现。

(三)拓宽研究生视野,着力增强国际学术的交流能力。高校应该创造积极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的学习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定期地在本校举办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国和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专家做报告,教师与研究生都参加,向国内外名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去。适当鼓励研究生与国外专家进行英文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大赛等等。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让研究生走向国际,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我国高校进行学习、深造。随之而来的高校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成为了高校国际化发展路程上不可忽视的问题。教育与管理的好与坏不但能彰显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在中央教育部的引领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管理工作指导,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保障来华的留学生规模能够稳步扩大,大力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非常重要。

一、加强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三个核心概念之一。这些年来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和全球化的视野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单纯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而是要将跨文化、跨国界的理念与个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制度、模式的同时,将之与本国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传统相结合并融会贯通,以形成更先进、高效、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占据重要角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也应在文化理念结合与贯通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无论是对于来华学习各专业或是短期学习语言的学生,留学生无不是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留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国家利益下的要求,更是推动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发展的战略计划。此外,留学生教育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促进提高我国国际人才的竞争。其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留学生教育的不断深化能够促使我国高校留学生资源不断扩充,营造良好的高校国际化氛围。不仅营造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还能够培养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而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为校园文化增添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置身于这种多元化的校园当中,本国学生也能够在多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留学生教育理念,否则只会导致留学生无法学到实际性的知识文化,还会进一步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由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在扩大留学生群体的同时,还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前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学习,而是更加适应国际化标准的双语教学,甚至是多语教学。同时,由于留学生教育涉及到涉外教育,虽是文化学习交流,但更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外交属性,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留学生教育时,还必须注重建立起与留学生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以便我国高校服务的国家化进程被有效推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

教职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留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确切落实到每个学生当中。改变传统的留学生教学管理理念,并在新制度下彻底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有其重要性意义,而这些变化的基础都必须以提高教职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当前,我国多数高等教育院校也愈发意识到,国际化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国家实施一定的教育政策引领,更重要的是还要打造一批具有高素养、学识深厚的教师团队。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更是如此,若是教职人员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那么自然而然的与留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从而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相反的则会导致两者间形成恶性循环。基于此,一方面,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学术造诣、努力钻研其业务,并掌握好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积极培养教师对于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热情,加强教师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传播我国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对于原本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实施相应的培训,例如不定期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授课和与其沟通交流。同时,高等院校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为相关留学生教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出国进修和学习深造的机会,以便教师的双语、多语教学水平及其能力上能够有所提高。

(二)优化留学生学习教育环境,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及生活辅助

来华留学生在教育背景、政治态度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等都与我国的现实社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所以,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使留学生能够用认同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教育,以促进中外学生更好地和谐相处。因此,在进行留学生教育管理时,要优化留学生的精神环境,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

例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在专业学习上总是会面对汉字生词晦涩难懂,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配备专业相近且外语能力较强的中国学生助手,且只限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以免影响大四学生的就业实习和其他考研学生。但是所选出的学生辅导也必须事先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才能避免中国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又不得不遵循教师和学校的指令,最终致使留学生和辅导生产生极大的分歧。而有了专门的中国学生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帮助,留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环境当中,并加强与中国学生的联系。此外,在学期末时,应让留学生根据相应学生的辅导帮助及成果进行反馈,如制定PPT让留学生真实地反映出在学生帮助下整个学期的所获所得,以此检验留学生和辅导生的实际学习和帮助情况。而对于帮助留学生学习的中国学生,学校也应该实施一定的学分奖励或是为其提供适当的奖金补助,亦或是在新学期的开始让中国学生自行选择想要的奖励方式。如此,不仅有效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还能够促进中国学生更为积极地辅助留学生学习和学习留学生国家的相关语言文化、风俗人情等,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朝着国际化发展。

此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可将课堂教学与其相应的实践体验相结合,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到学校、协会等组织的各项文化、学术活动或是公益活动中等,让留学生不仅提升中国文化知识水平,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但是要遵循留学生的个人意愿,切莫强迫,要让留学生自主选择喜欢并想参与的社团活动或是其他活动的机会。而在这种良好的学习和精神环境中,留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校所营造出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并受其熏陶,从而更加认同我国的留学生教育管理。

