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文化旅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旅游创新的实质是分析游客的体验需求,重新定位农业旅游的内涵,创造性开发的农业文化旅游产品。因此,基于游客体验为中心,融入农业文化内涵的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创新的新模式。
一、农业旅游
(一)农业旅游概念
农业旅游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交叉和结合的一门新兴产业。农业旅游也被称作休闲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农业,将其农业生产活动与现代旅游概念相融合,构建了一种具有旅游功能的新农业模态。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布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中对农业旅游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具体内涵为“以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及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点”。
(二)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省农业旅游资源呈现地理分布的差异――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西南部分布的农业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尤其是保定、秦皇岛、石家庄等城市。目前,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农村旅游点的形成未具规模,国内外游客以农业旅游为目的的依然只占少数,许多游客都是来自周边的城镇,停留时间短。而且农业旅游的季节性较强。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旅游的重视,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推进了河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旅游的产品较为丰富。
比较典型的产品如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科技型观光农园。观光的内容以特色产业为主,新型生产技术为辅,同时为游客提供观光和采摘等服务。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旅游产品。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以及迁西板栗园都是属于科技型的农业旅游产品。还有一些休闲度假或者是基于产业如养殖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可以让游客参观现代养殖厂,提供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这种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题。
二、河北省农业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一)农业文化的内容及分类
1、农业科学
河北省中国北方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较为发达。长期的历史积淀,也形成了以培肥地力、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系统的农业科学体系。由于河北省的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等。其他的植物栽培有赵县的雪花梨、兴隆的山楂,黄骅冬枣等产品,在国内外都非常出名。近些年,一些新兴产业如新特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发展前景很好。
2、农业艺术
河北省地域辽阔,农业艺术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例如,著名的蔚县剪纸和丰宁剪纸已经被收录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井陉县于家石头村、蔚县暖泉镇,平山县有“温泉风浴”和“三月桃花浴”。在武安市管陶乡列江村,如今著名的朝阳沟村,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剧作家杨兰春的出生地,豫剧《朝阳沟》也是在这个村庄进行取材。基于这些因素,邯郸市和武安县旅游局将武安朝阳沟的民居作为主打宣传的旅游产品。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栓保、银环的石板房故居以及一些真实的劳动场所再现。很多游客都愿意在这里进行小住,感受风光和文化的双重洗礼。
3、农时节日、民俗
中国古代大都使用农业历。因为农业与气候息息相关,所以农业历中的节气是既是气候也是农业活动变化的关键节点,很多都是重要的“农时”。《胜之书》中提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趣时”反应了农时的重要性。而不同的农时节气,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以表示美好愿望,有的久而久之成为节日。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到来,万物复苏,民间有鞭春牛的仪式,表示马上就要春耕。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很多作物的收获时节,吃月饼,象征团圆之意。
4、饮食文化
河北省的饮食文化丰富,历经数个朝代都有发明和创新。例如著名的小吃缸炉烧饼,它的发源地是石家庄。可以在当地的农贸市场里看到很多家小吃店都能烧制缸炉烧饼。而且在平山县古月、小觉一带的地区还能找到一些店,保留着传统的缸炉烧饼风味。
(二)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的意义
1、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展示的载体
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承载的。首先,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得以表现的载体,农业文化既不是静态的景观,也不是模仿而再现的景观,但可将游客深深吸引于农村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因此,农业旅游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游客能够感受农业文化,理解农业文化,从而购买并享受农业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业文化能够促进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层次的提升。
2、农业文化提升农业旅游产品的效益
有效结合农业文化和农业旅游能够实现效益的叠加。因为,农业文化的融入可以成为农业旅游推广的亮点。同样,开发农业旅游可以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又丰富了传统农业的内涵,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产品具体策略研究
河北省农业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够为农业旅游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农业文化得以延伸,让农业旅游产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促进省内两大产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针对上述的分析,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一)营造文化创作或休闲娱乐场所
通过开发各种农作物的欣赏价值营造文化创作或休闲娱乐场所。河北省的农作物产品丰富,可以开发农业摄影题材,开创摄影的新领域――农作物摄影。让摄影师或爱好者深入田间,拍摄特色的农作物。例如,果实、花海、物种奇特的产品。这既提升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涵,又能够通过摄影作品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因此,农业经营者或是农业旅游开发者应该有倾向性地种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产品。建造一些能够具有创作价值的果园等,为游客尤其是摄影或是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创作的平台。可以仿照北京房山区的都市农业,建设休闲的农业公园,为游客提供可以休息的特种蔬菜长廊,提高农作物的观赏性。
(二)改变季节旅游观光,彰显四季风情的魅力农村
目前,河北省内的一些农业旅游依然存在季节性问题,因此应该着眼解决农业旅游季节性突出的问题,深入探索农村一年四季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构建一个可以供游人四季游赏活动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文化资源,深入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三)开发参与、购物、体验式农业园
