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8]傅 荣,对法语教学法I,6e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第2篇

**师范大学拥有强大的学科基础优势和雄厚的外语师资力量。现拥有英、俄、日、法四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硕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外语言比较二个博士点。有教授16人,副教授56人,博士生导师5人。英语专业是**的品牌专业,也是湖北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xx年获批为全国首批第二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xx年英语语言文学被评为湖北省外语类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xx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该专业成为湖北地区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在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xx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外语一级学科名列前茅。

**师范大学语言技能培训中心依托**师范大学**地区一流的英语品牌和雄厚的中外师资力量,秉承“语言学习是一个技能培养的过程”这一理念,倡导遵循语言学习的神经学原理,与现代国际英语教学接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独特的ec混合学习法,侧重完美英语听力、口语交流,轻松提高托福雅思四六级成绩。

二.**英语学习软件简介

**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由是美国**公司和斯坦福、牛津大学语言教育专家合作20多年,潜心研发出的一套全新的语言培训软件。教材内容丰富连贯、教学体系完整严密,一经推出即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多届语言教学教材评选中屡获殊荣,如曾获得过美国培训与发展部颁发的电子学习课程软件证书及其他的各类奖项,并被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也是全球第一套e-learning在线英语培训课程。产品风靡全球70多个国家,为各国100多所大学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上千万人士提供了一流的英语培训服务,以其显着的学习效果树立了在全球英语培训行业的翘楚地位;国内韦博英语、新东方英语、上海教育服务培训中心、中国银行、财政部、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香港大学等均已采用**课件来培训干部、员工、教师和学生。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联合写信,要求不上大学英语的教材,改上**英语教材。

xx多媒体互动课程将有引导功能的多媒体教学与有明确目标的外教小班面授课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扎实的、有针对性、有效的学习,学习者逐步在头脑中形成英语语言的框架,获取用英文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结合的多元法教学方式已被事实证明:能够最有效地将科学的教学理念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得以实现的教育模式。

****多媒体互动课程“多元法”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保证每个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最多的内容,完全摒除诸如:上课时间与工作步伐不协调、同学间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领导无法及时了解下属的学习进展等一系列传统教学的弊端。

“多元法”解决方案采取完全灵活的时间表,学员在自己预定的时间点学习,绝不会干扰工作和生活。课程是根据学员的英语水平、能力和需要而量身制订,随个人制定的强化课和流利水平练习使每个学员按照自己的步伐学习,永不会出现漏课现象。循环的学习流程,由个人水平分级测试,到多媒体课、核心课、补充课、沙龙课、英语角和社交俱乐部,使学习英语更方便,随处可及。

****多媒体互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学员的参与和交流,通过举行热门话题讨论、专家演讲、西方庆典、竞技比赛、音乐欣赏、影视评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年轻学员的兴趣,并且借助多媒体录音和语音识别等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逐步激发年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内容

虽然**这个英语学习软件在国际上,在北京和上海的名气都很大,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它是今年5月底才刚刚被引进到武汉的。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为起点开始在武汉推广这个英语学习软件。对于** 这个英语学习软件,我和所有的同事都感到很陌生,所以刚开始要这个软件的推广工作时,我们都感觉到“心虚”。就像是自己即将要去卖一个产品时,却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道它怎么操作。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全面认识这个软件。

认识第一步,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的起源、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它涵盖的具体内容、它在国内的北京和上海市场上的发展情况以及它现在在武汉所面临的形势。这些基本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我们很快就理解了,自己多看了几遍之后也就滥记于心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个软件具体怎么操作的呢?只有我们亲身体验一下这个软件,才能更加了解到它具体内容,体会到它的优势和它的好处。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更加以切身体会更加生动形象地介绍它、推广它,更加有效地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我们就 向老师提议,让我们去多媒体实验室亲自体验试用一下这个软件。结果我们的提议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在对**软件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们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招生!

一个新生软件的推广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刚开始被招进去的时候,我们也加入了推广的策划工作。分析了两个策略:一个是借助**外语系的学生组建一个英语实力比较强大的家教队,然后对这些队员进行**软件学习的培训,最后再让他们以家教的形式将软件推广到无数受教小孩的家里。这样层层扩大,最终达到初步推广的目的;另一个选择,是通过设点宣传,招生来免费体验我们的软件学习,让软件自身强大的优势来吸引用户。经过大家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一直认为策略二的可行性比较高。所以接下来我们几个同事就分成几组,在**里设了几个点,开始了辛苦的招生工作。接下来的每天工作结束后我们都会开个小会,统计一下当天的工作效果,分析当天所出现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实践体会

