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第1篇

关键字:信贷危机 政府职责与监管 企业信用 企业融资

温州是我国市场经济诞生最早、发育最快、成熟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温州经济曾经作为先进模式被广泛推广和运用。具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流动资金总额至少有8000亿。充足的资金,发达的商业,使得民间信贷在温州得以发展兴盛。然而2011年温州信贷危机的爆发,连续出现的老板“跑路”事件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忧患。

一、从政府职责与监管的角度看温州民间信贷危机

(一)金融体制改革屡不落实,阻碍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长期以来,温州经济面临两难境地:中小企业没有钱,融资难;民间资本不差钱,投资难。利率管制导致资金价格扭曲和官民借贷双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长期存在断层,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因此盛行。

早在30年前,温州人便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旅。那时的温州,银行利率过低,农民存款积极性不高,导致从信用社无钱可贷,月息五六分的高利贷成了唯一的融资渠道。1980年10月,温州市金乡信用社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利率。存贷款利率从最初的4厘2分和7厘6分别上浮到1分和1分5。结果在利率浮动前的1979年,金乡信用社的居民存款只有380元,到1981年存款迅速增至54万元,贷款量也随之增加。正规融资渠道的畅通直接遏制了当时盛行的地下钱庄高利贷。在此基础上,央行于1987年批准率先在温州实行利率改革,但因种种原因改革未能得以深化。

2002年,温州开始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成为了全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改革内容共有6项: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三包一挂钩”;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农信社;改造温州城市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推出个人委托贷款);政府组建两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随后又在2003年提出建立温州金融港的设想,却都鲜有实质性突破,最终搁浅。原因归结为在新形势下金融体制的全国同质化、一体化在加强,地方要实现金融体制的新突破并不现实。

2011年11月8日,温州市政府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目标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1”是指温州市政府起草并上报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包括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提出要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此外温州市计划,允许各类贷款利率在法定贷款利率4倍以内自由浮动,具体利率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从而缩小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利率双轨制差距。

此次温州再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实是2011年民间借贷危机背景下的无奈选择,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被迫之举。并且时至今日,这项“1+8”行动方案才刚刚获批,何时成为现实更是未知数。三十年来的温州经济运行一直疾呼的金融体制改革迟迟未能落实,最终导致了市场的畸形发展,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信贷政策朝令夕改,无视实体经济运行规律

举个鲜明的例子:温州最大眼镜企业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2011年9月21日被传“跑路”,2011年10月10日从美国回归温州。信贷危机的严重性因“眼镜大王”胡福林的跑路被广为传播,他本人也成了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的标志性人物。

事实上,信泰集团的情况属于债权危机,而非资不抵债导致的破产,胡福林“跑路”的根本原因是短期贷款和长期投资发生矛盾。2009年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增值税,在政府倡导企业转型的大好环境下,很多企业大量贷款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如信泰集团的太阳能生产设备线投资)。当企业仍在基础投资阶段,尚未将投资转换成产品并且进一步变成利润时,银行开始抽贷(像胡福林投资的太阳能行业,从投资到产生盈利,能在四年内收回成本并有所盈利已是奇迹。从2008年银行放贷到2011年银行抽贷,仅过去三年时间)。此时企业的资金还困在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上,没有现金还贷,只能转向民间借贷。通过民间资金短期借贷的方式还贷之后,银行继续新一轮放贷,企业就可以将银行贷款用于偿还短期的民间借贷资金,如此便可平稳运行。然而2011年连续的紧缩银根政策使得银行拒绝再次发放贷款,直接导致像信泰这样的企业资金链崩断。沉重的还债压力加之当地民间金融组织部分带有黑社会背景,最终导致大量温州老板“跑路”,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爆发。

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带来了全面通胀,与此配套的工程放款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资金层面受到更多的挤压。为抑制通胀压力,2011年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每一轮政策压缩对中小企业的边沿影响都要大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政府的信贷政策过于短期,而实业投资是长期性的,短期信贷政策和实业投资的长期性错位,最终拖垮了企业。信贷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无视产业发展规律,不得不归结为政府职责缺失的一种表现。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第2篇

本周,次贷问题还在不断浮出水面,除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都不断爆出信贷紧张或投资亏损的坏消息,投资者仍然无从判断次贷风暴的危害程度到底有多大,投资信心极度脆弱,股套现和赎回基金的愿望有增无减。在全球股市恐慌性下跌中,过去3个星期市值“蒸发”了数万亿美元。售潮还将持续多长时间,面对日益扩大的美国次贷黑洞,没有人能说得清。

前期升幅骄人的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股市在这种套现压力加大的环境下成了基金们的“提款机”。事实上,亚洲受此次次贷风暴影响很小,没有处于风暴中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日前表示,相信拥有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能够抵挡次贷风暴。