这种开发模式,能够让游客体验自然的风光、感受农业文化的氛围。基于河北省“一环四区”的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建立以果、茶、渔、农、林、牧等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参与采摘果蔬、垂钓、捕捞水产品、品尝果实和其他产品,游客既能够参与农业生产,又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而且,各种功能农业园区都可以设立观赏的休憩地。但是,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在坝上地区发展牧场旅游为例,著名的张家口坝上地区就是充分利用了自身丰富的牧业资源,开展了以草原特色为主各种传统娱乐项目,既让游客体验了传统文化美丽,又让游客享受了辽阔草原的美丽风情。
(四)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文化纪念品
农业文化融入农业旅游的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农业文化纪念品进行传播。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既能够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又能够宣传农业文化。另一方面,对于当地经济而言,刺激了游客的消费,就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旅游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要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首先,产品要满足市场需求,符合游客的购买理念。开发的产品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本土气息。河北省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地,一些农户可以使用小麦秆和玉米叶作为原料,编织一些特色的文化纪念品。而一些渔民则选择芦苇等材料创造了很多精美的艺术品。例如,保定的白洋淀就是芦苇编织的发祥地。而承德则以木雕为主打的纪念品。此外,纪念品除了具有销售的价值外,同样也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为他们提供原材料,教授他们简单的编织工艺,让他们为自己编织一份农业文化纪念品。这种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文化与农业旅游的融合。
四、结语
河北省是旅游大省,同时也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创新,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迈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农业旅游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要以保护周围环境为前提,降低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切实保障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与统一性。否则,不当或破坏性的农业文化资源开发,不仅会让游客失去对农业旅游的兴趣,还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整个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坚持和谐的发展观,运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创新河北省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扩大农业旅游的广阔市场,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网络信息文化;植入;桂林农业旅游社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300-02
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周边有很多的农业旅游社区,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桂林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丽的桂林山水是大自然赋予桂林人民的一笔丰厚财富,如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在这块美玉里孕育着丰厚的文化。互联网是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体现着强大的不可抵挡的作用,它使世界变得更小,让人的眼界变得更宽阔。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倾向通过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寻找旅游目的地,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互联网业界颇有声望的波士顿顾问公司(简称BCG)的最新报告指出,亚洲区的个人消费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网上交易收入有望再翻1番。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颇有声望的公司网上的活动推动了亚太地区的B2C市场。由此可以得出,桂林市的网络信息文化与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势在必行。
1 桂林市周边农业旅游文化略影
1.1 山
桂林的许多农村地区山峦绮丽,俯览群山,山石层层如绸缎相叠,春季山花竞相怒放,美丽非凡。壮观的龙胜农村地区梯田层层碧绿,为洗涤喧哗、净化人们心灵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水
桂林地区乡间的水清澈透明,空中云雾朦胧,山间绿树红花,河上竹筏小舟,旅游者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成了画中的人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品味着生活的美好,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1.3 洞石
桂林乡间的洞奇石美,千姿百态,瑰丽壮观,鬼斧神工。洞奇、石美是桂林的“四绝”中的两绝。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位于桂林西北郊的的一些岩洞路线迂回曲折,洞内色彩缤纷的钟乳石、石乳、石柱、石幔和石花,构成了众多五光十色的景物,美不胜收。
1.4 少数民族文化
以桂林市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12个县,浩瀚森林的苍翠葱郁,峰峦幽谷的神奇险峻,溪流瀑布的细泉奔腾,高山梯田的层层碧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无不对世界各国旅游者充满着神奇的诱惑。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如四月初的龙胜红衣节、侗族花炮节、瑶族禁风节、壮族三月三、恭城桃花节等盛大节日也吸引着不少游客。这些都形成了独特的桂林人文景观文化。此外,桂林市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也风格奇异,坡前涧边的楼寨,红墙青瓦,颇具美感;风雨桥、吊脚楼依山傍水,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同时也将传统建筑思想精华融会其中,颇具观赏价值。
2 网络信息文化与桂林市的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策略
2.1 成熟社区
桂林的旅游文化远不止“桂林市周边农业旅游文化略影”中提到的,那些是经过桂林市各界及旅游文化专业人士和桂林市人民长期努力,并经过时间和岁月洗礼已经成熟的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均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为众多热爱桂林旅游文化的人们所熟知[1]。
2.2 不成熟的农业旅游社区
此外,还有许多在桂林工作生活多年的人都未曾去过并欣赏到的美丽“无名”的农村地区的美丽景色:有些景色是去过的朋友介绍的;有的是在旅友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风景如画[2]。
网络信息文化平台可以让热爱桂林旅游文化人士很集中地将这些新发现的景点在桂林旅游信息文化平台上,让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开发,对弘扬桂林旅游文化和快速发展桂林农业旅游事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旅游文化的资源共享。
另外,也可以开设在线旅游企业网,通过资源共享来扩展价值空间。每一个专业人士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旅友不断发掘原始景点,专业人士组织开发,可以缩短开发的周期[3]。
2.3 融合策略
一个被旅友们无意发现的原始村景点,为专业人士组织开发后,可以在桂林市网络媒介和平台上做宣传。全球化是信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因地理障碍造成的交流障碍是不可克服的,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地理障碍已经不再成榻涣鞯恼习,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文化将是全球性的,或具有全球性的。将其应用在桂林市旅游文化宣传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通过这样的宣传,让桂林新的旅游景点像醇香的美酒,飘荡在世界各国那些渴望在旅游中领略到美好的旅游者中间,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桂林市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3 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的教育培训
