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行业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日照;战略;三线城市;大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日照日建集团公司简介
山东日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日照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58年,2002年,改制为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土建施工、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设备安装、消防工程施工、钢结构制作安装、物业管理、装修装饰、建材测试、设备租赁、混凝土生产、高端涂料产销等,具有综合承包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的施工能力和承包境外工程、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及工程劳务人员输出、所需设备、材料出口权。
二、产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1.现有竞争者
日照作为新兴的沿海城市,又有联合国人居奖的称号,这吸引了大量建筑企业涌入。除了本地的建筑企业,如日照兴业建筑工程公司、日照永发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日照港建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同行业相近规模的企业外,还有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建筑公司进入日照建筑市场。竞争对手数量多,实力强,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2.购买者
由于建筑企业提供的产品都是质量相近的,所以,顾客就会在同样的条件下选择价格较低的公司,这样就造成了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强,建筑企业在跟顾客的讨价中处于劣势。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个威胁。只能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来给顾客提供更低的价格。而降低施工成本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施工工程的质量,这又与日建公司质量至上的施工理念相违背。
3.供应者
供应者主要是各种建材的供应者。由于建材的替代性很强,其次建材的更新换代很快,最后利润空间大的建材很快会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使得该种建材的价格很快回落,所以在跟供应者的讨价还价中,建筑企业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4.替代品
建筑业是不存在替代品的,更替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使得建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建筑结构形式的改变,比如隧道取代盘山公路等等。但是这种替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科技进步造成的,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建筑企业要密切关注科技的进步,要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否则这一技术更替的潜在威胁会真正威胁到企业的存亡。
5.潜在进入者
日照作为海滨旅游城市近年来市政及房产行业方面的建设势头迅猛发展,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的目光,已有一些颇具规模的建筑企业进驻日照,但日照的建筑市场并没有饱和,肯定会有更多的有实力的建筑企业涌入日照市场。
三、SWOT分析及战略
1.Strength
(1)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讲究实效性;(2)三线城市人力资源成本较低;(3)产权明晰,利益目标明确,有合理的监督和约束制度。
2.Weakness
规模比国有大型企业略显不足,抗风险的能力需要加强,资质还需强化,技术实力有待进一步充实。
3.Opportunity
(1)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的建设机会不断增多;(2)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经验积累,国家的经济机构日趋完善。
4.Threat
(1)行业内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日益变小;(2)行业发展速度过快,无序竞争明显;(3)人才流失加剧,高素质人才缺乏;(4)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产原料价格波大。
四、战略及具体实施
1.人才发掘和培养
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一项好的技术或者雄厚的资金实力给予一个企业的推动力远不如一个优秀的团队给与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大。所以企业的人才战略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中的核心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情况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轨迹。因此,日建集团公司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人才,给予本公司员工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员工能在企业中得到发展,任人唯贤,减少人才的流失,并吸引行业内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公司团队。
2.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能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定会有极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两个方向必须得到重视。首先是学习型企业,在公司能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员工的不断进步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二是团队型企业,在公司内营造“家”的氛围,首先能让员工自觉的努力工作,其次可以加强团队凝聚力,强化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
3.建设特色企业
本地建筑企业要彰显特色。围绕增强和拓展建筑市场服务功能的目标,坚持自我发展与“借船出海”的良性互动,主动与中字号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强强联合、互相驱动,做到优势互补、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本文先对日建集团当前经营情况作出分析,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用SWOT方式分析了日照建设集团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结合当今主流策略,详细分析了日建在策略指导下的不足与缺点。最后给出了在企业战略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小乔治·斯托尔克,等.企业成长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然而,品牌创建之路,并不是一条坦然大道,路上有风景,路上也有险阻。
