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花卉园艺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绘画;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述
纵观绘画艺术史,绘画艺术的不断的进步不仅是思维及观念创新的进步,同时也是绘画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图形创作以及传播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革新,绘画这门古老又传统的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以计算机设备和数字软件工具为创作手段的绘画技术应运而生。特e是在商业插画、动画设计领域,三维绘画、产品设计、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尤其广泛,而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也陆续跟进开设了相对应的课程,但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传统绘画思维方式转到利用数字软件创作当中,这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课程上的安排没有很好的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只安排传统的素描色彩等传统课程,而没有对数字绘画应用类课程加以重视和相关课程安排,导致学生从传统的绘画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式的创作上来,无法为更专业的数字应用课程打好基础,在此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一方面应重视数字绘画这类课程对培养专业类美术学生所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必要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建立起完善的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师资的培养以及引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合格的高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数字绘画也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数字技术的出现对艺术的造型思想、造型手法、创作思路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应更进一步研究这种数字技术对我们艺术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二、数字绘画课在高校艺术院系教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字绘画课程的重要性
数字绘画是主要利用计算机设备与数字软件为基础来创作出来的绘画的方式。数字绘画在语言、技法和形式上有着和传统绘画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相比较数字绘画是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延伸,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理由是:
1、数字绘画是一种全新的图形创作手段,学生应该掌握数字化的创作方式。应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图像,既可以是独立的数字绘画作品,也可以作为传统绘画快速的绘制草图和创意探索。如果需要,数字绘画这种技术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油画、国画、水彩、壁画等多种形式绘画,并且非常容易保存和多次修改,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各种视觉样式效果甚至成品的效果。数字绘画的这种特性,使数字绘画能够成为传统绘画的创作有力的探索工具,成为传统绘画语言探索中重要的辅助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绘画的效率和品质。
2、数字式的创作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美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数字绘画具有独特的创作流程和工具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数字绘画可以创造出传统绘画工具难以达到的各种视觉效果,并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组织绘制的画面的构成。数字绘画这种全新的图形创作形式,拥有高效的制作效率、直观的视觉效果、已经在现代商业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对于这样一个体现时展的新生艺术形式,有必要在专业教学中涉足和探索。以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和培养有志于数字绘画的人才。
3、 数字绘画带来全新的审美意识,对当今艺术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数字绘画方法及工具的变化使得其效果迥异于传统绘画的画面效果,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新的审美观念反过来作用于传统绘画,这必将促使传统绘画演变出绘画新风格和新流派,引导学生将在数字绘画创作方式中的体验、意识和技法融入传统绘画创作中,既有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传统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有必要在高等美术院系开设数字绘画类课程。同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绘画课程体系,该绘画教学体系既包含传统的素描、色彩类技法基础课,又要延续以数字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数字绘画类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而言,数字绘画类课程可以将他们传统的绘画经验转换运用到数字绘画创作上来,强化其数字创作技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对艺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的高等美术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数字色彩的教学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绘画里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色彩,传统的色彩教学是建立在对色彩的光照反射原理基础之上,以传统化学颜料色彩为载体,通过对减色理论的研究,偏重色彩心理属性研究 ,而对于色彩加色理论则缺乏探讨。现在我们得益于现代的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色彩来演示加色的相关理论和效果,所以传统教学经典的色彩理论对于加色系统的缺失需要由数字色彩来进行补充,扩展色彩认识能力。从而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色彩教学系统 ,
数字色彩系统也是基于色彩本质被开发出来的,通过视觉化的构架将光分解成不同的构成模式,如RGB色彩模式 、HSB色彩模式、LAB模式、CMYK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几种色彩模式的分析与对比,了解色彩的成色原理和表述方式,同时结合软件中的色彩相关功能操作理解数字色彩变化模式的参数变化对色彩的影响 ,从而完成色彩的基础理论教学。运用数字色彩进行配色可以方便我们色彩的设计以及研究不同色彩搭配对人心里的影响,如基于RGB模式的配色法等,通过数字配比及对比来完成不同色调搭配,无论是绘画作品、产品设计、广告设计、还是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配色方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数字化分析、归纳、来进行变化。使绘画设计在色彩的归纳上充分发挥其优势,成倍衍生出不同的色彩配置方案,极大的提高绘画以及设计不同风格的可能性。这也是成为色彩创作的有效手段。
