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回顾;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40-05
原理,通常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是指在一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是体系化、科学化的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或者说是本学科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学习培养对基本原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进行梳理回顾,以发展性、超越性和建构性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的内生要求。本文在对部分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建构、教材编撰,包括内容框架设计等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文献概况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创立以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辛勤探索,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也多达数十种。1986年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正式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本学科最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本学科主干课程的建设拉开了新序幕。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自成一体,不可割离。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题名检索专著,共有17条记录,最早的专著出版时间是1986年(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样的检索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题名检索即可得出75条记录,最早的专著出版时间为1983年(曾德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这75条记录除9条属于学位论文外,其余66条全部为专著。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材、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沈壮海教授曾做过统计: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有88%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著作。其中,概论性著作80部,占此类著作59%;分论性著作39部,占29%。[1]从检索得出的专著的出版年份数量来看,2010年4部,2009年4部,2008年4部,2007年4部,2006年7部,2004年5部,2000至2003年共9部,1990年到1999年共19部,从总的趋势上看,这些数据的变化实质上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越来越形成了带有普遍共识性的观点和结论,这一过程本身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断凝练、总结、归纳、提升的过程。甚至于后续形成的大部分原理专著,无论是章节设计,还是具体内容,包括主要概念、范畴,都是在1999年高教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1年人民出版社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在CNKI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题名进行跨库检索仅有17篇文献。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题名检索仅有6篇期刊文献(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4日)。检索结果表明:学界很少以整体性或系统化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问题,而大多都是就原理本身所辖含的某一问题加以研究。这是目前学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一个典型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也有其特定的方式,而且经历了从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到各校自行编写的发展过程,背后反映了本学科从设立之初的探索试办试行到现阶段学科建设发展自大大增强、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林立的发展历程。邱柏生教授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编写的三种主要方式,即“由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同类型学校合作编写、各校自行组织编写。之后,编写相关教材主要通过后两种方式进行。这些年来,各地编撰了不少同类教材,总共算来也有几十种之多,尽管称谓不同,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或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等不一,但教材内容大致相似”。[2]
从所检索的专著的题名来看,书名有没有“原理”两字,实际上并不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成果或者学科主干教材的属性,但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以专业、学科建设(也内含教材建设)为“原发动力”,专业、学科设置和发展诉求直接催生了原理的研究,这一来,其实当时并没用太多的理论积淀可供本学科创始人在编写本专业教材的过程中参考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最接近的,自然就只有教育学了。也就是说,最初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教育的一种形态来理解,也是自然而然的。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渐渐趋热,特别是05年以来,研究成果很多,就原理而言,也有不少新成果,但几乎都是原理的分论。以博士论文为例,从原理的整体结构上来专门作系统研究的比较少,而大多数是对原理所涉及和包含的某些带有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理论等。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构成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继承与借鉴;范畴;过程和规律;功能和地位;环境理论;对象群体分析;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管理等。当然,对于当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至今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看法或达成学术共识。这也是作为一门学科最为基础和根本的理论内核――原理的建构、发展和完善必经的一个过程,或者说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客观必然性的,应该理解。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整体框架结构
尽管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成果颇丰,但学界很少系统回顾和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的阶段历程,更多的是谈论学科的发展历程。而学科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也是有阶段可以划分的,目前以原理主干课程的教材为例进行分析,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的主要方式。
目前,初步检索到的文献中,邓亚秋、罗洪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5年到2001年;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代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9年版)。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了以范畴和过程规律为核心的本体论样式,涉及内容较为丰富,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环节、要素为视点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体系相对庞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分支学科的内容还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支学科的体系内。二是2001年到2006年;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主要代表作是2001年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三是2006年至今;此阶段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是2006年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3]
罗洪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总结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期,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法。有的学者认为:第一阶段应为1921年建党至1984年,这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丰富的理论,但尚未建立相应的学科。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今,建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初步系统化阶段。有的学者认为: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为1987年至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时期”。同时该文提出以有代表性的专著为标准,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萌芽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和内容构成,总体而言还是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设计(亦可称为“顶层设计”研究)。近十年来,形成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分论专论,它们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的某一组成部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结构(内容布局问题)的研究总体偏少,甚至于没有涉及。事实上,如果作为具有高度总括概述特点的“原理”缺乏对其所包含的某一理论(分论)的整合能力,只能表明作为学科主干的原理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落后于其所辖的某一具体理论的研究,原理的内容未能全面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体现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那么,我们整个原理的内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框架,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构成的探索。从现有原理教材的内容组成来看,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大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主要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理论)、本质论、目的论、发展论、价值论、结构论、主导论、主体论、接受论、中介论、过程论、资源论、载体论、环境论、机制论、管理论、方法论、评价论、艺术论、发展论等。围绕原理所涉及的问题,近些年已经分门别类地形成了以下多种专著: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2007年、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2010年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王敏《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2003年、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2005年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项久雨、胡国义等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陈万柏、贺才乐等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刘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2009年、另有博士学位论文3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李辉、沈国权、戴钢书等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2003年、赵志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2009年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2004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05年、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2009年)等等。
