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合成机理

有机合成机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第1篇

一、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工业企业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能够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竞争,管理者能够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做出理智的判断决策,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从工业企业自身来说,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能够为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现状

(一)成本核算不规范

成本核算不规范会导致工业企业严重浪费成本费用,资金不明流失,成本运用不合理。导致成本核算不规范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来源于报账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是目前报账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报账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是很扎实牢固,其工作并不是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担任。不能胜任业务,工作中细节不是规范正确。另外一个原因没有处理好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之间的联系,二者严重脱节。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不能够联系工业企业的自身实际,管理决策缺乏针对性和正确性,对成本会计管理的忽视,认识不到核算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以上两个原因导致成本核算不规范。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众多企业中不注重监管工作,为了局部利益,部门之间委托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一些费用,而对成本费用的去处不得而知。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很好地掌握数据的真实性。监督工作不全面,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分配不合理,监督方法不科学规范。监督的不合理,导致核算失误。

(三)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我国在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还认识不到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在工业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不能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盲目重视节约成本费用。

(四)不能灵敏地把握时机与准确地进行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工作不够科学具体,对市场动态掌握不及时,随波逐流,不能对市场行情与企业生产做出预测,错过抓住最佳的发展机遇。

三、加强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素质与处理好核算和管理的关系

对报账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培训,制定有关报账人员的企业员工规章制度,考核报账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业绩,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建立激励机制,使更多的人员加入到培训工作,以此丰富报账人员的专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谨缜密。工业企业管理阶层认识到核算与管理同等重要,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核算和管理两手一起抓,二者不能脱节。联系自身实际,在实际的生产还是其它管理中,需要成本费用的环节,注意决策的针对性和正确性。

(二)完善监督机制体系

针对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现象,需要完善监督机制体制加以解决。监督的范围有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岗位工作表现等。考核工作人员的出勤,查看有无缺席现象,监督部门是否定期举行会议,以旁听者的角色听取监督会议,以了解核算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定期巡检,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记录工作表现,实行员工的工作表现奖惩制度。

(三)转变成本控制观念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在节约成本费用的同时,合理规划成本费用的使用,符合市场经济下的要求。为了转变观念,学习新思想、新技能知识是其当务之急。工业企业抽出业余时间,组织培训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员工的新认知和新型核算管理模式,建立制度规范。观念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四)提高把握时机的灵敏性与市场调研的准确性

不要随波逐流,要有对市场经济有独特的见解,深入投入到市场调研当中,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对市场做出科学预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抓住机遇,制定出成本核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对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工业企业的对策分析可知,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能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挑战,为工业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正常运行。其工作发展还面临着成本核算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不能灵敏地把握时机与准确地进行市场调研,针对问题其对策有提高报账人员的职业素质与处理好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完善监督机制体系,转变成本控制观念,提高把握时机的灵敏性与市场调研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普鸿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刍议[J].科技视界,2014

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河下游 二级悬河 综合治理

1、“二级悬河”的现状

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初期,“二级悬河”对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滩地和“二级悬河”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东坝头至高村河段长66km,左岸平滩水位高于临堤滩面0.52-2.98m,平均高差1.96m,滩面平均宽约5.5km,滩地横比降平均值为5.15,明显大于河道纵比降;右岸平滩水位一般高于临堤滩面0.62-4.34m,平均高差2.09m,滩面平均宽约4.85km,滩地横比降平均值为5.84,也明显大于河道纵比降。该河段两岸“二级悬河”形势最为严重,部分断面甚至主槽河底高程也已高出临堤滩面高程。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km,左岸平滩水位高于临堤滩面1.08-3.43m,平均高差达2.17m,滩面平均宽约4.2km,滩地横比降平均值达9.8,明显大于河道纵比降;右岸平滩水位一般高于临堤滩面0.84-2.78m,平均高差2.15m,滩面平均宽约2.86km,滩地横比降平均值为10.39,也明显大于河道纵比降。该河段两岸滩面较窄,横比降较大,“二级悬河”形势也非常严重。

