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3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作为国家文化、文明窗口的博物馆的参与。当代旅游已经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备的活动。当今在任何一位旅游者心中,世界都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是由风景、历史、文化等构成的奇妙而复杂的多维空间。仅仅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体验和评判更多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整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物,所以,文化旅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利用博物馆举办的多种陈列形式,给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成分以可看、可听、可感的实在质感,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旅游内涵的塑造,两者密不可分,但目前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内涵塑造并没有有机结合,甚至存在相脱节问题。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文章认为城市建设应注重从这七个角度进行旅游内涵塑造。

关键词:城市建设 旅游业 城市营销

目前多数学者注意到旅游对城市建设或城市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指出“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研究” 。也有学者提出了旅游开发要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城市各项建设要融入旅游功能,考虑旅游发展要求,但如何运用城市营销有关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强化旅游内涵塑造,实现旅游和谐地融入城市建设等关键问题,研究还非常薄弱。

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魅力主要靠城市的特点。所有的旅游热点城市,无不具有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城市建筑、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等特色。可见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密不可分。

(一)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

城市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包含范围甚广,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安全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居住区建设、城市投融资体系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等等。作为旅游城市,城市建设诸多方面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因此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应在健全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做好旅游内涵塑造。

(二) 城市建设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建筑、城市风格、城市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产业,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根基资源。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和设施因其含有的特殊内涵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吸引力将愈加强烈。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把旅游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城市建设推动旅游发展,注意城市总体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突出城市建设的文脉,使城市建设景观化,景观建设特色化,特色建设民族化,为城市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也带来了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属于典型的不以山水取胜的非传统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上海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有赖于社会资源,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所带来的都市风光,铸就了上海都市旅游的独特本质。如内环线高架、人民广场、古北新区等景观房产或城市建筑。而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更是城市项目旅游功能开发典型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将原来的电视转播功能延伸到旅游方面,不但为上海留下了一个新标志性建筑,而且为电视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一处亮点,布列修整一新的鲁迅故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寓所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寓所,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遗址等,还开发了钱币博物馆、藏筷馆、上海文物商店、老电影咖啡馆、山根会所、咸亨酒店等一大批文化休闲设施。

(三) 旅游城市建设更应该注重旅游内涵塑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其吸引度大小直接影响到一地旅游产业的业绩与规模。旅游资源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城市建设来说,新楼宇的竣工,新工程的落成,一片小区的建设,一块旧城的改造,都将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新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以时代气息召引千万游客。旅游城市杭州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把“社会资源整合工程”作为深度推进杭州旅游业国际化启动方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可以说城市建设本质上就是旅游内涵塑造。

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与目共睹的成就,城市营销观念更强了,建筑景观化、街区风景化、古城换新貌,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都有了迅速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却是“特色危机”。千城一面,抄袭趋同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问题。那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表现在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建设有成就了,但城市品位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业发展了,但城市旅游内涵还没有完全形成;定位明确,但建设模糊;功能全面,但资源分散;文化丰富,但开发不足。一句话可概括为:城市前进了,文化没跟上;旅游发展了,内涵没体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没有有机结合,甚至还有相脱节。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体系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本文认为它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等。因此,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应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 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

城市的形象策划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城市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城市差异化营销的需要。世界上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构成关系和良好的城市形象概念。如巴黎――世纪服装之都、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世界音乐之乡;东京――东西文化的交汇城市;罗马――古典文化集粹的城市;香港――世界最自由和最安全的城市。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形象已成为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综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两者紧密联系,既需要系列城市品牌支撑,如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标志性建筑或代表性广场、街区。也需要城市的点点滴滴来支持,如城市的服务设施、城市面貌、人文精神、街头小景、居民楼房等。

(二) 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

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受到各地领导的普遍重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热点。城市景观系统具有丰富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点,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城市整体风貌、城市生活(尤其是夜生活)、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地段、特色活动或会展、核心景区点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系统范围。

