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现实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摘要:循环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它还表现为一种模式的变革,因而被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论述了实行循环经济的意义,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在此基础上从点和面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解决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充分考察国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应树立的指导思想,应构建的体系,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及应建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最后,本文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hat Recycling economy embodies not only is an innovation of resource-using technology, but also is a change of developmental mode. So recycling economy was identified as nat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by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Japan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urposes on realiz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ic strategy are studied, and developing statue and its main problems are analyzed. n from aspects of point and side,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defects and shortage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studies experience of foreign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and systems, and then searches after conductive ideas that should be built up, legal system that should be constituted,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main system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or perfected. 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y.
Key words: Recycling economy; legislation;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化现象。由于很多资源是可耗竭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遵守自然,摈弃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粗放式经济,采用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节约性经济。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概念。经过多学科近40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具备经济学、学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含义,它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和能量不断梯级利用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资源开发、生产、运输、经营、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用或再生”的闭环型物质流动过程,使物质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我国的重视,2003年才在法律的层次上被《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采用。但从环境法学的视野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两个相关但又有区别的一组概念,前者规范的是点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等问题,而后者却点面俱到,不仅关注点上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清洁生产问题,还在区域、全社会乃至全球层次上从技术上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强调最有效的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防止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义务和责任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机制等融为一体,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法学。
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况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含义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通过预测、抉择、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审计和成本管理的措施,对于企业项目工程、生产经营和营销策略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管理,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关键性的内容。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能够体现企业的价值所在,并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据有利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可以将质优和价低达到完美的融合,在系统循环的过程中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价值,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势在必行。其不仅仅关系到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将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难点
循环经济趋势日益明显,要求企业从各个方面开展改革,从而有效的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实现与市场动态的一致性。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成本管理的难点:
(一)质量管理成本增加
物美价廉是商品实现价值的标尺。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求我们开展质量管理。尤其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要想将废弃的资源再次纳入到生产系统中去,需要开展大量的质量指标认证和实践。而这种认证和时间,势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利益驱使的作用下,很多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就难以正确树立质量管理成本观念。在开展探索指标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可能比较被动,出现了投资不利、走形式的现象,这对其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生产工艺成本增加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势必会积极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而在这些新技术会影响着企业原来的运行机制和工艺流程。以新工艺代替旧工艺,这本身是技术上的进步,但是很多情况下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训员工、建立流程、更新设备等。或者有的新工艺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循环经济的要求,但是其在短时间内的资源消耗是巨大的,而这些负担都要求企业来承担。
(三)成本竞争定位不明
由于产品趋同化和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企业要想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技术上达到高端、在成本上达到低廉、在质量上达到优秀,这是其实现市场价值的切入点。但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这样的竞争环境显得更加的急剧,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有效的去处理成本竞争定位的问题,对于上述技术,成本,质量难以实现权衡,由此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善,使得其处于被动的局面。
(四)人力资源管理失衡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如何不断的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使得其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以发挥其自身的聪敏才智,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所在。循环经济需要人才树立正确的观念、一定的适应能力,同时也需要人才能够在循环经济上做出贡献,这些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在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出现失衡的问题,可能导致循环经济进程的停滞。
(五)战略成本管理突出
企业如何基于成本信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实现对于战略成本的规划,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企业需要以战略的视角去审视成本管理,保证企业能够科学的看待企业的成本管理结构,实现战略管理服务。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收集的成本信息内容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多样化,这势必增加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难度。在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这项任务都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负责的,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能够有足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并结合其他部门的反馈给出高效的数据资料。
(六)销售成本管理不当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往往会借用自身在资源占有,市场位置等优势去压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获得短期的经济利润。耗性产品可能会明显受到循环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使得其经济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企业的销售成本会很难管理。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业绩导向的企业文化体系
对于业绩导向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以培训,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开展建立业绩导向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的凝聚力;其二,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其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其四,不断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得员工保持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形成竞争向上的健康企业文化环境;其五,不断推动绩效管理进程,引导企业全体参与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去,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和酬薪管理机制,以不断的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保证个人绩效与酬薪,升职,培训的一致性,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二)积极转变管理者企业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成本管理应该随着现实情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同的市场情况,不同的政策环境,不同的销售方式,都会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对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以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不断的学习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同时,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实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保证企业成本管理与循环经济进程是相吻合的,才能够在现实的竞争中实现其经济效益。
