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大小

1、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周长:40000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2、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3、赤道:从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二、纬线与维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2、纬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3、纬度的判读:

(1)

赤道是0°纬度,是划分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2)

北纬,用符号“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

(3)

南纬,用符号“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4)

在没有标示纬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北度数越大的是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的是南纬。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2、经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不同的经线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经度。

3、经度的判读:

(1)国际上规定,已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以0°经线为界,往东为东经度,用符号“E”表示,0°经线向东至180°E是东经度的范围

(3)以0°经线为界,往西为西经度,用符号“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W是西经度的范围(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条经线,他们是重合的。)

(4)在没有标示经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东度数越大的是东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的是西经度

四、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20°W往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至160°E以东的范围为西半球

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低纬度:0°——30°

2、中纬度:30°——60°

3、高纬度:60°——90°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一、自传

1、自传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传。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昼夜更替

(注意:昼夜交替产生的三个条件:

1、地球不停的自传

2、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二)

时间的差异——地方时

1、地方时的定义:

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刻的判读

(1)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00;与其相对的经线其地方时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如图1所示A处18:00,B处为6:00)

3、地方时计算的原则:

(1)东加西减

(2)东早西晚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

1、公转的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周期与方向:

周期:一年(约365日)

方向:自西向东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四季的变化

(二)

五带的划分

(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三、四季的产生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时是倾斜的,且倾斜角度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节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差异,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产生季节性移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这几个月是春季;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夏季;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这几个月为秋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冬季。

四、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N(北回归线)至23.5°S(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23.5°N(北回归线)至66.5°N(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圈)至90°N(北极点)之间

南温带:23.5°S(南回归线)至66.5°S(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圈)至90°S(南极点)之间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从春分到夏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秋分

从北回归线(23.5°N)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只是昼渐短夜渐长

从秋分到冬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从冬至到春分

从南回归线(23.5°S)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短夜长,只是昼渐长夜渐短

两分日

直射赤道(0°)

昼夜平分

两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5°N);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确定方位

3、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位(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纬线指示正东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方法:

(1)线段式:0_____50千米

(2)数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

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如下图)

1:20万

1:500万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垂直距离。

二、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

1、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m

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形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六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图示

山峰(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由外向内递增。

鞍部

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凹地

山谷线的最高点就是鞍部

山谷

两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几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于缓坡

陡坡坡度较陡,缓坡坡度较缓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三、四大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积广,地形复杂。

非洲

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欧洲

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课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类的活动,流水、风力、海浪侵蚀)

二、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1)

张烈(生长边界)在张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挤压(消亡边界)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1、火山活动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2、世界最大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五、陆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状况。是多变的。

2、特征:

(1)、短时间的

(2)、具有多变性

3、描述方式:

(1)、阴晴

(2)、气温高低

(3)、风力大小

(二)、气候

1、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特征

(1)长时间的(多年的)

(2)、相对稳定,有规律可循(平均状况)

二、看图识天气

(一)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短信

(二)、卫星云图的判读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为阴雨区。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变化图:

气温日变化图:

由气温年变化图判别半球

(1)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低,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南半球

二、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

1、概念: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的平滑曲线

2、特征: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上的气温相等。

(2)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固定的。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6)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陆地水蒸发形成水汽

2、空气中有凝结核

3、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凝结核冷凝

4、小水滴达到过饱和

(二)、降水的表现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变化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时间差异)

3、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异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二)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地区——少雨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二、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冬长寒,夏短暖。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极圈附近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极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终年低温。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一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气温

第三步,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及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过4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丰沛。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匀。

(总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季节变化。记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一)

对气温的影响

受地球形状的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三束直径一样的光线,照射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所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积不同,S3>S2>S1。所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了,T1>T2>T3。

(二)

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充沛。

2、两极地区常年酷寒,蒸发弱,降水稀少。

二、海陆因素

(一)影响降水

受距海远近因素的影响,离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的地区降水丰富;远离海洋的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二)影响气温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萨米恩托和艾森港为例)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有利影响

改善局地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二)

不利影响

导致气候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臭氧层空洞

表现:

2、全球气候变暖

3、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

3、其他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

(2)医疗条件

(3)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增长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1、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2、非洲、南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三)

人口的具体分布

总体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1、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2、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去、过于潮湿的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环境恶劣的地区。

三、人口问题

(一)

总体上看: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

对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

人口问题的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过剩(2)就业困难(3)交通拥挤(4)环境污染(5)社会不稳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色、浅棕色

金黄、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或黄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

黑种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

二、多种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区

英语(最广)

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汉语(最多)

