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ERP系统 财务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而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得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硬件资源、会计工作人员、信息资源、软件资源等。
1.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计算方法、技术、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发生转变,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2. 关于ERP系统的探讨
2.1 ERP系统的含义
所谓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2 ERP系统的作用
ERP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ERP系统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二是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三是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原先分散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数据资料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四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3 ERP系统的主要的经济功能
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定义事物来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方式与核算科目,从而方便在书屋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相关的会计核算记录,最终保障物流与资金流数据记录的同步性与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以适应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
3.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3.1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全面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涉及所有的会计领域,参加会计发展的工作人员具有广泛性,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二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在逐渐地扩大与延伸中;三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开放性,会计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选择模式;四是实时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状况;五是智能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自动、及时地向企业报告财务会计信息。
3.2 ERP系统的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ERP系统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减少销售、采购与财务之间的往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与账龄过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准确的成本核算,通过利用ERP系统,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数据,对于每一阶段的成本,ERP系统都可以快速及时地向高程管理者进行反映,它不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可以自行生成相应的《现金流量表》;三是ERP系统可以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企业通过运用ERP系统,可以及时地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地反映,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
4. 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的区别
4.1会计科目方面的的差异
会计科目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会计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地分类,按照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数据的统驭关系与详细程度的差异性,将会计科目分为明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是财务信息分类、记录、汇总、分析统计的重要依据。
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科目是根据手工核算的理论将会计科目设计成结果型的会计科目,主要功能是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结果;而ERP系统将会计科目设计成过程型的科目,主要用于记录企业财务价值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核算,其中这些过渡型的科目包括验收、出库、投产、待检等科目。
4.2组织设置方面的差异
会计电算化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主体与套帐之间、会计主体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设置。ERP系统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设置。
5.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创新
5.1实用性
ERP系统本身采取简单易学的向导式操作软件与用户形界面及大型的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准确。其中的数据运算关系的自由定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用户关于会计信息核算的需求,而且ERP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减轻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
5.2专业性
ERP系统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的管理基础,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为管理核心,以办公流程的自动化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中国国内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系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陈雨田、黄丹.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时代经贸,2008(3).
[2] 孙慧琳、崔凯.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3] 马勇.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1(9).
[4] 丁春仙.财务管理工作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0).
【关键词】 会计 电算化系统 利弊问题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企业的规模曰益扩大,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联系越来越复杂,从而使经济信息量急剧增长。随着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普及,为了满足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
