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的文化价值

旅游的文化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的文化价值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第1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同时就是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可以归纳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文化反过来又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当中。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生活在冰和雪环境下的人们,形成了他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现象,这种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之为“冰雪文化”,它涉及建筑、饮食、经济、艺术、体育、旅游等方方面面。“冰雪文化”与“旅游文化”同属于文化的子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契合点,即“冰雪旅游文化”。冰雪旅游文化是指在冰雪环境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现象、规律、关系等事物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

(一)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虽地处边疆,但是边而不塞,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整个文明时代,这里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带,是由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和赫哲等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聚合体。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斑斓,多姿多彩。黑龙江的饮食文化,虽没被列入四大菜系之中,但要论起其渊源,龙江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1.起源于满族饮食文化历史上曾经创造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奠定了龙江饮食基调。首先,早在“渤海国”时期,食物原料丰富,烹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烧、烤、蒸、炖、炸、焖、煎、熏等烹调方法。由于物产资源丰富,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动物的肉头蹄肝肠等都可以入菜,甚至出现了用“三足铁锅”涮肉的吃法。这种火锅与火锅菜肴后来成为满族先人传统风味饮食、满席主菜之一,并随满族人入关风行全国。其后,在金代时期,烹调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调味品。元代居住在龙江的女真族学会了“以豆为浆”、“酿米为酒”。到了清朝后期,黑龙江省出现了努尔哈赤的“黄金肉”、“罕参”等传说。

2.集成于中原饮食文化清朝以前,龙江人在中国北方或全国建立政权,龙菜和龙江其他先进文化一样,在不断向外输出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内的先进饮食文化。在清朝康熙平定三番后,曾给吴三桂做大厨的崖三爷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充军,他用黑龙江地区的特产原料,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对龙菜进行了改良,研究出许多具有龙江特色的菜点,专供达官贵人享用。此后,由于“流人”的大量进入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北的大量移民开始“闯关东”,中原尤其是鲁菜文化进入了黑龙江地区,给古老的龙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成分,并在短期内融入到龙江饮食文化中。

3.合璧于外来文化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人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被迫开埠通商,各国侨民也蜂拥而至。直到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道里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厅37家。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黑龙江地区传统的饮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和进餐行为,在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开创性。外来饮食文化的出现还带来了全新的烹饪技术———煎、炸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餐品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黑龙江一部分城市人口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结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龙江冰雪饮食的特征黑龙江省有着“冰雪龙江”的美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得“天地所闭藏”的龙江大地在入冬以后一片干净,严寒低温令土地不能再有所贡献,这种状态通常持续近半年的时间。受冰雪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遗留的影响,黑龙江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饮食文化特征。

1.从饮食方式上看(1)冻食。比如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冻豆腐等冰雪特色食物,是水果或蔬菜在冬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贮藏方式的结果。(2)生食。如沾酱菜,这种饮食方式与维生素的摄取有关,人们日常餐桌上第一道菜通常是以白菜、胡萝卜、黄瓜、绿豆芽等为主料的“凉拌菜”。(3)腌渍。受北方冬季低温条件的限制,绿色蔬菜难以获取。腌制的方法有利于食材的保质,如用白菜经过腌渍发酵而制成的酸菜已成为独特的饮食风味;腌制咸菜已渐渐形成了口重(咸)人群的饮食习惯。(4)高热量。龙江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是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人们需要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冬季的严寒而长期养成的,从而成为冰雪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2.从菜式上看(1)杀猪菜。龙江人好吃炖菜,是因为长期处于寒冷气候,需要摄取高热量。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人们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再放入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杀猪菜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开胃解馋。(2)鱼筵。冬季封江之后江鱼多活动于冰层下,此时鱼儿不再进食,鱼肉新鲜、柔嫩。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世代同鱼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民族,有“食鱼民族”之称。客人来了,能品尝到别具一格的风味鱼筵,刹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鱼片等不胜枚举,做法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些独特的食鱼方式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独树一帜的食鱼文化。(3)野味。由于黑龙江省地大物博,冬季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众多且极易扑捉,慷慨地给龙江人的餐桌上提供了各种野味。飞禽中的松鸡、沙半金、天鹅,走兽中的猂鼻子、熊掌、鹿脯、野猪脸等等,营养珍贵,口味独特。经过人工驯化饲养,野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江人餐桌上的冬季保健美食。