(三)注重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手段应该是丰富的。我们应该本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去积极尝试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在体现循环经济本质精神的技术的应用上。这要从激励机制上入手,对于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循环系统建立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保证其切实的使用到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四)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督办机制
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强化成本控制力度,这要建立在完善的监督机制上。因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于旧观念,旧技术,旧方式,旧思维进行彻底的改变,甚至在某些行业还要我们舍弃一些短期的利益,其建立健全循环机制。这对于以利益为主导的市场主体来说,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督办机制,一方面形成高效的制度体系,保证各项督查都切实可行;另外一方面,强化督办力度,对于不执行相关规定的,给予惩罚,保证其切实的将循环经济措施执行下去。
(五)精简工序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开展工序的研究,对于一些工序进行简化,对于相关环节的人员设置进行精简,以将最优先的企业资源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保证企业将最大的资源使用到循环经济体制的建设上去。从本质上来讲,循环经济就是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做到的就是保证企业资源与效益之间的比是做优化的。
(六)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应变能力
现阶段,很多的企业正是因为忽视了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性,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能力低下,使得其在后期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该不断的注意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形成完善的预警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各个部分都在正常的运转。循环经济的发展,其实质上也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方面,企业应该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内功的修炼,实现自身应变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企业成本管理是趋势所迫。这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将在企业成本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开展改革,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手段上,或者是体制上,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
参考文献:
[1]陈花兰.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
[2]韩幸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3]刘念.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
[4]陈同心.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其主要目标是:(1)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2)强调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3)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4)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1循环经济评价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方案,规划蓝图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依据方案来测定发展速率,评价发展水平,跟踪监测战略实施的进程,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循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对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和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数据,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3)预警。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区域,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循环经济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区域内运行。
(4)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循环经济评价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发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环节,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决策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信息来源。
2.2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地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国家、地区、部门以及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优化原则:循环经济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方面,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例如系统分解和目次分析法等,由总指标(总目标)分解成次级指标,由次级指标再分解成三级指标(可将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单个指标)及其横向结构(层次结构)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能对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产出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其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可行性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都力求标准的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片面追求可行性而损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造成指标体系理论上的过多破绽甚至重大残缺。所以从现有制度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选择,想办法采集,以体现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3)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评价一个系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评价其目标所达到程度。因此,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达到一致性,不仅能够正确评价系统的发展程度,而且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循环经济现有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3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及解释
3.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遵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它与现行国民经济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了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评价指标。
3.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与解释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6个子模块(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36个指标。
3.2.1目标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
3.2.2准责层:由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6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增长指数(A)用于评价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第1~5个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第6~10个指标反映经济结构水平和趋势;第11~13个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水平和趋势。科技进步指数(B)用于评价系统科技进步状况,包括7个指标,重点突出绿色技术导向。资源消耗指数(C)用于评价系统资源消耗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量和消耗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废弃物排放指数(D)用于评价系统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水平和趋势,包括4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数(E)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2个指标。循环利用指数(F)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6个子模块指数的计量分别来源于指标层相对应的指标。
3.2.3指标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计量工作是在指标层进行的。对应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我们要在指标层完成36个指标的基础测算。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业(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且此类原料价值在产品价值中占有较大比重(50%以上)的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率,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对该类资源的替代程度越高。
(2)静脉产业(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率,是指报告期静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基期增长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静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静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循环链构建程度越高。
(3)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重,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对外贸易,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以下指标的计算公式略)。
(4)绿色技术(减物质化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占新技术比重,是指报告期绿色技术项数占新技术总项数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绿色技术发展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技术发展水平越高。
(5)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使用比率,是指绿色能源的使用量与能源使用总量的比率。它可能用来评价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程度。
(6)万元GDP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消耗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越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替代程度越高。
(7)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产品物料流失(损失)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资源损失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资源损失越少。
(8)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排放量越少。
(9)包装物回收利用率,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占产品包装物总量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