1. 面对压力

诺大的推广工作,因为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就只招了几个基层工作人员。加上我,总共五个人。另外的四个人中,一个事**大二在读生,两个武大大四在读生,还有一个是武大研一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几个同事,自己在心理上很自然地就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的能力比不上他们,怕自己工作不好,会更让人瞧不起。另一方面,面对陌生的**和安装这个软件不菲的价格,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它质疑。这种陌生和质疑无形中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真正工作地时候发现,有时候压力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障碍,你越是怕他,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欺压你。所以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一定要镇定,一定要坚强,要学会如何去正确处理压力。

1. 学会积极主动思考。

2. 处理和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是一大学问,在以后的实践中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3. 要学会及时地总结,及时地改正错误。

4. 要经常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

5. 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五点是我在这次实践中悟出的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原来也听人讲过。但别人讲出来的东西始终都是别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靠自己实际体验了,才会深刻地感悟到,才能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影响,才能真正地促进自己的成长。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英语专业 问题 对策 

 

1987年,国家教委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将外语学科分成四大类,即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外语类、语言学类。理工类高校开办的科技英语专业被纳入“专门用途外语类”,其英语专业从此得以正名。一些院校还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创办了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点;一些重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理工类高校创办英语专业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约有1000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其中理工类高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英语专业四级课程的学生能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推动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但是,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历史短,在英语专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一些学校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 

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劳动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各高校纷纷开设金融英语等课程,这些应用性英语课程的特点是学程短、见效快、变化快。从短期来看,这些课程的开设的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从长期来看,其危害是潜在的。应用性的课程专业口径窄、时效性强,过分强调这些课程就会助长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耐心,避重就轻,不愿花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使得大学教育过于职业化,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英语专业课程大致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主要指英语语言学)。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5%,专业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5%,专业方向课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外语专业课与公共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公共课程所占的课时偏多,削弱了英语专业教学;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语言技能训练,淡化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些设立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高校甚至削减英美文学、文化课程教学,压缩该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3.师资力量不均衡 

新办的英语专业师资力量往往比较薄弱,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个教师承担的课时量大、科目多。笔者对某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周课时数在12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其中,周课时在8节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0%,周课时为8~12节的占68%,周课时在12节以上的占22%。一般教师一个学期要承担两门以上专业课程,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甚至出现部分教师每学期承担3~5门专业课的情况。 

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比较低,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4.学生个人定位不明确 

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英语看做便于从事某项工作的辅助手段,甚至作为出国留学或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因此,他们重视立竿见影的应用性课程的学习,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实际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5.忽视学科建设 

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薄弱,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这一点与学校办学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某些理工类高校领导的眼中,英语只是一门辅助其他理工类专业提高

毕业生竞争力的工具而已。尤其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他们甚至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专业发展的基础,搞好了大学英语教学,也就搞好了英语专业建设。“在一些理工院校的领导看来,之所以创办英语专业,是因为它是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生源和毕业生出路都被看好;而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内涵是什么,恐怕并不十分清楚。于是,在一些高校中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关注的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甚至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看做衡量该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办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多数院校只是看到了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对该专业的人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缺乏理解与重视。英语专业设立了,学生也招进来了,怎么教、教什么,培养的学生将来干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从一开始就丧失了或者是部分失去了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反映在图书资料等硬件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学术梯队及科研团队等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前身多为本校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学部门,缺乏培养专门英语人才的实际经验。虽然也借鉴了其他外语院校的办学经验,但由于受公共英语教学思维影响和理工类高校缺乏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向,难以确立英语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对策 

 

1.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有五类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往往不重视语言理论和文学的教学,是否为学生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香港高校对英语专业实行内部分类的方法值得借鉴。香港高校将英语专业分为教育、传播和文学三类,三类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和人文学院。不同类别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授予的学位也不同。要制定出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以避免用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别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评价。可以在英语专业内部实行分层,并实行多元的质量标准,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并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空间。 

2.明确学科内涵,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人文学科专业之一,其内容是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它在大文科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有部分交叉或形成互补。英语专业的特征是技能加专业,复合而开放;其培养目标为纯熟的语言能力、自如的语言转换能力、深度的专题研究能力;其专业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研究、英语文化研究等。因此,要正确地从学科内涵和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是适当地削减公共英语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以保证专业课程的学时数。二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提供文学、语言学的入门常识、分析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侧重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学专题深入研究,作系统性的阐释、分析和解说。三是开设选修课时要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既要有人文学科课程,又要有应用性课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由于理工类高校人文环境相对较差,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修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有关的人文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要具备比较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只有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复合了,才谈得上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结合理工类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公选课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要制定有力措施,有规划地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稳定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也就是要在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