3.从烹饪方法上看龙江菜的烹饪方法兼容并蓄,融众家之长。一是火候讲究变化和适度。如“急火快炒”、“先急后慢”、“快慢结合”等,又讲究火候富于变化、适度和恰到好处等。二是注意保护菜肴的营养价值。通过“汁、浆、糊、芡”,既减少了营养的损失,又为消费者提供了“软、嫩、滑、酥、脆”等不同的口感。三是讲究细微变化。以炖、酱、拌、炝、熘、焖、涮、烤、爆等为主要烹调方法。同时,还兼融西方烹调方法中的煎、炸等方法。

4.从菜点品种上看除中式品种外,西式品种占一定比例,“大列巴”、红肠、“格瓦斯”等是人们日常食品;西餐店的数量要高于其他省份,西餐则是人们休闲饮食的重要选择。黑龙江冬季冰雪菜点的成品特征既讲究温饱、御寒、摄取营养的功效,又讲究体现晶莹、洁白、刚劲、飘洒的冰雪文化特质。

三、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的发展建议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既是文化的子要素,又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一直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推进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就如何弘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提高冰雪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大对冰雪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保护和传承,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独特饮食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文明有取代传统文化的趋势。先进供暖设备的出现、全球的日趋变暧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无需抵御冰雪天气的严寒,加上多元饮食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渐渐地抛弃了当地传统的冰雪饮食习惯,被汉化或者西化。各地方政府对此需居于主导者、担当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地位,承担资源开发和保护、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规划管理等职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并鼓励各地区依靠文化产业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牵头开展特色冰雪饮食文化活动,用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在弘扬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各地人民真正体会到文化价值所在时,他们就会自觉想办法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二)在冰雪旅游产品中融入饮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求新求异、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旅游商品已成为新一轮的消费时尚。因此,在冰雪大众旅游产品中,应该尝试加入新的元素,改变原有的单一产品结构,迎合游客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例如,旅行社可推出“哈尔滨冰雪美食一日游”、“农家乐美食游”、“龙江特色美食行”等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由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地方旅游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对于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饮食文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不应单单局限于美食品尝这一层面上,还应当包括由美食所产生的各种附带产品的消费上,如探究龙江饮食文化的深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参与冰雪美食的制作过程、享受冰雪饮食活动氛围等等。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即以品尝异地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在龙江冰雪美食的品尝过程中参与龙江冰雪文化的探讨、美食的制作及感受美食文化氛围,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辅助美食游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参与趣味性的旅游活动。

(三)重视“冰雪美食”的宣传和营销提到中华美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菜系的传统菜品。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购买者只能通过间接的信息收集来了解目的地的情况。要提高龙江饮食文化的吸引力,就需要把“冰雪美食”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传播、互相协作”的合力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系统的宣传方案,包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等,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以激发游客的体验动机和参与热情,扩大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影响;其次,对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推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特定的受众进行宣传开展和信息输送,避免盲目宣传。另外,不能忽视新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最后,开展联合营销。通过餐饮企业与各大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的合作,把冰雪美食体验与现有成熟的、影响较大的冰雪旅游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使冰雪饮食旅游产品能更快地打入国内市场,形成规模。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第2篇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满族民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对周边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时为了拓宽旅游服务的领域,展示地区、民族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并满足旅游者了解异地民俗风情的需要。合理的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不仅能为满族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满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并且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俗文化更是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一)满族民俗文化的形成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这也对满族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满族的医药、宗教、民间艺术、服饰等都是满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推动旅游发展,更为保护传承满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保障。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到浓浓的满族风情中,满足旅游者休闲、猎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满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展,能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让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满族人喜爱各式的娱乐活动如狩猎、跳舞、摔跤等,开发各种有满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还能更多的吸引游客。满族不仅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节日,其中大多数都带有娱乐性质,让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气息同时也参与了其特有的娱乐活动。

3.满族民俗文化体现着满族人的精神面貌

满族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满族族人之间的情感。通过参与其民俗旅游活动,对于游客来事,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地区区域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悄然兴起,但是针对满族民俗旅游开发而言深度是不够得,目前还处于低层次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的内涵,提升价值