(三) 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

城市建筑及城市主色调系统也是旅游内涵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主体景观,也是城市形象的突出代表,被称为是“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城市建筑群的布局、建筑造型、装饰风格与其美学品位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表现,反映城市的文化水平。城市的色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经营者和管理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会给城市文化品位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和遗憾。许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在城市规划中设计主色彩系列,在建设中按设计的色调把建筑主体、社区组团、街区市镇、街头小景、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都有机地融合在和谐、美观、齐整的色彩之中,产生视觉美感,提高城市风貌的文化水准。如北京已于2000年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哈尔滨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哈尔滨还划定了“色彩重点控制区”和“色彩宏观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包括9片历史街区及其影响区、城市特色街道、标志性建筑周边地区、城市重要功能区,在色彩重点控制区,一般都有明确的城市色彩定位;色彩宏观控制区则为城区中除重点控制区以外的区域。无锡是江南水乡,因此规划把城市的整体色调确定为清新淡雅的浅色调,在此大前提下,现存的民居老宅色彩将统一成粉墙黛瓦,以此凸现江南古韵;市中心商务区建筑为淡的暖色调,烘托商业氛围;蠡湖新城以白色和淡绿色为主,给人以清新的“太湖感觉”。另外,对原本色彩外观较好、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建筑,其色彩原则上保持不变。对严重有损市容、色彩与整体色调不协调的建筑,其色彩要进行调整,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允许有丰富色彩,但也必须服从主色调。成都考虑当地气候选择以复合灰为城市建筑主色调,整体色调偏淡偏灰,相当于“淡妆”。这种色彩搭配可以体现成都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也与历史化名城的品位相符合。西安规划部门将西安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为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的色彩体系,在今后城市建设中,这三种主色调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主色调。国外许多大城市也都有色彩规划,巴黎的米黄色、伦敦的土黄色等都已成为当地的标志色。

(四)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必需也是游客所必需的,在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游客的便利性,要特别重视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旅游客源城市、海外游客主要入境城市之间的交通对接。

(五) 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

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应该相当完善并能达到国际标准,从而满足国内外游客综合需求,并让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国际化的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金融、保险、通讯、商务会展、咨询、物流、各类中介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等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各部门、各机构、各企业要形成国际管理理念,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我国诸多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新型旅游城市。

(六) 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

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内涵的突出表现。城市建设要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标准来建设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评定园林单位、绿化先进个人、个人捐赠等激励方式加快城市公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建设,加快城市市花在各街区、住宅小区、城市广场等场所的覆盖面,加快城市景观大道边的“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

(七) 文化基础设施系统

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内涵塑造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来说,吸引旅游者来某城市旅游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整体吸引力和核心景区,而吸引游客在该城市多停留、多消费的核心因素则是文化基础设施。“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象就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的欠缺。应加快歌剧影院、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形成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系统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真正实现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的互助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EB/OL].2010-06-12 [2010-8-29].

2.彭华,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9 (1)

3.陈桂芬,李岳平.衡阳城市建设项目与都市旅游科学结合发展刍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4.吴光玲.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5.陈福义.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5)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形式,旅游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启动后,桂林正在按“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着手将桂林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处在“区内”的龙胜又是“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应抓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带来的契机,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城市化建设中,让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其中,特别是小巧精致的龙胜县城,山清好养生休闲、水秀好游乐其中、民俗文化好深入探究、城市亮丽可尽情观赏。把龙胜县城打造成“休闲度假极佳、民俗文化独特、生态环境优良” 的优秀旅游山城。

一、现实形势及环境要求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城市以现代化、多元化的特征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是城市主政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城市化步伐加快让城市急速扩张、面貌日新月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2585万人。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40万亿~45万亿元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仅龙胜这个只有17万人口的小县,“十二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达到5.1万亿元,年均1万亿[]。龙胜县城北岸原是稀散的农户零星分布于斜坡上,村民进城靠小木船摆渡。自县城北岸开发后,仅4、5年时间,架了三座大桥,北岸就建了整齐街道、商店、学校、车站、美食城、体育活动中心、五星级酒店------。一座座高楼大厦使县城北岸由乡村变成了县城最为亮丽的新城区。仅接着,又将在新区的下游二三百米处进行北岸的二期开发。县城周边的其它方向,也在不断向外延伸。

生活水平提高、节假休息时间增多使出行旅游人数增多。一是现代人收入的增加,素质的提高,以及观念的更新,外出休闲观光度假,了解历史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文化的人多了,给旅游产业带来了商机;二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交通的便捷,为出行旅游相对缩小了距离,节省了时间;三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繁荣发展等政策的实施贯彻,营造了旅游产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十一五”期间,龙胜旅游接待从63.62万人次增至2010年的133.2万元人次,平均年增长20.85%,旅游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2.07亿元增至2010年的10.8亿元,平均年增长48.58%[]。近两年到龙胜旅游的游客人数增加更快,2011年旅游接待170.1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2.97亿;2012年旅客达到224.37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9.04亿元[]。可以预料,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龙胜未来接待游客数量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快速增长的出境旅游让国人痛失商机。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2.1%,同期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增长18.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519亿美元。出游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比北京一年财政收入还多[]。从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已超德国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游客巨额资金境外消费,致使国内有限资源向外流失,反而助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根源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滞后造成。