此外,近些年来许多属于本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积淀、形成、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理论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经过新一轮的有意识的提炼、综合,最终能够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例如,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2006年)、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2008年)、马万宾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2009年)、伍揆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2007年)、荆兆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2011年)、田鹏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2010年)、王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2011年)、赵兴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论》(2008年)、李宪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2007年)、李征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等,这些研究成果虽不直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但其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论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丰富发展起到了推动借鉴作用,这些成果能够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总结起来,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主要是以分论、专论研究为主,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框架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基本结论的文献非常少。有些研究者虽然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结构设计有过一些设想,但缺乏深入、系统的提出论证,大多零散粗略地陈述于一些报刊文章当中。
三、学界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同观点及其评述
应该敢言,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取了显著的成绩,学科发展日趋成熟,一些本学科特有的范畴体系、内容结构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同,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作为今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框架设计、基础理论、结构安排、内容体系、学术逻辑等等诸多方面都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格,不少问题只有在本学科的论域当中才会得到深入的讨论和阐释。这些都是我们原理研究的骄人成绩。当然,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以下笔者整理了部分学者的观点:
张耀灿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到今天,与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创新要有新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即开展元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推进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在人学范式观照下,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重新审视,应从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理论观点的解释力两大方面探讨八个基本理论问题”。[5]
邱柏生教授从原理课程教学的角度认为“从该专业确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被看作一门重中之重的核心课程,各校都投入了一定力量进行课程建设和师资梯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有相当教学难度的课程,尽管其中有不少内容属于程式性教学,内容比较直白,不需教师做多少解释学生自能充分理解,但有不少内容则给教师预留了极大的理论开拓空间”。[6]他结合原理教学,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的对象、过程和价值三个方面来重点分析当中存在的难度问题,并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背后遇到的挑战作了分析。
沈壮海教授认为,“目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多是在微观的视野中观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于探索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及其教育引导的规律,并以此为轴心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意义、要素、过程、规律、环境等问题的理论探索”。“应构建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应当以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为理论指导,以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实践依据,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深入探索为逻辑主线,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本质、目标与价值、运行机制与过程、管理与创新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准确阐述为主要内容,尤其应当以宏观视野、原理定位、时代特色、中国属性、教学逻辑、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为贯穿教材编撰全过程的基本原则”。[7]
秦在东教授没有直接提及如何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结构框架问题,但他从学科规范和概念的角度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当中存在的对主要的、核心的概念研究不足的问题。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的研究整体上的仍然很薄弱。[8]
陈义平教授认为:“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的内容框架设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但差异性仍较大,可以归纳出多个不同的框架体系。总体不足表现为:一是有的框架体系只能称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二是有的框架体系虽试图涉及对上述三个基本规律、三个基本研究领域的研究,但由于逻辑起点的不清晰、进而整个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不强,导致了体系的结构混杂、内容丰瘦不一,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框架尚未搭建起来”。该文提出,“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过程,搭建起由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体系论、行为论、过程论、发展论构成的框架内容”。[9]
高峰教授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以往所依据的是我国建国以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果说这种研究的依据基础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其实践依据与实践基础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作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原理,今天就应该立足于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奠基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上加以审视”。作者认为“很多情况下仍然习惯于用我们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范畴去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因此,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解读存有不少误区与偏见,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10]
也还有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作了一定区分,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这一命题,认为:“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而不是‘创新’,就在于此前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已有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命名的著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概论把学科建设成果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而已”。[11]
就原理教材的编写,邱柏生教授提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重心大部分放在编写各种教材上面,也注意优秀教材的不断更新修订。那时的不足是专门研究太少,学术专著太少。由于缺乏专门研究和专题深入的探究,缺乏广泛深入扎实的学术积淀,于是在这种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教材都带有泛泛而论、大而化之和雷同重复的毛病,从而时常遭受人们的批评,编写教材的声誉也受到很大影响”。[12]近年来,“教材编写正受到冷落,不少教材的使用年份已久,不少内容也已落后于形势,更落后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之水平”。
笔者以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存在两个主要不足。这两个不足,也常被其他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品头论足”。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过度依赖于教育学、乃至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原理的教育学痕迹太深,而且显得十分浅显,这也使得学科间的区分度不强,本学科的主要特色和本质属性体现得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阶段并没有面临今天如此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不久,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而日渐表现出来,互联网形成的如此深远的影响尚未呈现端倪,当时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初衷主要出发点是提升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要依托于学校,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居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主要是以教育学,特别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为基准来构建。事实上,这显然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构需要首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究竟是“政治的教育”还是“教育的政治”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那么仅凭教育,似乎很难实现这一本质目的。因为人特定的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尽管教育活动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青年阶段,人的可塑性强,这是很重要的前提。但政治关系、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乃至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感受都对人们政治价值观念的判断认同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很多调研结果表明,社会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其实并不表现为一个教育教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应当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窠臼里,而是应当以此为基础,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道德素质等等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既反映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认同的多种因素的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到多维的变化,又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属性。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是较为宏观的“叙事”,国家主体与公民客体是其基本立论的关系,而不仅仅只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二是在内容编排叙述方式上过度注重独立地分块分论,使得内容与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甚密切。一直以来以主体论、本质论、方法论、环境论、管理论、过程论、结构论、载体论、价值论等等来叙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化”、“平行化”、“并列式”的条块性研究思维方式,而这本身带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关注的减少或缺失。这种分门别类“块状”研究的成果或许作为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叙事比较有效,换言之,作为一种教材化的体系展示比较适合,但是这本身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叙述模式”。而且作为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应该是一条一条的罗列排序,应该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笔者以为,原理之所以成为原理,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理性(抽象性)和预见性,它是一个学科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因此,原理的内容要能体现最新学科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最新动况和理论方法,对诸多不同观点应给予梳理、整合和评述,增强指导性。此外,就教材的行文而言,应以避免冗长重复为“原则”,可以直白凝练,更加贴近人们生活实际特别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实际。
