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学的知识

有机化学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化学的知识

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第1篇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这就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同时应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①的教育目标,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而非研究性、设计型人才。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科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已经广泛渗透到化工生产的各个领域。然而,目前高职高专有机化学的教育教学职能尚不尽人意,其教学体系就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加强有机化学中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高职高专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逐步转变,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必须改变。由于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的管理、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不能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束缚。体现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体系以及实验课时权重计算等方面,即不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学生也不重视实验课,所以动手操作技能很差。实验与理论间有机联系被人为割裂,忽视了实践对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致使学生按实验教材操作,操作过程程式化、简单化,结果分析单调,造成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家Bruner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灌输固有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木厨,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单纯接受的教学方法,必须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有机化学的实践教学

2.1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由于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陈述知识,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富含探究要素的变化,如果将其演变为验证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前提下,课堂教学情境设定应多样化,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②教学。在增加有机化学实验课时的同时,应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的比例。通过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实验,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实验改革,要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机理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开设和加强为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开设专门的“综合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其中的实验主要是“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实验技能的综合和学科甚至专业的综合。以基础实验为平台,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未知的现象,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鼓励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总结实验结果,揭示实验变化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不仅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更能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培养综合型科技人才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③

我们也可以开设开放式创新实验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考核改革,要全面的评价学生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更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④

理论考试成绩虽然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有机化学与实验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因此可以适当的增加实验课程在考核中的比例,包括实验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及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实验后的思考等。鼓励创新性实验,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

3结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有机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目的归根结底是应用于改善现实生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机物中的甲醇时,即可以结合室内甲醛来源及假酒案等,提出问题。如何快速检验出是否含甲醇以及最有效的除去甲醇?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有关的资料,独立设计出一套分析方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验证分析方案可行度,查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有机化学的实用性。

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 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制药人才的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必须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获得很强的动手能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而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尤为被关注[1]。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实验绿色化[2];实验绿色化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并消除污染,遵循5R原则,主要体现在: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 再生(Regeneration),拒用(Rejection)[3]。本文结合5R原则,并且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实验准备绿色化、合理设计实验、采用微型实验、合理处理三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减少有机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1 实验准备绿色化

1.1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整体改造

有机合成实验中通常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以及环境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改造对实施绿色化学尤为重要。我校新安装的有机化学通风系统是独立的,每个实验台都配备标准的通风橱,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通风橱排放,使有害物质扩散到大气中,从而不会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4]。

1.2 仪器设备与试剂的绿色化

包括药品的准备、仪器的准备的数量化和准确化等。在准备环节上,按照实验人数的数量准备设备及药品,尽量做到资源使用的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当然同时也得满足学生使用要求。换句话说,实验准备过程中,对使用的药品数量和体积要精确;同时我们要注意实验仪器的新旧老化,以及使用前的校正问题,避免实验仪器因人工误差,造成实验失败。

2 合理设计实验

2.1 选择毒性低的药品及原料

根据实验要求,尽量选用毒性低的替代品,在达到实验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可以降低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2.2 合理优化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加以调整

有效利用实验产物,使实验产物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试剂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制药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通常需要合成、鉴定、分析。因此为了使实验更加合理,我们以组合实验代替单一实验,使上一个实验的合成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可以减少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从而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同时,在组合实验各环节中,每个部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上一个实验的合成产物或者副产物就是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步骤,细心操作,以保证下一个实验的顺利进行。组合实验既减少环境的污染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耐心和细致的实验态度。

3 采用微型实验、降低污染

微型实验即指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满足实验的目的,用最少的试剂,在较小的实验设备中进行的实验[5],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型化,它能有效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费用,降低实验排废量,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实验时间,而且安全可靠。微型实验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注重化学污染的预防和注重对常量实验的改革和发展;同时,由于微型实验仪器相对较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范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地操作,才能顺利开展实验。微型实验可以很好地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验仪器,并能更多地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因此,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减少试剂的大量使用并降低因学生对设备不熟悉而导致的浪费。

4 合理使用三废

化学实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具有种类多、持续时间长、毒性大等特点,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有机化学实验常需要的有机溶剂种类繁多,大多是易产生污染的试剂,虽然排放的污染量不算大,很多高校实验室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废气直接排放,废液、废渣大多数随下水道流入江河,一方面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产生污染物之前应该对后期的处理做好准备,有的废液可以回收利用,有的废渣必须填埋,有的废弃物必须隔离处理,等等。因此,有机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如,在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我们用水代替碱液作为吸收液,可以利用本实验产生的吸收液与其他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液反应,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又节约了试剂,进而遵循绿色化学理念。

5 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谓“多媒体”,从字面理解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走进学校,计算机技术是今后每个领域的必需品,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维性、集成性和交互性,正不断被广大教师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很多学校不遗余力地增添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以便在教学和管理中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和网络化管理。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设计出多样化学习的情景,可以将传统教学中难以描述、难以突破的实验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Flas展现出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视性、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也可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实验知识的丰富性。因此,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减少有机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是有机化学实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深入探究,不断发现新方法、新措施,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从而减少有机化学实验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几年来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

绿色化改革,实验中产生的污染大大减少,也节约了实验经费。

参考文献

[1] 王继业,张轩,冯玉玲.己二酸的绿色合成探究―绿色化学实验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01-103.