中国及东南亚等地

俄语

欧洲东部、亚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法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欧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产生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分布区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亚

耶稣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

《古兰经》

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北部、东部

佛教

古印度

释迦牟利

《金刚经》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课

人类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一)

影响聚落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当,气候适宜

3、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绿洲区)

(二)影响聚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响

3、科技:

4、旅游:

三、保护聚落文化

意义: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2篇

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手法加工,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来真实地展现和反映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文学作品去创设历史情境,在情境中活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借用历史人物形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乱世,教师可以引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在这首大气磅礴、意境辽阔的词中,感受到周瑜的飒爽英姿和赤壁之战的激烈。之后,教师再对教材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战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战役的具体情况、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此战役对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又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的历史,并且体会到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激活了历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历史知识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抒情,而这些文字往往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例如,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时,教师应重点说明从明朝中期以来,在江浙的苏州一带的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在明清小说《警示恒言》中,讲述了一个施复夫妇通过做生意发家致富的故事,正是这种资本家雇佣关系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能在江浙的苏州一带兴起,以及研究为什么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没能得到发展壮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明清历史的认识,又培养了创造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莲~山课件 ]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兴趣 教学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认识到了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并逐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

一、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被不断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配合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喜好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结合书本、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采用了多媒体播放加讲解的教学方式,成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该教师灵活设计了课堂教学方案,他先是以一句话作为教学的开头:“同学们,谁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通过这句简单的设问,这位教师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这位教师开始引入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的时候,他先是给学生播放了大量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影像,并一一为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在这些极富真实感的历史资料下,学生纷纷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不禁肃然起敬,也激发出了了解历史的欲望。随后,这位教师又播放了电影《建国大业》中的片断,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这部影片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影片断播放结束后,这位教师又结合电影的情节作了进一步讲解,将历史电影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改变课堂角色,发挥学生主体性

采用兴趣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教学与他们自身的密切关系。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可以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的历史课堂中收获自信,锻炼探究能力,收获感悟,真正地得到学业上和人生上的提高及成长。

某位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时,引入了兴趣教学的理念,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课中,“商鞅变法”是重点内容,因为“商鞅变法”为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位教师在讲解时,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学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他先是在课前布置了任务,当正式上这一课时,这位教师便要求学生自主上讲台来给全班学生讲述关于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故事。在这位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纷纷踊跃地站到讲台上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其中就有“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治罪太子师傅”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这位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和维持秩序的作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到了知识。由于负责讲解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就比教师讲多了一层新奇感,学生反而听得认真而且仔细,同时也被激发了兴趣。最后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得十分牢靠,可见这样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联系现实热点,拓展课堂教学

现行的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更加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的学习最终是要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指导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书本内,而应充分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时事,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渠道,对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他们分析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激发其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时,就主动地跟学生谈到了“百家讲坛”系列中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这个话题的引入,不仅充分联系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让学生和教师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又如某位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关于清朝的部分时,就主动和学生谈到了大热电视剧《宫》、《甄嬛传》等。这些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很高,尤其是《宫》,更是青少年的“宠儿”。教师将这些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引入到教学中,在联系现实的同时,还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这位教师在和学生讨论《宫》这部电视剧时,对其中符合历史和违背历史的部分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借机实现了对学生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总结: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兴趣教学,才能真正教好初中历史,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以及个人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鑫.兴趣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C版,2011(4)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5篇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古典诗歌,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其一,中国古代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它们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中国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它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好这些史诗无形中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相应的理解、概括、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兴亡》,教材引用了《诗经》中的一段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短短几行字,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分封制的绝好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的同时,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又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教材上引用了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欣赏该诗歌艺术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学生无形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点唐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全盛时期唐朝的基本情况等知识点牢记在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后的优势,关健在于历史教师要适时发掘出来,并能引导好。例如,七年级上册,教师在讲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硕鼠》一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该诗歌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能不激起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又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材讲到元朝的统一过程中,遭到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时,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欣赏该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该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象这样的例子课本上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其核心应该是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今天教学改革的重点。古典诗歌引入历史教学中去对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有益处的。古典诗歌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用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前两句紧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当时杭州表面的平安繁华,第三句表面上说游人陶醉于西湖繁华美景之中,实际上是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极其昏庸腐败。第四句更是击中要害,批判统治者苟安偷生,不思收复失地,语言朴实直率,讽刺深刻有力,最能激起学生层层思索的涟漪。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游人错把杭州当作了汴州。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唐朝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冷死骨。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盛唐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再如,唐代诗人李绅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天下没有一块闲田地,可是农民还会被饿死,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没有回答,让读者去思考。古典诗歌的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