在本学科发展处于分化与整合、调整与创新提高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建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本学科专家学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据了解,作为“青马工程”系列重点教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编写正在深入进行之中,其汇集了本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最终形成的成果将会对推动本学科新一轮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13-20.
[2][6]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5):21-26.
[3] 邓亚秋,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发展述评[J].学术界,2009(5):281-286.
[4]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1-5.
[5] 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0-13.
[7] 沈壮海.构建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15-17.
[8]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28-32.
[9] 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7.
[10] 高 峰.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2-56.
[11] 王智慧.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42-49.
[12] 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10(4):16-20.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8―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概括起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综合性大学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是师范类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是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显然,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综合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专门工作人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打造国家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地区实际,形成和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凸显三大特色,即的专业性质、“师范”性的培养方向、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质在于搞清楚该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或其他工作等。但是无论如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本专业的性质和学科的基本要求。
2005年5月11日,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立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专业,必须体现理论学科专业的性质要求。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三是具有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素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大学,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和特色。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五十多年专业建设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基本理论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师范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具备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能力。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这是专业定位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又是追求专业特色的基础。国家实施“质量工程”,进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如果社会不认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秋,广西将正式全面启动新课改。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受动性,这是由于其地域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这无疑会影响相关课改实践的尝试,也影响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更新。因此,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适度倾斜课改政策,也需要教育先进地区的帮助与合作。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群体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勇于超越,充分发挥主体性”。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域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心理等,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如风俗、语言等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民族关系对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民族心理对学生学习心态与目的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省区,现有十二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自己灿烂的本土文化,其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都能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服务,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中学政治课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反映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努力开发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教材,以满足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满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不同于特点。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质的优越性。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型普适性人才。在此前提下,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其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开放、乐观向上的人生理企”。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这两所重点大学都不强调师范性,而是强调普适性。原因在于,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和“211”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不在于培养师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师范大学的老大哥,然而,它目前正在朝综合性大学努力,争取打造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趋于强调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主要承担着广西中学师资的培养任务,是广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师范性”培养方向是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从1943年到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1 大学生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横向上被分为了如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的思政理论教学;二是学生工作部门开展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名义上两者是实行共管,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两条线运行。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的老师多数仅对授课期间涉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管理;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缺乏理论支撑,观念落后,工作水平有限。当代青年受到高科技的影响,能够多渠道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学生观念的变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都要求 学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修养,将日常的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新形势下,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精致化的核心思想是要整合有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融合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精化分工机制。教务部门和学生事务部门之间需要明确职责,避免部门间责权重叠、执行交叉,努力做到上下一条线、主从分明。新的分工体系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完善人格、高尚品德、政治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寻找结合点。要促进思想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交融渗透,需将“全面育人”作为两者的共同目标,此外还要从各个环节探索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例如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将思想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思政和专业老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知识观 ;三是更新评估机制。以往的评估比较粗疏,课堂成绩是教学工作的评估依据,活动成绩是思想工作的评估依据,新形势下的评估机制需要根据各自的新分工建立更加细化的评估体系,只有做到科学、精细的评估才能有效促进两者创新融合。