目前投资界对包括港股在内的亚洲股市的后市有较大分歧。最为乐观的要数摩根士丹利,其研究报告指出,虽然次贷问题很可能令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时间持续到2008年,并会拖累欧洲以及商品生产商,但对亚洲市场影响有限,因为亚洲市场资金充裕,上升动力持续,所以相信亚洲股市调整已近尾声。里昂证券则认为,次贷问题恶化,令环球信贷市场紧缩,意味着企业盈利见顶,经济活动将大受影响,市场不怕风险、光赚不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法国巴黎亚洲策略员也认为,央行相继出手救市,是亚洲市场短线调整的重要信号,亚洲股市仍有10%的下跌空间。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贷危机 金融改革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9-02

一、温州信贷危机的现状

温州市拥有繁荣的民营经济和活跃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中小企业超过40万家,融资来源高度依赖民间资本市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2011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全市社会融资总量的20%左右。

由于民间借贷未在“阳光下运行”,加上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市场监管,使得民间信贷不得不通过高利率来弥补贷款的高风险性。温州民间借贷的年综合利率水平高达24.4%,在巨大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很多温州企业纷纷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逐步使资本远离实业经营,进入“虚拟经济”。

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银根紧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持续冲击下,温州企业不断加重的信用风险终于在2011年下半年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资金链断裂的民营企业纷纷陷入“跑路潮”、“倒闭潮”,其中不乏一批资信较好的龙头企业。2011年一年温州有234家企业破产,6名企业家跳楼自杀,几十家企业老板“失踪”,这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温州信贷危机引起了中央高度关注,包括国务院、工信部、央行在内的多个部委纷纷出台政策,希望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扩散。然而,由于传统的金融体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即使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也无异于扬汤止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信贷危机。最终“跑路潮”还是溢出了,2011年―2012年3月,温州又有60多位老板跑路。随着新一轮的还贷高峰的临近,温州信贷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二、传统金融体制难以解决信贷危机的原因

(一)传统的信贷抵押模式限制中小企业融资

首先,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普遍缺乏被银行认可的硬性的抵押物。银行要求的抵押物通常是土地、房产或大型固定资产,而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往往不具备此类资产。“先天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失去了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其次,抵押担保程序复杂繁琐,企业还要负担相应的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综合费用率层层推高,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最后,银行对放贷金额控制较严,抵押物价值评估方法缺少灵活性,企业难以获得足额的贷款。

(二)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信用担保体系在传统金融体制下,扮演着重塑银企关系、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10年,我国4817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为35万户企业提供了1.58亿贷款担保额,仅占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狭窄,缺乏对担保品种和担保方式的创新,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灵活的融资需求。

另外,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很难和协作银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很多情况下被迫承担不对称的风险。由于缺乏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担保机构背负着沉重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年利率的50%。风险和收益不对等,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只能谨慎从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担保机构的帮助。

(三)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急、频、少”,迫切需要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金融产品,通过各种信贷服务工具,提供涵盖中小企业“购、产、销”的一篮子方案。虽然,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但大多数产品操作程序复杂,过度依赖抵押和担保,且品种单一服务范围有限,不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大量收紧基层银行的信贷授权,将贷款审批权向上集中。县级机构大多只办理吸收存款、转账结算的业务,不能发放贷款。有的银行规定,信用评级在3B以下的企业贷款必须由省分行审批。复杂冗长的审批程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等贷”的时间,限制了中小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商业银行的薪酬与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根据职位、个人学历、工龄等确定,比较固定。绩效工资虽然受经营绩效的影响,但相对于基本工资的差额来说,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风险考核机制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抱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了不影响到负责人绩效的考核及职位的升迁,很多分支行宁肯闲置资金压缩贷款,也不愿冒险放贷给中小企业。

(五)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保守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安全的考虑,不愿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首先,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存在不能预计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经营风险大,退出市场的概率比较高,对中小企业放贷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

其次,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高。银行贷款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贷款规模越大,单位交易成本越低,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小,导致银行单位交易费用上升。银行出于节约成本和保证贷款经济性的考虑,大多不愿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三、对温州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鉴于温州信贷危机可能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甚至银行业的严峻形势,国务院于2012年3月28日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温州市以解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为目标,以打通约8000亿元民间资本和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引导民间融资正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是温州走出信贷危机“涅重生”的必经之路,更是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积累经验,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示范。

言简意赅的“12条”给了当地政府一定的施展空间,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立足温州实际逐步摸索。

(一)完善民间金融的相关法律

我国一直没有民间金融立法,使得民间资本一直在“灰色地带”运作。这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也难以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严重妨碍了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真正实现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化对接,目前应尽快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出台诸如《放贷人条例》、《民间融资法》等具有较高法律效力层次、系统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和交易框架,打破过去基于亲缘、地缘等熟人间的民间借贷,让法制契约引导和保护民间金融发展。

