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催化氧化;染料废水;优势;问题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88-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对环境和人们生活危害加大,尤其是印染行业产生的染料废水,具有色度高,酸碱性强,高生物毒性,难降解等特点,不经过处理任意排放会给水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而对染料化合物废水的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电催化氧化法是通过电化学过程中产生较高氧化还原电位的OH、O等自由基与染料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使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当前,电催化氧化工艺技术作为发展较快的新方法,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2电催化氧化法概述
电化学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在1940年左右由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但受到当时有电资源及硬件条件的制约,没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到1960年,全世界电力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电化学氧化方法处理废水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家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技术有了初步了解和应用,但对其深入的研究不够完善,处理废水的各类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水中溶解性金属阳离子的还原处理,目前有机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电化学方法逐渐开始应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电化学氧化是在设计的水处理装置内,水分子在电压作用下与有催化活性的阳极反应从而产生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的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破坏分子结构,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是未来有机废水处理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难以用生物法处理的有机废水。根据所采用的电极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的过程,一种是污染物在电极表面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称为直接电化学氧化,另一种是利用电极产生的自由基(较高的pE值)与污染物作用,称为间接电化学氧化。
2.1直接电化学氧化
直接电化学氧化主要是污染物与阳极表面直接作用,发生电子转移直接改变污染物分子结构,电极表面作为反应发生的区域,因为降解速率与程度不同分别称为电化学转化和电化学燃烧,电化学转化是把污染物质转化为其它一种或者几种中间产物,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可生化性能,然后进行后续生物化学处理;而电化学燃烧则是将有机物在反应器中直接完全氧化为CO2和H2O。电化学燃烧比电化学转化反应更彻底,但消耗能量也相对较多。
2.2间接电化学氧化
间接电化学氧化是利用水在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具有较强氧化还原特性的活性自由基,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去除,活性自由基作为发生电子交换的载体,既可以是电化学反应生成的瞬时产物,也可以是特制的催化剂,间接电化学氧化的瞬时中间产物一般是产生的・OH或・O等自由基来氧化有机物,此外当电解溶液中有Cl-存在时,可以产生ClO-,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氧化作用,电化学间接氧化既有电极的氧化因素,也有自由基的氧化作用,所以反应的速率非常高,同时这些自由基氧化性强,一般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更彻底,而且只在外加电压、极板间产生电流时才会产生自由基,电压消失,电流停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就会停止。
3电催化氧化在国内外染料废水处理中
的研究与应用
电催化氧化技术因为反应过程中运行条件和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对其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大致从表面上解释有机物被分解的原因以及各种不同条件下对有机物分解去除效果影响,但对具体在分解过程中发生的转化规律不能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论证。
阮湘元等[1]研究了有机染料废水在经铝系及PAM混合絮凝预处理后,在钌氧化物和钛氧化物制备的催化剂电极氧化絮凝床内,极板间电压4.8V,HRT为5h,使染料废水达标排放。
赵国华等[2]采用电化学方法,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纳米级金属铂颗粒电极。通过SEM分析表明,铂微粒在空间网络形状的氧化钛膜中分布呈均匀分散状态,而且颗粒直径很小,铂微粒能够完全展露,使得纳米铂颗粒电极反应活性位置分布广泛,氧化还原作用强。研究还发现纳米级铂颗粒电极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在不同的酸碱度介质中纳米级铂颗粒电极对甲醇的氧化性能均明显优于常规的金属铂片电极,可能是因为纳米级的颗粒在状态和性质上与原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引起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铂电极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染料时,纳米铂微粒电极的平均氧化分解性能远远高于普通金属铂电极,这进一步表明纳米级铂微粒电极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方建章等[3]研究了用电化学方法生成强氧化剂H2O2和HClO处理酸性铬兰K染料废水。在电解过程中向阴极表面通纯氧,氧在阴极上还原可生成H2O2,以NaCl作为电解质,Cl-在阳极上还原为Cl2,Cl2进一步转化为HClO,HClO是强氧化剂,可氧化降解燃料分子。反应时间30min,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75%以上,当处理时间增加到50min时,两个指标分别增加至100.0%和83%。