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和活动来动态展示的旅游产品,更是一种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制约满族民俗资源开发的关键。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没有开设民俗旅游研究方向的学校。为了加快培养这方面人才,建议一些高校开设民俗旅游专业,进行系统的民俗旅游专业知识讲授,并将理论知识与旅游实践结合。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用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三)开发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精品,打造品牌

民俗文化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更深层次的体现出满族民俗特有的文化,与其它旅游产品相雷同。所以每个地方都要开发自己特有的民俗风情高品位旅游产品,正确的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通过开发这些有满族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使产品不仅仅只有外部的形态,更是一种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能展现出文化内涵的承载品,让游客从中亲身的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熏陶,从而吸引游客的重复游览,提高了趣味性和参与性,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四)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特有的满族民俗被同化

要使满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不被其它所冲击和淡化,可以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采取保护措施。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旅游地居住民自觉地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沟通与教育的工作,让居民深刻的体会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自觉的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生活[6]。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需对一些即将消失或淡化的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挖掘和再现,使其得到保护并完整的流传下来。

三、结论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第3篇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 116023)

摘 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也不能进行市场交易。因此,无法像一般物品那样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进行界定,研究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对人们的效用水平及生活福利所做的贡献,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30-04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WJ026

作者简介:廉欢(1981-),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文化价值评价研究。刘富江(1984-),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创业教育研究。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与绿地、森林以及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一样,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资产。个人行为、公共政策以及组织行为等都会对自然资源的服务能产生收益或损耗。但因其具有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力量既不能引导自然资源的配置,也无法实现真实反映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社会价值的定价。正因如此,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已经或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最重要的显性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当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1]其具有一定历史沿革,是人类长期海洋活动和海洋发展历史足迹的“活化石”,是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各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这决定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造、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这一独特的资源属性对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确理解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公益性内涵,是保护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与供给的关键,既要发挥其具有的社会公益功能,如旅游开发、文化遗存、生态环境保护等,又要兼顾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原住民的生活利益,合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福利经济学原理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

在福利经济学中,一个人从某种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该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感知、个人持有的价值观念及相关偏好和个人所处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图1反映了在资源市场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生产者供给曲线supply与社会产品供给曲线S´是不同的),资源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所以,此时我们必须采用消费者剩余(CS)来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市场均衡点E,生产者以P*的价格卖出了Q*个产品,而对于任何一个小于Q*产品数量,消费者的意愿支付要大于P*,故产生消费者剩余。可见,当市场交易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EPmax的面积。与之相对应,生产者剩余为OEP*的面积。资源的总价值是实际交易(实际支付)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即是图1中0Q*EPmax(=P*EPmax+0Q*EP*)。但是,由于在非市场条件下,市场交易是不存在的,0Q*EP*等于0。因此,消费者剩余就等于资源的总价值。这就是在非市场条件下要使用消费者剩余来测算资源价值的原因。

(二)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支付意愿、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WTP=P+CS(2.1)

CS=WTP-P (2.2)

式中:

V: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WTP:表示消费者对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

P: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

CS: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

从式2.2得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的支出约等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V=WTP≈P,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可用消费者的实际费用支出表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支付价格为零时,即P=0,此时,V=WTP=CS,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就等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此情况很适合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2]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经济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率评价及经济影响评价。图2中的供给函数是水平的,反映的是很多公共旅游设施及景观资源的实际情况,即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假设图2中D和S 代表的是一个提供旅游活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需求和供给初始水平。在P价格下,消费的旅游产品的单位为Q1。假设在供给函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如在不影响容量约束条件下,增加野生动植物的数量),使需求曲线从D平移为D’,在价格水平P下消费的旅游产品数量从Q1增加到Q2个单位。则由于资源质量改善增加的价值是供给曲线以上的两条需求曲线之间的面积,即WXYZ的面积。质量改变也吸引了新的参观者,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KYZ的面积。

