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口腔保健;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81.2 R 788 R 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92-02
龋病、牙周疾病及其继发病给儿童健康带来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期。中学生既处于容易患龋时期,又处于牙龈炎发病的高峰时期;学生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2]。为了解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别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对郑州市第二中学的139名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郑州市第二中学为目标学校,再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年级分层,随机选取初一到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抽取13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学生47人,初二学生46名,初三学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龄为12~15岁。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问卷调查,2008年2月27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008年6月20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考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调查表,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集中问答式方法进行调查,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调查1次。问卷包括3个部分:口腔保健知识12项,态度2项,口腔卫生行为5项,调查内容主要有牙釉质能否再生,龋齿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窝沟封闭的作用,饮食护牙,牙间隙的清洁,牙刷的选择和更换,定期口腔检查;刷牙出血和发现龋洞如何处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数、时间和方法,进食后漱口情况。
1.2.2 干预方法 由专业医师对该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2个部分:第1部分为口腔健康基础知识,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识,牙齿的结构,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发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为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和保健态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选择,刷牙方式、次数和时间,进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时就医。使用健康教育处方,采取授课为主,并结合卡通挂图、电视动画和游戏的形式定期、定时开展健康教育。
1.2.3 质量控制 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开展健康教育。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提前通知学生,参加者要签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所有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统一宣传资料,按相同进度进行健康教育。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后进行复检,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Excel 2003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用VFP 6.0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1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态度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5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医态度优于王琳等[3]2005年的调查结果,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率高于冯奕文[4]2005年的调查结果。这与近些年来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推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关,尤其是对儿童和婴幼儿口腔保健的重视,从小做起,保护牙齿。
该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某些问题正确率较低。首先可能与家长自身有关。家长缺乏必要、系统、准确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致使传递给儿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监督不够,致使儿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口腔卫生态度和对儿童的影响。其次,学校口腔卫生工作不到位。学校对中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视,参与力量薄弱,导致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效果不强,这也是学校口腔卫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中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疾病就医态度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实践情况较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改善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应该重视健康教育的作用,联合多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5]。在学校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导,可提高学校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加强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状况[7],经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还可以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方针,规范口腔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序,明确口腔保健的发展方向,监督口腔保健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各级口腔医疗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通过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推动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联系,系统、全面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4 参考文献
[1] 李刚,主编.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134.
[2] 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
[3] 王琳,林居红,刘渝嘉,等.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91-94.
[4] 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 621- 1623.
[5]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
[6] 韩晓兰,马燕,颜雨春,等.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 557-3 559.
[7] 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 594-1 595.
[8] 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中图分类号:R78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65-02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龋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了解太原市12岁学生患龋情况,以便进一步开展预防工作和制订口腔保健工作规划,2010年对太原市1044名12岁学生进行了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太原市内1044名12岁学生,其中男523名,女521名。
问卷对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1044名12岁学生。