周建等[4]采用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当反应时间40min,H2O2的加入量与废水体积比为0.005∶1,催化剂的用量与废水为0.005∶1,pH值为2.5时,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电解处理后能够进一步降低废水的COD与色度值,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染料废水经生物化学处理使排放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这为电催化法作为染料废水预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余琼卫等[5]的实验以Ti为基体,并通过一定方法制备了Sn和Pb氧化物半导体催化剂电极。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化学等手段分别对以上两种电极进行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检测。在相同工作条件下,Sn半导体电极的析氧电势比Pb半导体电极高,且其对实验中的模拟废水COD值分解去除速度更迅速。在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体系中,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促进染料的降解,可能是因为染料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进行。反应过程中检测到降解产物CO2充分证明有机物的矿化。
王敏等[6]在催化电解法去除渗滤液中CODcr、NH3-N的动力学研究中,进行了渗滤液的SBR出水中CODcr、NH3-N的去除研究,在一定工艺下,对渗滤液的SBR出水进行电化学氧化,反应时间为30min时,NH3-N去除率100%,当反应时间增加到120min时,CODcr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机物指标的分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其速率常数随反应器中的电流密度的增加、极板间距的减小而提高。
李天成等[7]在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苯酚废水研究中,分别测定了SnO2/Ti复合电极、不锈钢电极、柔性石墨电极的析氧电位,并以这三种不同电极材料,施加5V左右电压,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了电化学氧化分解实验。研究表明:析氧过电位次序为不锈钢<柔性石墨<SnO2/Ti,处理后水的化学需氧量值约为100mg・L-1,且出水的苯酚浓度<0.5mg・L-1。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贾金平等[8~10]研制了铁/活性炭纤维的复合材料电极,并应用该电极对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该复合电极可以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达到100%,TOC的去除率也达到60%以上,处理的效果比采用单一的铁电极要更好,从而证明活性炭纤维在该复合电极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具体催化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活性炭纤维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污染物有较强吸附能力有关。
娄红波等[11]采用碳棒电极,在室温下进行了电化学法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研究,通过改变废水中Na2SO4电解质浓度、电极电压、pH值和初始浓度等条件,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最佳条件为pH值为8.0,电极电压为5.5VNa2SO4电解质浓度为20.0g/L。最后对苯酚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我们认为,最佳处理条件的适用范围有限,因为电极间距及电极表面积大小的影响对处理效果影响也非常大。
林海波等[12]以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为目的,研究了电催化氧化法降解炼油厂二级出水CODCr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电催化氧化法可在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中降解CODCr,当废水处理后ρ(CODCr)小于30mg/L时,处理每吨废水的电能消耗在1kW・h左右。CODCr的降解效果依赖于废水性质、电解时间、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解槽结构、废水流量等因素。
殷钟意等[13]在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电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中,用溶胶凝胶―动态吸附法制备颗粒活性炭(GAC)负载纳米二氧化钛(TiO2)催化剂,以甲基橙的脱色率为考察指标,研究TiO2/GAC电催化反应体系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甲基橙废水pH值为4,TiO2/GAC催化剂用量为0.5g,Fe2+浓度为250mg/L,电解电压为16V时,电催化氧化30min的条件下,甲基橙脱色率达99.2%,COD去除率达93.1%。