首先,立法必须对民间借贷机构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存款准备金制度、借贷利率浮动范围及股东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定。相关规定应注意给予民间金融发展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其次,把民间借贷纳入《合同法》保护的范畴,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资金借贷范本,赋予民间投资人以正当合法的私产保护权利。

第三,修改强化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内容,防止出现“民间融资的金融传销化”,滋生道德风险扰乱金融秩序;同时对民间投资运作进行一定限制,以免民间资本过度逐利,对相关企业、个人甚至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松绑

温州市计划在三年内设立120家小额贷款公司和50家村镇银行。但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严重制约着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功能的发挥。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从银行获得的支持贷款也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所以小额贷款公司从一开始成立时,其规模就受到了严格限制,加上小额贷款公司按普通工商企业纳税,不享有金融机构在其融资运营中的优惠待遇,各种税赋占其营业收入的三成左右;而村镇银行受《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限制,只能在银行全资或者控股下经营,民间资本根本无法分一杯羹。

种种僵硬的制度设计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无力在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间打通投资和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设计者”的初衷。温州金融改革应从制度层面入手,逐步放开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职能发挥的各种限制。

首先,管理当局应当准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民间资本负债经营,适当扩大负债率;其次,鼓励更多自然人以自有资本参股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允许资质健全的自然人和民营企业控股村镇银行;同时,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企业的名份,准许其在通过三年综合考评后改制为村镇银行;最后,还要严格控制其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和农户,防止职能异化。

(三)成立金融监管机构,明确监管部门的权责

为了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监管引导和规范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实施备案管理制度,才能维护金融秩序,保障民间资金的安全;同时也便于宏观管理部门了解真实的民间金融动态,加强流动性管理。

温州目前成立了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旨在对各类投资公司和新兴金融机构监管。但金融活动错综复杂,仅靠服务中心难以全面监控温州金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多部门联合监督管理势必“九龙治水、政出多门”,出现争权夺利又相互推诿的现象。建议将银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改组,成立温州金融监管局,下设民间资本监管部门,全面监管温州的银行、保险、证券、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和类金融行为。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监管部门的权限,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监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是保障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让民间资本在公平自由的金融秩序下运行。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之所以没有融入主流制度体系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改革限制太多。温州金融改革绝不能仰仗政府“包办”,如果监管部门仅凭行政的意志,为金融改革的种种细节都设计好了路径,必然扼杀了民间金融发展创新的活力,甚至会增加权力寻租的空间,为金融改革埋下隐患。

(四)拓展多元的投资渠道,推动利率市场化

《总体方案》中没有提及“利率市场化试点”的相关内容,但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借贷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不放开利率管制必然导致“基准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脱节,民间金融尤其是民间信贷的运作机制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由于我国不同性质的银行改革进度不一样,财务约束也不同,放开存款利率上线,经营不佳的银行就会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首先,温州市可以通过活跃银行体制外的金融市场,吸纳民间资金。当资本在金融市场中形成供需均衡的市场价格,必然促使银行利率回归市场化。温州市应利用金融改革试验的契机,争取特批成立温州产业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不同风险等级和产业类型的基金,与不同风险容忍度的投资者对接,打通民间资本向公共事业、新兴产业、民营经济、交通运输等实体产业的运输通道。鉴于温州市金融体系外地银行独大,应尽快成立本土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满足民间资金投资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温州市可以通过推行“放贷投资合股化”,绕过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全国存款市场的冲击。“放贷投资合股化”就是将不愿意接受银行低息的资金引向合股村镇银行、合股贷款公司、合股投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通过合股机构进行放贷投资。正规的合股机构利用市场竞争手段与银行争夺资源,必然会导致利率的市场化浮动,对正规金融和高利贷都会有所冲击。

参考文献:

1.黄孟夏.中国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郑儿妹.“十二条”崩盘后的救赎[J].财经界,2012(5)

3.李杰.民间融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12(3)

