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95

1成本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是获得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作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既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会计中内容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模型,没有亲自动手的模拟实验环节就难以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无法真正获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就是一条通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会计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可行之路。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3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31课时紧,内容多

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学,并没有区分初级、中级或高级管理会计。部分高校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管理会计的授课时间。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丰富,知识点较多,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时只有64课时,有些院校甚至只有48课时,导致上课时间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也只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虽然教学计划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而已。

32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但是目前市面开发和高校能够购买的基本都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而“真正”的管理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则没有。许多高校管理会计校内的实验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仅限于成本核算实训,校外的实习实践难以安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

3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而且容易通过,因此对实验课不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学校通常不统一组织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该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具有较大主观性,且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无法有效甄别学生的抄袭行为和搭便车行为,考核方式的不科学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完成。

34缺乏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成本管理会计师资

会计实践应该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讲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将管理会计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及能力,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其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摘 要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经营决策,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会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问题,最后提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历程 启示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会计中的交叉应用而形成的。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加深了人们的会计理念,同时也标志着会计进人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在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的制定中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认为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综述了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及认知过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中期在纺织、铁路、钢铁业等行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管理上的应用。在早期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管理层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在19世纪中期,铁路业和钢铁行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11 年,美国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泰罗制”的诞生,该书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同时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纪元。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界学者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科学管理原理开始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18年,哈里森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等著作。1920 年芝加哥大学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麦金西主持了该刺讲座并被誉为是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4 年麦金西教授又出版《管理会计》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该书同时指出企业会计工作应当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纳入到会计制度中。直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期,经济形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科学管理学说的本身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其重局部、轻整体的特点使之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逐步取代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使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58年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包含的内容,推动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这一时期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追求的是“效益”。由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的发展明显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分为传统学派与创新学派两大流派,传统学派与创新派相互指责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1987 年,卡普兰与约翰逊联合出版了著作《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他们在该书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现状是附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因此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时展。这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针对这种观点,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布拉米奇和比姆尼联合调研报告《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他们并不认为管理会计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他们认为应该在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20 世纪 90 年代是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代。滑铁卢大学的阿特金森等学者发表了论文《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向》,他们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管理会计在组织变更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作用三个研究领域。20 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的内容,拓展了会计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作用,促使现代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有很多创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管理会计工作者在引进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经验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产生很多独特的管理经验。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鉴于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家在国营企业当中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多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会计的相关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一时期的文献多是探讨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20世纪90 年代早期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分析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理论界也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 90 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的研究进人了一个,这个时期中国管理会计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管理会计的一些最新理论,例如作业成本、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开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此,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总的来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而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对于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的可持续却无法很好揭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核心能力的构建与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发展应注重对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进行引进,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4.

[2]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研究.2008.9.

[3]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公告(刘宵伦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4]苏文兵,熊焰初,张朝实.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展望.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9.5.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一)夯实会计基础,首先要成为一名高级的帐房先生

有人说;“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的确,会计工作更多的是一项实践活动,而对这项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在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以此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直观上看似很简单,实际上能否驾轻就熟地运用好会计的一系列方法,记好账、算好账,成为一名高级的“账房先生”,不但要具备会计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做到:

1、夯实会计基础。首先就是要算好账,就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能够运用会计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核算;准确归集各项收入、支出和费用的确认标准;正确无误的核算收入和支出在会计期间的配比。其次就是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正确地确定收入和费用所归属的会计期间、确定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金额,为运用适合于有关交易和项目的重大概念提供方法。所以,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从算帐会计到管理会计职能转变的前提。

2、注意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虚心学习,不怕吃苦。我们知道会计岗位分为出纳岗、资金管理岗、固定资产核算岗、成本核算岗、存货核算岗、税务会计岗等等,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不同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也不相同,只有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知道各岗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掌握会计基本方法,提高专业素质、精通会计业务和会计专业技巧是从算帐会计到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变的必备条件。

3、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是从算帐会计到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变的坚实后盾。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越高,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就越高。比如:第一、现在企业都是强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出效益,还要在会计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第二、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会计工作也空前活跃,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特别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开始国际化,这些都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二)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

1、“帐房先生”向决策参谋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说会计是“账房先生”。但作为信息决策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会计人员不能仅局限于只会记账、算帐、当好“账房先生”的角色,更多的是要把企业的经济信息收集起来,提供给决策者。现在企业做决策,不是靠拍脑袋,更多的是让决策者通过财务记录的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真实数字来科学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企业盈利了,为什么会盈利?企业亏损了,为什么会发生亏损?这是企业经济管理对一名职业会计最基本的要求。还有:现代企业成本的管理框架已由传统的战略思维,如只注重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向提升客户价值、注重人力资源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税务成本的控制合降低的现代思维转变。以我们集团公司为例:为响应国家的宏观调控,集团需要对现有的产品结构作必要的调整。会计人员就应在这次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中,为决策者规避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提供信息。如:1、正确签订交易合同以达到节省印花税成本;2、用足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以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成本;3、尽量挂靠研发费用支出,以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加计扣除等等。所以,会计是使经营管理责任有所着落的手段,而实现这一手段的唯一途径就是变换角色,实现从“帐房先生”向决策参谋转变。