数字色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配色能力和色彩修养的提高为最终目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我们更要认识到这个学习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启迪学生创造心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一种经过设计者思维规划、构想、意念设想,通过色彩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有意识、是有目的的创意活动,具体来讲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色彩基础知识和基础环境 ,即明确数字绘画教学与传统色彩设计的关系,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阐述,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实验和实践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数字绘画类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设计色彩教学,不仅仅是媒介的转变,还体现在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等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数字色彩作为方法论,而是通过教学建立起完成的色彩知识体系和适应数字化生产的思维方式 、配色方式,提高对数字绘画的认知、感受及审美和创新能力。数字绘画课程要求学生对色彩的数字化描述娴熟于心,通过精确的数值和理性的配置建立起科学的配色观念,使其有依据、有理由、有方法、有效果,变感官配色为理性配色。
由于数字绘画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及设计软件完成,所以教学实践可分为两个部分 :
1、一部分以试验性的演示及讨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绘画工具的认识以及对数字色彩运用规律的理解。
2、结合传统绘画以及数字绘画方法混合使用提高学生对这两种绘画技术的理解。
3、另外通过学习临摹古典大师画作以及学习现代绘画设计,把传统绘画以及设计经验融入到自己数字化创作中来,学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探索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可能性,完善和提高自己创作,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推进“工作室制”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艺术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和考评机制都是相对在大学统一管理模式下进行设置和构建,课程在设置上较为死板,课程之间的延续性以及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抽时间在课后充成,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教师职业技能化不够、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实验环节,久而久之成了为教书而教书,为上课而上课这种境地,陷入了不良循环,这是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如果继续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走下去,不仅不能满足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等院校自身的声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结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工作室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制”更加突出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主持专业“工作室”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出发点。大一先学习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学习,掌握基础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手法,培养基本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大二开始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分别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更加专业的技能,培养自主创作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促使专业教师确立好研究方向,与专业“工作室”共同发展,不再忙于应付各类其他非核心专业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工作室连续进修学习,使得学习内容有一个延续性,这种将很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促使专业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赛促学”带动专业实践教学
一个学科专业建设的如何? 是不是只是“徒有其名”?如何考查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呢?像绘画这种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以及商业竞赛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赛促学”的目的是评估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例如艺术类专业,就可以以一个主题进行性创作,创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插画、广告、动画、装置、也可以是微电影以及其他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为了获得最高荣誉以及奖励,学生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结合多种形式的结合来创作,这个过程其实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学生慢慢就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就会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要来学习, 他们会学习主动,目的明确,加上有专业工作室这个平台以及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真正地融人到主动寻求知识这个有意义的过程中。
四、结论
对于当前国内美术教育现状来讲,高等艺术院校开设和重视数字绘画类课程改革与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他通过学习数字化工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开设这类课程能够有效改善艺术教学的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一线专业教师的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的建设,推进“工作室制”以及名师教学团队,设置富有特点的数字绘画教学体系和竞赛方法,尊重艺术教育本质,才能充分实现我们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目标。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课题,编号YG2011019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园艺校本课程 教学实践 见解
园艺校本课程是我校在职校课程改革实验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它是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实际需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于2009年下半年推出的校本课程。
作为学校指定负责开创这门校本新课程的专任专业教师,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投入“园艺校本”新课程的开发探索工作中。现在我校的园艺课程已在农业机械、农村经济管理、多种经营等涉农专业开设。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对园艺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见解,在此做简单介绍。
一、学习校本新理念,开发好园艺校本课程
开设一门新课程,先要弄清这门课在整个教学中该如何定位。
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学校搞过的自编教材。新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多元化教育的需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公园绿化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考虑到创业园建设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应该为了学校并立足于学校实际而设计。