电催化氧化方法和光催化结合方法处理染料废水近年来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李国亭等[14]在电催化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降解过程研究中采用光照协同作用,采用具有电催化活性和光催化活性二氧化钛掺杂PbO2复合材料电极,研究了对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光助电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单独电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醌类化合物,可能是因为电催化不足以降解这类化合物,因而在溶液中积累;而在光协同电催化氧化过程中,光催化氧化过程大大减少了电催化过程中产生的醌类物质。在反应时间为120min,光协同电催化氧化是其使TOC去除率高于单独电催化1.5倍以上,协同作用非常显著。
在钛基二氧化锡电极电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检测及电催化机理中,丁海洋等[15]采用浸渍――热分解方法制备了钛基二氧化钌(Ti/RuO2)和钛基二氧化锡(Ti/SnO2)两类尺寸稳定阳极电极。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比较研究了Ti/RuO2和Ti/SnO2电极直接电催化氧化苯酚性能,表明苯酚在Ti/RuO2和Ti/SnO2电极上均可发生直接电氧化反应,两种电极上氧化峰电位分别为0.96和1.43V(vs.Ag/AgCl)。以对苯二甲酸为捕获剂,利用荧光光谱法进行了羟基自由基(・OH)检测。Ti/SnO2电极在电解过程中能够产生・OH;而Ti/RuO2电极・OH的生成极其微弱。Ti/SnO2电极电解过程中生成・OH是其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也表明了用荧光法进行羟基自由基检测方便、灵敏,可以用于电催化过程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4电催化氧化法的优势
目前电催化氧化法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能属于清洁能源,可以再生,并且该方法对电能利用效率{,反应条件宽松。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瞬时活性自由基和电子,无需额外添加化学药剂,没有二次污染,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2)电催化氧化法不仅能对有机物进行矿化分解,另外本身不引入菌胶团,没有生物污染,同时电化学产生的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对废水中的有害生物起到杀灭作用,这样可采用生物法作后续消毒的工艺。
(3)基础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16],控制简单,工艺组合灵活,可以单独处理污水,也可为难生物降解的高浓度废水提供可生化性预处理。
5结语与展望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污水有深远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17],尽管电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染料废水有许多优势,但目前还是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电极组成结构、电催化氧化的机理、高催化性能电极的研发以及电催化氧化整体工艺的研究这四个领域,这是电催化氧化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同时对电催化氧化的工业化应用研究还有待加强,今后的发展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把理论研究过渡到实际工业应用研究上。
参考文献:
[1]阮湘元,白燕,李纠,等.混合絮凝剂预絮凝沉降―电催化降解染整废水研究[J].应用科技,2002,29(2):44~49.
[2]赵国华,李明利,李琳,等.纳米铂微粒电极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6):90~95.
[3]方建章,张再利,雷恒毅,等.电生成强氧化剂处理染料废水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4,30(3):173~175.
[4]周建,章婷曦,洪利光,等.染料废水的催化氧化处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22(4):25~26.
[5]余琼卫,周元全.直接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7)64~69.
[6]王敏,阳小敏,等.催化电解法去除渗滤液中COD,NH3-N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8,25(4)64.
[7]李天成,朱慎林.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苯酚废水研究[J].电化学,2005,11(1):101~104.
[8]贾金平,杨骥,廖军,等.活性炭纤维电极处理染料废水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4):19~22.
[9]赵少玲,贾金平.活性炭纤维电极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5):24~27.
[10]贾金平,杨骥,廖军,等.活性炭纤维电极法处理染料废水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1997,18(6):31~34.
[11]娄红波,王建中.电化学法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2,33(2).
[12]林海波,张恒彬,孙治权,等.电催化氧化法降解炼油厂外排废水COD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6):31~34.
[13]殷钟意,李小红,侯苛山,等.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电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150~153.
[14]李国亭,曲久辉,张西旺,等.光助电催化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降解过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618~1623.
[15]丁海洋,冯玉洁,吕江维,等.钛基二氧化锡电极电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检测及电催化机理[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7,35(10):1395~1399.