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只有明确专业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随着英语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满足于语言技能和应用型英语的学习,就不能发挥英语专业的优势。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5.加强学科建设力度 

如果忽视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能够体现学科建设强项和特色的专业课程,更无法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累积、创新和系统化。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之所以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科建设薄弱。因此,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格外重视和追求自我发展,以自己的发展来引起学校的注意,让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的建设。这就要求英语专业要本着“做小,做强,做出特色”的原则,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梯队,以长远的眼光来谋划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朝.对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人才复兴

中图分类号:F124/H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245-03

中国加入WTO,将对我国的教育市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以培养外语类人才为主、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对更为频繁的外语类院校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迅猛。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语类院校将面临哪些挑战和冲击,如何坚持外语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了外语类院校的面前,直接关系到外语类院校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外语类人才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如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而量身制作外语类高级复合型人才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尽快熟悉国际规则、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压力,所以对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急剧、持续地增加,必将直接推动我国外语院校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要运用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即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运用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策略与手段,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法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工作中,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复苏中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

1.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实在是难以寻觅。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比其他专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但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文史、轻科技的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难以胜任工作。有关部门进行过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希望外语人才具有较广博的知识的比例则上升至66%。一位猎头公司老板说,现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却不多。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本身就十分紧缺,懂外语的就更稀有了,想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很难。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也同样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据了解,当前绝大多数IT行业实行软件外包,外语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人员仅靠三五百个计算机应用词汇是不足以读懂计算机科技类文章的。因此,外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从业人员发展的决定因素。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走俏”,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这是笔者最近参加一次外语人才招聘会的深刻感受。相对于过去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2.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流失严重。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被调查的国企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17 831人,而流出的各类科技人才达25 521人,引入和流出的比例为0.70∶1。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引入与流出的比例0.52∶1。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中指出,59.8%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外语人才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外语人才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目前民营企业的外语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员工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几十天,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快,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高级复合性外语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市场的缩减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3.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高级翻译人才严重匮乏。资深翻译行业人士林戊荪认为,造成总体翻译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翻译外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外语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即使如此,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分析说,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外语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外语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林戊荪说,要改变中国翻译界现状,建设真正的“翻译强国”,必须加大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力度,而且应该“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并重”。

二、中国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制度相互脱节。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教育培养与社会对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衔接,过于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创新型、开拓型外语人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社区学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培训等有利于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成长、提高的培养方式重视不够,且未形成制度。

2.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不健全。中国现行的选任制度,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在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着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但就整个外语人才选拔使用制度而言,与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外语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3.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中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极大地限制了体制内外人才的循环流动。由于存在着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制度,中国复合型外语人才不易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合理流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度亟待改革。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方面,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场配置作用日益明显,但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对大多数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配置没有发挥作用。此外,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保障制度也未建立起来。

4.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虽然中国通过1956年、1985年、1993年、2005年四次工资制度改革,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还没有真正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特点;鼓励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性方面缺乏科学的激励手段,也制约了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监督约束机制方面,没有健全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不能从制度上保证选准人、用好人。此外,在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考核评价方面,都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导致考察失真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定制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专门高级外语复合型人才

1.改革目前管理体制,加强外语人才政策的创新意识。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外语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涵盖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外语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外语人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在外语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外语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配置外语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并建立各项新制度,保障和促进各类外语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2.以文化研究为切入,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语言只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当前,在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巩固和扩大语言学科传统优势的学科建设中,突出文化研究的重点地位。(1)外语学校将重点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韩国语)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自身的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方向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出全面的基础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2)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在同一语言学科点内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将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设立和出版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专著系列丛书。(3)充分发挥“中国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研究中心将在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外语教学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工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教材编写、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指导外语教学实践。(4)大力发展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要以培养能在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充当同声传译等高难度翻译工作的拔尖外语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国际性口笔译人才。

3.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充实和提高复合型外语专业新的竞争优势。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两个看似方向相向的影响:一方面,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每一所大学都必须在下一阶段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间的壁垒,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学分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另外,还应该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与教学,作为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对本国的文化有较好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所学的外国语言,才能更好的体会所学的外国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大学都开始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探索。根据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外语人才需求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对单一外语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为适应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外语院校应该不失时机地率先对传统的外语教育观念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予以大胆改革,应该提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新路子,着力建设复合型专业。从1984年在全国首次举办英语+国际新闻双学士专业班至今,某外国语大学在办好传统语言类专业、确保其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强中更强的前提下,先后设置了新闻学、法学、教育技术学、翻译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国际会计、广播电视新闻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等15个复合型专业本科生专业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成为唯一一所拥有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东北三省高校的外语专业应该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复合型专业的建设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些具有“带动效应”、“集聚效应”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着力优化复合型专业师资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以学科“点”上的突破,带动学科“面”上的扩展,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有潜力的学科,持续提升外语学科的学术水平。

