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及其现状
生物是一门提炼于自然现象的学科,可以说生物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生物课堂的重点教学对象即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环境,同时也研究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特点和联系。在教学大纲中,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课程(物理、化学、语数外等)较低,只要求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生物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即可。
二、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中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宗旨则是“构建场景,引起共鸣”。情景教学法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景相互联系,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互结合,构建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一种真实的、具有渲染力的教学氛围。情景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这与新课程指导思想是相符合的。情景教学法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其明显优势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改善教学环境。情景教学法不是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也并非刻意改变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而是起到一种“添加剂”的效果———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和丰富。情景教学法引入的多种教学情景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方法,建立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第二个方面是促进学生的思考。情景教学法所创设的一系列具体情景,则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对生物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第三个方面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大胆地引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可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进而起到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生物情景教学法举例探究
1.创设趣味情景
就像是写作文需要追求作文的趣味性一样,初中生物情景教学也应该注重于生物学科的趣味性。生物学的联系实际的特点较为显著,可以从多个角度创设情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生物学当中有一个小实验。实验原材料是绿豆和湿纸巾,教师可以将绿豆放入湿的纸巾当中,然后将这一个“系统”放入一个盒子里。安排学生每天给这只盒子加水,同时让学生记录推测绿豆可能出现的情况。这种类型的生物学实验可操作性较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较为容易。通过对绿豆的现象推测和观察,进而得出这一实验现象的本质。这一教学情景的设置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结合到一起,不仅提升了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也是对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2.构建实验情景
初中生物学当中涉及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这些小实验来实现。初中生物学涉及到的知识往往是动植物的内部结构,在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构建这一类的实验情景可以通过教学模型来实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下相关模型,如人体心脏,让学生仔细观察心脏构型。教学模型为一些实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构建实验情景的一个有效手段。除了实验模型教学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便于学生操作的实验。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结构。这个小实验需要对洋葱进行部分处理,这些处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情景教学作为情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多的是给予了学生一种直观的生物学知识感受。通过观察相应的实验现象,对理论知识进行印证。实验情景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初中生物课堂形式,对于深度发掘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四、总结
对于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情景化教学仍然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情景,以求发挥情景教学的最大化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作者:夏聪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9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96-02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质的学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走入了一个新的方向,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所谓教学,本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一问一答,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而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教学存在着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的做法,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读书死,死读书”的不良现象,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想法与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方式归根到底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以中考为中心,是一种为中考服务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学校中考的升学率,一味地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
2. 教师教学方法不足
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过分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初中生物学本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其中许多实验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及各种植物的细胞等,这些实验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大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忽略实验或者直接给予学生实验结果,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生物概念把握不准确,甚至让学生逐步丧失了动手能力。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应用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要求,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于实验探究模式在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参与其中,能够对自身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得到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更好地去学习。
2. 激励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借助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想把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下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鼓励、支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增强其面对困难及压力的自信心,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实现学习水平的提高。
3. 平等性原则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即使学生有新颖的想法,也会受到课本统一答案的影响,不敢主动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有部分教师对于学习成绩相当看重,缺乏对学习成绩较差同学的重视,久而久之,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实验探究式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难题,使得学生有一个平等发言的舞台,让教师做到公平、公正。
三、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策略
1. 创设教学实验探究情境,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之时,教师要创设以教学内容为蓝本的实验探究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置情境之时要把实验探究的问题渗透进去,同时在创设情境问题的过程当中,要使问题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学生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所设置的问题,还要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及适应性,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行为之时,主要分为先天和学习行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拿学生通常接触到的小动物创设教学情境:家养的小狗、小猫自己就会吃东西,但让它们去指定的地方大小便就很难,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得学生深入到课程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
2. 做好实验探究过程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假设。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之时,学生提出的假设有土壤、气温、光照、水等,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信心,支持学生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设进行科学的探究。同时,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补充一部分实验设计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设计实验改进方法或步骤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设计之时必须遵循对照性、随机性及单因子变量等相关原则,以确保实验探究的准确性。
3.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注意不应当过分注重实验结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利用引导者的身份,激发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也要为学生的实验探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探究教学显得愈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好实验探究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当中做好指导工作,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琴.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66):188-189.