【关键词】用电量;电力消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电力问题的制约,电力的充足可靠供应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力与各产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力的起落一向被视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放大镜”。用电量数据之所以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参数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是因为它由发电与用电的数据校核而成,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当今社会电力的使用已普及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力的发展和用电量的趋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电力行业与各产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社会总的用电量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样通过一个地区的用电量也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电力消耗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社会,产业结构已经逐步走向工业化,而且产业结构逐步出现重工业化的趋势,这就对电力基础设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得进一步提高电力基础设施的水平。而如果电力基础设施水平不能达到产业结构的要求,将会抑制经济的增长。然而各产业间的用电量又不尽相同,通过各个产业的用电量情况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间所存在的问题。
从供电部门统计分析来看,随着滨州市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整个城市用电量不断提升,滨州用电市场逐步升温,滨州经济向好趋势明显。根据山东省公布2010年各市全社会用电量,滨州全社会用电量达12915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其中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2.57%,同比增长9.63%。从中可以看到以下两点问题:
(1)滨州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协调
滨州电力工业增长速度有时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有时又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反映出滨州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协调。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三大产业的发展比重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不断变化,因此对我国电力工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和基础是电力,因此,在研究电力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电力与由社会、经济、环境三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时,就必须重视电力与经济系统,包括产出结构、产量增长、劳动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协调发展问题。
(2)滨州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问题的发现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上文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出滨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电力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遂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做好滨州市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工作
为了做好滨州市电力工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作,应该首先树立起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并且要在该理论的指引下,树立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针,逐步改掉过去那种只重视电力部门自身发展,忽略与其他部门联系的状况。逐步将电力工业置于滨州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机的大环境中,从提高滨州整体国民经济的角度,认真分析与电力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使电力工业的发展目标与滨州地区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2)完善整个滨州电力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调节作用,要想完善滨州整个市场机制,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实现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得依靠法律的规范和政策得约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规划,依靠政府制定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针对滨州电力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低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彻底改变电力过去作为滨州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局面,要不断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并且促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能源。
(3)加强滨州市电网规划建设,加强对电力工业管理
为了加强整个滨州地区电网规划建设,加强对电力工业的管理,首先应该推进全城联网,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质量,要加快滨州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逐步使农村电价下调,从而使电力供应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拓展电力市场、拉动内需、拉动和促进滨州经济发展。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还必须得建立起现代化的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起一支懂得经济规律,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4)协调发展好滨州产业,完善滨州经济结构
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指标,本文通过对滨州市用电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从整个滨州地区用电量来看,可以得出滨州经济发展趋势向好;另一方面,在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的情况下,滨州市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与优化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2015年远景目标,滨州应注重产业发展的平衡问题,从而实现用电量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强.新乡市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13(7):176-185.
[2]卢凤萍.人居旅游体系理论与实例初探[J].扬州大学出版社,2009,2(5):23-31.
[3]张波.论电力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江苏科技信息,2007,13(7):17-18.
[4]张媛媛.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2008:103-121.
关键词:耐火材料 问题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Q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36-02
1 耐火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
2012年,我国耐火材料产量2818.91万吨,同比降低4.43%。其中:不定形耐火制品1127.78万吨,同比增长0.95%;致密定型耐火制品1633.87万吨,同比降低7.44%;保温隔热耐火制品57.26万吨,同比降低14.97%。
2013年1~9月,我国耐火材料产量1865.61万吨,同比增长4.86%。其中不定形耐火制品619.35万吨,同比增长3.55%;致密定型耐火制品1205.50万吨,同比增长5.88%;保温隔热耐火制品40.76万吨,同比降低3.79%。