2、“二级悬河”的的危害

2.1 对防洪构成严重威胁

二级悬河的不断加剧,增大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负担。特别是在河道不断淤积萎缩,主槽过流比例降低,主河道行洪能力和对主溜控制能力很低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较大洪水,滩区过流量将会明显增加,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重大的河势变化,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的可能性增大,主流顶冲堤防和堤河低洼地带、顺堤行洪都将严重威胁下游堤防的安全,甚至造成黄河大堤的冲决。

2.2 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黄河滩区是洪水的行洪区,又是滩区人民繁衍生息的居住地。近几年由于来水严重偏枯,长期小水行河,主槽淤积萎缩,二级悬河形势加剧,加之嫩滩耕种、糙率增加,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严重下降,极易造成小水漫滩即成灾的局面。

2.3 二级悬河极易导致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

近年来黄河下游主河槽淤积抬高,平滩流量减小,同样的平滩流量情况下,现今早已漫过主槽,河道整治工程稳定河势的作用显著削弱。又由于滩地的横比降大于主河槽的纵比降,而水具有往低处流的特性,所以极易造成河势在工程上首坐湾,超工程后路,或者在工程下首滩地分流,使河道整治工程的送流作用大大降低。

3、“二级悬河”的成因分析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是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从而造成河道的强烈堆积抬高,人类活动的加剧也加速了悬河的发展。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洪峰频次和洪峰流量的显著减小,致使主河槽严重淤积萎缩、平滩流量显著减小、滩唇高程和主槽河底高程明显抬高,形成了滩唇高仰、大堤临河滩面低洼的“二级悬河”;生产堤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漫滩洪水的次数,使生产堤与大堤间的滩地淤积量减少,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展;嫩滩淤积幅度增大,与近年来嫩滩大量垦殖也有一定的关系。

转贴于

3.1 水沙条件变化对“二级悬河”发展的作用。

水沙条件的显著改变对于“二级悬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水来沙量明显减少,特别是洪峰频次和洪峰流量的显著减少,洪水的造床作用明显减弱,河流平面和断面尺度减小,河床冲淤演变涉及的范围也有所减小,致使河道的淤积更加局限在中小水主河槽内,主槽和嫩滩的淤积导致了“二级悬河”的发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是长期小水塑造了严重萎缩的枯水主河槽,主槽河底高程显著抬升、平滩流量明显减小,大大增加了“二级悬河”的危害程度。

3.2 河床边界条件变化对“二级悬河”发展的作用。

随着黄河下游河道治理进程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的河床边界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速了“二级悬河”的发展。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由险工和控导工程两部分组成,险工依附于大堤之上,具有保护堤防和控制河势的双重作用;控导工程修筑在滩岸上,主要起控导河势的作用。大量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使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主河槽相对稳定,但“二级悬河”也正是在相对稳定的河道上发展起来了。

3.3 黄河下游河道内生产堤的修建也是“二级悬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滩区群众修建的生产堤,人为缩窄了行洪河道,在一般水流条件下,仅河槽过流,泥沙淤积在河槽内。大洪水时挟沙水流漫滩后,滩地落淤,其落淤厚度随滩地距河槽的距离近远而逐步降低,致使泥沙常年淤积主河槽和嫩滩,逐渐形成了滩唇高仰、堤根低洼的“二级悬河”。此外,滩区耕种,特别是在滩唇附近的嫩滩内种植大豆和玉米等稠密的农作物,明显减少了主河槽的过流面积,增大了行洪阻力,进一步降低了河道的输沙能力,一方面造成主河槽进一步淤积,另一方面使水流行进缓慢,不利于排洪,也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发展。

3.4 复堤取土的影响

自1998年“三江”发生大洪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资力度,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进一步增加。修建防洪工程的过程中,受各种施工条件的限制,大量土方以就近取土为原则,尽量在临河滩地取土,尤其是机淤固堤工程,直接从临河嫩滩取土,土方量大,是造成“堤根洼”的一个重要原因。

4、“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探讨

4.1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泥沙入黄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区,这一地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治理标准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之一,加强黄土高原地区淤坝地建设,植树造林,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等综合措施,做到水土流而不失,减少泥沙入黄,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淤积。