[2] 王丽娜.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 潘明忠.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202.
[4] 李淑芹.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4):121.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实验
一、前言
纵观当前初中实验,往往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演示过程也只是单纯的教师活动。在生物演示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观看老师的操作,并不去关注实验技巧;只注意现象,并不思考实验现象所反映的问题。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不分析不思考的消极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即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易将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更不能将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探究性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得发展。例如,在讲授如何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把该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黄白色叶片并用清水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探究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乐于观察、探索和思考,而这正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起点。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为实验教师的首要任务来抓。例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时,针对学生对鼠妇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从何处探究起。有的教师首先自己先捕捉一些鼠妇提前向学生展示,简单介绍它的食性及它对人没有伤害、是从哪儿抓来的等。学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捕捉鼠妇及完成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兴趣。这种方法也叫情境激趣法。其次是矛盾、悬念激趣法。如在做“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的实验前,教师设置悬念: “同学们都知道用胶卷拍照,那你们知不知道绿叶也能拍照?” 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制造矛盾现象、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结局、寻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如果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对它的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
2.教师指导是探究性教学的桥梁
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行实验、自行讨论、自己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在任务在于点拨和指导,特别是对于初一刚刚接触生物课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更是需要逐步完成、需要引导的。
在探究性活动的初期,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基本程序。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给出的样式来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例如还是上述的“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教师先给出科学家对“腐肉生蛆”现象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模仿其探究步骤设计“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的探究活动。紧接着针对学生缺乏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师提供背景资料。例如,探究“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实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动物学,对蚯蚓的刚毛几乎不了解,这给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性实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跳板:介绍蚯蚓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湿润,体壁上生有刚毛,尤其要指出的是刚毛主要生长在蚯蚓身体的腹面,为什么呢?有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可能与蚯蚓的运动有关。那么它在蚯蚓的运动中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会很自然地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是指导科学方法,重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如何分析解读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都是难点,这同样也需要教师搭桥铺路,即方法的指导。
3.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好形式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验内容多、实验器材、材料多、过程复杂,个别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重、难度大。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活动效率。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初中班级人数较多,小组成员以4人为宜。因为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超过4人会造成有的学生任务太少,有的甚至无所事事,养成学习的惰性,无法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价值。其次,组内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承担一定任务,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有的大胆的学生负责携带、有的负责制作实验装置、有的记录、有的清洗器材,做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实验”探究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课余的简短时间完成分组实验,并提出以下的要求:各小组所用容器的大小、水量的多少、萝卜的大小要统一;对其所用盐的分量则有不同的规定。建议并鼓励学生同时做5个(包括不放盐的清水条件下的实验),以便形成对照;测量和观察液位的变化与萝卜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做比较。他们不难发现:第1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少了,萝卜变硬了;第2~4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多了,萝卜变软缩了。通过观察和交流,还发现,当盐量增加到一定量之后,随着盐量的增加而萝卜软缩现象逐渐变得明显。而盐量较少时则萝卜反而类似在清水中的变化,变得硬挺。对不同组实验出现的差异,学生感到十分惊喜和迷惑,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结语
总之,我们所实施的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是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之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创造潜能,发展思维、提高素质、培养创造力等诸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为目标的探究过程; 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实验教学模式。试验证明,在初中生物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荆新娜.探究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主旋律[J].中学生物教学,2004.3.
