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探究 生态水利工程 绿色农业水资源 配置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94-01

绿色农业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保证生态的安全和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推动经济全面性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某学者指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量、水质,实行科学的水资源循环和管理是绿色农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配置绿色农业水资源,成为了现代农业技术人员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对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如下探究。

1 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而且具有明确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色农业作为新兴的农业产业模式,主要强调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使得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成为了可能实现的课题。

绿色农业与生态水利工程通过水资源配置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另外通过共同关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这一共性使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节水、高效、以及净化水质不仅是绿色农业要求水资源的配置要遵循的原则,也是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准则。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资源配置有很大的可行性。

2 复杂性的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协调性,但在实际的工程实施当中,仍需要联合多学科来探究很多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从具有的意义上讲,水利工程都具有它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它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位于八里河镇仁里村的岗头电灌站为例,此电灌站以防洪、灌溉和发电为主要功能,那么该如何让它实现既具有生态服务功能,还能具有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功能呢?如果此水利工程不采取对应措施,建成运行后必然要阻断河流,对此河流内的鱼类造成很大影响;其次发电尾水的排放也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灌溉,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而相关措施的修建,需要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和测验,需要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态水流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准确数值。想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则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联合攻关[2],才有可能确保实施后的工程既符合生态保护的目的,又符合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标准。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具有复杂性,其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 配置过程中遵循的准则

3.1 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最终目标

灌溉过程的水量制约着农产品营养学指标是否符合标准,灌溉过程的水质制约着农产品卫生学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我国根据农产品的质量划分等级分别为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往往选取人类影响较小的地方作为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水及土壤环境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为了确保这类产地水资源安全,生态水利工程从开发、设计到施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对水质进行监测,从水源选择、水质净化等方面详细考虑以确保水资源安全。

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注重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的维持与保护。以国家规定标准来规范农产品的营养学指标和卫生学指标,实现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目标,完成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过程[3]。

3.2 增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利工程就是干扰水的自然循环,通过人为的改变水的循环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运用。所以减少对水资源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要研究的重要方向。例如,农田生态系统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以流域作为空间尺度,尽量避免进行跨流域水资源的配置,尽量确保水利工程水流的方向与流域水流的方向一致。绿色农业不仅是一种节水农业,而且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对减少对水的自然循环过程的干扰,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3 减少对可用耕地的侵占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为例,尽管总土地资源面积达到230万亩,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小,而且耕地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后就难以恢复原状,因此减少对耕地资源的侵占就是当今形势的必要准则。现在,可以对原来水利工程进行必要的改造来修建新的环保的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其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功能。

3.4 协调水资源配置与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关系

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来讲,绿色农业产业结构的布局应考虑当地水土资源的潜力。因为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配置的潜能是有限的,所以绿色农业产业结构的布局必须生态水利工程对其的配置能力相协调,否则可能造成生态破坏或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可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水利工程对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作用。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农业水资源的配置不仅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是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进行联合攻关。必须遵循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配置的基本原则,对复杂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检测,才能完成生态水利工程对绿色农业水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刘正茂,吕宪国,夏广亮等.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0,10(1):30-33.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水工程水质管网系统工艺设备

1.城市水工程学科的沿革

1.1水工程学科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代替的宝贵资源。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每人每天平均需要使用2~4L水。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适当处理后,供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用过的水又排回天然水体。一般天然水体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依靠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排入的废弃物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由于社会循环的水量不断增大,排入水体的废弃物已经超过的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水质不断恶化,使得水体遭到污染。受到污染的水体,将丧失和部分丧失使用功能,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以水的自然循环的“水利工程”和以水的采集、净化、生产加工成商品水的“水工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之为水工程学科。水工程学科含盖了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它主要包括服务于水的自然循环的“水利工程”和以水的社会循环为服务对象,为实现水的社会循环提供所需的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水工业”。

1.2城市水工程学科

“城市水工程学科”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对象,以水质为中心,研究其水质和水量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以实现良性社会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城市水工程学科是支持水工业的主干学科,它是以水工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前沿课题为研究对象,以科技进步带动水工业发展和进步。