3.1 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适应性
许多新发现的景点多在桂林市郊县的区域。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旅游者进入乡土农业旅游景区,可能面临较复杂的文化适应过程,景区文化也面临着变迁与发展的问题。旅游文化与互联网信息文化的融合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文化融合的适应性问题。教育培训可以加大这种文化融合的适应度。
由于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旅游者源区域某些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增加桂林市乡土旅游文化向旅游者本土文化区域的延伸度和融合度,这样从业人员能真正与旅游者做让其感兴趣的沟通和交流,让非本土旅游者有宾至如归的温暖情怀[4]。
但是,距离以及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让景区从业人员无法在短期内寻找到旅游者的兴趣爱好点,这就得借助于信息文化平台。
3.2 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的教育培训
在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上要多考虑这些问题,使得乡土社区从业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可以灵活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收集和整理来自世界各国旅游爱好者的习惯、风俗和民情,有的放矢地将这些异地文化融合在乡土社区的旅游服务中。这样旅游者既能领略到本地奇异美妙的风土人情和绝妙的景观,又能在异地体会到家乡的温暖[5]。
而旅游院校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专业,比如旅游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走进乡土社区,特别是来自这些社区的学生。这些毕业生可以为地方旅游从业人员建立旅游文化网站,并对其进行维护,及时更新网页信息,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旅游淡季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比如办公软件结合社区旅游管理的应用、摄影作品的计算机图象处理、数据的搜索和筛选、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等等。
这样乡土社区旅游工作人员就可以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旅游资料报表及数据的整理,游客数据库的建立,也可以熟练地将日常生活中拍摄到的美丽乡土风光、民俗照片,经过系列计算机图象软件的技术处理,到旅游文化网站上,让旅游文化网站更加精彩、生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创建等工作;可以旅游服务的项目、线路、价目等。
网站负责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地更新网络旅游信息服务内容,及时地将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的生动性、实效性及互动效果加以完善。
这些工作的原始资料都来自社区旅游工作人员。这样可以减轻网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数据的原始性和质量也得到很好的保证,更利于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沟通。
同时,网站工作人员还可以信息,将当地农民的土特产拿到网络上销售,那么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可以融入到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中。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文化既可以富裕地方农民,也为桂林市的土特产做了很好的宣传,使桂林的乡土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数据后台资料的建立还可以为桂林市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很多有用的数据资源,以供给学者和专家们共享。
当然由于信息网络的结构是开放的和高度自组织的,在这种开放的技术环境中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地以匿名的方式浏览各种信息发表各种看法,这为信息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因此,在信息获取的同时,要注意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本土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治性、自律性的教育。
3.3 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在实现旅游社区文化与旅游信息文化的融合的培训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网站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问题;第二,乡土社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使用技能的培训问题;第三,各国本土文化的收集、、筛选、组织;第四,自治性、自律性的教育问题。
4 桂林市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交融的具体个案
4.1 红岩村个案
很多年前的一次节假日,单位组织旅游,去了一个叫红岩村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知名的景点带给旅游者有关美丽的震撼却是惊人的。
红岩村的景色让旅游者从内心读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丽。透明的溪流映着山石的红色,配上山中的翠绿,堪称人间仙境。但是互联网上有关红岩村旅游的广告介绍却很少。多年过去了,除了记得那里很美,山石是红色的,水很清澈,树很奇特,却始终没有再去。因为这个地方的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不够。
若能经常在互联网络上看到红岩村美丽的景色,回忆会让旅游者再次关注红岩村,从另外的角度观赏其独特的美丽,那么作为旅游者,定会再去;如果有专人为这些美丽的树木景观撰写出独特而让人回味的文字,那么作为旅游者,知道红岩村还有许多更深层的文化信息的时候,就一定能激发再去的愿望。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也许现在红岩村有了很大的改观。
4.2 古东瀑布个案
另外的一个地方是位于桂林灵川郊外的古东瀑布。这个景区水路爬瀑布是一种创新和特色,是激发旅游者再去的诱因。
第一次去,没有走水路,下山时见到那些台阶上用桂林方言书写的文字,当时未能细细品味。如果了解了桂林方言,知道了很多与方言相关的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就会想再去细细品读和玩味。
第二次去,体会到了走水路的乐趣,知道了古东是最好的避暑旅游点,同时也细细阅读了那些石阶上的桂林方言,让人开怀、舒心。
第三次去,是带东北的大学同学去的,做了一回开心的全程导游,也为同学解释并用桂林话阅读了那里的文字,讲述了从互联网上搜寻来的典故。走水路的快乐不用提,桂林的方言和板路带给的感觉也是愉悦的,一起回忆起在哈尔滨上大学时来自不同地域同学的方言和笑话。
从那以后,每次在互联网络上看到古东瀑布的宣传,就想起那些有趣味的桂林方言,还有爬瀑布带来的乐趣。网络信息文化和旅游文化如果融合得好,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实红岩村和古东瀑布比起来,红岩村的景色更新奇更独特,古东实际上就一个瀑布群,全国的瀑布很多,大同小异。但是创新和善于使用信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为古东带来了很多的收益。
5 结语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其实桂林周边许多农村社区的风景都有独特的韵味。之所以看这个风景比那个风景更美,是因为看惯了本地风景,当发现有不同于原来欣赏过的风景特色和其他的内涵,会觉得这个风景比那个风景更美。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把网络信息文化和桂林农业旅游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使桂林市和郊县的每个成熟或者待挖掘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上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应用的普及,借助于网络信息文化的平台加以独特的宣传,让世界各国有不同审美需求的旅行者选择自己的旅游需求,在其过程中感受独特、温暖的情怀并留下舒心的记忆是最重要的。网络信息文化植入桂林农业旅游社区实现起来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 参考文献