4.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应以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发展和提升国际化办学的固有优势。国际化更多的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外语院校提高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力图通过国际化办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开展自主创新作出贡献,能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立人格,胸怀大志,能够适应、推进、甚至引导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增强教学、科研骨干国外短期研究和考察的力度,开展优秀教师国外本科教学观摩等工作;开展管理干部国外管理培训工作,引进国外先进大学管理模式和经验。

过去,我们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为“没有专业”的英语专业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使毕业生能够更好为各行各业提供辅助服务。今天,随着跨国交流的增多,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不仅要精通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也要了解我国自己的历史、政治和经济体制,不然的话,就无法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与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多方面的跨文化人才,复合型既包括跨文化,也包括跨学科。这个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涵盖面还要更大一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外语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综合和复合,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外语人才。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从丰富本学科的内涵入手,增加本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课程,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外语专业要下大力气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回眸过去,东北三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坚持以国家外语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在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献;展望未来,东北三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在国际的竞争力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刘艳萍.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马建华,张芮.面向21世纪外语院校教学改革之我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洪流.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蒋显菊.高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范文第5篇

>> 浅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化与中国 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竞争与全球视野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精神生产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 全球化与主妇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阶级政治 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 全球化与今天的戏剧 全球化的“赢家”与“输家” 全球化的喜与悲 全球化背景人文类型变迁的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其中与外语类院校密切相关的包括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等)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等。可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外语类院校发展趋势。鉴于此,我们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以切实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提升人才质量。

第一,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增强国际影响力

外语类院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对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合理规划学科发展(如设立外汉翻译硕士或博士二级学科等)并积极参与国际评估体系(如THE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增强国际影响力。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例,针对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评估体系中的主要国际化指标,如学科的国际影响度、国外知名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如获国际重要奖项、国际学术机构中的任职、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数、国际顶级期刊编委等)、与国际机构联合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情况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国际对话能力强的高端人才,提升科研成果的水平,提高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于2012年自主设立了全国首个语言战略与语言政策学二级学科,侧重面向社会现实的、跨学科的宏观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

第二,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丰富国际合作形式,提升人才质量

为了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外语类院校有必要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方案,同时发挥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交流优势,创建海外合作基地。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国际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开设专业课程、语言课程、国际化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类课程,并吸纳国外前沿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其中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字素养)课程对于文科类院校学生而言,也具有必要性。新西兰高等学校自201 1年开始将官方统计课程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抽样调查、人口统计学、时间序列、国民核算账户等常用统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要加强双语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职业资格证书,如BEC商务英语证书、WBSA国际商务策划师等。另一方面,要扩大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除了传统的互换学生、互认学分等方式外,还应开发暑期学校、短期实习、学术研修、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培养国际意识,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能力。Cabrera和Unruh(2012)指出异国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学生反思不同的文化,培养合作能力。Zhang(2012:62-66)也指出国际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异域文化互动,培养自己的文化适应性和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有必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纳更多海外留学生到外语类院校攻读相应学位,或者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暑期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三,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发挥引领作用,增强学术辐射力

在国际化背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外语类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建构人才数据库,增强学术辐射力。除了正式招聘高层次海外华人学者、学科带头人之外,还应该创新机制,采取双聘制、兼职制、特聘教授、学术顾问、海外访学制、博士后驻中心制等,引入国外优质专业或者学术团队,加大海外师资比例,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国际化教学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开展学术研讨、拔尖人才或者团队培养等校本教研活动,并与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密切合作,实施教师国外高访、暑期研修、国际合作科研等计划,切实培养师资的国际意识,提升其参与国际人文交流等项目的活跃度,提高国际化水平。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1年7月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4月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2年11月成立)均实施了岗位计划、海外留学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

第四,提升教研成果层次,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推介国际化改革成效

在国际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国际化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至关重要,而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又为教研提供了客观保障。外语类院校有必要鼓励广大教师在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成果水平,产出标志性成果,借助SSCI、AH&CI等刊物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推介改革成效。具体而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在行动研究基础上,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建构相应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建设精品课程,并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涉及的教师、课程、评估、科研等问题开设专题网站,开展远程教学和成果推介活动。外语类院校之间开放相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各院校之间的教师开展跨校合作,与跨国公司等企业等横向联合,实现人力、数据、网络通信等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各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