1.3城市水工程学科的沿革

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是“城市水工程”学科的前身,它在我国建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为学习前苏联建设经验,提出“向苏联学习”的口号,所以也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给水排水工程”学科,在高等院校成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建国后的前30年,但由于当时实行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方针,而“给水排水”被归入“生活”类,所以长期发展缓慢,大大滞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进入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开始了快速发展,相应的对水的需求成倍地增加,而我国是一个说资源短缺的国家,从而引起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水污染治理滞后,大量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再加上农田化肥农药流失,使得水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80年代以后,水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大,这与人对饮用水水质不断提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大,这样在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水质矛盾就日益突出而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与此同时,以水的社会循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以水质为中心的“城市水工程”也孕育而生。

2.城市水工程学科内涵

城市水工程学科是以水质为中心,研究水质和水量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学科,具体的说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及水工艺过程检测与控制等三大部分。

2.1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水。不论它以何种形式、何种状态存在,都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是人类社会的财富,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狭义的水资源则认为水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可被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而且开发利用时必须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不影响地球生态,同时要考虑水量和水质的要求。

2.1.1水资源概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6-02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及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4月13日正式印发《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其发展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物,以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清洁控制为基本前提,加强废物循环利用理论研究,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发展废物预处理专用技术,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形成100项左右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品。

由以上可以看出,废物资源化即资源再生技术将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我校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冶金与资源学院筹建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必须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再生资源专业建设模式,围绕专业建设目标,积极开展该专业各个环节的探索与创新,为本校及其他院校再生资源专业的发展积累有益的探索经验。

一、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特色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树立“资源再生”的基本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再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对本专业课程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校专业核心是“资源再生”,因此“再生”这一导向始终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该专业的特色是密切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关的学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选矿工程等专业。本专业与上述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述所有的相关专业全部是研究一次资源(即原生资源),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研究二次资源 (再生资源)。此外,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使得该专业具有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复杂交叉的特点。

二、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参考本校冶金专业、材料专业及无机非金属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具体如下:

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类、外语、数学、物理、基础化学、制图、计算机、体育以及其他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力学、工业生态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专业课程:包括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资源化、冶金工艺学、资源加工学以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材料、冶金过程物流管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等。

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体系

(二) 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广泛开展。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所需要进行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

认识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身说法全面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本专业学生2014年将进行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资源的再生过程,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选择电弧炉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冶金过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废钢的回收利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选择转底炉厂,可以使学生知道钢铁粉尘回收以后在经过转底炉的处理,就可以生成金属率非常高的球团,可以直接进入转炉或电炉。这是钢铁厂资源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必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比如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考虑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将集中实习期变为分散实习。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学生除了在生产现场实践以外,还要帮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工人开展讲座,这样应该会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可能到相关企业工作。

(三)创新教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担负着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相关教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本专业所有学生须参加“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这门课程由本校从事多年素质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导师;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当地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目前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的撰写、申报,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环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达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监控。本文对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运行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作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2.科学考核企业经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考核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绩效大小。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资源的大量耗费为代价,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式,以便将考核、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作为企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原动力。

3.减少物质的投入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循环经济指标的监测、考核及其监督作用,督促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4.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许多企业仍存在着排污不达标,乱排、偷排、超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遏止。通过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中的Recycle,即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内在联系。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总指标逐层分解,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达到系统最优化,有利于各级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控。

2.科学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内涵,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涵盖事物的主要性质、特点、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只是从经济效益,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概括的反映了企业绩效的全貌。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统计和计算方法要科学。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如企业环境效益中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增长等等。而且要力争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

4.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定性指标应有一套科学方法将其量化,对专家评判法中采用的一些指标尽可能准确、简化,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应要统一计算口径,将其综合平衡。在指标的选取和设置上,要达到企业内的纵向比较和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以此来科学、合理解释说明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5.独立性原则。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低,避免使研究对象的某一面得到夸大或缩小,这需要在对各评价指标选取中,认真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进行过滤,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

关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文在参考仅有的少数研究和最近国家环保局下发的宏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结合工业企业的运行特点,认为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资源产出指标。该部分是指消耗主要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土地、能源、水资源所产出的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出来的GDP)。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消耗指标。该部分是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重点产品单位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该部分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废物排放(或处置)降低指标。该部分是指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该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主要解决了工业企业内数据来源的收集便利性,并能在国家环保局、各级地方政府已实行的其他传统评价指标数据和体系沿用基础上,重点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结构简单、内容较全面、操作简单可行,收集后的量化数据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最后总分,结果能够作为工业企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有力说明,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环境标准进行完善、改进,形成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意义的法律法规体系。