[1] 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赵建华.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金华 现状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gri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nhua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 few principles. Articles on Jinhua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Jinhu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农业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模式[1]。农业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广阔、游客容量大、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资源局限和空间局限的困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立地条件[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也逐步希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调节紧张的工作生活,(返璞归真)已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3]。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特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以乡下休闲、农家餐馆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开始积极作用。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
1、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目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还较差。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规划布局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金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在原先制定的旅游规划体系中,只是将现代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点缀,单项建设的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故至今金华城市现代农业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4]。
3、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户存在的本位意识较强,使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协调难度大,经济好的村不愿搞,经济差的村不敢搞,现代农业旅游还是“抱单”形式,不够规模不够档次。从单个的经营点看,经营的硬件软件都还远远跟不上,家庭老少齐上阵,没有规范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停留在以吃为主。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参与性内容少,各“农家乐”乡村旅游相互之间没有互补性。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托依景区的,会与景区发生抢资源情况;依托其它资源的,由于产品的雷同,则有可能相互之间打恶性价格战。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原则
(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使农民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自觉地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坚持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要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要制定专项规划,走边开发、边开放,边收益、边建设的路子,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做大做强。
(三)应遵循市场运作原则
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一起上和“谁投资、可以采用资源入股、谁经营、谁受益”资金入股等形式,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动力,使“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
(四)应遵循体现特色原则
要体现“特”字和“农”字,体现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特色。特色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很大一个方面的原因就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因此,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
三、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
金华有着“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
的盛誉,名人学者辈出,一脉婆江、两岸文明、缤纷多彩、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察赋。
(一)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型“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群的依赖性较强。在长三角辐射圈内、“三省通衙”的金华,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大交通网建设、干线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和乡村康庄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农家乐”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希望在农村、在山区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渴望到大自然去感受真山真水,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释放压力。
(二)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优势,开发高品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证。金华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
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客源,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景点必须与现有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点如双龙、兰溪八卦村、武义温泉、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串联成线,开发假日农庄,市民果园,自助农园等。
2)学生和青少年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发展一批农业观光、科学基地,以现有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载体,辅以植物园、茶花园、竹海、农技博物馆、昆虫馆等。发掘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和发展一批具有科普实践、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体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3)以国际游客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高级商务人员和年轻白领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以乡土文物、民俗古迹、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利用金华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特色民俗文化,新建度假村,休闲农庄,辅以园林绿化、旅游景观、特色农业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三)利用多品种的农副产品优势,开展农业旅游主题活动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的东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于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金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特色农业中有许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包括:①畜牧养殖及其制品:如全国知名的金华火腿,金华奶牛及其乳制品业。②各种稀有花木栽培,如佛手、茶花、盆景、桂花等。③各种食用果实,如巨峰葡萄、草毒、源东大白桃等[5]。