1.2 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采用室内自然光线,使用口腔常规检查器械(口镜、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
问卷调查对接受了口腔健康检查的12岁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口腔健康知识及观念等。
1.3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检查
太原市12岁学生恒牙患龋率为39.75%,男34.80%,女44.72%,男性低于女性。太原市12岁学生恒牙龋均为0.94,男0.83,女1.20,男性低于女性(表1)。
在患龋学生中,有1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受检学生的13.2%,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图1)。
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是下颌第一恒磨牙、上颌第一恒磨牙、下颌第二恒磨牙。
太原市12岁学生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如图2所示,有92.55%的龋齿未充填。
图1 太原市12岁学生恒牙龋均频数分布
图2 太原市12岁学生恒牙龋失补构成比(%)
2.2 口腔问卷调查
2.2.1 口腔卫生行为
图3 太原市12岁学生刷牙频率构成比
本次调查显示,太原市87.63 %的12岁学生每天刷牙,每天刷牙至少2次的学生有44.30 %,12.22 %的学生不刷牙(图3)。有43.33 %的12岁学生知道含氟牙膏,知道及使用牙线的学生有16.52 %。
2.2.2 饮食习惯
太原市12岁学生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比例为46.52 %。喝牛奶不加糖的学生占35.19 %。
2.2.3 学生口腔健康及就医情况
太原市12岁学生,在过去2周里,刷牙或吃东西时牙龈出血的26.96 %。过去12个月里,43.85 %学生牙疼过,13.11 %牙疼时及时就医。17.78 %学生牙齿碰伤或摔伤过,受伤原因多为玩耍打闹摔跤磕碰。过去一年内27.41 %学生到医院看过牙病。13.63%最近一次看牙的主要原因是拔牙或补牙。12岁学生最近一次就医看牙的原因如图4所示。
图4 太原市12岁学生口腔科就诊原因构成比
2.2.4 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绝大部分学生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太原市12岁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网络(76.15 %),家长(54.07 %),报刊/杂志(39.93 %),口腔医务人员(33.33 %),学校口腔健康教育(29.41 %)等。
3 讨论
12岁儿童是龋病流行病学调查中较为重要的群体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12岁龋均作为衡量标准,故研究12岁儿童的口腔健康有其特殊意义。本次调查显示我市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9.75 %,龋均为 0.94,比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2岁年龄组的全国平均水平(患龋率为28. 9 %,龋均为0. 54)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因素中是否独生子女,父亲和(或)母亲最高学历,口腔卫生行为中的刷牙频率、是否使用牙线,饮食习惯中的喝牛奶或酸奶的频率,口腔保健知识中的是否听说过含氟牙膏,口腔保健态度中的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这几个因素与12岁儿童恒牙龋病相关。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与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密切相关,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了解口腔卫生知识越多,父母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口腔健康行为。
口腔卫生行为与龋齿的发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刷牙、使用牙线是最基本的口腔卫生行为。本调查表明,刷牙的频率、是否使用牙线是影响龋齿发生的因素,均与患龋率成负相关关系。随着刷牙频率的增高,恒牙的患龋率降低;使用牙线的儿童恒牙患龋率比没有使用牙线儿童低。刷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自我口腔卫生行为,是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从本调查结果看,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儿童恒牙患龋率相对较低,刷牙频率与龋病的发生率有着密切的联系。
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本次调查发现口腔保健知识中是否听说过含氟牙膏是儿童恒牙龋病的影响因素之一,没听说过含氟牙膏是危险因素,儿童恒牙患龋率高,口腔健康知识及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学生时期是个体获取口腔卫生知识,形成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提示在学校里开展口腔保健知识教育的必要性,特别在学校加强含氟牙膏的宣传对于预防儿童恒牙龋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抓好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学习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态度,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太原市今后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龋齿;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年满三周岁,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碍、口腔炎症、龋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等症状,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儿童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体重为:12.3~21.5kg,平均体重为(17.2±2.4)kg;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体重为:12.1~21.7kg,平均体重为(17.4±2.5)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儿童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引导儿童进行常规的防龋操作和引导儿童家属按照日常的护理习惯对儿童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4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全面体检评估口腔情况,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检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口腔龋齿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详细向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儿童龋齿产生的原因[3]。防龋操作过程护理,在防龋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用无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对儿童口腔进行检查,在咬脱过程,需引导儿童低下头,用牙齿将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毕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水和食物,若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配合、乱动现象,护理人员还需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为其讲解防龋的重要性或为其播放欢快的音乐或动画片来转移其对操作不适的转移力量。并引导家属每半年带儿童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及时发现其口腔问题。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为儿童家属发放口腔保健宣传手册或组织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宣教过程中,需注意详细向家属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儿童构成的威胁。