二、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中不相融合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最有条件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但现实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开发不融合问题非常普遍。

首先是轻规划。一方面是轻视规划的制定。一些城市领导者对规划认识不足,自以为是,上面没要求,就拍胸脯定调;上面有要求,就把规划交给没资质的部门随意编制应负。另一方面是随意否定或变更规划。由于我国地方官员变动频繁,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于是一些城市领导者上任后,为了突出自己政绩,往往搁置上届规划方案,重提新举措、新方案。而新举措、新方案也会围绕任期内政绩目标行事,就会不顾长远,只顾眼前。至于城市转型升级、未来发展定位等长远目标全抛脑后。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自然不会考虑。龙胜近年县城市建设扩展较快,但至今尚未建有让游客在县城停留的旅游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次是轻文化内涵。部分官员在城市建设中常常是盲目、重复、粗放地进行,只顾城市扩张,没能表现不同地域建筑风貌的差异性,没把当地文化涵养在里面,结果是千城一面,让人不屑一顾。 龙胜有 “龙”的传说,因“龙”而得其名,龙胜的几座桥中,有白龙桥、青龙桥,但均无龙文化内涵其中;另外,众多的建筑中也未有体现 “各族”文化的内涵。

再次是轻旅游开发。重城市扩张,那是当政者眼下最容易获取的政绩,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将来的事。因而,在城市建设中常常轻视甚至忽略旅游开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会出现城市建设时没有旅游产业开发,没有可供游客选用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无地可用,甚至可能还会因城市建设使原有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龙胜有龙脊梯田、矮岭温泉两个4A景区,一个在南面,一个在北面,龙胜县城处在两景区的中间,可每年两百多万人次的游客过往,很少在县城停留,原因就在历届领导对前景美好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不看好,导致只顾建造高楼大厦,没顾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旅游开发,使之为城市形象的重塑,给城市文化产业、服务产业、交通业、娱乐业、康体休闲业等发展以新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可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如何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中融合旅游开发,这里结合龙胜县城实际提几点建议。

(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合旅游开发内容。龙胜县城尚未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但要尽快着手科学规划,请有资质的城市旅游开发机构做策划,让龙胜的县城建设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并向市民宣传,把宜作主题公园、休闲场所、公共绿化地等旅游用地及城区自然生态做绝对保护,把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要求都做严格规定并让市民清楚。如龙胜城郊的勒东、双洞两个村子。勒东寨近县城,环境优越,群众基础好,又在多年的农家乐建设中尝到甜头;双洞村子所处地形好,非常适宜开发民俗主题公园、游乐(陆、水)园、休闲度假山庄,相关部门要提早拿方案并加以保护。

(二)提出城市建设中旅游开发的发展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首先,龙胜旅游区位优势明显:龙胜位于桂林市西北部,与兴安、资源、三江等旅游大县相邻,与湖南省城步县的南山景区、通道县的万佛山景区相近,县城距桂林城区仅86公里,国道321线、厦城高速公路都过城区,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其次,龙胜旅游资源丰富:目前龙胜有4A景区2个,3A景区1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北壮楷模”村1个,国家级景观村落2个,国家级特色旅游名村1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1个;有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牧场、彭祖坪自然保护区等已初步开发;还有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节庆等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依上所述,可提出龙胜城市建设中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

发展定位:县城是旅游集散中心、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形象定位:龙胜有“龙”的传说,因“龙”而得名,可以“龙”为主题形象,创建“龙”的图腾、“龙”的广场,让“龙”无处不在,并依托区位优势、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打造精美灵秀旅游精品山城。

功能定位:

——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文化、旅游服务、商贸物资集散等多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及辐射周边产业新的动力引擎;

——在县城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发挥旅游集散地作用;

——以“龙”的形象建造主题公园,休闲山庄,并在公园、山庄内展示龙胜各民族众多节日庆典活动,表演小数民族歌舞;