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第3篇

一、小汽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改变,机动车保有量幅度攀升,特别是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汽车中私家车突破700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按照年均汽车产量2000万到3000万辆,未来20~3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亿辆,对应约14亿人口,千人拥有500辆车,成为世界上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以上海为例,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的车路平衡政策,使上海机动车增长速度控制较好。但是,机动车保有量仍然以每年超过10万辆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51万辆,比2000年增加147万辆。上海汽车注册量用11年时间从47万辆,增长至了194万辆。汽车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小汽车的增长,2000年小汽车占汽车注册量的57%,仅为29万辆,至2011年小汽车已经占到汽车总量的80%,达到了156万辆。并且小汽车的日均行驶里程处于较高水平,约39公里/车日,大约是伦敦的1.3倍,东京的2.1倍。

(二)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比重的提高

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的不断提高,2010年上海全方式出行中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已经达到了20%左右,而十年前仅为13%。相比较而言,公共交通方式比重仅维持在23%~24%左右,甚至2010年相比2004年还略有降低。

(三)小汽车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出行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机动车增长带来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将给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带来严峻的考验。城市用地中交通用地的比例和人均用地面积的双重约束,使得中国的道路不可能适应类似欧美的机动化程度。而中国机动化水平在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仍将是迅猛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对城市交通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道路交通将难以适应小汽车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快速路网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在40公里/小时左右,早高峰约有10%左右的路段车辆行程车速在20公里/小时以下,已经失去快速路应有的快速的作用。中心城地面干道服务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如早晚高峰时段浦西地面干道平均车速仅14~15公里/小时。随着,越黄浦江流量不断增长,桥隧高峰车速也有所下降,中心区越江隧道(大连路、延安路、复兴路、打浦路隧道)车速不断下降,早高峰平均行程车速17公里/小时。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量还将继续增长,而中心城道路网结构和容量已经基本稳定,道路容量增长空间有限。若维持现状的路网供给水平,未来道路拥堵的路段还将继续增多,拥堵的时间还将延长。

其次,停车位配建不足,停车矛盾不断加大。居住区夜间车位供求不均衡趋势不断扩大,中心城居住配建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78:1下降到0.61:1。尽管非居住类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61:1提高到0.68:1,但车位供求依然比较紧张。

伴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将会日趋严重,将会极大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城市活力衰减。因此,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建城市集约化的交通出行模式。

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小汽车出行转移

根据预测分析,至2020年,公共交通方式比重需要从现状23%提高至27%,才能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增长控制在3个百分点内,才能维持道路交通可接受的运行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在各方面给与公共交通优先权,使得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在便捷、可靠、经济、舒适、安全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比重。

(一)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便捷性指快速和方便,需要公共交通出行的各环节的良好衔接,包括车站的可达性,以及站点候车时间、乘车时间和换乘时间的长短。目前,上海中心城轨道交通出行时间约60分钟,平均车外时间占轨道交通平均出行时耗60%以上,反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方便性还较弱,乘客在接驳、候车和换乘等车外环节的时耗较长。比如,2009年上海轨道与公交站点之间平均换乘时间为7.2分钟,而香港约90%的换乘能在5分钟内完成。上海在轨道交通起点和终点步行接驳时间平均为13分钟,而香港轨道交通站点平均步行时间为4分钟。若要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性,需要扩大站点覆盖率、缩短换乘距离、缩短站点等候时间、建设市通郊快速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公交车运行车速,涉及到公共交通用地的保障、设施规划之间的衔接、公交路权专用的保障等措施。

(二)提高公共交通可靠性

可靠性指不仅在速度上具有优势,还需要具有准点性。随着道路交通拥堵的加剧,公共汽电车在站点等候时间,路中行程时间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可靠性下降。中心城公共汽(电)车平均出行速度为8公里/小时,仅为小汽车的一半。即使公交车辆按照运行计划准时发车,但是在中途站点也难以实现准点性。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必须保障公交运行车速。此外,还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乘客在候车时及时获取公交车辆的行驶信息,预估出行时间。

(三)提高公共交通舒适性

舒适性主要指公共交通出行过程中的拥挤程度。站席密度指每平方米站席区面积站乘客人数,是直观反映乘客拥挤情况和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站席密度大小划分,可将乘客拥挤服务水平分为舒适状态,每平方米站3~4人;临界状态,每平方米站5~6人;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7~8人,已经超过额定载客人数;极端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大于等于9人,难以忍受。轨道交通部分区段高峰时段拥挤严重,中心城多处区段高峰时段运能明显不足,全网拥挤里程比例为15%,部分线路高峰时段、高客流断面、高方向的车厢满载率较高,轨道6、8号线的拥挤现象尤为突出,甚至站席密度超过9人。部分线路公共汽(电)车也十分拥挤,如市通郊线路高峰十分拥挤,客流最大断面平均每平方米站立6~7人。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除了要增加运能之外,还需要提高车辆配置水平。

