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落花生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1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2篇

一、 深入钻研教材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要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课前,能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每一节课。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坚持写教后记。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我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把大纲作为自己教学的准绳,严格按照大纲上的要求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充分地体现在课堂之上。把每一个学生放到学习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我精心地进行备课,认真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理解教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阅读和教学有关的书籍,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中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自己身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与他们共同讨论教材,共同研究教法。我积极参与本学期“教学节活动”,此次活动教师参加面广,做课的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我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课后,所有老师又同时评课,从中找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集体理解、消化、吸收,达到了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课后又作了自我教学反思。内容包括:(1)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2)是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3)是否改进了教学方法;(4)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实践证明,每一次认真的反思和小结都是总结经验和自身提高的过程。所有的教师在这次活动中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更是受益匪浅。

     二、 更新观念  勇于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陈旧的教学方法,与当今不适应了。特别是那种"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更不能适应性21世纪的学生了。21世纪的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当今的课堂,就要从这个"动"字来做文章。学生既然好动,我们就让他们"动"吧!让他们在动中学会求知,在动中掌握知识。因此,我更新了教学观念,树起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动”的积极性,在“动”中自主学习。就是说,要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进行大改革。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查资料、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就自主“动”起来,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作消极听课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教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三、学好新课标 领会深刻内涵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当讲到“在当今时代中,我们应该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时,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认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朴实无华而对别人却很有用的人;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摒弃以前那种传统思想,外表美有何不好,在当今社会没有吸引人的外表就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再也不能回到只有穿中山装的时代了。是啊,学生能争论是好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在现今时代,我们要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人们有用的人。在习惯以往教学中对课文价值固定甚至僵硬的把握之后,突然发现对课文原来还可以有否定有超越,而其形式是那么生动活泼,其结论又是那么辨证合理。我不禁为之心动,心想这应该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发挥师生双方创造精神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表现。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课外阅读 讲求方法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3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正确定位,做好教学的领路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改变原来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展开教学,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处在思维发育不成熟时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尚不健全,因此老师在准备教学教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调动起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去探索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幻灯片,配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雪景的壮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向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接下来介绍胶东半岛第一场雪景的内容做好铺垫。

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4篇

1 巧妙导入创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导入能立即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产生学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不能像例行公事似的:“现在我们上第几课。”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两颗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对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老师要找一双胖乎乎的小手,(生举起双手)老师巡视找到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帮家里人做过些什么事?”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众说纷纭,等学生说完,笔者就板书课题《胖乎乎的小手》,并叙述:“有一个小朋友她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她用这双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过些什么事呢?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是你们做得棒,还是兰兰做得棒。”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那节课上得非常投入。

2 活用插图创情境

图文结合是语文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若能着重发挥图画的作用,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六个自然段配了相应的六幅图。可逐段出示,先出示第一幅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接着出示另外三幅图:小蝌蚪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看这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然后出示最后两幅图,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学过程中,可边看图边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 学“玩”结合创情境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可教学和表演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两只小狮子》一文,充分朗读第一段后,笔者让学生同桌合作演一演,要抓住懒狮子“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的特点,以及勤劳的狮子刻苦练习“滚、扑、撕、咬”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表演中轻松感悟了两只狮子的不同。学习懒狮子与小树,妈妈的对话,笔者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读小树的话他们设计出小树抚摸懒狮子的头的动作,而懒狮子的回答他们设计的动作更精彩,有的拍着胸脯,有的翘着大拇指,把懒狮子骄傲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读得惟妙惟肖。

4 开放实践创情境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笔者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课前调查的“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5 精设板书创情境

板书历史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育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对整个课堂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有一手好的简画笔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板书形式,一般说来板书分为这几类:(1)提纲式板书如《一夜的工作》;(2)图示式板书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等课文;(3)表格式板书如《太阳》;(4)简述式板书如《落花生》;(5)连线式板书如《月光曲》;(6)对比式板书如《坐井观天》;(7)阶梯式板书 如《跳水》;(8)归纳式板书。如《骆驼和羊》。

6 放飞想象创情境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所做出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一项超时空的预测活动,是教师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之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高效、富有活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特点,让教学设计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而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又能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状况,让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一、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进行弹性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创造。正确把握这一关系的核心,就是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这种教学目标必然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完成知能目标为基础,充分挖掘暗含在文本中的情感目标,注重学情把握与学法指导,使教学目标既有群体层面的预设,又有个体差异的落实,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审视教学资源,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弹性设计,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阅读对文章能有自己的理解。4、品赏语句,认识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对课堂进行了如下预设。先从"天堂"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谈话,说说自己心目中"天堂"的样子;并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鸟的天堂"的迷人之处;再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等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最后充分展示学生的兴趣特长,请他们以小百灵的身份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歌词,或创作一幅图画,或设计一段广告,来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弹性设计,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揣摩品赏语言表达,调动想象,激感,鼓励创新,使课堂教学既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又提供了生成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以教学机智发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驾驭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等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制,根据具体的学情来灵活处置,即兴挥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例如在设计《落花生》一课时,我觉得正确理解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而我在课前预设了"辩论"的环节--在当今社会中,是做花生这样的人呢,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可在课堂上,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位学生在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时,无意中丢掉了"只讲体面"中的"只",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父亲所说的话的现实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良好契机。于是,我摒弃了原有的预设环节,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细节,作了一番"文章"--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读的时候丢掉了一个字?

生:他把"只讲体面"的"只"丢掉了。

师:你们反复地读一读,想一想,丢掉"只"以后,意思表达有变化吗?

生读、想、议论。

生1:和原来差不多。

生2:不一样了。"不能只讲体面"意思是说不能光想着讲体面,而忘了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丢掉"只"意思就成了不能讲体面了。(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到底能不能讲体面呢?

生3: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干什么都讲究包装,注意形象,讲讲体面没有什么不好。

生4:对!我们注意自己的形象,穿得好看一些,讲一讲体面,自己有了自信,别人看着也舒服呀!难道非得让我们穿得跟爸爸妈妈小时候一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来讲不讲体面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

生(抢答):能不能对人们做出有益的事情。

师(引读):所以"我"说:"人要做--"

生(齐读):"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从学生兴奋的表情中,从他们激情的朗读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父亲的话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阅读,探究、体验出来的。这种理解才是深层次的,这种探究才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我在突破预设教案,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意外,引导学生探究之后,也对阅读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预设的目的只是为课堂生成创造有利条件,切不可让课堂教学被"预设"牵住了鼻子而裹足不前。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特感受,灵活驾驭课堂,让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三、以发展的眼光拓展教学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的动态生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课内,深化于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整合,还要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历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资料,当今动荡的中东局势以及频繁的恐怖活动的报道,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简介等;课堂上,我抓住"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让学生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体会的基础之上,交流资料,展示图片,观看录像,深切地体会到"要和平不要战争"不仅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在这种愤悱的状态之下,我让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对和平的热切呼唤,并让他们思考"我们可以为和平做些什么",为课下的综合性学习埋下了伏笔;课后,我鼓励他们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进行综合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期"呼唤和平"的手抄报,拟一封"企盼和平"的书信等。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实现个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阅读积累的妙用,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果菜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吉林蔬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农委

苏州文博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