2 大学生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俗而言便是“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即传授科学知识,育人即以自身德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教育的深化发展,出现教师分工,形成了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智育老师只注重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甚少关注德育。而德育老师只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未能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联系。教师分工是教育深化发展后的先进产物,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精致化的价值导向,未能从细节着手关注德育、智育的具体执行和微观操作,导致本应属于同一育人目标的德育和智育出现分离,破坏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要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精致每个教育过程。首先,创新领导体制。大部分高校都是安排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校长对德育和智育全面负责。但是各部门间缺乏经常化、制度化的沟通交流。领导体制决定了“我向谁负责”、“我有事儿找谁”的工作思维和路线,只有从领导层面进行工作思路的创新、任务分工的细致化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其次,明确执行责任。学校从事德育的老师包括:学校领导、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下转第53页)(上接第47页)职政工干部、班主任等。这些老师需要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专业化、精致化。最后,完善考核机制。工作的落实情况需要通过考核评估来检验,需要通过考核结果来激励。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需要建立系统的、动态的、标准化的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
3 大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分离及其精致化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其后数年,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以研究生为例,1998年研究生招生7.2万人,在学研究生19.8万人[1],到2011年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达56万人,在学研究生164.6万人[2]。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生在校人数增长了8倍多。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迅速增加,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大力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本科生,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处逐渐凸显出来。
(一)研究生增长迅速,人员配备不足
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期,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164.6余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8倍多。面对研究生扩招的迅猛势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出现了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主渠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学科多,知识广,教学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因此,一些学校只好增加现有教师的工作量,采用大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很难组织讨论和进行个性化教学,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灌输多于引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研究生导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不够丰富,育人优势未能充分体现。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大约6.5万人[3],在学研究生人数19.8万人,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大约26万人,而在学研究生人数将近160万人,研究生增长的数量远远大于导师增长的数量[4]。一些研究生导师由以前带几个学生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研究生,教学科研任务都非常重,没有精力去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另一方面,很多导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是专家,但却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精力和经验上的欠缺,使导师的育人优势未能体现出来。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比例较低,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研究生在100人以上的系,至少要设一名专职人员和一名兼职人员。”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人员总量上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研究生扩张的规模,人员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例如在辅导员配备上,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都是兼职的,或者由本科生辅导员兼任,或者由研究生教学秘书和一线教师兼任;有的高校根本就没有研究生辅导员,或即使配备了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学校也存在比例过低现象,导致他们工作任务繁重,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但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情况与这一要求还有距离。
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年龄结构是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不同年龄段成员的构成比例[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年轻化。目前有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为40岁以下的教师,年轻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人的任职动机是为了锻炼工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历,大多在几年思想政治工作经历后都会转岗,接替其岗位的是经验不够丰富的新选拔人员,不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
第二,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到制约。知识能力结构是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知识构成与学历层次[6]。研究生身份复杂,年龄差距大,学习、科研、生活上表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无法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不高,而且高级职称教师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这样的结构难以适应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其次,研究生导师虽然学历层次比较高,但较多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不够,无法站在理论的高度解释和解决研究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难以担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重担;第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很广泛,除了日常管理,还包括思想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就业方面的等,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但是,当前高校的绝大多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没有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缺乏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认识不够,往往出现工作滞后的现象。
(三)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考评、激励、淘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和影响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发挥。部分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缺乏明确的要求,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往往对其育人表现重视不够,以至于“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管理人员由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或者一线教师兼任,而不是公开选拔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这种做法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保证编制和人员的数量,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很难充分调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进修培训机会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可持续性难以形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但丰富,而且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与时俱进,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然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经常错过进修、开研讨会的机会,造成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严重老化,不能适应学科结构和内容调整的需要。对于研究生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也极少。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队伍的理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但现在一些高校重视业务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修,却很少选拔推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本身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搞好这支队伍的建设才能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实效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推进的情况下,这支队伍的建设尤其不能松懈,高校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体制
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订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德育工作状况。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校长(可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可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或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系(科)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7]按照这一规定,高校校长要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负责,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一种党委领导、党政结合,强化行政、齐抓共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应根据研究生的数量和培养的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同时选聘学院内的科、处级干部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教师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工作,建立起一支能力强,业务素质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队伍。
