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显微数码互动 比较教学法 CPC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Based on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SHAN Wenjiao, ZHANG Xiaodong, LONG Juan

(Medical College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hare vivid microscopic imag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indicates great limitation for the exclusive and non-interactive microscopic images. It is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and 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and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test means and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in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digital microscopic mutual system; comparative teaching; CPC; teaching reform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学习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同时它又是临床医学实践中疾病诊断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病理学着重从形态学角度阐述病变组织器官的大体形态和镜下改变,从而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在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学习过程重在观察实践,主要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以达到印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采用单目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器官形态结构改变,显示较大局限性。集显微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及灵活互动为一体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形成了师生互动、图像共享的高效教学模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为推动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支持。

1 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利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是病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为: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教师小结。教师与学生都使用独立的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图像的独占性与非交互性,使教学内容局限,师生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只能针对部分提问的学生进行指导,更多学生得不到指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仅能观察自己的镜下切片,对观察到的典型结构用绘图方式加以理解记忆,不能有效的与其他学生共享图像资源。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信息量小、效率不高、师生互动少、缺乏共享等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组成与优势

2.1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组成

我校9间微观形态学实验室引进了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①②其中病理学教研室占5间。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是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数码显微镜、计算机、软件系统、语音通话系统及投影仪等构成。其特点是通过清晰的图像和丰富的交互手段,实现师生间的语音、图像、文字全方位实时互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师生缺乏沟通以及带教老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的局面,为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提供契机。

2.2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优势

2.2.1 图像逼真,示教效率高

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师端显微镜下的图像可通过计算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在真实图片下示教,重点、难点突出,为教学赢得充裕的时间,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性,示教效果理想。另外,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均可通过教师端计算机显示出来,便于教师实时浏览与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典型图像可全屏放大,供全班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调节自己显微镜内置的指针对有疑问或不清楚组织结构进行定位并提问,教师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对普遍性问题集体示教,对个别性问题单独指导,避免同一问题重复解答,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2.2 语音系统良好,实现双向交流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为教师与学生都配备耳机和电子呼叫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双向语音通话功能,包括全通话模式、师生对讲模式、学生示范模式、分组练习模式这四种通话模式。师生在课堂上可通过耳麦进行实时语音交流,实现师生对话。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效率较低的“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向效率较高的“点对面”教学模式转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 图像资源共享,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组织切片不足是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少见病,如风湿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和非典型性肺炎等,切片资源显得相对紧张。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供切片资源共享,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少的切片也可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此外,数字切片为少见病的切片资源共享提供新手段。学校可以购买或者自行建立数字切片,学生可通过数字切片观察少见病的病理改变,不受切片数量的影响。数字切片还可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提供条件。

3 立足优势,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生动形象的图文和多样的交流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端与学生端的数码显微镜都含内置摄像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罕见或典型的病变结构可随时进行捕捉、照相并保存到图片库中,并可利用保存的镜下图像,制作个性化病理学显微图册,便于以后的复习、交流或上传到网上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逐步成为教学主体。

3.2 利于比较教学法的开展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其学习需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基础。应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课堂上即可对相关内容如正常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等进行复习,亦可进行相关切片之间的比较,如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对比,发现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慢性肺淤血时,先详细讲解肺组织的正常结构,然后观察肺淤血的病理切片,接着让学生应用比较思考法,理解病变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宽、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出现水肿液、红细胞和心衰细胞等病理变化,并解释慢性肺淤血病人的临床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他们以后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利于临床病例讨论的开展

把“临床病例讨论(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③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成功的病例讨论一般由课前病理资料预告、课堂阅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实验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合理地创造迁移情景,把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向临床病例的迁移。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供的图片共享和多种通话模式,使病例讨论变得简单、易行。

3.4 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

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病理学实验考试方法为:给学生一定量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描述切片的镜下结构和大体标本的形态特征,并做出病理诊断。此方法考前准备工作量大,监考难度高,费时费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发展了多媒体截图考试法。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可使这一方法更简便、高效。其方法为:大体标本用数码相机拍照,切片镜下挑选的典型视野用显微镜内置摄像头拍照,并将图像制成自动播放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切片可以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图片组合,学生看自动播放的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作答。此方法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比有如下优势:可以批量考试,考前准备工作简化,监考工作量减小,效率明显提高;可同时准备不同难度或同一难度的多套考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随堂考试,避免了考题泄露的可能,提高考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此外,可适当应用网络辅助考试。数字切片和数码互动联合应用,老师可将大量的考试内容制成试题库并到网上,学生可通过网络参加考试,考试形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4 存在的不足