此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还需要提高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对于普通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票价是他们选择公共交通的重要因素。安全性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设施设备必须以安全为基本要求,运行组织也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的要求。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需要激励机制的保障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各部门、运营企业、企业员工、乘客等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机制,并从规划用地、建设投入、运行管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激励公共交通参与者共同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一)增加投资和保障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最基本的保障,基础设施规模、布局、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输能力、覆盖范围等,进而决定了出行的便捷性、快速性和舒适性。

1.现实状况

上海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从2000年的62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454公里,实现了网络化运营,主要依靠高强度的投资才能保障建设的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比重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40%。未来上海轨道交通规模将达到1000公里,将需要更大的投资规模。在轨道交通及枢纽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用地落实困难,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站点设施建设难以同步等问题,也需要机制的保障。

2.拓宽投资渠道,促使公共交通外部效益内生化

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投资渠道,转变投资的模式。比如香港“地铁+物业”商业模式,利用轨道交通可以带动沿线用地升值的特性,香港地铁运营公司在负责建设轨道交通设施的同时,还参与沿线物业的开发,地铁公司从物业开发获得的利润,用于建设新的轨道线路及补贴线路运营的亏损。上海,在未来建设的轨道交通及枢纽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土地升值来解决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3.以规划、建设、管理优化保障公共交通用地和设施规模

将“公交优先”理念落实到规划的编制、设计建设过程及运行管理各环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强调公共交通用地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替换和占用。在设施设计过程中,通过前期审查、交通影响评估等各环节保障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功能的合理性。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建立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做到同步建设和投入使用。

(二)增加运能提高运速,增强公交对乘客的吸引力

运能和运行速度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快速性,是乘客选择公共交通最重要的因素。必须保障公共交通运能和车速,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1.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城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十分拥挤,多处放射性进出内环的路段满载率接近1,甚至大于1,站席密度已经大于6人/平方米,有些路段甚至达到了8~9人/平方米。在高峰时段对于一些拥挤线路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

公共汽(电)车由于受道路运行情况的影响,运行车速不高。据调查,早高峰内环内及进出内环方向的车速仅在12公里/小时左右。虽然,上海建设了160多公里公交专用道,但是受社会车辆非法驶入的影响,以及上海道路本身交叉口较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辆速度提高的幅度有限。

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能和运行车速。

2.提升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运能

首要的是继续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的投入量,缩短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提高运送能力。比如,轨道交通1号线火车站以北路段可以通过缩短列车发车间隔,提高运能,缓解目前拥堵。若已有轨道交通能力已经达到饱和仍不能满足巨大客流需求,那么需要考虑建设新的线路,扩大客流走廊的运输能力。

新线路的形式可加以两方面考虑。一是工程允许条件下增加轨道交通复线,开行多股道轨道交通,既可增加轨道交通运能,又可开行大站停车提高运行车速,这种形式对地下空间要求较高,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在路面或高架建设新形式交通方式,断面运能应达到1万人次/小时以上,这种形式对空间要求较高,若要达到运能和速度的要求,必须给与专用的通行路权。

3.提高公交专用道的平均运速

目前,公交专用道运行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车辆驶入干扰公交车辆运行;二是公交专用道上停站时会公交车辆相互干扰影响速度;三是交叉口较多,同时受到社会车辆右转影响,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处难以实现优先。因此,需要对公交专用道系统进行整体整治,提升运行车速。

首先,加强对于社会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力度,采用信息化等手段进行执法,提高惩罚力度。其次,对公交专用道建设,进行系统性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不仅仅是在道路上划出公交专用车道,还需要对于车站、途径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公交车之间、公交车与社会车辆之间的干扰。再次,提高交叉口通行优先,根据道路实际情况,细化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