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并非简单的用计算机手段代替手工进行会计核算,而是一门融会计科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理论和管理科学的综合学科,它虽然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但是更主要的职能已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它主要通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现阶段以及将来可能需要的会计信息,通过专门的技术人员(如程序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等)主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辅助设备来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以计算机为主要计算工具和信息载体,数据处理代码化、程序化。(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3)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信息存储方式现代化。(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
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提高了会计工作韵效率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太降低了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劳动强度。会计电算化系统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它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完成了大部分数据的计算、分类、存储等工作,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难确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这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最显而易见的优点。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系统中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对账、报账等,会计人员要在这些方面耗费大量的精力,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其数据要在凭证及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上登来登去。这种重复而繁琐的登记工作造成会计同期长、速度慢、效率低。同时,这些业务数据还要在各种报表中进行各种计算,这些详算虽然只是简单的加减运算,但是计算量大,计算速度慢,重复劳动多,工作量之繁重,事务工作之单调乏味,相信做过手工会计的同志都深有体会。由于会计核算工作中要把数据多次重复地抄写与计算,因而很难保证不会出现错抄、漏抄和算错的情况,一旦出现差错往往很难发现,查找起来也相当困难,相信做过会计工作的同志都曾有过为找出几分钱的错误而通宵达旦的工作经历。再加上手工记账不规范、格式不统一,因而很难保证会计核算的高质量。
而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 促进财务人员工作职能的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使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财务人员有充分时间利用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与经营决策,有利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而这种角色的转换则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充电”,以更新知识结构。比如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财务人员除要求具备财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 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会计信息传递速度,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事前预测及控制。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使相关人员及时查询到相关数据信息。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彻底解除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例如,如果想要最新的报表数据时,只需在编制报表时规定未记账凭证也包括在内,结果就可反映出包括未记账凭证在内的最新的报表内容,无需进行记账结账工作;查询明细账、总账、余额表更是可以包括未记账凭证,即需即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事前预测及控制。避免了手工核算因为重复劳动多,从经济业务发生到核算出有价值的并且相对可靠的数据,要经过很长时间,往往是数据出来了,也只是“马后炮”的现象。采用会计电算化,满足现代企业事前预测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4. 满足了企业管理的需要。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了企业提出的口号。财务管理作为各项管理的基础,需要为企业其他管理职能提供服务。现如今,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工作量问题基本不存在,这就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费用科目按部门设置明细,可以考核各部门的费用开支情况;销售类科目按地区设置明细,可以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应收账款按供销人员设置二级科目,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量避免坏账、呆账的发生。
不可否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是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引起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正版的商业通用财务软件再加点计算机设备与配套设备( 打印机、秘控卡等)投入都在数万元,如果是中型生产企业使用ERP软件加上相关的网络投入,则费用会更高,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般的中小企业业务比较单一,可以直接掌握经营需要的信息量的话,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当然这也是现阶段仍存在手工记账系统以及记账公司广泛存在的一个原因。
2. 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转、维护成本较高。有的人也许认为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后。就不用操心,平时只要录入凭证即可。 其实不然,为维护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转,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产生维护成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成本主要包括:(1)硬件维护成本,设备的正常维护升级、打印耗材的使用、存储介质的使用以及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转的配套设施的维护等;(2)软件维护成本,杀毒软件、防火墙的升级更新,财务软件的升级换代以及程序员日常正常的维护成本;(3)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了加强会计控制而设置各项控制制度造成了管理上的成本增大,各项牵制制度的实行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却也耗费了大量的管理资源。