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过分依赖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忽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忽视了授课艺术的提高;上课时忽视教态与语态,掌握不好上课节奏,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授课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但对于部分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意味着授课速度太快,这样使学生囫囵吞枣,应接不暇,影响教学效果,反而没有发挥其教学优势。此外,学生机数码显微镜的摄像头像素偏低,拍下的图像不够清晰或图像颜色失真,所以必须和显微镜切片观察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小结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理念。其将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新颖、有趣的实验环境。其将讲解、示教、观察、问答、讨论、测试和监督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抽象、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病理学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为推动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作用。但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对视”,机器终究代替不了人。只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万珍,姚秀玲,宋芳等.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病例讨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临床思维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死亡病 疾病谱 病死率 顺位

我院是一家拥有14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2000年至2005年6年间共收治住院病人178387例,其中出院病人176241例,病死人数2146例。现将死亡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年《卫生部门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疾病诊断、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均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诊断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病死率

表1显示,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 2000~2005年出院人次、住院病人病死率(略)

2.3 死亡年龄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岁以内各年龄段病死率较低。而40~、50~、60~岁三个年龄组病死率逐渐增高,60岁~年龄组病死率高达23.11%,详见表2。表2 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略)

2.4 住院病人死因顺位 死因居首位的是恶性肿瘤,第二位是循环系统,第三位是损伤及中毒,第四位是消化系统,第五位呼吸系统,第六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七位泌尿系统,第八位神经系统,第九位内分泌系统,第十位血液系统。

3 讨论

3.1 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姜月宜等报道的结果相近[1];2003年病死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年SARS的流行有关。表明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使伤病者受益。

3.2 性别与病死原因的关系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占总病死人数的69.11%,高于女性2倍之多,与袁健萍等报道一致[2],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与责任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比女性大;工作的风险性、社交活动及不良生活行为(吸烟、嗜酒、违章驾驶等)等都会加大伤亡机会。另外男性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差,预防观念薄弱,就医不及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合理调整男性公民的社会、心理压力和家庭负担,树立科学的生活、饮食观,参加适宜的运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可防止和减少某些伤害或疾病的发生。

3.3 不同年龄段病死情况 各个年龄段均有死亡发生。但1~20岁人群因病死亡人数较低,与这个年龄段多处在家庭、学校的安全环境中有关。死亡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占总死亡人数的55.55%;该年龄段又以恶性肿瘤、循环系统为主要死因,说明这两种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较袁健萍等报道的死亡高峰年龄提前10岁[2]。本组资料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低,为3.89%,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符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征。

3.4 疾病谱及死因顺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的住院死亡病人疾病谱与上世纪末相比有明显不同[3]。住院病人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与杜春花报道基本相同[4],说明地域差异对死因顺位基本无影响。各个年龄段均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31岁年龄段开始渐进入高峰。小于10岁年龄段有6例因恶性肿瘤死亡,最小年龄仅5岁7个月,恶性肿瘤死亡年龄趋向低龄化,可能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有关,尤其是城市住宅装修、日用品、食物的污染与肿瘤发病率升高有直接关系。居第二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年龄,对中老年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损伤与中毒跃居第三位,并集中在21-51岁年龄段,主要是这年龄段的人群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与外界接触机会多,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和社会暴力等伤害的发生几率高有关。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孕妇、围产期、新生儿及先天畸形病死率较低,反映了我市医疗单位在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人们对优生优育知识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均有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月宜,唐赛贞,周继云.1998~2004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05,6(10):41-43.

[2]袁健萍,黄明霞,易强英.1995~2004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05,6(9):41.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第4篇