(三)柔性教育管理,减少特殊照顾

柔性教学管理主要是建立在人们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非强制性的方式,并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说服力,使人们能够将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而对于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柔性教学管理,则是在研究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心里自觉产生说服力,继而自觉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而对于留学生的柔性教育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指导,让留学生能够自觉融入到学校生活中,而不是任由和迁就留学生的行为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大都带有特殊照顾的特性,例如针对来华留学生而专门开设的餐厅食堂和独立的学生公寓,亦或是安排专门的教师来为留学生授课。这种特殊照顾的管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且能够让留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不仅增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和压力,甚至会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出现混乱状态。

所以,不仅是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更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文化之间更好地融合交流,还

应该使高等教育留学生的柔性教学管理要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以创设出符合我国实际教育环境和教学理念要求的管理方法,并提高我国留学生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创造出温暖的学习环境,对于中外学生都要遵循统一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对于留学生也应该尽量做到一视同仁,即使是要帮助留学生学习,也应该采取适当合理的方法,不可过分特殊照顾。同时,为了便于留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交流当中,应该坚持人本思想,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且柔性与科学兼顾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对留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进行深造学习,不仅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与其国际接轨。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发展,我国院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计划,不断提高其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红.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03.

[2]单宝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10:431-436.

[3]杨培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特色管理思路研究――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30:92-93.

[4]冯惠玲、胡娟、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库的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的人、物、资产、空间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实施会随着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而且流动性强,管理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持,以便相关人员迅速、有效地查找各类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管理,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例如信息视角下的课件资源管理。课件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产物,是高校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手段。课件资源的使用需要相配套的硬件设备、教学课件资源和老师的写作才能,这样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完成教学课件制作时,首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一过程需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来实现。其次,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才能完成对信息的搜索、选择、加工和完善,才能使相关信息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学信息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交流。学生也可通过信息搜索等手段在网上浏览、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培养自己对现代科技的应用、掌握能力。

(二)信息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育讲究的是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首先,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形象、逼真地向学生传播了知识内容,且通过动画等形式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为清晰。甚至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试听教学、体育教学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其次,互联网在教学管理中也可以应用。互联网是一个双刃剑,由于一些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不健康信息的迷恋,导致学业的荒废等不良后果。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对于教学管理的积极意义。1.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学习素材,开拓了教学思维,促进了教学的创新。2.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适当的交流平台,增进了师生感情,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的一些思想、学习问题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3.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结合个人兴趣,加入一些论坛,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4.互联网还是个展示平台,将教师的优秀讲义,学生、老师的一些先进思想等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增强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使学校有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总之,信息化迎来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时代,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三)信息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都是高校最大的人员流动群体。而新生入校要进行档案登记,建立档案保管,办理各种业务等等,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信息量。同时,毕业生的离校,需要进行档案提取,就业安置等,其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亚于新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条件,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和辛劳?而信息论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使这些信息完好地保存并能快速地调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入校学生和离校学生都能顺利、快捷、轻松地办理各项人事相关手续。此外,对于其他人员的离职、入职管理,对于个人的科研成就、行为结果都能有效地、准确地、清晰地予以保留,成为评价个人情况的依据。

(四)信息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所有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财务管理关系着高校的建设,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学校财务管理信息量大、核算量大,此外财务预算、预算分配、财务分析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给财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方面可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财务分析,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确保高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了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了财务分析的高效性、准确性,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五)信息视角下高校人才输出管理

人才就是高校输出的产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积累,各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手机、微博、论坛等都是人们传递信息,获得信息的途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个人简历,增进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联系,实现成功就业。其次,高校毕业生的成功就业,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在信息背景下,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网,使毕业生在获得正确就业意识的同时,还会学习到就业的技巧,获得招揽人才企业的信息等,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和顺利创业提供帮助。此外,信息还是学校与毕业生的交流平台,通过校园论坛等途径,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就业心理等,结合毕业生情况,学校老师可以给出积极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经验也可以用来和大家分享,为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实例参考,提高高校就业管理的水平。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