3. 会计电算化系统错误不易发觉。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往往对于电子数据过于依赖,形成定性思维,认为计算机计算过的就是正确的,忽略了审核检查,曾有报道由于银行自动提款机出现程序错误,造成用户存款余额千余元的账户最终在数月中提取数十万元的存款,而银行工作人员竟毫无察觉。还有由于审核人员过于信赖系统数据,造成工资管理人员每月给自己加工资的事也时有发生。
4.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会计监督困难,增加了查处会计或其他人员舞弊的难度。存储介质的不可直读性与原始凭证的痕迹的可消除性,造成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舞弊隐蔽性高、防范困难,虽然会计电算化系统也有相应的保护机制(如 密码保护、数据加密),但是在原始证据上的保留存在着先天不足,毕竟计算机数据证据的提取、保留、使用在法律上还有待完善,没有一套完整的提取程序和保护制度 。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四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43-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用友ERP-U8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工具,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手工处理阶段;机械处理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一、会计电算化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处理是通过各种业务处理程序,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指令操作来完成的;有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整个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传输效率,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会计电算化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数据处理的广度;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将会有力地促进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次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职工薪金,标志着电算化会计的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及西欧各国较为普遍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是比较晚的,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财务软件的应用纳入研究范畴,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次会议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大企业普及的比较快,而一些小企业普及比较慢。
在我国企业可以选择商品化的会计软件,也可以企业组织人员进行自己研发。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软件都要符合财务部颁发《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会计软件有:金蝶的ERP产品,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始创于1993年8月,其主要产品有金蝶KIS、金蝶K/3、金蝶EAS等系列;用友的ERP产品,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l988年,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和财务软件供应商。公司主要产品有ERP-NC、ERP-U8、用友通等系列。ERP软件用友ERP-U8,包括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和国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等。
三、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特点:
1.查询高速自动化
用计算机查询,可以根据查询的条件,很快就能查到所需要的数据外,在查阅时,还可以分门别类,打印查询结果。
2.数据处理一体化
数据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记账、对账、汇总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在一体化处理过程中完成。
3.信息存放磁盘化。
在计算机方式下,除原始凭证,其他所有信息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磁性介质(硬盘、软盘)中,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将信息打印到纸介质上。磁盘可以复制,使会计数据的保存更加安全。
四、会计核算操作权限安全性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操作,明确职责范围,根据会计电算化后的岗位的划分,对所有的操作员授予一定的权限。操作权限的设置通过会计软件提供的"操作权限设置"功能实现。通过操作权限设置,一方面可以防止无关人员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越权操作。操作权限应根据岗位分工进行设置,并遵循会计内部牵制制度。操作人员应使用真实姓名,严禁设置虚拟的操作人员。设置完毕后,应将系统默认操作人员删除或取消其所有的权限,防止使用默认的操作人员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1.系统管理员权限
对系统管理模块的使用,只允许以两种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一是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二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系统管理员指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控制和数据维护工作的人员,可以管理系统中的所有账套。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可以进行账套的建立、引入和输出,设置用尸和权限,监控系统远行过程,清除异常任务等。系统管理员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操作员,要对系统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负责。一般会计信息系统中系统管理员及口令是默认的,企业在正确安装应用系统后,应该及时更改系统管理员的密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账套主管是由系统管理员指定的,因此第一次使用时必须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建立账套并且指定相应的账套主管后,才能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班。系统管理员和账套主管看到的系统管理登录界面是有差异的。系统管理员登录界面只需包括服务器、操作员、密码子项,而账套主管登陆界面除以上三项外还必须包括账套、会计年度及操作日期。
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启动并注册[系统管理]模块。从【开始】-【用友 ERP-U8】-【系统服务】-【系统管理】进入系统管理的登录界面。 如图。
如果是初次使用此系统,第一次必须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建立账套和指定相应的账套主管之后,才能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2.设置操作员