——以民族风情装点城市建筑、街道、洒店宾馆,营造浓厚民俗风情,突显民族文化特色。如让侗族的鼓楼、掉脚楼、风雨桥渗透于县城建筑中,让小数民族的工艺产品摆上商场的柜台上,让小数民族的风味食品走进县城的餐馆里等等;

——做足山水文章,增加游乐情趣。龙胜县城的水与城已构成一幅优美的图景,特别是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是迷人。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不强。还应在县城近两公里的清澈湖面添上水车、客用龙舟,增加诸多水上娱乐项目;应把勒黄的石山(龙门)打造4A以上等级的“龙门公园”,公园包括龙头寺、龙门岩、银水侗寨(银水龙宫)、水库。该景区以烧香拜佛、攀岩登山、高空索道行走、水上娱乐或竞技运动、龙宫瀑布胜览等,夜宿龙宫掉脚楼。

(三)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融合质量。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要努力做到宜居、宜商、宜业、宜游。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宽敞的街道、繁华的商场、高档的宾馆饭店、高级的游乐场所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才能提高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的质量。一是塑造市民内在文化素质,展示良好精神风貌,让市民心灵与城市风景同美好;二是热情好客,诚实守信,让游客留念,使商贾云集;三是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以文明卫生良好形象让游客舒心;四是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让游客体会到城市文明的高质量;五是要优化景点的管理,让游客在游玩时放心、开心。

我们知道,每个城市都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而各有千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各有差异,只要我们在城市旅游开发中注重发现和抓住亮点,做出特色,我们离成功就会不远。龙胜县城因小巧而玲珑,因山水而秀美,因多民族而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因生态优良而令人向往。龙胜就象当地出产的红碧玉一般,只要工匠稍加雕琢,就会绚丽璀璨;只要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效融合,就能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优秀城市。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龙胜各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3、龙胜各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第4篇

一、乐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乐山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占有份额一直较低,尤其是海外客源市场份额低。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市场吸引力不强。乐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大世界遗产景区共同构成国际旅游区,但旅游产品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产品,特别是缺乏能留得住游客的旅游产品。

2.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不够。全市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整体宣传营销机制,客源市场定位粗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结构改变不明显。在来乐山旅游的游客中,四川省内游客依然占据来乐国内游客的大市场,重庆仍是乐山市省外国内游客的第一客源地,消费能力较强的远距离游客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游客量增幅不大。

3.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在观光型旅游占主导地位强势之下,受国内旅游发展状况及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影响,乐山有大量非常适合休闲旅游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一是重游览项目建设,轻休闲设施配套,对休闲旅游项目及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和服务重视不够。二是重观光型旅游,轻休闲体验游。当前,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多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三是重景观项目打造,轻文化内涵挖掘。乐山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厚,但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客观上迟滞了乐山名山、名佛、名城、名人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旅游发展的有效结合不够。

二、乐山旅游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中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好”字上下功夫,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旅游业转型升级给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和空间机遇,乐山建设西部次级交通枢纽也给乐山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区位机遇。乐山如何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山水生态特色、休闲度假特色,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乐山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乐山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乐山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突出“山水佛”的结合,发挥乐山的旅游优势。从国内外的旅游资源看,单纯以某一资源作为乐山旅游定位的基础,都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唯有山、水、佛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乐山旅游的最佳优势。乐山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绕城而过,而地处三江汇流的乐山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并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水佛”的结合,这是乐山旅游业发展的绝对优势。首先,朝拜乐山大佛,祈福峨眉金顶,是感恩祈福旅行的首选之地。乐山大佛、峨眉山要深度挖掘浓郁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努力实现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川西南民俗文化的相融共生。同时,要利用汉传佛教寺院—大佛禅院这个龙头,进一步挖掘佛学禅文化,使灿烂的佛教文化与峨眉山山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其次,要充分利用乐山山水相临、景城一体及贯穿城市的各类水系和田园等优势自然条件,以城市周边青山为屏障,城市“绿心”为中心,以河流、道路为生态轴线,建成开放型、放射状的生态走廊。第三,以城市规划建设和水利综合开发建设为主,重点抓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以及峨眉河、虎溪河的建设治理,建设滨河休闲绿地;整合水景资源,打造沿河两岸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要充分利用岷江航电梯级开发的契机,通过提升并控制水位高度,形成乐山广阔平缓的三江水面,在三江水域开展水上游览活动。配置夜航设施,引导夜间消费,营造“桨声灯影里的夜嘉州”、“凌云乌尤暮鼓晨钟禅乐”“、三江河畔晓风残月”等意境,凸显宁静优雅的夜生活氛围[3],真正感受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之妙。