转变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应转变为自觉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把3R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作为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风气和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运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避免数据的造假、缺损、遗漏等现象发生。

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工业企业有效落实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严格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作为示范企业在行业中推广学习,对结果较差企业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罚、约束政策。

提高公众、社会媒体的关注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举报,从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真正将循环经济思想落实、贯彻。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1.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2007年高速公路新建20295公里、改扩建1759公里,主体工程永久用地共15.267万公顷,新增占用耕地共6.967万公顷,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国内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势必会加剧我国耕地资源锐减的现象。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便道、建设材料混合场、公路原材料堆放场等一些临时用地同样会使该处土地表层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公路运行周期内会逐渐影响周边地方的土地功能产生变化,比如会造成该地农业生产用地逐渐转变为具有商业性质的服务型用地,严重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

2.不可再生沥青材料的大量消耗。国内目前大部分公路路面使用材料是沥青,据实际工程资料显示每公里公路铺设将会消耗多达23吨的沥青材料。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资源匮乏,人居石油存储占有量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石油消耗量主要依靠对外进口,国内石油进口量占消耗总量百分比从1993年的6.3%增加到现在的59%,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破坏生态环境。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导致不同程度环境污染问题,不科学、不加治理与保护的公路建设与施工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比如公路建设中为满足施工要求大面积进行土石方挖掘就会造成当地绿色植被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河道阻塞和地形变化等问题;除此之外还会阻断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物种之间食物链的流通,破坏生物和谐的生存环境。

4.损害人类健康。公路施工过程中沥青等施工材料的高温混合搅拌、运输铺设等操作将会使其中含有的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的挥发与扩散,会对施工技术人员产生一定的健康损害;施工建设材料运输与公路运行过程中掉落物、滴落的油料等有毒有害物质都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二、循环经济理念在公路工程中的运用与案例分析

1.公路边坡防护技术的实际运用(以福建省道206德化城关至赤水路段边坡防护工程为例分析)。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新兴公路防护技术,它将公路建设、岩土质量监测、生物科学等多项技术融合起来,对公路路基周边的动植物种类与绿化带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培养,使植被能够在路基周边自生自长构成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对公路养护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省道206德化城关至赤水路段的边坡防护工程就是实际运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该工程2004年7月开工,工程周期为7个月,工程养护周期为2年,现阶段该地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公路边坡防护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能够与周围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赞扬。通过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可以看到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具体施工虽然操作复杂、要求高,施工技术综合性强、后期维护成本较大,但是该项技术取得防护效果非常好。同时,施工周期较短施工成本较低,对于维护公路周边生态环境稳定效果明显,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又能实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是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公路建设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陈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以泉州城市道路路面改善工程为例分析)。公路运行一定周期之后沥青路面损坏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沥青混合料,一方面废旧沥青材料的堆放将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还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还会造成沥青混合料的大量浪费;因此,运用公路路面再生技术重复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材料铺设公路路面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科学高效化利用,还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是现代循环经济理念在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又一具体运用。泉州城市道路路面维护工程采用的就是运用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进行路面养护,该工程的施工特点是采用施工机械进行高效化的利用且没有使用任何一种再生添加剂实现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百分百利用,节约路面维护成本达50%,目前该技术项目运行状态良好且正在进行阶段性的路况性能测定。

3.公路垃圾回收砂石再利用技术(以泉州市公路局惠安分局回收公路垃圾中的砂石再利用为例分析)。随着道路里程的增加和人流车流量的增大,公路垃圾也在成比例地增加。由扫路车清扫收集的公路垃圾,大多不同于生活垃圾,它主要由泥沙、碎石、破布、饮料壳及塑料物等一些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组成,无法采用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处理,所以,城市垃圾站均不愿回收公路垃圾,造成公路垃圾处理十分困难的局面。然而,利用“公路垃圾分离处理设备”对公路垃圾进行处理,将公路垃圾中的主要成分砂石经过分捡、清洗后,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既解决了公路垃圾堆放困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惠安公路分局从2012年3月起利用“公路垃圾分离处理设备”对清扫车清扫收集的公路垃圾进行分离处理,两年来共回砂石近2000吨用于路面修补和其他生产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