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专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技能训练教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机电一体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首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进行明确的定位.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PLC技术、液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和机械电子、材料、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当前劳动力市场急需大批的机电一体化岗位技能人才,需要机电一体化装备和产品生产所需的操作、制造、装配、安装、调试、维修和技术服务岗位的人员,然而,目前从各个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岗位设置缺少针对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岗位缺乏明确的定位。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那么教学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缺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往往只经过了机电技术的单一培训,而不是进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培训,因此就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因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跳槽频繁,这给公司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是目前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找不到比较好而且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效果。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思考.从教学计划可看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模糊,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是非常困难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失败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是以电为主、机为辅,不宜采取机电并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具备实践教学环节。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最终实行一体化教学。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而实训教师基础理论又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所以一个老师实现不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也就是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五、提高院校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差。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应该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发展,作为机电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实践训练的力量,形成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耀生.电气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摘要: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中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教学理念等局限,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中职校应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全面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学生技能培养途径优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1.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家制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了重点分析,将技能培养摆在非常重要位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要文化基础,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企业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具有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
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2、3+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2、1.5+1.5、2+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模拟工作情境,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编写理实一体式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讲义。精心建设好精品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建设好数字化资源库。
参考资料:
[1]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ahzcj.gov.cn/show.aspid=2410.
[2]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2).
[关键词]口语传播;基础技能课;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优化;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51 — 03
前 言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1〕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1.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的“播”还是亲切自然的“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了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2.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的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曾有人开玩笑的说,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很不错,哪怕到各个楼盘去卖房,那也是销售业绩遥遥领先的佼佼者。话虽是玩笑却也合情合理。的确,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暨南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世纪,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知识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但知识的运用却越来越综合。优化课堂教学,再一次的被强调和重视,这其中也包括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课堂。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
钦州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自2006年开办至今,已经为社会输送了近百名毕业生。在这几年里,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探索泛北部湾地区播音主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努力着。
1. 《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我们先从《普通话语音》课入手,调整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了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了课时利用率。我们还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了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我们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我们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要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2. 《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了两者的相通之处。〔2〕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不仅减轻了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了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的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姊妹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要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老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此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的融合于《播音发声》的教学中。
3. 《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的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的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了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之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办法。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3〕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如何,我们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止目前,我们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去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的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我们致力于为学生多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4. 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了以上3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以外,我们还在其他方面采取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例如:(1)在技能课教学时,我们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位同学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位同学成为了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同学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位同学的授课和辅导。(2)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的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之中提高了作业质量,这也是我们教师希望看到的。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结 语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必将使播音主持专业继续屹立于学科之林,必将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02):5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教学 创新培养