(二)内培外引,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8]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增强其整体实力和提高其整体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内培外引”。对外,不仅要引进相关专业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还要“积极争取从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意发挥离退休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9]充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内,要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高校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使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明确职责,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研究生导师育人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学校应从导师遴选开始就把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遴选条件,并把这一要求贯穿于导师培养研究生过程的始终,例如,可以把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情况,与导师的招生指标、年度考核、评奖评优、职务聘任、经费资助等挂钩。此外,还应该通过组织交流、专项培训活动等形式,提高研究生导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四)明确目标,完善奖惩制度,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专业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管理人员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式,研究研究生群体的特点,遵循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地位。一直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外,更需要学校层面对这支队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其次要坚持公开选拔优秀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充实队伍,保证其质量和战斗力。专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为此,学校选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再次,要加大培养力度,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搭建培训和进修平台,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面对年龄、身份和心理等都比较复杂的研究生群体,需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不仅要能够运用理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准确分析,还要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其个人修养和业务素质。最后,学校还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以适当的倾斜,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要比普通老师多付出很多,但他们的待遇却不怎么好,致使他们缺乏工作热情。因此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高校要在其收入、职称、职务、福利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五)提高积极性,发挥研究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管理 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09-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思政〔2010〕11号)中指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随着研究生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及办学规模等的重大转换,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及途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亟须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过程管理的思路,无疑是有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及实质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报道鲜为少见。华向理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保证能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活动过程。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系列的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具体内容等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全面实施、科学管理。
笔者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实质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环境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积极营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管理,不仅注重目标结果,更注重其中过程,不仅注重过程的具体实施,更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质量,真正控制每一步的教育质量。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就是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检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匹配性、适应性,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的管理职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及评估等子体系。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开始于1963年,但一直以来,我国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没有统一、具体、明确而又切实研究生群体需求的教育目标,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比较混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往往混为一谈。国内各高校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创新时也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但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引,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有动力,有更好的实效性。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首要之事,而且迫在眉睫。另外,目标的确定也要有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更要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
教育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与之相应的教育内容。总的来说,通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但是,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等群体特点;另外,研究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考虑研究生思想发展特点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学术科研和自我教育充分结合,突破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
何淑萍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教育者为了实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措施、方法、渠道、形式等。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导师示范、校园文化、网络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整体来说,教育途径和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然而,各类教育途径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等问题;导师示范过程中也存在着导师重视不够、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网络服务又具有双面作用,虽然方便、信息广泛,却难以管理等。因此,除了要对原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完善和改进,还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与督查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督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才能有教育效果;通过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才能够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以优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着理论界定不清晰,指标和标准抽象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测评方法尽快构建起研究生思想教育评估体系,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 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
现阶段,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采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时,应始终把握住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的内容。
1.国家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从1982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国情的改变而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包括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广大导师等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意识却止步不前或缓慢前行。普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读研究生只要好好做学术研究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忽略。然而,当前研究生群体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真实需求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包含从目标、内容到实施和监督各个环节,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需要高校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构建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
2.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是一个完整涵盖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体系。各个子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途径是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估是对前三项工作的效果检查和修正。这四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缺一不可的,不管是在工作体系的构建阶段,还是工作体系内容、形式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因此,对工作体系中任何一项进行调整时,应同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微调,使工作体系始终处于融会贯通的良好运行状态。
3.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要求进一步确定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和机制。没有教育目标,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失去方向,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将难以明确,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不能清晰,相关体系之间更将无法达成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共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把握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是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能够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研究生更好地立足现实、融入社会,树立奉献精神。只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研究,构建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工作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益春、张海良、谭志君.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 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湘潭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
[3]王、齐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4]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曾东.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理论思考[J].前沿,2012(2)
[6]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7]曹银贵、吴克宁、黄勤.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从研究生的特征与困惑出发[J].当代经济,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