(三)建立长效财政补贴机制,破解公交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矛盾

由于公共交通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给企业一定的补贴,但是从激励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和政府承担能力角度,公共交通成本又不能由政府全部承担,因此,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协调公交市场化和公益性矛盾的关键。

1.现状分析

目前,上海对于公共交通的补贴主要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对于轨道交通给与少部分补贴。以2011年为例,市级财政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约42.2亿元,给与轨道交通行业补贴约3.1亿元。对于公共汽电车行业的补贴方式采取专项补贴,补贴主要有燃油补贴、车辆更新折旧补贴、线路变更补贴,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换乘补贴、老年人乘车补贴等。

财政补贴金额逐年增加,近五年(2007~2011年)市级财政给与公共交通的补贴金额约是前五年的7.5倍。由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公共汽电车的车辆更新力度较大,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人次不断增加,2011年享受老人免费乘次约2.1亿,优惠换乘约9亿人次。

在政府补贴金额不断增加的同时,运营企业面临着严重亏损。一方面票价多年未变,而公交的客运量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成本大幅增长,包括燃料成本、车辆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大幅度上升。

可见,未来政府将要承担更多的补贴金额,一方面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金额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更多线路的投入使用,轨道交通行业也将面临亏损问题,需要政府的补贴。

2.建立标准成本补贴机制

现状采取的项目补贴方式,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区分公益性和市场化条件下的方式,从根本上看不具长效性。首先,政府应给予的补贴份额、企业应承担的成本以及乘客应承担的票价之间界限不明;其次,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核对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和监督服务水平难度较大。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车型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公认的公交标准运营成本,然后根据公交公司提供的不同车型的车公里数,计算出该公司所花的标准总成本。根据特定时期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水平(政府补贴占标准成本的比例)核算政府应给与企业的补贴金额。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企业将获得盈利,反之则存在亏损。在票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将激励企业一方面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客流增加票款收入。政府也可以更明确、更有依据地提高公益性水平。

该种补贴机制需要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成熟完善的成本规制,二是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三是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四是票价根据标准运营成本变化的调整机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司售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乘客的文明素质

加强对公共交通行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建立奖罚机制,鼓励员工文明操作,特别是公交车驾驶员文明驾车。进行全社会宣传,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乘坐公共交通时文明乘车,使得“公交优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造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0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01.

[2]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1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11.

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节能;结合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高楼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我国城市趋于现代化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城市污染等一系列的状况。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环境节能问题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之一。我国各地的规划局在进行城市建设时,管理人员比较欠缺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在对城市实施规划时几乎都是考虑整体的规划思路,会忽略城市规划中对环境的污染,针对一些情况特殊的地区了解程度不够,可能也会相应的早晨其他一系列的问题。问题发生之后,相关部门才会采取措施解决,部分问题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可是如果情况严重,会严重恶化周围环境,这样就需要建设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了,对资源会有较大的浪费。所以,在城市规划阶段时,怎样更加全面的考虑相关问题,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的重点所在。

一、城市的环境污染现状

1.噪声扰民

城市工业、交通运输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受噪声污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扰乱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汽车、工业设备的强大噪音会给人们的身体器官造成危害,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水污染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大大增加,从而忽略了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问题。现在,我国城镇化步伐提速,人口急增,工业的大力发展造成的废水、杂物等排放物影响了水资源的清洁,破坏了水资源的循环系统,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割裂了生态链,威胁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水资源的减少和生物废水的污染,使人们面临水资源的危机。

3.空气污染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在逐渐的加大,很多粉尘和碳氧化合物使得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所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也越加严重,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呼吸道疾病频繁发生。另外,由于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绿地面积较少,植物的栽种面积也较少,净化功能不够明显,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阻碍。

除此之外,城市人口近些年数量有了明显增加,生活和建筑生产产生的垃圾、废弃物对城区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老旧的城区。我国的土地资源已经随着人口的剧增变得日益紧张,但是废弃物的堆放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产生的病菌也会侵蚀人们的身体,破坏身体健康。