每天都有新企业诞生,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牌闪亮登场,每年都有花样百出的新产品隆重上市,无论认真还是潦草,并不是所有的新项目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新品牌登场只是喧闹一场还是名利双收?品牌的未来是大是小?创建的历程是艰难还是顺畅?一方面取决于营销过程的努力程度,一方面则取决于产品战略的比较优势。
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课题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课题。选择什么产品以及什么样的产品组合,直接决定品牌创建的成效。
如果把石头当种子去栽培,再多的汗水与勤勉都是徒劳;如果选择的产品本身有问题,再多的努力与投入都将收效甚微。
外贸企业转型做国内市场的品牌营销,适宜在既有的产业以及关联产业选择产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产品,是比较的狭隘做法,同时也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外贸型企业普遍缺乏品牌营销的运作经验,其优势大多体现在生产制造与货源组织上,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产品熟悉。
经验本身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系数,对市场陌生,对产品熟悉是外向型企业的特征;如果舍弃自己熟悉的产业,去经营完全陌生的产品,营销风险就会成倍放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形态、任意的产品组合都可以支撑品牌营销的成功运作。
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范畴很宽,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很窄,对产品进行必要的筛选以及必要的延展,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策划的关键;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擅长的产品只适合欧美国家、不适合国内市场,就有必要对产品做一定的调整。
(1)合理的产品选择:
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产品往往较为宽泛。作为贸易经营以及OEM加工,因为合作对象的不同,多种定位全然不同的产品可以同时并举;比如服装企业,生产童装的同时,也可以生产男装,经营运动装的同时也可以经营时装。但品牌化运作则不然,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不得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定位有冲突的产品,不得同时标榜自己是两个领域的高手,不得脚踏两只船。
这样的外向型企业,在原有众多的产品以及关联产品中,做出合理的产品选择是极为重要的。
有的产品天生就具备强大的营销力,对品牌力的依赖相对较少;有的产品天生就力量薄弱,只能依附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方能畅销。在品牌力相对较弱的品牌初创时期,选择产品力强大的产品可以加速市场的启动。
(2)合理的产品组合:
产品的优势不仅来自产品本身,还来自于产品的组合。
现代人的着装讲究搭配,现代人的家具追求风格的一致性,现代人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地强调视觉的互动,很多领域的产品消费都讲究配套。如果孤立的提供某些产品,无疑就是给消费者制造麻烦;如果以系统思考的视角为消费者提供成套的产品,既可以显化本品牌的产品特色,又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品牌专卖形式极为盛行的中国市场,产品组合显得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在常规渠道陈列上显不出规模与气势;更重要的是单一产品、或者单调的产品组合,其盈利往往不足以支持一个专卖店的运营。一组有机关联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价值提供方面获得系统性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品牌连锁加盟模式的导入,通过经销商资源的整合迅速建立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3)必要的产品延展:
与宽泛经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专业锁定某个细分产品线的外贸公司,纵向组织产品,经营领域狭窄,以专业与专注取胜,往往依赖相对固定的几家外商。这样的产品模式在外贸市场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优势,在国际市场环境巨变,外贸总量萎缩的今天,专业与生存的矛盾较为尖锐,企业转型的市场困惑尤其明显。这样的企业,要成功开拓内销市场,转型的关键首先是必要的产品延展,具体要看行业环境以及渠道形态。某些渠道形态,适合相对单纯的产品线,比如货架陈列主导的超市、药店等;某些渠道形态,则需要相对丰富的产品组合,比如专柜主导的综合商场以及品牌专卖主导的建材市场、电器卖场等。
产品延展旨在显化产品特征与品牌主题,强化品牌差异的同时强化产品的价值吸引力。
(4)必要的产品调整:
有些外贸型企业,向来以价格策略作为生存之道,尽管贸易吞吐量很大,然而产品比较普通,没有任何特色,差异性的优势无从形成。这样的企业进行品牌化营销转型,首先必须对产品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提升,或者赢得创新的优势、或者赢得组合的优势,同时对新品的市场价值与生产品质进行充分论证,避免新品盲目上市带来的营销损耗。
营销的实质就是用产品价值与消费需求作对应。如果产品价值具有领先优势,随着营销工作的展开,品牌便能深入人心;反之,产品价值没有明显优势,营销工作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要赢得市场亲睐,必须给市场充足的理由:要么品牌有名气,听着就让人放心;要么产品有魅力,尽管品牌名号不大,却有着名牌提供不了的魅力产品。
当然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产品差别不大,但原有品牌行业形象粗劣,新品牌通过品牌形象的精美塑造而赢得消费者的欢心。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如果碰巧赶上了,则是你的幸运,一定要好好把握。除此之外,新品牌创建则应该更多凭借产品优势的营造、通过产品的调整以及产品力的强化来实现市场的突破。
总而言之,产品本身是营销的基点,品牌营销的优势首先来自于产品,营销策划必须慎重考虑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创建型项目更是如此。
无论通过既有产品的筛选还是产品创造性的组合,无论通过必要的产品拓展还是必要的产品调整,构建产品力强大的产品阵列是搏战市场的基础。产品及产品的组合足够新颖,对应的市场足够庞大;最关键的是产品阵列的打造基于市场机会战略的对接,而非盲目地依照行业惯例在成熟而拥挤的市场跟着混战。
关键词:建筑企业 客户导向管理
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的意义
当前随着国内区域建筑市场的相互交叉和国际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张,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资源成为决定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建筑产品具有生产周期较长、单件性、固定性特点,建筑产品一次性投资量大,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至关重要。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国有资产属性,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依托政府资源进行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活动,市场竞争不足使其对客户关系的认识极为有限。