(三)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作用

消费者剩余理论认为,能够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格和消费者利益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定价。[3]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1)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预期。通过对受访者直接采访,掌握受访者对旅游资源的价格预期,在受访者可接受的价格预期以内,只要消费者剩余不小于零,该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有意义,否则,就值得商榷。(2)分析现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如果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使企业盈利,则很难将其判断为开发成功。另外,社会效益的增加也是评价旅游产品成败的指标之一。而其中能表征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就是社会及消费者认同度。(3)分析旅游产品如何提高经营者收益。假设消费者对某旅游产品愿意支付的费用为P,该产品实际价格为P0,那么存在以下三种形式:P=P0,此时,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旅游产品经营者而言,应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此时已达到共赢。P>P0,此情况就是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定价格低于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认为有利可图,愿意接受该价格,当然也表明该旅游产品售价具有上涨空间。P<P0,此时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售价格比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要高,虽然对经营者有利,但已超出消费者预期,不为其接受,产品销售必定会受影响,此时降价措施比较可取。(4)旅游景点压力的缓解。由于人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不同旅游产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具有差异性,旅游产品经营者可根据此现象对同一旅游产品的不同时期及不同旅游产品进行差异定价等,从而避免由于同一时期大量消费者同时游玩给景区及相关游玩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三、影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稀缺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求,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就文化界而言,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稀缺资源的认识也有不同。进行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土地、森林以及石油、矿石等资源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变得日益稀缺。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即使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体等物品也在变成稀缺资源。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追求的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4] Richardson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分析,文化旅游占全部旅行活动的37%,而且其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5]Sugaya认为如果全球每年按照6.5亿人次的国际旅行来估计,那么其中至少有2.4亿次旅行可归于文化旅游。[6]正因如此,文化景观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观光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

(二)效用价值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效用价值论对价值的评价是通过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感受。总效用曲线的形状呈倒“U”型,随着所消费物品或服务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个顶点后,总效用就开始下降,而边际效用则总体呈现递减规律,当总效用达到饱和点后边际效用则变为负数,表明继续消费只会使总效用减少。[7]用边际效用可以解释海洋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当需求保持不变,边际效用和价值就随着供给的增大而减小,反之亦然;边际效用和价值与需求成正相关,即边际效用和价值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亦然。[8]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但效用本身又是由主观心理确定的,因此无法从客观上准确地度量效用。旧福利经济学测量效用的方法是用基数效用函数,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来衡量,消费者可以明确地给出他们对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值,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按照新福利经济学效用序数论的主张,边际效用是无法衡量的,个体之间效用是无法比较的,而且效用数值的大小不能简单的用基数数词来代表,取而代之的,应该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通过偏好或选择分出效用的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新福利经济学使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三)消费者支付意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经济学认为,“支付意愿(WTP)”可以作为人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偏好的有效方式之一。支付意愿是指人们为获得一种物品、机会、享受或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有“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之称的支付意愿,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可支配收入、性别、年龄及消费者对该物品或者服务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等,所有影响因素中对支付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本质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其实际支付行为是有差异的,因为毕竟支付意愿的获得是在假想的环境中测定的,但是在行为倾向往往是行为的可靠预测变量,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行为倾向进行测度,精确的行为预测是可能的。可以说,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可以用支付意愿来表示,支付意愿是消费者自愿支付的货币值的体现,被认为是“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

(四)外部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在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评价较合理。“外部性是一种效益或成本的外溢现象。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9]外部不经济指某一经济主体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时,不支付代价而导致另一经济主体效用的降低或成本的增加,如大气污染、树木砍伐等。外部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引起他人效用的增加而受益者并未增加支出或成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种经济行为的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外在影响日益突出。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解决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可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合理地界定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五)公共物品属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影响

公共物品(Public good)是私人物品的对称,也被称为“公共财货”和“非市场物品”。是指一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泛指无排他性或无竞争性的物品。包括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其特点是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因其他人的同时使用而受到影响,也不会排斥任何人对它的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因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游览某一个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而不能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在外,排他成本很高。而海洋文化旅游景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但边际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不总是为零。

由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而公共物品理论解释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使得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市场失效”。海洋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在不存在交换价格的情况下,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只能是虚拟的,尤其是海洋文化景观的需求曲线很难具体绘出。

(六)旅游需求曲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对某一海洋文化景观支付的价格与在一定时间内到某一种海洋文化景观的旅游次数之间的多种组合。需求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在图4中,D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曲线,用P表示旅行者每次旅行的价格,或旅行成本,是旅行时间、交通费用、景区门票等费用的总和,Q表示旅行者每年出游的次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行成本越高,出游次数越少。

旅游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是因为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受到收入的限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用于休闲、旅游活动的消费是有限的,当某一景观的旅行价格为P0时,消费者到该景点的出游次数就不会像在价格为P1时那么多(Q1),因为在价格为P0时花费的成本超出了消费者支付的门票、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的总和。第二,由于存在替代景点,消费者可以选择少去旅行成本比较高的景区,可以经常在家附近或消费比较低的景区游览。第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去某一个景区次数越多,每次旅行获得的旅游效用越少。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去景区游览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最大的,随着前往同一景区次数的增加,所获得的旅游效用在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64.