2、后知后觉向先知先觉转变

企业有三种人,后知后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财务以往都是后知后觉,但实际工作中财务应该是先知先觉的。财务在决策之初的资金信息处理,和执行过程中的数据计算、分析的预测等都应该扮演先知先觉的角色,而这一先知先觉的角色还应该渗透到生产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预测未来提供帮助。实际工作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决策者感觉到了某一方面的信息,但却无法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会计对这些信息进行事前的财务战略分析,达到先知,以备决策者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时提供准确依据。如:集团公司现在面临的产品结构调整所要上的一些项目,会计人员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财务战略规划?是不是依据相关资料进行了财务分析?此项目能不能赚钱,回报率多少?能赚多少钱?即进行风险分析;什么时候开始赚钱;能赚多久的钱,即回收期分析;这个项目是短期的项目还是中长 期的项目?是否需要对外筹资?筹资多少?用什么方法筹资等。

(三)会说、会写

1、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几天,需要会计人员必须学会“会说话”这门语言艺术

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可见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由于会计工作这个“帐房先生”的角色,就是坐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记账、算帐,所以,使得大多数从事财务的会计人员不善于与外界交流,即使交流有时也难以表达出中心思想。有人说:“是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人才”,特别是在今天,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一个拥有“会说话”能力的人,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是我们会计人员从算帐会计到管理会计职能转变的必备工具。会说话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我在从事销售税务会计工作的几年中就深有感触,因为经常和税务机关打交道,面对税务机关有时的故意刁难和无理要求时,除了用自己掌握的税法据理力争,最主要的还是用语言艺术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对方了解和接受你的信息,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以此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也是一个人的财富,一个人如果只会干工作而不善言辞,笨嘴笨舌,不会说话,这样是不利于做好本职工作的。

2、对经济活动的评价和分析需要会计人员必须具备

“会写”的技能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是数字和文字的结合。数字是计量,文字是寄托在数量的基础之上,评价经济上的得失。”通俗的讲,会计即包括数量语言还包括文字语言。所以,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以货币数量的形式来计算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同时还要以文字语言形式对企业所发生的资金、劳务、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经济事项进行分析和评价。一份报表说明或者是一份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总体概括,同时也能反映出会计人员的业务功底和文化水平。因此,加强知识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也是从算帐会计到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1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3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

二、课堂上需采用灵活的教法

直观的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会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专业技能上来,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中做到“四个尽量”。

1讲授的内容尽量做到精讲。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在讲授时尽量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难点内容尽量分配较多的课时,讲解时力求做到逻辑关系清晰,使学生容易听懂又便于记忆。针对一些实际业务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精简教学内容,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造了条件。

2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模拟资料。如在讲授存货内容时,由于存货的收、发、存等计价方法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把事先印好的模拟原始单据、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材料领料单及多栏式明细账发给学生,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学生用这些原始单据,根据业务内容,首先填制原始单据,然后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程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实践知识。

3尽量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尽量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通过提问和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质疑和解答。有目的的对整个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对一些难懂和关键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答。在讲课必要的时候,向同学们进行提问和设问。能使松散的课堂气氛变得严肃,会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通过质疑和答疑,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尽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讲义、实物、挂图、图片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组织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在兴奋中愉快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的内容,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会计知识竞赛、会计软件制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要加大实验环节力度,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程序

会计实验要在整个学生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进一步复杂的经济业务中使学生掌握胜任繁杂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之前的综合实验、会计电算化课程,提高学生对所作业务进行财务分析,提出管理建议的能力。学生的实验要在各门专业课中进行,经过不断的会计实验、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

1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课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技能的学科。学生仅仅是通过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

2会计实验是会计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应聘者一经录用立即从事工作。因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教学时为学生指派角色,演示原始凭证的制作、传递、记录等,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体会会计记账的精妙之处,还能强化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关系的认识。

3、会计实验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会计实验教学改变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4、会计实验是检查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模式是二张试卷,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考试的试题对那些实践性、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回避了,而恰恰这些回避的内容才是实际当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太适用于检查会计课的学习效果,而应把会计实验作为考核学生会计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

5、会计实验有助于毕业生就业。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会计教育必须重视会计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会计实验的“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成为一个有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