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择儿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比如以图片、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并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护理,龋牙的发生与儿童偏食、喜爱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为此,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严格控制儿童的零食量,并引导其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饮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偏食不良习惯习及时纠正,同时,家长还要多鼓励儿童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鲜奶类等具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⑤引导家属做好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引导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如饭后及时漱口,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另外,家属还可以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耐心指导儿童纠正。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配合度评价标准为:完全配合: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配合:儿童勉强完成防龋操作过程;不配合:儿童拒绝接受防龋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哭闹现象,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总配合率=(完全配合+配合)/总例数×100%,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分成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对比观察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总配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及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对比观察组儿童(n=40)正确刷牙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n=40)正确刷牙率(72.5%),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儿童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电视/广播(27.9%),报刊/杂志/科普读物(15.0%),家人/朋友(19.4%),医院宣传栏(21.3%),口腔医护人员(6.1%),社会健康教育活动(2.6%),学校(5.7%),其他途径(2.0%)。
末次就医原因
见表3。
口腔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口腔卫生及牙齿状况满意,认为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饮食(47.1%),发音(23.5%),外貌(29.1%),自尊心(27.7%),社会交往(32.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
在健康教育项目中,儿童属于一个重要的群体。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牙齿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很少,同时,自觉性较低,难以独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口腔健康习惯。而家长自身具备的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当然,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也能对儿童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因此,还应对家长、幼师、社区保健人员等加强相关培训教育,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局面,进一步帮助学龄前儿童形成正确的口腔卫生知识,改掉原有的坏毛病,教育并督促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
1树立口腔健康意识,重视乳牙疾病
很多儿童的家长对乳牙疾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觉得反正乳牙都会掉的,以后会有恒牙。因此,对于学龄前儿童乳牙疾病,未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即使孩子得了龋齿或其它的牙病,都不去治疗。这是极为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若乳牙不是正常脱落,而是因龋齿或外伤等因素而不得不被拔除。这样,拔掉后出现的间隙会对儿童牙齿的咀嚼能力造成影响,还可能增加患龋齿的几率。当乳牙患病后,不及时进行治疗,儿童不仅受到牙痛的困扰,还会影响到恒牙牙胚形成,导致恒牙无法正常萌出[1]。进而影响到孩子的颌面部发育和今后的容貌,更严重的还会给儿童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影响,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到身体发育,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2]。因此,应积极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幼师、社区保健人员等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与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意识,掌握相关的口腔保健常识,让他们明白保护乳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乳牙患病,必须及时医治。
2学会正确刷牙,培养好的口腔习惯
学龄前儿童常患的口腔疾病有龋齿和牙周病等。这些口腔疾病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牙菌斑是引起这两种口腔疾病的关键因素。而刷牙与漱口属于最基础的口腔保健行为。刷牙能起到机械去除牙菌斑的作用,漱口则能及时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细渣及软垢。养成刷牙与饭后漱口的习惯,有助于预防并降低龋齿与牙周病的发生率。因此,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有效地刷牙。首先,针对父母、幼师、社区保健人员,开展关于刷牙的示范教育及指导。通过多媒体或模型演示等方式培养他们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国内专家提倡采用科学、有效的“三、三、三”刷牙法,也就是每日坚持刷牙3遍,每次刷牙时间为3分钟,每次都选在饭后3分钟[1]。Bass刷牙法主要强调刷牙应该竖着刷,而不是横着刷,它能有效去除菌斑。同时,还防止对牙体及牙龈组织造成机械性伤害,并能按摩牙龈。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荐。刷牙中要保证面面俱到,兼顾到牙齿的前后、左右、上下以及颊舌侧。对于那些难以刷到的部位,应尽量清洁到位。此外,学龄前儿童的相关监护人员还应加强对孩子刷牙兴趣的培养,并督促他们正确地刷牙,确保刷牙的次数和刷牙时间足够。同时,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3纠正孩子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出现错颌畸形
学龄前儿童可能有很多不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常见的有唇习惯、舌习惯、咬物习惯、吮指习惯、偏侧咀嚼习惯等[1]。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最终会引起错颌畸形,严重影响到孩子容貌及今后的发育。唇习惯一般为咬下唇,而长时间咬下唇,极易让上前牙发生唇向倾斜,咬上唇,则极易引起前牙反颌。当儿童处于替牙期,他们会因为生理上产生的不适,不自觉地会用舌头舔弄松动的乳牙或刚刚萌出的恒牙,从而养成各种不良舌习惯,包括舔牙、吐舌、伸舌等习惯。伸舌习惯可引起孩子前牙开颌或下颌前突等问题;吐舌习惯则会对恒牙萌出有所阻碍;长时间舔弄前牙舌侧,极易引起牙向唇侧倾斜,甚至造成牙弓前突;咬物习惯,常见带有咬指甲、咬铅笔等,会引起局部小开颌。吮指习惯,会引起前牙小开颌;同时,使口腔内肌肉动力不均衡,两颊出现收缩而引起牙弓狭窄、上前牙突出、开唇露齿。对于长时间单侧咀嚼的,对侧会由于缺少生理性刺激而引起肌肉萎缩,从而让面部不对称。家长、幼师和社区保健人员应努力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加强对其的监督。当说服不起作用时,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针对吮指习惯,可为其戴指套或在手指上涂抹苦味药物。针对咬唇、吐舌、吮指等行为采用不良习惯破除器,积极监督孩子改掉不良习惯,避免出现畸形。
4对孩子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医院、学校、社区应互相配合,共同抓好学龄前儿童的龋齿防治工作。口腔医生可定期作关于幼龄儿童的口腔健康普查,建立相应的口腔健康档案。若发现龋齿,为他们及时填充,真正抓好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孩子的父母也应定期带孩子去作口腔检查。当孩子乳牙已经萌出后,至少每半年作一次检查,3岁后可每年检查一次[3]。此外,当孩子处于乳牙期或替牙期时,可能会由于缺少牙齿,而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有的孩子会因此出现自卑、羞于开口的问题。医生要告知家长如何帮助他们努力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从而让他们愉快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小青,张学军.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初探 学术探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03220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