在我国建筑市场日渐规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资源、谋求更大的利益空间是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体系,以便有效挖掘潜在客户并与长期客户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向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利益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大型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体系构建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客户导向管理价值活动分为直接对客户进行管理的基本活动和辅助基本活动的各种支持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分为客户组合分析、深入了解目标客户、建立关系网络、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等五个阶段;支持活动包括领导经营思想的转变、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五个方面。在客户导向管理价值链分析框架下,根据建筑行业特点,通过确定目标客户、开展一对一营销、重组业务流程等三个主要步骤构建适用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客户导向管理体系。
(一)建立客户关系价值模型
1.对建筑企业的客户进行适当分类。建筑企业面对的是组织市场,其产品的需求者主要是公司、机构和政府。由于建筑产品一次性投资量大,因而客户一次性发包量大,亦即购买量大,潜在客户难以预测。同时,建筑市场上的客户数量相对于消费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数量要少得多,客户单位内部做出购买决策的决策单位比较复杂,参与决策的人员比较多,决策的时间也比较长,且同行业内客户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建筑企业的客户大体上可分为五类:中央或地方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为重实力型;公司,为重实效型;事业单位,为重实在型;房地产开发商,多为重实惠型;海外工程,为重实绩型。
2.建立客户关系价值分析模型。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他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此客户关系价值分析模型采用现金流贴现的方法,对客户关系价值中的历史及未来价值进行统筹考量。客户关系价值的现金流量取决于购买量、利润率和关系持续期,企业建立一个客户关系不仅要花获取成本,还要耗费发展和保有成本,因此客户关系价值是客户的购买量、利润率持有期、获取成本及保有成本函数。
3.进行客户组合分析确定目标客户。建筑企业可以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反应度(客户对企业关系努力采取正向反应的可能性)为纬度来划分,从而能够选择出合适的客户组合,重点追求那些高关系价值、高反应度的客户,并针对不同客户区间采取相应的关系增值策略。在找到目标客户以后,应了解其盈利能力和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和反馈循环控制系统,用来跟踪、反馈客户的态度和表现,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其核心就是建立适合企业规模的客户信息系统,通过客户档案数据的不断完善来掌握客户的个性化信息。
(二)开展目标客户的一对一营销
建筑工程从开始跟踪到最后结束一般都要经历5-6年的时间,所以建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了解与配合很重要。项目生命周期又分为合同签约、项目实施、竣工结算等三个阶段,因此客户导向管理应进行三次营销。
1.合同签约前的投标。在合同签约前的招投标阶段,建筑企业应为客户提供出色的规划设计、施工方案和商务方案,营销人员需做到与客户交朋友,为客户出谋划策,赢得客户的信任,使客户最终放心地把工程交给建筑企业完成。
2.合同履约过程。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与业务打交道的主体变成了项目经理、项目商务经理以及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重新建立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相互间信任,而熟悉客户情况的营销人员又转到了其他工程前期工作中去,所以合同履约过程与合同签约前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3.工程竣工后的清欠。在清理拖欠工程款的过程中,又是另一批人员与客户打交道,对前面的情况不清楚,对客户的特点不了解,而且由于是清欠,要从客户那里拿钱,所以客户导向管理工作更加困难,经常是不仅难以达到收回拖欠款的目的,甚至由于矛盾对立破坏原有的客户关系。
(三)以客户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
建筑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产品,而轻视客户的经营管理制度。因此,建筑企业还需从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组织、制度多方面入手,可持续地管理好客户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业务流程重组。建筑企业客户导向管理涉及到经营管理中的多个环节,市场、营销、工程、法律、财务等都是客户接触的窗口部门,每个部门都是企业价值增值流程的一部分,所以客户导向管理必须从企业管理指导原则、机制上进行横向合作,整合各部门掌握的客户信息,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和运作程序。业务流程重组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是决策权力再分配、业绩评估系统和激励系统的重新设计。其中,决策权力的再分配主要解决分权以及部门划分问题;随着各环节权力变化,调整业绩评估与激励系统,做到责、权、利协调统一。
关键词:低碳建筑;技术创新;低碳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建筑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4月6日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能源的强烈需求和保护节约能源的呼吁,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关系到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建材消费的大用户。
一、何为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在建筑全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建造、入住后的使用维护以及迁出后的拆除和废弃处理。
与传统的建筑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建筑的优点是:低碳建筑注重合理利用自然,采取有效的内外连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使人们生存质量大大提高;低碳建筑倡导资源节约,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弃排放,保护了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行业现状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等一系列概念铺天盖地。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建筑过程中,消耗自然资源较大,环境负荷剧增,我国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很不合理,而且在建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在建筑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的30%,加上建材的生产能耗,钢材使用约占全国用钢的30%,水泥占25%,建筑垃圾占45%,无论是能源、物质的消耗,还是产生的污染,传统建筑业都是关键所在,传统的建筑业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代表,严重阻碍了建筑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程度日益剧增,建筑能耗比重加大,这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量之一。