二、城市规划的保护措施

在城市规划一直完善的过程中,人们慢慢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现在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调查分析城市的环境发展现状和环境质量来制定的规划体系,旨在节约能源,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为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环境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环境特点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GDP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排放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从而制定排放规划。目前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因为落后的燃烧方式和汽车尾气排放引起的,空气中随即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污染物和总悬浮颗粒,所以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然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新型清洁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减少烟囱气体的排放量,通过控制污染源和提高污染的控制手段,建立无烟区域。调整工业格局,根据大气的自净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通过污染源上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等的推广,通过新型能源汽车的普及降低尾气的排放量;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建立在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出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相应的制定排放标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是,生产方式落后,工艺废水多,提高水质就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垃圾资源的再回收处理。垃圾处理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环节,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属厌恶性项目,选址在靠近居民的区域经常遭到居民强烈反对甚至上访,并且相较于其他市政设施,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防护距离要求远,城市规划必须与环境卫生规划同步进行,环卫设施规划中对垃圾产生后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用地布置必须结合实际,纵观全局,统筹安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5.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生态环境的恶劣每个居民都有切身体会,应该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减少树木的砍伐,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破坏。

三、结语

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进行城市规划污染方面,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有重要影响,所以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是人民的责任,应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王娟;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2年第3期

有机合成机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档案;档案管理;实践探索

基建档案工作是学校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认真做好基建档案工作,是基建档案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已经从传统的档案管理逐渐过渡到信息管理,这从根本上使档案管理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工作中的重复劳动,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与基建部门联系,对基建部门档案工作人员提出详细周全的归档范围,特别是针对立项材料,报批材料,工程图纸,设计变更等一些重要的文件要尽可能地全面,以便于档案部门的对兼职档案员进行检查。

建设工程档案的特点:

首先是真实性,工程档案的产生与工程的施工是同步进行的,是按照图纸及洽商一步步施工的,因此工程档案应与工程实体完全一一对应,是工程的原始记录,从工程图纸及相关资料能够完全还原出当时的施工状况及隐蔽了得相关项目。

其次工程档案具有成套性的特点,基建档案从工程项目酝酿、立项、施工到竣工使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有机存在相互联系的文字资料、图纸、声像资料,这些资料集合起来才能反映出工程的全貌,因此工程档案具有成套性的特征,在档案的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收集完整,全面的反映出工程的状况。

基建档案具有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特性,有些大的工程,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环节众多,各个专业交叉作业等原因造成了基建档案的复杂性。

基建档案收集具有周期长、参与单位众多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实施;另外,涉及多个部门的管辖,上级主管部门,市建委,规划局,要以及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各个分包单位,及相关的沟通协作。

基于这些特点,因此对基建档案的管理要做到: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基建项目主管部门指导下,基建单位实行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验收检查的全过程掌控的管理模式。

首先要事前有指导,在建设工程档案立卷之前,要对建设工程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进行辅导和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基本建设归档的范围,以及本年有哪些建设工程项目材料需要归档了如指掌。对参与建设的各方以及所产生的档案,兼职档案员应该作到心中有数;

事中控制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所产生的档案材料的及时收集,作好预立卷工作,使归档工作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施工过程产生、形成的工程档案材料是建设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材料直接记述和反映工程建设的内在结构和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总会有设计变更,或着是施工洽商,那么对设计变更和施工洽商的收集就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法保证该阶段工程档案与所记录的对象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三同步。 首先,从工程可性行研究开始就要全程参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与收集档案工作同步进行。其次,要坚持项目归档材料的收集、积累与结算施工进度款同步。工程竣工验收要与竣工资料验收同步。坚持施工现场预立卷,

事后验收检查

事后检查验收是对整个工程完工时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检查,城建档案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归档范围各不相同,以建设单位对归档的要求最高,内容最多。档案验收应重点检查:工程前期各种批复文件、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立项的批复,规划部门的的批复文件,消防部门、防疫部门、环卫部门的审批意见,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协议,校园土地规划红线等前期工作的重要文件;基建单位与各方签署协议,合同,招投标文件;及设计变更洽商、监理验收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各种隐蔽工程记录、和各项专业验收文件、质量检验评定、事故处理记录、竣工图编制,竣工验收备案表,及最后委托保修协议。另外,对照片和图纸电子版的收集也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的做到纸制档案与电子版档案同步归档。检查档案内容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质量是否符合归档要求等。档案工作人员应极力维护和确保建设工程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认真地进行检查。

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更新观念,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也要对工程档案足够重视,工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工程管理者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基建档案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保障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档案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