园艺校本课程应该侧重于实践探索,让学生活动起来,接触花草树木与泥土,以某些园艺项目活动为线索,围绕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索。园艺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的知识,融知识了解、实践探索、研究学习为一体,成为一门充满惊喜和乐趣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走出教室去亲近自然、触摸生命,要在观察、探索和操作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能,增强了环保意识。
定位明确了,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方向,事情才好办。
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园艺校本课程
(一)经过反复的调研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有许多可利用的园艺资源。
1.我校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搞得相当好,大大小小的花坛、花境将教学楼前后、校园各处的墙角墙边都布置得郁郁葱葱;校园里有不少名贵的花卉树木,一些木本植物还立有标牌。
2.姜堰市近年绿化美化做得很好,城市里公园绿地也不少。街道、社区、住宅小区有许多园艺景致,植物种类也不少。特别是近来郊区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园艺植物。
3.市区居民在庭园、阳台、窗台种养盆花的很多。许多学生家庭常用室内植物和插花来美化、绿化家庭环境。
4.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计算机在我校及学生家庭已非常普遍,网上有大量的园艺资源。
总之,尽管我校不具备充分条件,但是可以借助上述园艺资源来进行园艺教学,让学生学习身边和家庭实用的园艺。特别是,上述的第三项不仅属于资源,而且是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和需求的重要来源。
(二)怎样利用校园、社区与家庭环境资源设计园艺教学呢?我的做法如下。
1.利用校园现成的环境资源。我设计了多个园艺学习课题与实践项目,比如“校园花卉分类、识别”,“校园花卉分布调查”,“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花坛艺术设计、布置”,“校园花卉标本制作”,“校园花坛整理”,“校园花卉修剪”,等等。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学生们有时在教室中学习、讨论,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探究和操作实践。校园中有那么多的知识与学问,这是许多学生平时没有留意的,在园艺活动中他们常常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
2.利用社区与家庭园艺资源。我设计了“家庭花卉调查”、“家庭环境与养花”、“家庭盆栽花卉的管理”、“中国传统花卉”、“花饰我家”等园艺学习课题,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或亲戚、朋友、邻居家的花卉,在家庭花卉上进行花卉的养护管理实践。
3.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开拓园艺教学新天地。围绕学生最容易接近的家庭园艺,创造条件组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园艺课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园艺活动课题可以在教室开展,如“生活插花”、“水仙花雕刻”等。还有一些课题活动可以室内外结合开展,我有时会在课前让学生帮忙将一些园艺物品搬到教室里来,有时会派出小组代表到外面取一些东西。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4.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和了解大量的园艺杰作。如我设置的“城市花坛艺术”、“中国名园”、“中国名花”、“插花”等课题项目,就利用了网络资源。现在的学生,家中大多有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自己的园艺活动。
三、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选择园艺教学方式
对于园艺课,我以为教师先要认清一个问题:开设园艺校本课程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园艺理论知识,也不是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多少专业技能。我们的目的在于以园艺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环境、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具有探究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园艺、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悟。也就是通过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教学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园艺课堂是一个开放性课堂。
如学习“中国十大名花”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校园里就有其中的月季、山茶花、杜鹃花、桂花,让学生们根据花卉的标牌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它们枝叶的形态,回来后上台进行画图说明。这样结合活动进行学习,学生们学得特别积极。
其次,在园艺课中更多进行“做中教”、“做中学”。
学生们经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和操作实践。中职学生已经在一些学科课程里学习了不少植物知识,但平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缺乏实际经验。园艺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
四、搞好园艺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以评价。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对学生园艺课平时学习的评价,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课内作品展评。让学生在课内将园艺作品搬上讲台,做简单说明,让全体同学欣赏评价。
(二)用我自备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各个学生的优秀成果或园艺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在下一堂课里展示给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欣赏与评价。
(三)校园展览。将学生的一些园艺作品直接运用于布置美化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
五、积累经验,使园艺校本课程走向更大的成功
我校的园艺校本课程刚刚起步。由于这项工作属于首创性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功,但离教育改革的要求尚远。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不断加强自学,向周围其他搞校本课程的同仁学习,向有园艺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从而积累经验,在园艺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 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引领与带动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笔者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组织工作室成员(来自全省中职农林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就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该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
根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统一部署,将工作室成员分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调研小组。调研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到10月为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江苏省该专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2014年11月到12月为第二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果蔬花卉生产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涉农单位等。