我们要从高碳排放量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变,从建筑行业的开发、设计、建造等环节着手,落实低碳建筑的实践。从长远利益看,低碳建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针对我国建筑业能耗高、污染高的局面,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低碳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战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低碳建筑发展前景广阔。房地产大亨万科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随着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万科集团凝聚国内外先进技术,包括英国零碳中心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深圳等地建造了万科零宅基,集节能、环保、零能耗、零碳排放于一体的住宅。目前这是唯一实现零碳排放的生态住宅。同时,万科集团也注重建造过程,希望实现从建造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保。对企业来说,不仅一步缩减建造周期,还可以提高运作效率;对环境来说,这样可以节省水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对消费者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房屋质量,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生存环境的质量。低碳建筑注重人的舒适度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品质,降低建筑经费,节省成本,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这无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低碳建筑技术,才能领跑于行业之首。
四、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预期前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研发低碳建筑技术。政府应该大力鼓励低碳技术的创造与创新,将低碳技术研发机构和各大高校之间联合,共同研发低碳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进入国际低碳技术高端行列;打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壁垒,降低专业低碳技术引进成本。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将低碳技术的改造与创新和节能设计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供暖和制冷设计等,提高建筑施工设计,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鼓励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与住宅规划相结合,实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体制一体化。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标准,例如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对不同层次厂家的产品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更节能的方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扩大经济政策扶持。国家对积极实施低碳建筑的企业实施一定的鼓励,减免一定的税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推广和发展低碳建筑。在低碳技术推广之初,各项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其生产成本会高于市场上其他一些生产材料,往往导致企业选用成本较低的生产材料。据此,我们还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评价体系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政策。
(三)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发展低碳建筑,人才是关键。因此,加快培养低碳建筑人才很重要。首先,政府要制定低碳人才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人才机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其次,在现有建筑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施工等不同阶段,培养低碳建筑技术性人才,让这些人才在低碳建筑发展中发挥作用;另外,低碳建筑人才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建立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低碳建筑研究和应用人才队伍。
(四)深入普及低碳理念。对公众宣传低碳理念,让他们深入了解低碳理念,具有低碳生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为低碳建筑做贡献。鼓励专业化的能源公司参与低碳管理,鼓励社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顺应全球低碳化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总结
当前,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处在发展初期,对能源的依赖日趋明显,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尚显单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途径来应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我国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低碳建筑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低碳建筑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方。那些敢于和善于接收新技术、新理念的建筑企业,在经过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必然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低碳建筑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磷基.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政策引导[J].城市住宅,2011.4.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行业;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种自然资源消耗高、环境负担极重的一项产业。据相关调查统计,在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总量以及能源总量中,建筑活动所占额度均占到了4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中国来说,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更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因素。而同样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各类支持性资源中,我国当前能够实现自给的仅占20种,而在2020年之前能够保持自给的仅占6种,剩余部分均依赖于进口。也可以说,绿色建筑不仅是推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当今世界发展主流的肯定与适应。