[2] 洪丽雅.漫谈绿色化学实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86-87.

[3] 吴云新.化学实验清洁化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10):53-54.

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第3篇

大学有机化学的结果学说把很多种类的有机化学物质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例如苯的环状结构学说很顺利地解决了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重建的问题。在大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中,许多科学观念都在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随着有机化学科学事实的不断积累,李比希等人发现有机物化学中的基团是比较复杂的,他们通过对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从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入手,建立了比较经典的化合物和单质经典价键理论。

2科学观念为基础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分析

2.1教师应该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完善学生认识

大学有机化学教师要首先掌握好知识结构,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具有有机化学科学观念的基础。在实际有机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的观念,并加上学以致用的理念,才能够真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大学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领会和掌握这一知识脉络,同时还要让学生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建具体的有机化学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同化学习,更新现代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2.2重视教学和知识发生过程的科学性,结合有机化学历史进行教学

有机化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冲破化学研究的进去,建立了相对完善和立体的化学理论以及原子架构理论。大学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现行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方法与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有机化学学科的科学本质,形成比较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近代有机化学,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上的化学科学家的判断取舍过程为示范,不断引导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教师深刻挖掘有机化学中的科学观念知识体系

在现行的大学有机化学教材中,很多科学观念是相对比较隐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充分表达给学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首先应该从比较枯燥的化学概念中提出简单的化学观念,并作为教学的主导思想教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充分落实好教学观念,克服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2.4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教学体验

只有学生不断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实现有所发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体验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和多边性,在学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实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化学反应生成物的分析,才能够使得学生摆脱相对狭隘的物质转化观点。

2.5不断拓展学习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资源中将有机化学知识转换为具体的生产生活情景之中。网路资源的存在可以为有机化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实验,打破教学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其次有机化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具体的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3小结

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第4篇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敏敏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给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突出理论教学,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授课,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0年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编号:201002)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有机化学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种类繁多;其二,有机反应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极大,虽有规律可循,但例外情况也比较常见;其三,化合物性质对结构,有机反应对机理的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轻逻辑推理,重机械记忆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知识点混淆、易忘记,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理解,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等学习困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就成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和立体化学教学,建立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正确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有机化学主要靠机械记忆就能学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指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1.首先建立起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y)、机理(Mechanism)和反应(Reaction)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结构和机理是基础,性质和反应是衍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反应的机理,用反应来验证机理,用机理来推测反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化合物的结构,才能掌握其性质;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反应的机理,才能掌握各种化学反应。

2.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困生都不理解常见的概念性问题。

3.掌握常用的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微观可逆性原理等。这些理论有的抽象,如分子轨道理论,虽然不要求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数理基础,但是对分子轨道具体成键的特征必须掌握,像分子轨道对称性的特点,节点变化的规律,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和非键轨道数目的确定等,有些理论比较具体,如共振论,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反应机理和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

4.正确书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表达式。如Lewis结构式、共振式和反应机理等。必须强调有机化学中常用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特别是最基本的Lewis结构式的正确书写。否则学生无法判断共振式书写的对错,也无法比较共振杂化体的稳定性和推导正确的反应机理。

5.重视绪论的教学,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及相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通常在教学中安排绪论章节来学习有机化学的预备知识,作为随后按官能团分类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不仅要告诉学生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联系实际讲述有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由于近代化学学科发源于西方,而绝大多数重要的化学类期刊(包括我国化学期刊)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理解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通过中英双语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使用英语课件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所学课程,以求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有机化学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而言,这些词汇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构词法快速掌握。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问题,只要掌握常见的十几种碳链的命名和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词尾(头),便能快速识别出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必须是加入专业英语内容的双语课件,课件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但把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人名反应、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化合物的名字都采用双语标记的办法,缓解学习者的语言压力,减轻紧张感,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长此下去,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网络上的有机化学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和世界上重点大学的有机化学课件,如哈佛大学等都在官网免费公开,介绍学生上网搜索,观摩学习。

四、与生活、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把生活中常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生产活动与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原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双语授课,指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的丰富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彧,等.高校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53-154.

[2]陈博,等.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介绍[J].化学教育,2009,30(5):47-48.