两次调研走访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多家果蔬花卉生产企业,查阅并汇总了大量行政主管部门统计报表及相关权威农业网站等所载信息;向相关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8份,并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座谈;通过电话、网络、座谈等方式与有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就业历程的毕业生进行交流。
1.江苏省园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社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类型需求呈多样化趋势。目前,江苏省园艺产业以生产花卉苗木为主,其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三,因此,对花卉、蔬菜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园艺产品流通产业市场繁荣,仅大规模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就有89个,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园艺产品营销推广人才;园艺产品“产、加、销、研”综合产业主要是指各类专业合作社,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66家,主要以花木业合作社为主,果蔬业合作社次之,对能够深入农业生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果蔬花卉技术人才需要量大。此外,江苏省园林绿化公司规模庞大,仅具有一级资质的园林绿化公司就有122家。江苏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发展也较快,达5100个左右。因此,以服务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服务功能的人才,如植物造景师、园林养护管理人才等。
2.江苏省果蔬花卉生产企业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共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果蔬花卉种苗生产、果蔬花卉产品生产、园林绿化等企业共计4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50%、集体企业占20%、国有企业占15%、三资企业占15%;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占30%、50~300万元占25%、300~1000万元占25%、1000万元以上占20%。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业务员,其需求比例分别为45%和40%;调研企业中,对果蔬花卉繁育生产技术员有需求的为76%,其次是产品营销员为65%,养护管理员为55%。由此说明:人们对果蔬花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果蔬花卉产业发展很快,从而需要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
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企业都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如图1,有45.45%的企业最看重实践操作;有13.37%的企业非常看重理论知识,认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将来就业后会限制个人的发展空间及发展速度;有13.65%的用人单位分别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放在首位,如产品营销、文秘等工作岗位;有6.63%的企业最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认为具备创新精神的员工能为企业带来一股新的力量。另外,有7.25%的单位对毕业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环境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图1
调查显示,有75%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花卉园艺工和营销员,其次为绿化工、蔬菜园艺工和插花员,而对果树园艺工、菌类园艺工等需要较少(图2)。
图2
由此说明:企业对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日渐提高。
3.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稳定性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共发放毕业生现状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6份,被调查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该专业毕业生。
(1)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调研显示(图3),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有31%的学生在园林绿化部门工作,有18%的学生在果蔬花卉产品营销部门工作,有21%的学生在苗木繁育生产部门工作,有4%的学生在果蔬花卉行业管理部门工作,有26%的学生在其他岗位工作。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工作,一方面是由于江苏省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定位较准确,吸引了众多果蔬花卉行业企业单位到学校招聘;另一方面,随着江苏省对果蔬花卉产业的越来越重视,果蔬花卉企业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图3
(2)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分析。通过对连云港振兴花卉公司、农友种苗公司、镇江瑞繁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及学生毕业单位调查,基本确立了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新技术推广、产品贮藏与检测、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其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表1)。
表1 不同工作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就业范围 工作岗位 人才能力
园艺场、果蔬花卉生产基地、种苗公司、苗圃、高新企业 企业管理、生产养护、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苗木生产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技能、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果蔬花卉产品营销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商店、直销店等) 企业岗位管理、产品贮运、市场策划、营销主管、直销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产品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技能
农业、园林、环保等企事业单位和物业管理 管理岗位、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园林绿化岗位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养护及农技推广技能,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个体或集体果蔬花卉产品生产与营销企业(花店、农庄等) 技术员、业务主管、销售主管、促销员、服务员等 具有果蔬花卉生产及经营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及团队协作能力
(3)就业稳定性与满意度分析。调查显示,有68%的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园艺行业工作,其中有4%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工作,有30%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内转岗工作,有34%学生毕业后在果蔬花卉生产行业转岗工作,有32%学生毕业后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图4)。毕业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的为21%,满意的为38%,基本满意的为29%,不满意的为12%。
