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着中高端水平迈进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不论是在指导思想、教育理念上,还是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体系。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水平与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明显,过于注重实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我国高职教育亟需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原则、教育理念等方面“转型升级”,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即从全人教育理念出发,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探讨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

现代的“全人教育”由美国的教育学家隆・米勒(RonMiller)首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心理、人格、审美、技能等等的全面、协调发展,主张教育要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同时高度关注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生活在相互联系的有机社会群体之中,因此教育要在培养人自觉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良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实现人的独立个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从全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出发,专家学者们总结出了全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强调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受教育者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知识整合;注重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平衡;主张教育的全球性,要求培育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

“全人教育”内涵非常丰富,就本项目的研究而言,将其界定为: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的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把一个人在智力、体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因此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片面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教授学生相关的技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忽视人文素养教育

艺术设计是集艺术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而艺术创作则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兼具艺术性和专业性。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过于注重学生对各类艺术设计工具的熟练运用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领悟,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则近乎空白。如宁波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关于各个工业门类的设计知识的课程有几十门之多,且均为必修课,而与艺术直接相关的人文类学科只有艺术欣赏、美学基础两门课,且均为选修课。这正是因为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对初级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考核侧重于技术能力,对艺术修养层面的隐性能力要求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忽视学生内在动力的开发

任何技能技术的精通,都需要人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钻研,在这个过程中,人主观能动性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早已指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培养出真正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启发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掘其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重职业性轻教育性、重技能训练而轻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这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功利性和工具性,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停留在好就业、工资高的较低层次上,在专业发展方面更多地依靠外部激励而缺乏内在动力。

全人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启示

1.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本质

全人教育思想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道德、审美、智慧全面发展的公民,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在东方,孔子的“君子不器”思想可谓全人教育思想的最早表现形态,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东西方圣哲在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表明了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启发人的思想,唤醒人的心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艺术设计兼具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更需要从业者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兼备,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首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自我成就内在动力的开发,帮助学生树立起未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认知到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才是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训练技术技能。

2.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入学的文化课考试分数要求不高,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类科目也比较少,且多数为选修课。这固然有高职教育本身偏实用性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其源于部分高职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综合素质逐渐成为人才竞争力强弱的关键,作为我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首先增加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科目,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整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一要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方向选择一门或几门相关程度较高人文课程作为必须课,二要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课时数,彰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在教师的教学评估以及学生的考试中,应加大人文社科类科目的权重。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系统性地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边缘化的现状。

(作者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25-05

自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其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范式(paradigm)来系统阐释自然科学的结构后,“范式”一词便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仅自然科学广泛运用这一概念,而且社会科学也开始广泛地运用它,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列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有不同的职业教育理论,也衍生出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有助于把握特定时空中多样、流变的职业技术教育形态背后的深层假设,也有助于厘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轮廓和态势,从而能够自觉、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中,以便更好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理论研究的困境

有关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的讨论近几年成为热点,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其他领域研究出现的繁荣局面,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的研究不仅落后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研究话语的碎片化

自从人们以范式的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研究以来,形成了各种各样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范式。有人基于教育学的研究与实践,以理念和经验论为基础,归纳出思辨范式、批判范式、实证范式、行动范式等四种基本范式[1];有学者从职业教育研究的叙述方式出发,认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可以分为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2];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是职教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以此提出“基本研究范式”,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概念和基本问题[3];有学者基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起点,提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有三种,即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4];有学者从研究取向出发,提出本土取向研究范式和实践取向研究范式[5]。有学者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范式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6]。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应由研究语言、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等要素组成,据此可构建“要素范式”[7]。有学者从职业教育研究主体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基本范式:学科范式和经验范式[8]。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研究应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从多学科的宏阔理论视域出发,应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9]。还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学研究的未来范式——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10]。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研究话语的多元化打破了单一话语独白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然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的话语虽多,却形成不了“精神”。面对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话语的“万花筒”,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何去何从?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将如何选择?以怎样的尺度作出选择?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对“范式”的使用缺乏同一语境

在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研究中,研究者缺乏对范式概念的考察和分析。虽然在研究中使用的都是库恩的“范式”概念,但是每个人对范式的理解并不相同。对概念理解的歧义导致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的研究缺乏共同语境,从而使研究难以深入开展。