实验组采用教师课前发放病例,提出问题,学生查资料准备,课中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如在肾病综合征的教学中,教师选取临床典型病例:一位2岁男孩高度水肿5天、就医当天发生口渴喜饮,腹痛、呕吐,面色苍白、神软、大汗淋漓、肢端凉等休克的表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一系列问题:该病例有何特点?诊断思路(诊断标准,病因,分型,并发症等)?该患儿已经出现何种并发症,入院后还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临床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该患儿以何种病理改变可能性最大?如何治疗?激素的副作用?预计治疗效果和预后如何?同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和网络资源,课前1周交给学生准备。将学生们分成4个小组(每组6~7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所提的问题,也可以提出困惑自己的问题,分工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教师引导各小组围绕病史资料讨论,由教师指定1组或各组自告奋勇提出组内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及个人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最终建立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强调和总结该病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点评。在CBL教学的具体操作上还采用了我们先前报道的分步骤情景反馈引导法[2],如针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高度浮肿,首先提问学生应如何处理?由于对病情的把握不足,多数学生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地使用利尿剂,如呋噻米针治疗。针对学生这一答案,作为教师,首先不是直接告之学生回答是否正确,而是以此为基础,再设定一个场景,如告之学生,现在按照你的医嘱,该患儿接受了呋噻米针静推,原无呼吸系统疾病,次日突发呼吸困难,请学生解释其中的病理机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呋噻米针治疗与呼吸困难这一设定的后果进行联系分析,认识到在肾病综合征中单用利尿剂有导致血液浓缩而存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重大隐患。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究竟该如何正确使用利尿剂?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教师则就各种方案的利弊作出点评。对照组授课教师相同,上述章节采用LBL教学法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传统教学方案制作幻灯片,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实验组及对照组所有学生参加儿科学期末考试,试卷由同一人命题,难度系数一致,分别统计学生在呼吸、泌尿、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相关考题的得分情况,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组课程结束后,对55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

2结果

2.1理论考试结果

与往年采用LBL教学法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总得分提高(P<0.05),采用CBL授课的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及第十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部分成绩也显著提高(P<0.05),而采用LBL教学法部分2组无差别(P>0.05)。见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55份。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85.5%)、有利于知识的掌握(90.9%)病情分析与评估的能力(94.5%)、发现问题与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检索能力(92.7%)、自学能力(87.3%)、活跃课堂气氛(83.6%)等方面持肯定态度。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因为合并系统疾病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从3个方面规范了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合格标准,包括:1)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2)入院前需调整的药物种类及时限;3)特殊情况,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评估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达不到院前准备标准的患者需要先进行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评估,再准入,这为患者围术期麻醉手术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2规范工作各个环节

作为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我们的《工作手册》由科室主任带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编写,操作常规和紧急事件处理以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为蓝本,经核心领导小组审核后,发往各台电脑信息系统,方便查阅。《工作手册》阐述了我院麻醉科规章制度、麻醉科任务及各级医师职责、工作流程、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规、麻醉科术前评估及诊疗常规。《工作手册》统一了规范化操作与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这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医学生毕业后需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住院医师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5]。住院医师阶段之后的医师职业生涯要不要规范化培训?医学在发展,医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可持续发展,麻醉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因此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工作不仅限于住院医师阶段,应该持续于麻醉医师整个职业生涯,基层医院麻醉医师迫切需要这样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规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合并常见疾病患者麻醉评估与管理

基层医院面临的疾病谱有其特点。相比大型教学医院住院疾病病种复杂、丰富、分散,基层医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6-7],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统评估密切相关的疾病种类,需要术前评估,术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层医院医师应该熟悉掌握高血压、心律失常、脑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见合并症患者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管理。

4经典病例讨论模式

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强。组织临床病例讨论可以整合多学科的内容,巩固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传播新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激发临床科研和创造,旨在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病例讨论是每位麻醉医生接受终身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选自临床实际患者,术前患者包括合并症患者、特殊手术患者、少见病患者;术中患者出现特殊、危重情况、并发症,术后进行病例回顾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汇报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诊断治疗、入院后诊断治疗计划、拟实施手术;第2部分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包括器官功能、气道评估,相关科室会诊的落实情况;第3部分包括手术步骤分析,特别是关键手术步骤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计划,针对该患者病例特点所采取的对策,避免脱离本例患者去讨论,麻醉计划及处理对策应该体现出支持依据,包括教科书,经典麻醉学专著、麻醉指南、最新进展等;第5部分为科室讨论,大家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专家点评,科室主任总结;第6部分为具体实施,综合自己的麻醉计划与专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术后特殊病例回顾,有其特点,除了需要汇报患者基本信息外,着重于术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制造氛围,让大家身临其境;关键地方停下,留下悬念;提问,留出思考时间;结合病例,介绍临床原则和指南[9],让参加者听后意犹未尽,获益匪浅,学到知识。

5超声技术

可视化技术,是现代医学的一次创新性进展,借助仪器,解剖结构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实施精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9]。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包括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麻醉、气道评估、胃内容物及容量评估、血容量评估、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状态评估等。基层医院虽然受限于技术力量,但仍然可以先开展较为简单的超声引导技术,如外周神经阻滞和动静脉穿刺置管[10]。随着麻醉团队的发展,超声可以逐步应用于其他广阔的麻醉工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