有机化学的知识范文第5篇

药用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通过药用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药学专业学生能够牢靠掌握关于不同有机物的相关知识,并从这些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合成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为学习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中药炮制等药学核心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提升学生掌握和运用药用有机化学知识的能力,是当前高校药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之一。

二、精选教材知识,做到经典知识与前沿知识并重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药用有机化学的教材内容比较多,但课时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来提高药用有机化学课的教学效率,对药用有机化学课程中每个章节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与编选,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材内容精选完成后,教师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根据重要著作形成时间、重要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代表性科学家,向学生介绍药用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第二, 充分认识药用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向学生讲解药用有机化学的具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第三, 根据有机分析化学与天然有机化学这两个药用有机化学的分支学科,向学生讲解有机化学与药学学科的关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药用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精选,既可以提高药用有机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材的精髓内容。精选教材的内容,是开展拓展性教学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证教材内容富有合理性与科学性,才能够充分展现出药用有机化学知识的魅力。[1]

三、理论联系实际,将传统内容与绿色化学进行充分融合

拓展性教学在药用有机化学课中的运用,首先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有机化学反应与药学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显示出药用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作用。例如,在给药学专业学生讲解卤代烃SN1型反应的时候,应该结合芳香氮芥一类的抗肿瘤生物烷化剂的实际应用进行举例。教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法,应该从药学专业的角度出发, 举例子时,要尽量将有机化学知识紧密结合于药学应用中,使学生在学习药用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相关药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出药用有机化学课程的“药用”内涵。另外,由于有机化学在药学专业的应用发展,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药用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与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腈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时,既要介绍常用的NaCN取代法,也要介绍具有环保效应的绿色化学法,即由醛一步氧化后生成腈。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酶催化有机化学反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可以用脂肪酶来催化酯基进行水解得到芳胺类物质;在温和条件下,用面包酵母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进行还原反应,也可以得到芳胺类的物质,这一类绿色催化法可以适时地介绍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进而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2]

四、丰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开展拓展性教学,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药用有机化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教师可以借助Photoshop绘图、三维动画设计和VisualBasic程序等软件来制作CAI课件, 将有机分子立体形象、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旧键断裂与新键生成等进行直观、生动的模拟。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方便、即擦即用、不受硬件设施限制等优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手段与黑板板书进行结合,例如,将标题内容、重要概念、关键词等写在黑板上,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的CAI课件,则主要是对板书的内容进行说明、阐述以及举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 及时调整授课的速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求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药用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五、增大课堂信息量,采取总结和对比方法开展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教材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是拓展性教学的具体要求,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在不脱离课堂主题的前提下,适当传授一些课外知识, 摒弃囿于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在介绍烯烃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引申介绍200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烯烃复分解反应,还可以讲解钌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立体化学时,补充介绍关于不对称合成的知识。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不仅能够达到活跃学习气氛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值得强调的是,药用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相似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比较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亲核加成反应与亲电加成反应之间的区别;比较SN1与SN2反应、E1与E2 反应之间的区别等。在介绍吡啶化学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硝基苯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讲解;分析烯烃与芳环产生亲电反应时的能量差异。实践表明,采用这种立体交叉、由此及彼、前后联系的立体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药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到的课外知识也非常广泛,要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药用有机化学的学科特性,并做好备课工作,充分利用总结教学、对比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3]

六、增强教学效果,将课堂讨论与习题精讲充分结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参与其中,学生则是真正的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突出主体性应该以药用有机化学的教学作为载体,融合药学学科的内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开展形式,例如,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个人展示以及反馈信息等,以此达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学习苯胺时,传统教学方式是:先介绍苯胺结构,然后介绍苯胺性质,最后分析苯胺的具体应用。通过精心设计后可采用以下这种教学形式:①在苯胺中滴入溴水会出现何种现象;②苯胺与苯分别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哪个更容易;③氨基属于哪种类型的定位基团;④如何通过共振理论对其进行合理解释;⑤含氨基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的举例。通过设置问题来传递信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汲取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寻求方案、独立进行引申”等多个学习空间,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药用有机化学的魅力。[4]

七、夯实基础技能,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时,应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体系内容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实验要领、关键操作、现场指导、评价体系等。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写出预习体会,这样学生能够对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预习报告达到要求的学生,才可以开展实验操作。教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要尽量做到“精辟”。例如,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简要介绍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重点讲解清楚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装配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强调装置各接口的连接处应该套紧,要求学生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并传授一些常见、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这个过程大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此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观察,并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最终要求学生写出评价性的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要略写实验的原理与步骤, 重点放在实验结果与实验讨论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选出较为优异的学生,并在下次课堂上给予点名表扬,将激励教学法充分融合于实验教学当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