图4
二、专业建设思路探索
基于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可以说明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准确定位,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1)专业目标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目标的定位,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特别是随着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地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具有中职专业特色的适应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应用和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2)专业方向的定位。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方向,既要充分考虑挖掘和发挥当地的名特优园艺资源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其保障生活、发展经济、平衡生态、旅游休闲、出口创汇、教育示范、致富农民等功能,特别是当前观光及休闲园艺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针对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本专业的办学现状,对传统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造,不断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设施园艺、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方向,以全面提升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形成专业群优势。
(3)服务面向的定位。一是创新培训模式。学校应有效利用当地果蔬花卉生产教学资源,致力于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新模式,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程参与地方特色农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以此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做好服务与推广工作。学校应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科技成果,通过自身的试验、示范,不断推广果蔬花卉新品种、新技术。
2.多元融合,走出一条提升专业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要根据当地果蔬花卉产业发展状况,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提高应用性、技能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推行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强调“学中做”,并注重国际性农业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实训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2)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科研水平。一方面,依据该专业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果蔬花卉产业要求,配足、配齐、配优专业实训设备,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需要。
另一方面,以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为重点,积极开展省市级产学研推广项目研究,提升果蔬花卉产品研发的科技含量,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政府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中心;使产、学、研成果成为彰显专业特色,凸显示范、导向功能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的助推剂。
(3)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梯队。要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一,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当地科研院所、农委等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4)锤炼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在中职教育中,“一专多能”人才的“专”和“能”都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就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而言,“专”对应的是该专业的果树、蔬菜及花卉生产等核心技能;“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临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到底层一线工作,仅懂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还要会动嘴。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增加其与企业的接触,以缩短就业磨合期,让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
(5)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应当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3”及“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等。要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3.资源共享,走出一条服务“三农”发展的有效之路
(1)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农民培训的所需项目,结合该专业的办学实际,建设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真正把实习基地办成培训的大课堂、实践的大车间、展示的示范园、种苗的供应基地。
(2)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服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提升该专业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开展以果蔬花卉类高级工、技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培训,在面对成年人的择业培训、转移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灵活、高效,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的新格局。
(3)创新新技术推广形式。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新技术,服务地方农业发展;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果蔬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此推动果蔬花卉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是服务于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专业,是培养行业及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确定专业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根据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及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理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业东等.高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5).
[2]付丹,鲁娜.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4(32).