4.高峰.从温州事件看中小企业的困境与突围[J].财经界,2012(3)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牙买加体系;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岌岌可危。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接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严重打击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的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贷市场崩溃所蒸发的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数据显示,房价与股价暴跌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由此带来了经济衰退以及失业增加。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0.3%。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2009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业人数新增75万多人。同时,受经济衰退降低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的影响。中国、印度等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此外。美元大幅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像欧盟和日本等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从目前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黄纪宪,2008),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协调性。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以及次贷危机等角度来解析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各种原因,并就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来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但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周军等,2008)。美国赤字增长、全球贸易不均衡、美元贬值、利率差别以及国际投资资金的无序流动造成了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其不断增长及对外过度供给给全球带来了流动性膨胀(张云等,2008)。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最终通过不断膨胀的流动性投向,导致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根源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并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再经过美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以及当前货币体系的缺陷传导到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且美元不受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举债的国家。这就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断扩张,全球流动性泛滥提供了可能。其次,牙买加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国际汇率的经常性变动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活动不断加剧,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深受其害。此外,牙买加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制度”的环境中运行.缺乏对国际储备增长的多变协调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双边谈判,这很难为平衡双边贸易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吴东泰,2006)。在此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过快增长的储备货币加速流入到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美国,使美国金融资产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可见,在“无锚”的单一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在联手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重蹈覆辙。

2 美国经济长期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可以在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下,毫无顾忌地发行债券,其商业银行系统也可以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大量放贷,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低储蓄与高消费相伴随是美国经济一大特点,据统计,近年来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美国的个人储蓄出现了-1.0%的储蓄率。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费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而在缺乏国内储蓄的条件下,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来证券化其债务,再将证券化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来回收美元,使得国际收支保持着脆弱性的平衡。这样下来,美国国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且急于寻找投资的标的物,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制造条件。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实行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图一所示,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动性的膨胀,大量的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中,造成了房地产资产泡沫化。这种资产泡沫在美国外债累积效应,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现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国不断调高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以及由此带来带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3 美国次贷危机是引爆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和收人证明缺失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近年来迅速扩张,但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

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另外,在次级债危机中,标的资产不断地重新组合、包装,进行资产证券化产生了多样化创新产品,这种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但这种证券化却通过杠杆效应增大了流动性,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另外,巨大的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次贷产品而有意忽视向投资者说明风险,最终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程度,并导致次贷危机从信贷危机演变为资本危机传导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演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张明。2008)。首先,危机先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触发。带来了美国信贷危机;接着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传导到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并扩散到全世界;最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造成影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1 次贷危机的积累与触发

2003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纷纷加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这给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李进等,2007)。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趋势开始出现。在此压力下,美联储开始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基准利率,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如下图二、三所示,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l%上调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下跌的价格出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本来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违约,这样信贷市场上便面临着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2 次贷危机从信用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孙立坚等,2008)。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等贷款供应商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巨大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极力推广次贷产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原本简单的债务抵押凭证被演化成无现金投入、只承担风险并能获得现金流的衍生金融产品。通过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在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将风险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对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按揭贷款证券化具有极其复杂的流程结构,且每个层次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具有极高的杠杆度。信贷资产被不断打包转卖。在循环定价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贷资产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扩大,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断增大,而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次,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扩张的过程。在整个资金链的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波及到几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此,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来仅限于信贷市场中的风险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上来。

3 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不断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个基点。从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从图四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TED息差(3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意愿)从之前的不到50个基点,一度攀升到200个基点。尽管美联储采取了降息和注资措施,该指标一直在100至200个基点区间内振荡,目前仍停留在100个基点左右。这表明美联储空前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贷款在内的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由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表明了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同时,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上述的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不局限于美国国内,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同样面临着信贷市场上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但反过来。随着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焦继军,2008)。主要体现在全球房价进一步下跌,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制造业产值下滑,就业状况恶化等。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打击了房地产行业,目前该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出现萎缩。如图五所示,无论是房屋开数量还是房屋销售数量在次贷危机后都显著下降。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负向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滑。另外,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实际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总额负增长3.1%.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3%,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四、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深刻地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这些都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同时,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的恐慌心理将导致惜贷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影响其经营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放缓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第5篇

自从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继陷入了债务危机,不仅财政入不敷出,而且信用评级也相继被下调,进而影响到整个欧洲经济,形成了眼前大家看到的欧债危机。与此同时,地处东方的中国温州也因高利贷链条断裂而陷入一场民间信贷危机,不仅一些企业关门倒闭,而且许多老板也“开溜”,因而,说温州经济受困于一场疑似危机也并不过分。

无论是远在天边的欧洲还是近在眼前的温州,都发出了求救信号。除了希腊已经多次表示希望中国出手相救之外,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也开始向中国求助。《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称,意大利财政部长与中国财富基金和其他中国官员举行了会谈,力劝中国政府购买大量意大利国债,以帮助意大利早日走出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面对着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关闭潮、外逃潮以及某些老板的跳楼个案,政府部门也已经到该出手的时候。温州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范民间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涉及到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稳定规范金融秩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络组派驻19家市级银行性金融机构。据说,有关部门还要求温州市的各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对中小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对于出逃的老板,温州市有关部门也要求对不归者严惩。看来,面对着受到高利贷链条断裂困扰的温州,有关部门措施得力,既有“先礼”,又有“后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手相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相当及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