关键词:初中生物 研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其核心要义就是鼓励学生肯学、会学,而不是被动听讲。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即以培养学生研究态度与探索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运用于生物课程教学中。如要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当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去执行。
一、明确研究定位
纵观整个初中生物实验,既有单纯的室内操作,又有较为复杂的室外观察,每个实验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定位,定位包括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即除了要清楚此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外,还应明确借助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的教学为例,其中的一个实验是“学会显微镜的用法”,其教学目标为:了解显微镜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用途,学会使用显微镜去观察细胞等。教材中对实验的要求较为简单,只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即可。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趣味性,让学生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四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细胞装片,以帮助学生理解镜头越短,与玻片的距离越远,物镜放大倍数就越低,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字(提醒学生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且透明)。总之,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定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研究过程的“脱轨”。
二、设计研究方法
虽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但要完成实验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操作上,还要包括对文献研究(如实验前先了解有哪些注意事项,可能会出现哪些突况等)、考察调查(如某些实验可能需要实验者去户外采集实验标本或数据等)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的相互结合。因此,学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比较复杂的户外实验时。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教学为例,在讲解第四节有关“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馒头在人体口腔中的变化,以“馒头被咀嚼后变甜跟哪些因素有关”“各自有什么作用”“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考虑到这一实验会涉及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淀粉的特性等多种因素,教师需要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即把馒头切成三块并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分别进行有唾液的搅拌处理、无唾液的搅拌处理、有唾液无搅拌的处理,再通过三支试管的对比实验来说明口腔中唾液里的唾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总之,设计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三、讨论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不定性的、可变的、可议的。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讨论研究成果。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过程。该实验要求:学生首先要清楚如何进行操作实验,包括实验前是否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如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瓶是否需要隔水加热?在遮盖一部分叶片时可以选用什么材料进行遮盖?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讨论、磋商和探索。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出现的若干现象,如酒精的作用是什么?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又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在实验操作前往往并不能预计到,且不同学生操作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讨论研究成果的目的一方面是时时监测实验过程,另一方面要借助实验来发现问题、探索未知。总之,讨论研究成果的目的在于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所收获。
四、评估研究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合理评估研究过程,不以研究成果的好坏作为最高标准,而应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学生体验。考虑到研究性学习本身存在的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每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操作、谨慎求证,最终实现了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有的学生可能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而变得更加外向、开朗,最终实现个人情商素质的提升;有的学生则改正了平常的不良学习习惯,发现了个人的潜在能力等,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研究并评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不仅能为下一次研究性教学提供修正优化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找准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切入点。总之,评估研究过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实验课程,其中一些实验仅需学生了解即可,而有些实验则需要学生自主操作,无论教学要求如何,其实质都离不开“研究”。因此,这也是许多教师尝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教师应以明确研究定位设计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成果评估研究过程为教学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研究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桂香,丁盛茂.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生物学教学,2001(5).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就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思维和观念,生物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将大量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合,使其稳定地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形成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对生物知识理论的整体架构和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影响生物教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中课程安排中,生物这门学科被归为副科。生物在中考所占的分值不高,由于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在教学和学习中,生物这门学科常常不受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出现学校对生物课程课时安排较少,投入不够,生物教学无实验室,无实验器材,无实验材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学的教学。此外,由于初中生物所受考试压力较小,使得部分生物老师对生物教学的积极性降低,对生物教学的探究甚少,学生则将主要的经历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学习上,这些现象使得初中生物教学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
其次,在教学思路上存在问题。某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教学思路已经固定,仍保持着传统教学的观念,只注重生物知识内容讲授,让学生对生物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使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只是忙于围绕老师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学习,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吃力,而且一节课下来感到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生物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仍采用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法,课下作业配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知识掌握不牢固。生物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实验科学,本应该生动有趣,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习十分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三、如何开展合作性教学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总体生物教学的目的,生物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组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设置不同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小组内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
合作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的方式是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更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式教学,首先需要老师学会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教学呢?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七年级课程中“细胞的生活”一课时,老师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与父母长得像不像?为什么?与同学像不像?为什么?这样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回答:自己和父母相似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和同学不像是因为没有遗传关系。老师继续提问: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似,这是因为父母把遗传的信息传给了我们,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生物都能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那么,遗传信息在哪里呢?靠什么物质遗传给下代呢?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老师引入课程:请大家看1996年轰动世界的克隆羊多莉,它的身世与三只母羊有关,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多莉到底像哪一只?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多莉的身世之谜。老师继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多莉为什么像这些羊?这说明什么?(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信息。)通过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关键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给予生物这门科学足够的重视,生物教育者要转变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探求和创新生物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充分展开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理念,从而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寓新课程理念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10,(11).
[2]李家龙.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3]姜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教学决策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
[4]邓为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