首先,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式研究中存在着对范式概念理解的歧义。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了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而一些学者在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时,很少仔细考察与辨析库恩的范式概念,大多只是不加解释地借用。这样,研究者所使用的范式概念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或者是相同含义上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并没有在同一语境中讨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范式问题,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所讨论问题基本概念的混乱,并进一步导致研究者之间对话的困难。

其次,许多学者对“范式”、“方法”、“模式”、“取向”等概念不加区分,都将其作为“范式”加以理解,也导致了职业技术教育范式研究的混乱。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性 职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两个根本属

1.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相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同类型上的层次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二是具有更高的技术素质。而与普通本科相比,应是相似层次上的类型差异:一是定向不同,前者强调职业定向,后者强调专业定向。二是教学模式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重视技术演练、工学结合,教学上重视点面结合,这在本科教育中并不是主要特征。

1.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性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利”,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也具有职业性属性。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在职业性上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育职业素养。让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工作岗位、工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职业发展方向有明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明确的规划,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有较好的认同。二是突出“职业技术”。现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有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忽视技术基础,忽视对职业技术的整合的倾向,虽然学生能很快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但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有限。

1.3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紧紧围绕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既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围绕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设置教学体系

2.1开设必要的基础课

基础课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术、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2.2开设科学有效的专业课

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岗位对口,学以致用。因此,课程要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力求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2.3加强实践课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明确实习、实训任务,制定科学的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另一方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开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

3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1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教师,直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任教师要深入到行业企业锻炼,做到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合格的技术员,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2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高职院校应重视专兼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新任教师,应重点提升其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专任教师,要定期组织岗位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3实施专项行动,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针对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缺少专业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弱等现实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专项行动,丰富教师企业经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

4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以及职业对理想、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强化职业意识,热爱职业和职业劳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为毕业后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创造必备条件。

4.2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自我修养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4.3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崇高的职业理想能够激励人们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向着既定的目标拼搏奋斗。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了解社会和职业,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的经济构成及其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学生自己所确立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N].中国青年报,2011-4.

[2] 叶华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7).

[3]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一、变革的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当中,“社会转型”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在这里,“社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的、分化型社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正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型有波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点,在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都受到震撼和冲击,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其行为和思想观念也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分化和异质化。比如经济结构中单纯的国有、集体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独资多元化经济主体并存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中主要存在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转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和融合,出现了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农民身份的干部等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阶层(私营业主、中产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这必然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区域(东西部、内陆与边缘)经济发展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将是一个农业经济方式、工业经济方式和知识经济方式并存的局面,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令人注目的变化,致使大量的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这种转型的复杂性。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许多人们料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领域,两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者、方法和手段。与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专业门类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的结构的变化,又决定着职业教育纵向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建立以提高生产率和灵活性的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为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状况是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的。这几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一再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经济滑坡造成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迅速扩展的高中教育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需求,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等,都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和目标过于具体和狭隘,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时间、课程编排、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与现实社会、与受教育者的生活脱节的缺点,授课时间太长,不必要的内容过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毕业生在培训的深度和适应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引起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满。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服务于非常明确的目的——与人们为谋生而从事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明显相关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学习某种技能,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增加收入和实现平等,不能很好地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应对。尤其是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而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成熟的工业经济实体过渡的主要障碍是严重缺乏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消除这个障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新技术正渗透到社会每一个工业部门,包括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要求劳动者有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地进修学习,所以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根据这个观点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绝不是终结性的教育,一招鲜吃遍天、一门专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据研究,从传授的教育内容的适用期来看,职业教育只能用五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所以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职教改革的关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强调的:必须把技术和职业教育看作是一个终生过程,是全民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思路是:

1.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国家负责将数量众多的由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进修机构进行分析和综合,制定出在全国统一的,数量少、覆盖性强且更加灵活的职业进修法规条例,在原来《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对职业继续教育进行立法,在经费上、机制上保障那些未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已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还想继续接受培训和进修的人都能受到职业进修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除了正式的公共教育机构以外,社会要提供无数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举行多种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多媒体网络和远距离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使各种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一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并且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4.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贯穿到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据此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而且在普通教育课程教学中都要体现出鼓励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测查职业意向、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二)职业生涯的流动性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导致了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各种人员的流动,职业的变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行业作好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数次的工作变换。一个人在劳动市场中的流动能力,将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迁移能力,那种一劳永逸的职教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如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呢?这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体力上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人有健康的身体,不容易疲劳,能适应频繁的出差,克服旅途的疲劳以致时差的不适,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二是心理上的,包括能适应反差极大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对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有认同感甚至有融入、接受的意愿;三是能力上的,包括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跨职业的能力,如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思维技能,以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生掌握这一系列能力就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性和可再培训的工人,他们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职业迁移创造条件。例如,职业技术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能力,这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向企业和用人单位介绍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将要获得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典型的职业领域予以详细的说明,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透明度。还要加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一部分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要想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才能和职业意向,帮助他们探索各种职业机会,制订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有效地同他人建立关系并顺利地进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提供咨询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只由教育管理部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过于封闭,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与现实社会保持沟通。单一的办学主体无力承担过重的办学负担,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不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在发挥国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我们国家在行业办学方面(行业开办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有多年的历史,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也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国家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时,宜采取“辅干预”的原则,这种干预突出表现在:国家应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基础,以保证企业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应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沟通的桥梁,增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通过强化职业实践来提高其实际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应该减轻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立法规定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与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位,在财政税收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灵活,更适应实际生产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部负担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情况也证明是不可行的,应该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费,形成一个国家预算、企业雇主投资、学员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等多元筹资格局。

(四)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和途径的多样化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在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水平、身体与生理发育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内容的理解、对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在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潜力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考试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方式,而应该在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多样性应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趋势。

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政策和途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布局不一样,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就不一样,国家在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人力支撑。

第二,对一些群体,包括残疾人(身残、智残)、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采取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措施,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对那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确有困难的青少年,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即可。

第三,要重视“职业精英”教育,对那些在职业实践中具有较高悟性的学生,实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的职业人才。如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需要更多精湛技能的培训项目,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第四,对发展较为全面的学生,即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及职业技能的掌握都比较好的青少年,则采取更高层次的促进措施,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给他们增加提高性的培训内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五)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现代性

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更具现代性,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能力培养原则和职业发展原则,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里开发新的专业。目前,国际公认的在下述领域将产生许多新兴职业,它们是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远距离通讯、数据处理等;与环境有关的工业领域,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如休闲、旅游、体育、健康与老年护理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上述领域的要求,设置和开发新的专业,如与信息与通讯领域有关的电工、信息与通讯系统商务员、专业电子信息处理员、电子信息处理商务员等。对上述专业安排学习内容时,可采用渗透式模块结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和企业经济三个方面内容的集成,应占职业中学三年学习时间的一半,适用于上述四个专业。剩下的时间则在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职业专业教育,突出其专业特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换,构建跨专业思维,培养跨职业能力。

第二,要加速现有专业的现代化。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的四个“导向”:用户(用人机构)导向、过程(经营和生产过程)导向、服务(售后成套服务)导向、项目导向(非批量与个性化)。教学培训的四种内容:技术(创新及高技术)内容、商务内容、信息(计算机)内容、通讯(网络)内容。教学过程的四种联系: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职业体系与学科体系、整体性计划与过程性观察、职业活动的综合性与职业领域的专业性。要据此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现代化,更具有时代性。如建筑行业,从劳动形式来看,由于建筑机械与建工仪表的使用增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的要求增强,相应的体力劳动却逐步减少、脑力劳动增加,要求劳动者的判断力以及责任心更强,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对原有的建筑专业进行充实调整。

(六)课程方案的开放性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生产与服务的结合,生产管理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结构转变,这就淡化了管理阶层的作用,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管理者,能够独立地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精湛的职业本领以外,劳动者还应具有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有的本领,如善于与人打交道、联想思维、团队精神、责任心等“软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因此,专业内容的传授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的核心目标。同时由于结构性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随时跟踪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不断变化,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设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时应

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征除了使课程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企业开放的体系外,还包括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优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充分地反映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文军,朱士群.社会化、社会整合与转型期社会稳定〔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8):82.

〔2〕郑杭生.从传统向现代化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