结束语
虽然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做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得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敔.发展昌平现代农业旅游[J].科技潮,2003,(4):60-61.
[2]王晓文、王焕生.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29-32.
[3]郑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4]杨林.金华市发展名牌旅游农业特产的问题及对策[J].特产研究,2001(03).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1.1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秦皇岛在发展农业旅游时,缺乏创新理念,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受企业旅游开发限制,旅行社在进行旅游线路安排时,无法将一些特色的旅游景点纳入旅游线路当中,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致,不利于农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农业产品本身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游客。
1.2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管理标准不明确对旅游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综合各方面要素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在整合各方面要素时,企业不仅要做好资源开发工作,还要加强信息、人才、消费市场建设。同时,目前政府部门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时,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目标,无法对其旅游产品开发与组合进行指导。此外,各类中介机构在农业旅游的开发及自身定位上存在一些误区,没有积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有效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1.3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加强旅游发展规划是保证农业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秦皇岛在综合各地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但总体来看,秦皇岛与其他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没有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还影响了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1.4旅游项目内容单一,产品吸引力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开发地区农民在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发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旅游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互补性不高,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时,秦皇岛地区尚未建立起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旅游区,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加之产品宣传与资金管理不到位,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1.5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成熟目前,秦皇岛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存在人才资源不足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受管理服务理念、主体开发、人才结构、产业转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旅游发展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优秀的一线从业人员匮乏,阻碍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企业而言,县域农业旅游项目规划不合理的直接原因为旅游人才资源不足。综上所述,在秦皇岛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调整与规划上存在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秦皇岛农业旅游发展的进度与效率。因此,秦皇岛地区要想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长效发展,就必须积极发挥农业旅游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采用适宜的开发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2秦皇岛市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2.1秦皇岛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时,旅游企业必须积极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企业可以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并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仅以秦皇岛市农业旅游为例,其农业旅游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发模式:①农事劳作体验模式农事劳作体验模式是一种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开发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民俗欣赏、果实采摘及品尝等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增进其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强化其劳动意识和创造意识,实现放松身心和享受生活的目的。秦皇岛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盛产苹果、葡萄、花生、棉花、大豆、甘薯等作物,耕作方式多样。在进行农事旅游项目开发时,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开发农业旅游专线,开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供游客观光与体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种植作物的喜与乐,掌握农作物生产知识,尽享田园生产乐趣。②民俗文化交流模式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产生于民间,是民间民众一切风俗生活文化的总和。所谓民俗文化交流模式,就是一种依附地区民俗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开发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旅游开发所在地区的文化优势,将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同时树立起科学的文化保护观念。秦皇岛历史文化悠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间艺术流派众多,人才辈出。因此,秦皇岛可以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进程。③科技示范模式科技示范模式是一种将现代生产科技应用至农业生产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农业旅游模式。科技示范模式的推出一方面有效带动了旅游地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还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旅游项目,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体验农家生活气息。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科技农业园区越来越成为展示科技示范模式发展的重要窗口,它融现代旅游业、科技农业、观光特色的农业于一体,展现了旅游地的最新农业发展成果。秦皇岛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最优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