2.突出生态环境基础,体现乐山的生态景观。

乐山除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外,还有一处面积约10.2平方公里,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城市“绿心”。这些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景观是乐山重要的生态资源,这是乐山旅游的突出优势。乐山要在合理保护、有序开发城市“绿心”的基础上,依托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以营造人与自然、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大环境为方向,推进中心城区周边自然生态保护和绿化景观建设,打造田园生态风光带、都市农业示范带和生态涵养林带。同时,以峨眉河为纽带,在主城区西部,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东连乐山大佛、西接峨眉山的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整治村落风貌,构建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风光带”;沿乐井路方向,在主城区东部,按照现代城市要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思路,建设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都市农业示范带”;以深丘山林为基础,在主城区北部,市中区与夹江县、岷江与青衣江之间,建设为大城市提供充足氧源的“生态涵养带”。完善城市景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突出文化底蕴与民俗文化,丰富乐山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涵养着一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三千年城市历史积淀深厚,古民居、古城墙、古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众多,成为深具个性和吸引力的“乐山符号”。同时,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小凉山彝族文化、峨眉武术文化、三江文化、茶文化、乌木文化、造纸文化、盐文化等形成了多彩富集的文旅宝库,构成了乐山文化底蕴中最具差异性资源和最显著优势。

乐山势要依托深厚的“名山、名佛、名人、名城”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和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首先,推出一批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文化旅游园、文化旅游街区、佛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建设。其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夹江手工造纸、年画、沐川草龙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第三,依托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峨眉武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第四,加快“嘉定坊”、“嘉州长卷”建设,营造“景城一体”的文旅产业典范,极力彰显乐山码头文化、佛文化、青衣文化、名人文化的聚合魅力。第五,定期举办乐山旅游大佛节,依托乐山大佛和佛教圣地峨眉山,将观光游览、佛事、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展示乐山的佛文化、古文物、名山名景点和地方民风民俗的精华。第六,强化乐山演艺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商演品牌,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购物中心,提升“娱”、“购”两个薄弱环节发展,增强乐山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魅力。

4.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升乐山的市场竞争力。

乐山除拥有世界知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外,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等山地资源,以及乐山大佛景区三江汇流、五通小西湖、平羌三峡、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等水域资源,都是自然造化、钟灵毓秀的难得精品。在特色文化和资源方面,嘉州古城、城市绿心、峨眉武术、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都颇具魅力、深受欢迎;特别是被誉为“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景观”、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业遗产名录的“嘉阳小火车•芭石铁路”,更是吸引了大量海内观光、休闲游客。但乐山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度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乐山的旅游产品进行适度整合,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保持乐山市为旅游依托的中心城市地位,以乐山—峨眉山为双核心旅游区,周边郊县包括沙湾、五通、夹江、犍为、井研等区县的部分景区为内辐射环,把较远的马边、峨边、金口河及沐川等区县的景区作为外辐射环,形成乐山大旅游圈。即发挥“乐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作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世界遗产旅游供给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使乐山既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又成为游客转往周边景区的集散地,带动周边区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打造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自然人文生态风情线和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马边民俗文化特种体验旅游线[4]。乐山—峨眉山核心区以其旅游产品的垄断性满足国内外游客,占领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辐射环为城市的民俗风情旅游环,以满足川内及本地居民节日休闲旅游。

5.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

(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发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7%。

(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发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钟山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资源,“冷”资源变“热”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与山地旅游结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实施改造过程中,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美丽乡村”建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

(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以会促旅。按照“立足钟山、占领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钟山旅游。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比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和运动员到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行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钟山区举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湖湿地公园1.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行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秀。形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提高明湖湿地公园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钟山区山地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钟山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弱,虽然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

(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影响了钟山旅游形象的宣传。

(三)旅游市场活力不足,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在游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联通、国省干线升级、机场航线拓展等,提级改造现有景区道路,快速推进国学馆、梅花山、大河堡、月照养生谷、大湾镇“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坝”等景区道路通达性建设;加快旅游大数据运用,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加大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作力度,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咨询、住宿、餐饮等服务;围绕旅游做靓城市,大力开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综合廊道建设任务,实现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一体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一体化,城市管理与旅游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瑶池、凤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海绵体”,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打造凉都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