[3]程林.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4(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花卉栽培》课程 考试模式 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高职教育现行考试制度受高等教育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难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考试的反馈、促学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为了进一步深化园艺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2010―2011年度课题组对《花卉栽培》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
一、高职《花卉栽培》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背离教学目的,导致考试结果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为目标。但以往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的知识、技术评价功能,[1]没有反馈、发现问题,考试就难以改进,并且将分数高低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标准,使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结果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作用被扭曲和异化。[2]企业很难依据学习成绩挑选合格的岗位人才,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和高职办学声誉。
2.考试时间固定,技能考试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理论、技能考试安排在期末进行,园艺专业的工作任务随着季节更替不断变化,即使同一工作任务,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较大变化后,其技能考试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月份的环境条件下,花卉发芽时间会长于在7月份环境温度下的时间,幼苗感病程度、壮苗培育效果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学期末进行技能考试,其结果不能体现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农时、教学进度调整考试时间,一方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实现技能考核内容的全面性、时效性,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习、考核过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反馈、交流。
3.考试形式单一[3],技能考试所占比例不大。
高职教育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所强调的能力,是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目前花卉栽培课程考试主要采取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形式不够灵活,仅能从学生专业能力的层面评价,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资料的查阅、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灵活应对行业变换、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已有所提高,但这种结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反映出来,技能考试所占比例不大,虽然技能考试比例较大,但其考核项目相对较少,以偏概全,也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
4.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实用性不足、内容僵化。
很多高职教育课程的考试仍以结构化、原理化的知识考查为主,客观题多,材料分析题、任务设计题等主观题型少,对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足。而且试题深度不够,内容僵化,考核题目多为共性的东西,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进行。考查范围限于教材中的条条框框,考前突击、按点答题即可获得高分,考试内容与本地区生产实践严重脱节。
5.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制度。
考试评价标准不完善,由于评价主体多为任课老师,考核结果存在“感情分”,使得学生成绩仅在及格分以上拉开档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考试对于需要逐个进行的技能考核,在考试组织、考题保密、评价教师安排等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和规范。
二、高职《花卉栽培》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内容
1.加强过程考核。
在考试的总体设计中,过程考核比例提高至60%,根据季节、教学进度、实训基地条件确定具体考试项目,使考试时间与不同生长季的园艺植物养护管理措施对接,并且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实现教、学双边互动;将专业基本素质考核作为考试的一个方面,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报告、课程出勤率及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定;运用期末终结性考核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学期末复习和总结,并及时改正过程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学习、考核、反思、认知深化、横向贯通,即经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学习过程,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
2.丰富考试形式。
综合运用论文、市场调研报告、口试、技能操作、理论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本课程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如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1)运用论文或市场调研报告形式,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我管理、与人沟通、解决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论文或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涉及花卉行业的发展的现状或探讨或某一花卉种类或品种的市场分析、应用前景等。
(2)增加口试,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面和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花卉及种子的识别,包括一二年生露地花卉、宿根花卉识别,球根花卉识别,水生花卉识别,室内盆栽花卉识别,等等。
(3)运用技能操作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包括繁殖技术(扦插、嫁接等)和生产养护技术(育苗、盆土配制、上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方面。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占该技能操作总成绩的70%,团队协作能力占20%,应变能力占10%。
(4)应用理论考试在期末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
基于能力本位考试观调整考试内容、确定考试重点。将具体教学、技能考试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保证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过去纯记忆性的考试内容,增加对花卉及种子识别、花卉生产、繁殖、养护技术等技能考查比例。例如春季北方园艺企业主要进行花卉育苗及壮苗培育,可在这个季节,让学生到企业看、在课堂学、去校内基地考花卉育苗、壮苗培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强化典型教学内容及操作技术,使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学、练、考都落到实处。
4.调整理论考试命题角度。
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调整理论考试的命题角度,增加对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总结性命题,以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等命题方式,删减概念、填空等记忆性命题形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考试制度。
规范论文、市场调研报告、口试、技能操作等形式的考核标准,杜绝“感情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对于操作类命题增加评分人数,计算平均分以减小赋分差异,维护考试的公正性;通过增加题签数量确保技能考试过程中无泄题现象;建立考试反馈机制,及时交流考试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指明教学方向。
三、考试模式改革实施效果
对09、10级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逐步改革证明,本考试模式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其一,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生产实际、行业现状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行业现状及发展有更深切的体会,激发了学习兴趣。其二,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其三,学生资料的查阅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学会了对资料整理和应用,对园艺行业的了解不再囿于课堂。其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所增强。由于卷面成绩已经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必须与同学、老师、行业专家交流,学习技术要点,沟通遇到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观点,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人际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玉莲,刘金华.基于职业技能的项目化考试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5-17.
[2]余心明.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考试模式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9):26-27.