目前,动画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十几年来,国外动画产业发展迅猛,国外的动漫卡通产品与其衍生产品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动漫市场,以致各种外来动漫形象深入人心。资料表明,美国动画基础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鼓励原创,使动画创作者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动画产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纷纷设立动漫产业基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各地高校也都开始设立动画专业,以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动画教学已发展了10多年的时间,动画专业的设计师及相关教育人士正在摸索一条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能为动画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造型的教学模式,我们惊喜地看到,已有同动画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动画教材出版,说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引起各大高校动画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及重视。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动画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高校的动画艺术教育仍在探索之中,动画专业的教师很少,教师的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动画艺术相关教学师资还很薄弱,缺乏必要的重视及科学、规范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在学科建设上有很多方面仍是空白,这与越来越多的希望在动画艺术领域有所发展的广大学生的愿望不相符合,也使当前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动画行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高校动画专业学科建设及招生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动画专业基础教学的现状以及怎样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创新培养。
一、动画专业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的动画专业教育比较落后,动画理论研究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动画专业教师相关的艺术修养不够,同动画艺术相关的设计、教学还相当薄弱,一些动画作品抄袭国外动画作品的造型和技术,没有本国的民族特色,使得我国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动画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动画专业的生源情况。
2.认清独立学院和公办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了解并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目前,公办院校比较重视动画专业学科建设,注重学生的原创性和多方面的动画人才培养。但在独立学院动画专业教育中,学生的艺术修养不够全面,动手能力普遍较弱,轻视或不合理对待手绘训练等基础教学内容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量的要求,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每一个有志于发展中国特色动画的创作者应该关注的。
二、动画专业基础教学发展方向
动画专业基础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谋求发展,在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坚持一个“特”字,借鉴各大院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出适合动画专业基础教学发展的特色道路,为我国动画产业迅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定位。高校动画专业基础教学,应该为学生毕业后成为动画设计、创作行业能手奠定基础,只有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今后动画设计、制作的需求,动画专业基础教学才有意义。同时必须注意,我国动画专业应该更多地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
2.以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除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动画创作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应用性强的动画绘制技巧与制作技术外,还应培养学生掌握高科技动画制作手段,具备动画编辑和多种风格的造型能力,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知识与修养。
3.以自编教材为教学依据。目前,有些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动画教材,这完全不适合现在高速发展的动画艺术。因此,我们应从动画专业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并注重吸收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院校和各兄弟高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制定适合本学院特色的动画基础教学计划。在最新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教材与教案,突破现有动画基础教学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动画基础教材更好地为动画学院的教育服务。
4.积极利用国外有益的基础教育资源以及国外先进创作经验。国外动画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很多好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我们应以动画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动漫专业教师队伍和优秀人才;其次,聘请海外动漫创意、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来校讲学和工作。这种多渠道的合作与沟通为更好地开展动画基础教学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动画专业基础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找准兴趣点。在动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喜好,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引导,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复杂、多变的结构造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绘画方法,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动漫形象、动画短片、动画电影的喜爱,引导学生对动画制作、动画设计产生浓厚兴趣,转而让学生更加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2.采取临摹训练。在动画素描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基础造型这种训练方式,对人物、动物、植物、环境等造型因素进行大量、反复的临摹练习。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物象的比例、结构、透视等基本绘画规律,并积累各种人物群体、老幼的个性特征,认识和了解各种人物在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等方面的造型差异,丰富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在临摹的过程中,放弃传统绘画写生的造型方式,用搜集形象资料的学习方法可以缩短基础造型学习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适合动画专业基础造型的有效学习方法。
因此,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其次找到适合造型训练中能够表现动画特点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象的基本比例、结构、透视等基本绘画知识,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强化对视觉判断的敏锐性和表现准确性;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不同物象运动、环境、道具进行造型设计,增强学生综合造型能力,为后期培养动画专业的设计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动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在动画基础造型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两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缺少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动画专业基础造型训练应抓住人物形象、结构的主要特征,在绘画训练中始终尽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写生、临摹、创作融为一体,使造型生动有趣。通过这种系统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不断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和视觉表现力,逐步形成一种向动画造型靠拢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力和描绘对象的能力,更好地再现绘画造型表现方法,为今后动画专业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实际上是动画专业基础训练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2)培养学生的动态造型思维能力。在动画设计中,需要表现故事情节以及角色活动的全过程,这不仅是采取静止的造型思维方式所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求在基础造型环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态造型思维的能力。在基础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但能描绘单个人物的静止造型,而且能从多角度描绘人物的动态造型;不但能画出人物表面的结构、透视,还能画出人物内在的结构、透视。
因此,在动画专业基础造型的学习中,课堂教学应大量开设速写课程和必要的默写课程。在速写课程中,除了设置静态速写,还有动态速写,有条件的学院可以聘请舞蹈专业的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和形体动态,这要求学生能敏锐地抓住对象的大透视、大结构和形体特点、动态特点作简洁概括的艺术处理,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动态造型意识。在默写过程中,能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加深形体的理解力,培养准确的表现力,在形体关系的塑造中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树立画面的整体意识,通过这种交叉综合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态造型思维能力。
4.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画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动画基础课程时,仍按照一般造型基础课程学习,采取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的绘画方式,与真正的动画设计联系很少,这就造成学生当前的基础学习与今后的动画创作严重脱轨的现象,等到高年级再去进行动画设计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时间上也不够用,手头功夫不扎实,随之而来会出现更多问题,甚至影响将来的就业情况。
因此,动画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办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动画创作、动画市场接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经常参观高年级的动画创作,培养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学习中就有动画设计创作意识,带着明确的目标训练,可以有的放矢,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制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与动画、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简单的创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有机会参与动画创作,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而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以实践创作经验指导动画专业的学习,检验学生平时所学知识,使专业学习同动画市场、动画产业接轨,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动画专业要根据现有的国情和民族特点来发展动画专业的基础教学,明确培养目标,走适合中国教育的教学路子,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使动画基础教学更加符合动画创作和动画产业的需求,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动画的设计与创作,为中国动画能够早日走上国际舞台做出不懈努力。
(注:本文为2011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B142)
参考文献:
[1]高璎璎.中国动漫业尝到了苦果[C].经济参考报,2004.
[2]孙珊珊,雷珺麟.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大观,2007(2).
[3]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阙海宝,王冲.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5]王文杰.文化领域内中国美术电影的衰微[J].艺术百家,2005(1).
[6]赵枫,苏惠香.我国数字动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2.
[7]熊阳春.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冷思考[J].知识经济,2007.
[8]王红亮.试论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问题[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6(4).
[9]朱方盛.动漫教学之我见[J].中国动画,2006(6).
[10]曹钰,沈浩,米高峰.寻找动画专业的教学之路[J].中国动画,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