不定形耐火材料因在生产、劳动生产率、节能、施工效率、适用性、使用安全性、材料消耗等方面有胜过定形耐火制品的优势,在世界各国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其在整个耐火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衡量耐火材料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世界上耐火材料技术的先进国家,日本1992年率先成为不定形耐火材料产量超过定形耐火材料的国家。目前,日本不定形耐火材料产量占整个耐火材料的比例为60%左右,美国的为50%左右,欧洲国家如英、德、法等为40%~50%。
根据2013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我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占整个耐火材料的比例为3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和今后,我国的不定形耐火材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耐火材料是钢铁、建材、电力等高温工业的基础材料,其发展规模又受到下游行业的影响,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 钢铁行业和耐火材料
钢铁工业是耐火材料的最大消耗行业,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约占耐火材料产成品消耗总量的70%,钢铁工业的规模直接决定了耐火材料的市场容量。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钢铁等高温工业高速发展,生铁产量由2003年的21,366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66,354万吨,年均增速12%。
在钢铁等高温工业的带动下,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生产经营状况连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耐火材料(含原料)产量由2003年的1,477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8,011万吨(其中耐火材料制品产量为2818万吨),年均增速达18%。
1.2 建材行业与耐火材料
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也是耐火材料的消耗大户,约占耐火材料消耗总量的17%。在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我国水泥产量由2003年的86,20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220,984万吨,年均增速接近10%。
1.3 电力行业与耐火材料
根据中电联2012年全国电力工业年快报统计,2012年我国全口径发电量达49,77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达39,108亿千瓦时,占我国总发电量的78.6%。因煤炭等化石能源储量丰富,我国一定时期内仍将维持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耐火材料应用于火电厂锅炉之中,其市场规模与我国的发电量息息相关。
2 耐火材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耐火材料企业有2万余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约2,000家,平均年产量不足2.5万吨。除此之外,尚存在大量未进入统计口径的国内中小型耐火材料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巨大、生产能力高度分散,使得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全国耐火材料产量2818.91万吨,比2011年年同期减少130.78万吨,同比降低4.43%。耐火材料行业产能已由“结构性过剩”转变为“全面过剩”。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耐材产品市场无序竞争、低价竟销、秩序混乱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2.2 下游行业萎缩的风险
耐火材料主要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高温工业,其中钢铁工业是耐火材料的最大消耗行业,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产成品总消费量的70%左右,因此钢铁行业的景气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存在重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增速趋缓等因素的影响,钢铁等主要下游行业高成本,低利润的经营现状仍在继续。钢铁、水泥及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据相关协会估测,炼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水泥产能利用率也仅在72%左右。
下游行业经营状况欠佳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耐火材料企业为了获取有限的订单互相杀价、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下游企业拖欠货款越发严重,使得部分中小耐火材料企业资金链断裂。如果未来钢铁等下游行业景气度继续下滑,其对耐火材料行业的负面影响将会加重。
综上所述,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耐火材料作为支撑高温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耐火材料结构中不定形耐火材料比重偏低。考虑到我国耐火材料庞大的总需求量,不定形耐火材料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普及,相关行业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不定形耐火材料的技术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2-5-22.
[2] 钟香崇.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崛起[J].耐火材料.2013-1.
关键词:俄罗斯 经济增长 能源因素
一、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
俄罗斯经济在1999―2004年期间,GDP维持在7%左右的增长速度,出口占到了经济增长贡献率50%左右,消费对俄罗斯经济拉动作用也逐渐明显,零售业增长速度为12%,投资不再只是集中在石油产业方面,在运输、冶金以及通信等方面的投资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俄罗斯的工业生产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外需对其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60%。另外,俄罗斯的黄金储备也不断增加,2005年底达到1283亿美元。近几年俄罗斯出口中的原材料占到了80%,这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在高价位,俄罗斯国内产业在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俄罗斯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俄罗斯能源开发现状
(一)俄罗斯能源分布、开采及勘测概述
俄罗斯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俄罗斯石油储量为44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27亿立方米。另外,煤炭储量也相当可观,已探明储量为1050亿吨。俄罗斯能源开采与勘测不能与其能源出口速度达到平衡,这成为制约其能源工业发展的瓶颈。按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其石油、天然气、矿物肥料分别占到了其国内总开采量的43%、36%、72%,已经达到了其国内需求极限。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刚探明的石油储量还不到俄罗斯年开采量的85%,其石油开采量的迅速增长是通过不断加大对现有油田的开发速度来完成的。
(二)俄罗斯能源工业概述
俄罗斯能源工业是由电力工业、燃料工业两大系统组成,其中燃料工业包含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与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则包括原子能发电、水力发电与火力发电。
1、石油工业
俄罗斯石油工业原先集中在以巴库为中心的高加索地区,在中亚地区仅占3%。随着伏尔加―乌拉尔新石油区的发现,该石油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行了大量开采,其探明储量在30亿吨左右,年开采石油量达到2亿吨,在伏尔加―乌拉尔新石油区还建设有大量的炼油厂以及石油化工企业。在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托木斯克州、秋明州、克拉斯诺斯克等地区的石油储量要远远大于伏尔加―乌拉尔油区,面积达到了160万平方公里,石油储量为48亿吨,分布着大小250余个油气田。西西伯利亚秋湖油田,储油区面积达到了4万平方公里,其已经探明储量为39亿吨,其远景储量估计为400亿吨,秋明油田储量分布集中,油质好,埋藏浅,是世界第二大油田。
2、天然气工业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是随着伏尔加天然气矿区的逐渐开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伏尔加矿区建设了萨拉托夫――莫斯科天然气管道。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中央区、西西伯利亚区、乌拉尔区。