《花卉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以往的教改活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在学生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改革,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职学生学制3年,学生真正学习这门专业课只有1年时间,由于时间的不足和有些高职院校实验设备的短缺,导致理论课课时比例偏高,而实践课课时比例偏低。同时,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安排上脱节,往往上两节理论课需要过2~3…d才能上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课,这样严重影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学生的兴趣;(2)实验课的教学地点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校花圃基地,这样的教学仍然没有脱离课堂形式教学,没有为学生创造机会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3)以往实践操作课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遵循着准备实验课-讲解操作内容-操作-清理现场-操作总结的课堂模式,学生如果想要重复和熟练操作,就必须到书本上去寻求相关内容,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操作的空间和缺乏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的主要措施
2.1保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
课时比例分配适度(1)保证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至少达到1∶1,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2)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安排在同一时段,不相对孤立,如:把上午4节课或下午4节课都安排成《花卉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其中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可进行1节理论课和相关内容3节实践操作课的讲授,或者2节理论课和2节实验课相继进行,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紧密有机结合和知识点教授的流畅性。
2.2实践课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盆花的生产规模有大有小,小则几十盆,大则上万盆,甚至百万盆。在温室花卉栽培养护中,由于空气流动性差,湿度偏高或偏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盆花生长不良或生病,这就需要栽培养护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及时挽救损失。我们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竭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比如在上花卉的分株、扦插繁殖实验课时,待实验课结束后,我们将剩下的花卉材料(如广东万年青、一叶兰、朱顶红等)和用旧的花盆发给学生,并安排学生2~3人1组,然后各组将剩余花材或插穗搬回寝室,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操作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并做好操作流程及养护记录,特别是对出现的问题(如病害问题)记录其发生的时间、表现症状,初步拟定解决方案,然后到理论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
2.3实践课摆脱“课堂”形式的束缚
让学生真正融入花卉市场《花卉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这门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其生产第一线的教学就尤为重要。我们经常让学生参与学校会场的摆花图案设计及摆花操作、节日校园的摆花图案设计及摆花操作、校园花坛的花卉种植及养护管理,以及参与衡阳市的摆花业务、衡阳市花鸟市场花卉价格调查等。同时,教研室有很多教师在校外花卉企业兼技术顾问,经常带领学生到花卉生产企业现场,对花卉栽培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然后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向他人学习的能力
所谓“千人千品,万人万象”。比如在1次草坪修剪实验课中,当笔者把草坪修剪机的发动规范动作示范3次后,其中有部分学生很快就能熟练操作,而有部分学生却始终不能掌握规范动作,未能启动草坪修剪机,无论怎么鼓励他们重试,他们却红着脸不想再试。于是,笔者让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没有信心的学生,最终他们都能按规范动作启动草坪修剪机。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能力,苗圃基地为学生全天开放,课余时间,都会有3~5人去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和换盆等技术方面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熟练掌握了操作手法,又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弥补自己操作方面的不足。
2.5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正确处理
实际问题的能力温室草花生产少则几万盆,多则上百万盆,当全部草花感病以后,就需喷药治病,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在初步确定病害后盲目地大面积施用药,其结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浪费药物,甚至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比如在初步确定病害后,可先进行点实验,效果表现好后再进行面治理。先选几十盆草花作点实验,然后再逐渐扩大面积喷药,做到心里有数。
3改革后的成效
《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花卉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灵活,同时明确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学生在没有辅导员做思想工作的情况下,到课率达100%,且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花卉技能竞赛和花协活动。5年来国家农业部花卉园艺师考证通过率99.5%,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等级为优秀,全国高职院校插花竞赛获二等奖、三等奖。且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独挡一面,98%以上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多数毕业生2年后就当上部门技术主管,一部分毕业生在广东、湖南、云南等地成立园艺园林公司。
4今后《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稳定专职教师队伍,适当增加兼职教师队伍。从花卉生产第一线的园艺园林公司聘请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又可以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就业提供机会。
(2)邀请园艺园林公司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改革,做到《花卉学》课程符合专业发展需要。
(3)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花卉学》课程方面的专业劳动,如配制营养土、组花、摆花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