[2] 杨省贵.消费者剩余与旅游产品定价研究[J].价格月刊,2004,(5):12-13.

[3] 贾全星.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6.

[4] 李作志.滨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RICHARDSON, GREG.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urism [M].In Riehard.G(Ed.),Culture Tourism in Europe.CAB Intemational,oxford UK,1996:19-46.

[6] SUGAYA, H. Bill. Cultural Tourism-Intem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peetive [C].Presentation made to th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Heritage and Tourism, HongKong.1999: l-14.

[7] WHITEHEAD J.C, HAAB T.C,HUANG J.C.Measuring recreation benefi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s with revealed and stated be-haviour data [J].Resourceand Energy Economics,2000,22:339-354.

[8] ANEX, R. A travel-cost method of evaluating 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servic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5, 45:189-198.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第4篇

文化创意旅游有时也称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延伸、集成和重组,具有较高的体验性、参与性、高附加值和高连带效应,代表着高端旅游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文化创意旅游的全产业价值链

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首先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在旅游产业的运用与深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来源于发展思维的转变。基于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有:一是以创意性策划为抓手,强调文化创意对各类旅游资源的非线性整合,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跨界融合的“组合秀”产品;二是以体验性互动为重心,强调以“故事力”激活游客潜在“感受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富于娱乐精神的“本我秀”产品;三是以科技与文化高端融合为追求,强调以“科技力”驱动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想象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引领人类生活方式的“梦想秀”产品。

综上,文化创意旅游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全产业的大旅游概念,凡是富于创意、对境内外消费者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创意产业皆可视为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旅游产业概念。在文化创意旅游全产业中,文化创意与文化体验的互动使创意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符号,串联起一个创意集成、价值集成、产业集成的“全景式”产业链,由此,创意旅游从业务边界、技术边界、运作边界、市场边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跨界突破,成为具有产品多属、内容创新、价值多元的“大旅游”并根植于当地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形成独特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三、基于全产业价值链的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经典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审视当今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经典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线性组合创意模式、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和集成性创意模式。所谓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而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按照确定的、可还原的、单因单果的程序和方法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遵循的是已有的经验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非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变化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还原性,由于非线性相干性,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溢出”效应和多维整合效应。

(一)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一条产业链或多条相关线性产业链上进行文化创意组合,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地是在娱乐或游乐产业链上进行创意,采取的大多数是“游乐”项目的艺术化创意提升或“观光+演艺欣赏”的线性组合创意旅游产品模式,典型的就是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意。

(二)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多条产业链上进行非线性的跳跃式创意组合和异态混搭,创意的触媒往往是某一特定信息刺激下的灵感,而且这种灵感并不像线性组合创意那样依托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完全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独创和奇思妙想,甚至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

(三)集成性创意模式

即通过全面的创意集成、价值集成和产业集成,完全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条产业链,使得各条产业链都尽可能产生最大产业附加值的文化创意旅游模式。从创意集成的难度来看,一般又可以分为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和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3种。

1.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某一个主题性创意串联各个旅游产业链,让各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交互推动,从而产生利润最大化。

2.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多个奇思妙想构成深层次的旅游产业链,表面看起来各个创意之间并没有整体上的关联性,似乎每个创意之间是孤立的,但实际上每个惊人的创意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溢出”效应,作为“创意吸引物”吸引源源不断的旅游者,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眼球经济”效益。

3.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开始以某一核心主题带动、多个主题联动发展的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或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呈现,然后通过一系列“资源开发与文化演绎”凝练城市核心主题并带动其他相关主题联动发展,辅之以部分人无我有的奇妙创意,使得原来的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或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地域上得以打辐射半径得以扩大、创意旅游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最终促使整座城市或城市新城成为文化创意旅游的主题城市和世界性的创意城市。这种模式属于文化创意旅游建设的成熟模式。