一、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发展现状
著名建筑师保罗·索勒瑞(美国)于1960年首次结合了建筑学与生态学,由此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而人们又在10年后发生的石油危机中意识到社会文明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牺牲和破坏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建筑产业必须对自身传统发展模式加以改良,有效、合理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风能、太阳能、节能维护结构以及地热等新技术得以出现并推广使用,建筑行业中,节能技术由此成为先导。而节能建筑体系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时渐趋于完善,并得到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的广泛应用。但在提高建筑物密闭性后室内环境问题随之产生,不少办公用建筑物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对楼内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因而在发达国家,与人员健康相关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后,“可持续发展”随之成为世界性课题,而在世界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成为其发展的主流方向。
对于我国而言,科教兴国以及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新世纪推动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基本战略,而国民经济各大产业中,建筑业是其重要支柱。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更有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与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面临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既有建筑占地面积为380亿平方米,而此数值以每年约16亿平方米的速度不断增长。我国各级政府在对环境保护给予足够关注的同时,针对居民住宅建筑舒适性也做了更高要求,并在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针对中国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优选项目明确作作出如下规定: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城市垃圾管理和无害化系统、给排水持续发展建设、建筑节能、跨世纪居住环境与民用住宅、开发并完善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防灾灭灾为主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建筑的综合性发展、城市规划等。我国自新世纪以一直对生态住宅课题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建立其绿色办公建筑评估体系、奥运建筑评估标准以及生态住宅评估标准,同时我国自有建筑评定标准体系也实现了初步建立与完善,例如康居工程、健康住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住宅性能评级等。建筑产业链中,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健康建筑的生产与营销理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践。
二、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展望
一直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施工始终坚持以“四节一环保”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和发展成果。从整体来看,绿色施工具有广义的内涵,而在初步研究中许多关键部分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以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国内建筑行业吸纳了巨量的劳动力,而在材料品质、施工人员素质、低价中标、不合理工期以及环境因素等制约和影响下,无论怎样的管理都难以实现绿色施工的宗旨。基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国内建筑业步入绿色轨道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绿色意识
人民群众以及建设工程各参与方应就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达成一致,由此方能形成绿色价值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模式。首先应加强培训和教育,并深入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重视施工各环节可持续发展;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对绿色施工意义以及重要性有充分了解。此外不断培养强化施工人员素质以及开展可持续行为的教育,承包商由此可从中受益。
(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体系
在绿色施工和技术应用全过程中,科学的法律规范以及系统性的制度体系是关键。我国建设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为评奖、示范以及推广绿色建筑提供了规则和依据。
绿色施工贯穿与绿色建筑全过程中,而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是系统性工程,应由多学科、多行业之间展开协商。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并引导,同时推行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形成巨大推动力,才能确保绿色建筑和施工的有效落实。
(三)推行科学管理,强化企业管理水平
绿色施工的推行必然要求科学的管理,建筑企业在绿色施工工程中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绿色建筑提高自身经济性。绿色施工并不是单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和环境保护,其更与企业自身利益和发展紧密相连,与工程项目管理投资、质量以及进度目标密切相关。
结语:
综上所述,应与我国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相结合,制订出可行性较高的制度框架,有效结合长远利益和即时利益。与此同时,最大限度控制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仇铭华.我国建筑铝模板产业的崛起对绿色施工的推动作用[J].施工技术,2012,41(6):43-47.
[2] 郭宏,史秀清,程志等.住宅建筑设计对绿色施工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21):8-10.
[3] 郭庆军,赛云秀.绿色施工竞争力要素排序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2):177-181.
[4] 崔景山,王东,刘飞等.绿色施工“十化”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4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