3、煤炭工业
俄罗斯煤炭工业的70%都集中在西伯利亚区,其大型的煤田主要有:库兹巴斯煤田、通古斯煤田、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莫斯科郊区煤田、南雅库特煤田等。
4、电力工业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以火电站为主。火电站不仅投资少,并且见效快。火电站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大型工业中心建立特大型火电站;二是在采煤区建立坑口火电站。在俄罗斯电力工业中,也大力发展了水电工业。水电工业有其成本少效益大等优点。当前已经建成的水电站主要集中在安卡拉―叶尼塞、伏尔加―卡马等流域。原子能发电则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三、俄罗斯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一)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因素探讨
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应该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首先,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内部能源化因素。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在其转轨的过程中一度陷入混乱,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金钱,而能够积累资金最好的方式是加快发展能源产业。俄罗斯出于重振其大国地位的需要,尤其在普京上台之后,为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制定了一大批利于能源发展政策,并且积极吸纳外资以及先进技术,为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俄罗斯政府抓住国际能源市场持续处于高价位这一时机,大力发展能源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维系经济平稳运转。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是俄罗斯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依托前苏联发达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源与原材料仍旧处于优势地位。能源工业的发展,在满足其国内需要的同时,还在俄罗斯外贸中地位逐渐上升,形成以能源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其次,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外部能源化因素分析。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处于低谷的俄罗斯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国内经济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费用,就要通过能源出口来获得,这也是其发展经济的最见效的办法。世界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期,对石油的需求量激增。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各国对能源的竞争尤为激烈。这为俄罗斯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提供了机遇。世界能源市场价格变动对俄罗斯经济能源化有利。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经合组织在石油问题上经常出现摩擦。这为俄罗斯石油出口提供了契机。
(二)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的利弊分析
1、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的积极影响
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有利于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国际市场上持续的高油价,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启动资金,拉动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确保了俄罗斯政府拥有大量的外汇,来推进拟定的各项发展规划。在俄罗斯大力推动经济增长能源化的过程中,也大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能源化的带动下,食品、通讯等行业发展较快,加快了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也大大改善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工资、退休金等得以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俄罗斯经济能源化,还为其融入世界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普京上台之后,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改善其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俄罗斯发展构筑了好的国际环境。
2、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现象的消极影响
俄罗斯经济增长能源化促进了俄罗斯经济增长,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经济增长能源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其由于勘测以及能源开采破坏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并且石油、天然气等泄漏情况也很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俄罗斯每年泄漏天然气达到500亿立方米,原油达2000吨,每年与污染相关的事故最高达到5万起。另外,经济增长能源化不容易带动经济联动发展。由于石油、天然气等出口大量增加,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货币升值趋势明显。再加上盲目投资,也容易导致经济出现消极增长。天然气等资源的出口导致了具备保护主义形式的进口代替政策得以发展,政府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进行幕后交易,通过牺牲消费者的权益来维系产业发展,所以,导致经济系统长期处于扭曲状态中。
四、能源因素对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在大力推进能源战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开展能源外交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能源出口多样化,实现贸易多元化,积极寻找东方石油销售市场、北方石油销售市场;其次,俄罗斯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能源产业部门的调控力度,完成能源领域改造,提升部门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协调产业平均利润,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非原料部门,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最后,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综合执政能力水平。能源战略调整要和国家经济相互协调,大大提升执政能力,对有效改善俄罗斯运行环境,增加经济透明化,提升政府办公效率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①边恕,孙雅娜.能源要素禀赋与俄罗斯产业结构初级化倾向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8(4)
②程伟,殷红.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1)
③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④戚文海. 从资源型经济走向创新型经济: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J]. 俄罗斯研究,2008(3)
⑤孙永祥.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发前景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当代石油石化,2006,14(4)
关键词:超导电力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前言
社会发展中对于电能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的技术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新技术设备,其中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超导电力技术概述