旅游的文化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品牌;黄鹤楼文化;设计

一个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能通过视觉识别形成对其特性的印象,这就是自己特定的品牌形象,所以,在塑造旅游形象的过程中,视觉识别占十分重要的地位。黄鹤楼旅游形象具有传播力,黄鹤楼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是黄鹤楼公园的主打产品。黄鹤楼以“武汉城市名片的”品牌标志开发特色旅游品牌,通过电视、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多媒体展示,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开展广告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擦亮了黄鹤楼景区旅游品牌。

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己经发展到了形象导向观念的阶段,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己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黄鹤楼景区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导入塑造景区形象的CIS战略,依托武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核心、以资源为基础,把黄鹤楼公园打造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知名度高、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整体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区域旅游目的地。

一、黄鹤楼公园旅游资源评述

(一)黄鹤楼公园旅游概况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名胜。它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拔天倚地,耸翠如屏。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二)黄鹤楼公园两大旅游资源构成

黄鹤楼公园旅游资源由黄鹤楼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部分组成。黄鹤楼景观资源由石牌坊、胜像宝塔、岳武穆遗像亭、千禧吉祥钟、诗碑廊等建筑组成。黄鹤楼文化资源包括综艺演出活动、楼藏书画精品展、编钟乐舞表演,具有雅俗并存、兼容并蓄、文化深厚、继承创新等特点。

二、品牌的文化创新需通过视觉语言来实现

品牌文化创新需通过视觉语言的感染力来传达。从旅游者感官体验的角度看,旅游品牌文化的对象形式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以平面语言为基础的视觉形象又是传达旅游品牌文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之一。第一,可以通过对品牌的基础标志设计、标准字、标准色彩、辅助图形、吉祥物等要素的确立塑造基础形象,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将这些核心形象的影响力渗透到旅游消费者心中。第二,可以通过应用设计中办公事物系统的设计来体现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的视觉统一以及在销售空间和展示系统的整合推广,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传播和感染,从而传达品牌文化体验。

三、品牌文化形象对黄鹤楼旅游意义和价值

黄鹤楼公园通过导入品牌设计,广泛地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走名牌之路。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徽天柱山、湖南岳阳楼等等,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产。黄鹤楼公园形象建设是武汉市中部崛起的条件下,公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公园为了迎接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主动、积极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已成为黄鹤楼公园经营发展战略新的需求。公园对品牌设计的主、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提高黄鹤楼公园的知名度。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具有良好的形象本身就容易赢得广大游客的信赖和好感。而且,游客对于有计划地实施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CIS战略的旅游景区,更容易产生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2.提高经营业绩。一个旅游景区若知名度不高或形象不好时,销售人员所做的努力势必事倍功半,一旦景区有了知名度,而且是正面的知名度时,游客自然会慕名上门,营业额的提高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3.容易筹集资金。如果公园景区形象好,一旦公园需要长、短期资金时,许多社会上的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都会愿意参与投资经营。而当公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旅游风景区时,更容易吸引大型的投资机构。

4.能提高广告效果。景区传递信息,如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充分,则广告效果必然会提升。作为塑造公园景区形象的有用工具——CIS战略,不仅可以强化传递信息的频率和强度,更因为可以对广告策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精心制作,而使广告具有倍增的效应。

5.有利于内部管理。一家多种经营的公园景区,面对与日俱增的旅游消费者。在各种应用设计上,需要制作一套良好的操作方便的管理系统。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CIS战略,可以使这一切都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简化了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有利于内部管理。

笔者还认为强化品牌的形象塑造。一个景区拥有了强势形象和品牌,就等于拥有了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投资者决策的力量。良好的旅游景区形象,除了凸显景区的吸引力和魅力外,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客的“金字招牌”,可以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物质财富。有利于围绕黄鹤楼公园周边的五大核心产业“吃、住、行、游、购”,大力扶持、壮大、发展一批支柱企业,促进了黄鹤楼旅游文化推广的发展。

“吃”方面,有利于加大黄鹤楼文化美食一条街的建设,结合西端的首义园的建设,统筹规划,扩大规模,提升品味。做到聚集全国各地菜系,兼顾中西,突出特色,中外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