超导电力技术是应用物理学中的电力原理,利用超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质,与电力工程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近些年来超导电力技术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把这门技术纳入到制定的电网规划当中,计划借助其技术在全美进行骨干电网的建设,由此将其技术摆在了突出位置。众多学者一致认可在21世纪中超导电力技术会成为电力工业一种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储备,一些发达国家也一致认为高温超导电力技术将会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1]。我国对于超导电力技术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高校极力研究超导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与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怎样,发展超导电力技术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无论如何我国都不会放弃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与多种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研究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未来高温超导产品是在其技术发展而来的主要产品,对于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电能质量都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
尽管在未来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工业生产最主要的使用方向,将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到智能电网当中,我国还是按照大电网、大机组的发展方向,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是我国智能电网主要处理的建设工作,使得系统运行的动态安全性大为降低。小干扰是否稳定与在一定区域内联络线的功率振荡有着很大关系。如果超出功率限制的部分在输电系统中能够得到实时补偿,能够做到当过低的功率时释放一定的功率,当过高的功率时吸收一定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得联络线功率达到平稳状态,小干扰稳定性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大规模互联系统中有储能系统的设置,储能系统起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和放电的作用,支持有功与无功功率的提供,可以实时地对线路功率通过附加阻尼控制器来完成,阻尼系统振荡[2]。增强互联系统中的电气联系同样能够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通常采用大于500kV的特高压输电系统来增强电气联系。但是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设计制造较为困难,特别是在电缆上设计制造的要求极为严格苛刻,因此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为增强电气联系,从而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具有损耗小、传输容量大等优点,是提高电能传输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超导情况下超导电缆技术的阻抗很小,由此增强了互联系统的电气联系,大大提高了小干扰安全性。
2.2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智能电网的“智能”重点体现在针对影响电力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具有自治与自我治愈的能力,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稳定可靠的电网运行。在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发展,要求在智能电网中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这就要求新技术设备能够对电力系统扰动起到良好地缓解消除作用。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在大型电网系统中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对于控制暂态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故障情况下迅速进行有功与无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大电网稳定装置相比,还具有过剩能量回收的优点,不至于使过多的资源流失。超导储能系统被看做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交流输电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暂态稳定性大为提升。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暂态稳定性能够及时将故障部分隔离,当故障不能及时得到隔离,对于暂态稳定性的研究是无稽之谈。短路电流水平随着电网容量逐渐扩大而提高,如果按照短路水平进行对电气设备的设计,设计制造的成本将会增加,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到选型。现今从运行方式与电网结构方面考虑降低短路电流,势必会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产生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短路电流现象的限制,采用了超导故障限流器进行对其限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零电阻转换成高阻值,使短路电流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体现出对于保证快速准确性的暂态稳定要求。所以针对上述对于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论述中可以知道,超导故障限流器对于保证暂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设备犹如坚固的天然屏障能够将故障问题很好地隔绝,以免系统运行不再受故障的打扰,能够对不平衡的有功功率进行补偿,极大地促进了系统暂态安全稳定性能的长久性。
2.3提升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电网要对外界因素有良好地抵御能力,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对于抗打击能力,重要一点是重要负荷的供电,中小型的超导储能系统在配电系统中具有很多优势,如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作为备用的电源保护敏感负载。针对电网的抗打击能力,在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重要负荷还能够进行大量电力的输送。超导电缆技术运行电压比较低,所以运行中低电压的情况下,超导电缆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将巨大的电能传入城市负荷中心。即使输电走廊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也能够维持重要负荷正常持续的供电。所以超导电缆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对外界因素的抗打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4提升电网的电能质量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网电压不稳定的波动对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超导储能设备起到了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通过功率的调节功率因数进行调节,对瞬时波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促使电网频率稳定下来,电网次谐波振荡达到平衡状态,这使得供电质量得到了改善,这是超导储能设备在配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3]。在输电方面,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对于提升大功率远距离输变电系统的电网电能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避免频率波动,其装置进行瞬时吸收与释放能量,促使电压波动小,保证电压的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超导电力技术基本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超导电力技术是超导材料与电学工程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重要技术。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其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体现在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等。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未来在外界因素抵御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目前其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对此应抱以十足的信心,相信通过长期夜以继日的深入研究,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永嘉.浅析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31.
[2]张利.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