操作员指由权登录并使用系统的人。使用企业财务管理软件时,首先应明确指定系统授权的操作人员,并对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以避免无关人员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同时也可以对系统所包括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进行协调,使得流程顺畅,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和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对于公司管理而言,职员之间岗位的变动时常发生。如果一个岗位变动之后,就需要重新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操作很繁琐:所以预先给相应的角色设置好相应的权限后,在设置用户的时候,就指定该用户归属所指定的角色,则该用户就自动继承了该角色的权限,当然也可以独立给该用户赋予权限,该用户也可以不归属于任何角色。
用户和角色设置不分先后顺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但对于自动传递权限来说,应该首先设定角色,然后分配权限,最后进行用户的设量。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由系统管理员全权管理。
所设置的操作员在未被使用前,可以对其进行修改。但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修改操作员信息。在操作员的信息中,操作员编号不能修改,操作员的姓名、密码及所属部门可以修改。操作员的密码除了可以由系统管理员以修改操作员信息的方式修改外,还可以在操作员登录系统时内操作员本人修改。
五、综述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对的客户也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企业或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到全球市场中去。所以中小企业加快管理现代化,采用并能够依靠ERP快速的进行管理创新、锤炼持续的竞争能力。
为了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管理,确保会计核算软件的正常运行及安全、在会计信息处理和保存中的效用,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部应在每年或上年末建立新的会计年度的完整的帐务文件根据现行财务制度,运用当前在用系统的规则正确地设置全部级次的会计科目,会计年度中间可以任意追加新的会计科目,但以制单或记帐的会计科目不得介绍修改或删除(帐务的修改工作由系统管理员执行)。
(二)转换会计年度时,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开始后的20天内,完成结转各帐户的年初手续,并保证数据检验平衡正确,年初余额在当年记帐以前可以修改,当年记帐以后如有调整,只能通过填制记帐凭证进行。
(三)任何登记入帐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填制记帐凭证,摘要区规范填入,在机上填制的记帐凭证编号应当连续,编号出现间断时,应在断号的第一张凭证上注明间断的编号,并在打印输出的该张凭证上注明断号的原因并签字盖章。
(四)记帐凭证必须经过复核人员签字后,才能根据其登记帐薄,复核人员必须在屏幕上直接对机器存储的记帐进行复核签字,同时要对打印输出的记帐凭证或代用凭单进行签字盖章。同一张记帐凭证,制单和复核不能是同一人。
记帐凭证在记帐以前必须打印输出(记帐凭证清单),没有打印输出的记帐凭证不得登记入帐。
(五)总帐及现金帐和银行帐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活页帐装订,出纳人员根据审核人员审查并准许报销的凭证,收入或付出款项,出纳人员可以不登记订本式日记帐,如现金处理收支较多可根据需要自设辅助帐。
单位每天必须将当日发生的现金收支数据输入计算机并据以计算出库存日报表,并在表上签字盖章。
(六)单位根据机器使用和人员分工情况以及工作需要,确定每月的记帐期限,每月至少记帐一次,每月月末以前应将当月所有收支及转帐业务全部登记入帐。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总帐,每季度核对一次明细帐。
(七)必须将储存在机器内的帐簿数据打印输出为书面帐簿,会计帐簿打印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平时可以只打印已满页的帐簿数据,但每年年末必须将全部帐簿数据打印输出。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管理,确保会计核算软件的正常运行及会计信息的全面、准确与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操作使用人员:
操作使用人员是指有权使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职责范围内会计电算工作的财务人员或财务部门工作人员。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财务部门配备以下操作使用人员;
(一)系统管理人员:负责所有会计核算软件数据的初始化、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运行错误的登记与排除工作;负责系统操作使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分配操作人员的工作权限,并设置操作使用人员的保密字。
(二)数据录入员:按照操作规程录入凭证数据,并负责录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作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人员无权修改原始凭证或手制凭证上的数据,不得进行凭证复核操作。出纳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不能担任数据录入人员工作。
(三)数据复核员:负责对已录入计算机的凭证编号及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审核,确保入帐数据的完整与正确。
(四)数据管理人员:负责已复核数据的入帐、入帐后凭证、帐页的打印输出工作,协助系统管理员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工作,负责程序软盘、存档数据软盘、输出凭证、帐页及其他资料的保管工作,做好软件数据扩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
(五)系统维护人员:负责对会计电算化硬件和软件的检查及运行故障处理工作,以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操作使用人员的操作权限:
(一)系统管理员必须根据用友财务软件的特点和本单位会计电算体系与核算方式。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制度与单位核算、管理的要求。报表格式必须符合上级主要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要求。
(二)数据录入员进行数据录入操作时应严格按照凭证内容输入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凭证数据,如发现凭证数据错误立即通知凭证编制人员或系统管理人员,并根据修正后的凭证修改录入的数据。数据录入人员除可以进行数据录入操作外,还可以进行数据查询工作,但不得进行数据复核操作,复核人员亦不能进行数据录入操作,复核时发现凭证录入错误,必须通知数据录入人员进行修改,复核人员不得进行已录入数据的修改操作,待数据录入人员修正录入数据后再进行复核签字操作。
(三)系统维护人员除实施数据维护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随意打开系统数据库进行操作。实施维护时不准修改数据库结构。其他操作人员一律不允许实施数据库操作。
(四)用于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会计软件只有操作人员才能上机操作使用。其他人员一律不允许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经系统管理员认可合格后方可上机。
(五)操作使用人员上机操作前后必须填写“上机操作登记簿”,如实填写操作人员姓名、上机时间、操作内容、下机时间、操作期间系统运行情况等。操作人员的保密字必须牢记,并注意要安全保密,否则出现问题,操作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有不可推卸有责任。
(六)出纳员、维护人员、程序人员均不准实施数据录入操作。
(七)备份数据软盘和存档数据软盘、帐页、凭证、报表及其他资料由数据管理人员按规定统一复制、核对、存放、保管。
三、会计凭证的审核与管理:
会计凭证是计算机处理会计核算业务的依据。必须保证入帐前录入计算机的会计凭证准确、可靠,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严格把关:
(一)业务作主的审核:
财务部门收到业务人员编制的业务凭证后首先由稽核人员审核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认无误后再审查业务作主有无业务负责人,业务主管的签章,如确认无误则上机制单依此手工编制记帐凭证。
(二)手工记帐凭证的审核:
制单人手工编制完的记帐凭证必须交稽核人员审核后才能交数据录入人员录入。稽核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凭证摘要的规范性、清晰性;凭证分录和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如无误再检查凭证科目的平衡关系,最后审查制单人是否签字。
(三)机制凭证的复核数据录入人员录入凭证数据后,由数据复核人员对录入的凭证进行复查,确保与手工作主的一致性和复核人员复核无误后签字。
(四)复核后的凭证必须打印输出、并经有关人员(稽核员、制单人员、出纳、数据录入员、数据复核人员、会计主管等)确认签字后方可进行记帐操作。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特制订本规定:
(一)单位应根据帐簿数据准确编制或由机器正确生成会计报表,报表格式由会计主管部门统一设计或认可。
(二)报表的编制要求做到数据真实,计算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备,做到帐证,帐表,表表之间勾稽严密,有所属单位的应将所属单位的报表数据输入机器进行汇总,并将本单位报表、所属单位报表和汇总表一并报出,书面报表必须由分管帐务的领导,会计主管和制表人签名盖章。
(三)单位的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磁盘(硬盘和软盘)上的会计文件和以书面形式存放的会计作主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
存储在磁盘上的会计文件必须按规定及时打印输出书面形式,末打印之前不得抹去。
由机器打印输出的会计档案发生缺损时,必须补充打印,并由操作使用人员在打印输出的页面上繁体字或盖章注明,由系统管理员签字盖章认可。
磁盘形式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必须在两年以上,其中会计科目和总由数据(包括年度和月度汇总数据)必须永久保存,明细帐、记帐凭证及其他数据资料在两年后可根据需要决定存毁。
(四)必须经常对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建立软盘备份。备份是通过对硬盘的会计数据建立软盘副本来实现信息存储的,每月备份不得少于一次。不得直接对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和作为正式档案的备份软盘上的会计数据进行任何非法操作,如要对磁盘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必须使用备份罗盘的副本,不得删除硬盘和软盘的数据。恢复系统数据必须使用最新的正式备份。
(五)必须妥善保管好会计数据的备份软盘,备份软盘应贴上写保护标签并用印章或封条签封,或由专人保管。备份软盘应装在保护封套和包装盒中,存放在安全,洁净,防热,防潮,防磁的场所,并定期进行转储。硬盘和正式备份软盘不得随便知心乱放和外借。
(六)会计数据的备份软盘及自行开发原程序的备份分别在三个地点以上,应根据数据量和硬盘空间的大小情况,每隔一定时期(如半年或一年以上)清理一次硬盘,删除硬盘上以前年度的会计数据,以利于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和运行速度,没有做过备份的硬盘数据不得清理删除(三个存放地点分别为机房、档案室、财务室)。
(七)磁盘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和清理硬盘等,由系统管理员专职执行并对磁盘会计档案的安全的正确负责。
《计算机上机操作记录制度》
《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中对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单位有明确要求──要有必要的上机操作制度。为了更好地完成系统维护的任务,了解故障发生的原因、地点、时间,以及如何处理和处理结果等情况,并作为下结段合理调整机时分配的依据,严格财务微机管理制度,现规定如下:
一、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登记当天所有上机操作情况。要求填写日期,操作员姓名,操作内容,运行时间和运行情况。
二、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则在运行情况及备注栏填写运行正常字样,若有问题发生则应及时登记记录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
三、不得进行末作登记记录的任何软硬件维护工作。
四、系统管理员在维护过程中发现的异常现象和处理方法,处理结果都应有所记载,对于重大运行故障,除按规定登记外还须另行填写故障报告单。
五、操作记录每月装订成册,日常由档案管理人员妥善保管,年终整理归档。
六、要真实完整地填写操作记录,发生总是不登记者,按经济责任制有并条款处理,以上规定由系统管理员监督执行,请所朋操作及维护人员遵照执行。
《会计电算化岗位经济责任制》
随着我公司会计电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算化的应用在财务会计核算管理方面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层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使我公司会计电算化工作沿着健康严谨的轨道继续巩固提高,确保此项工作的合法性、科学性、准确性、安全性,特制如下会计电算化岗位经济责任制。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
根据本企业的管理核算特点及上级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设置的要求,为了稳妥地进行以计算机替代手工帐的过渡,在总会计师领导下,本着财务会计岗位围绕电算化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为财务管理,核算服务的原则,以计算机替代手工帐后本公司设置如下管理岗位:
岗位:会计主管、岗位主管、系统管理、稽核、底稿制作、计算机操作、传票复核、软件开发、出纳、内勤、成本管理、内部银行管理、往来帐管理岗、专用基金管理、销售管理。
二、岗位职责:
(一)总会计师: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规模及重大硬件、软件的使用及应用项目进行决策,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主管:制订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为总会计师提供重大硬件、软件使用,应用项目和决策依据,根据企业特点合理的设置电算化管理岗位及配备岗位人员,检查岗位人员工作情况。严格执行责任制对各岗位人员经济现任的约束条款。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岗:
1.参与制订本厂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及电算化管理制度。
2.执行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和计算机档案管理职责,对会计软件进行日常维护运行。保证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财产。
3.报告计算机故障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遇重大的系统运行故障必须根据故障的发生,自理情况填写报告单并及时报予电算化主管。
4.正确分配系统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参与软件开发的管理。
5.保证各种电算化管理规定的正确实施。
(四)岗位主管:
1.电算化、成本、计划岗位主管:
*协助会计主管制订电算化发展规划及总会计师提供重大硬件。软件使用及应用项目的决策依据,负责软件开发的管理。
*协调系统管理与会计管理岗位工作,保证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过渡及协调发展,保证各级电算化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本公司成本管理及财务计划的制定、预测。
*组织各岗位对公司经济活动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
*为会计主管提供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依据。
2.资金、专用基金岗位主管:
*负责银行、现金出纳岗、销售岗、往来岗、专用基金岗的日常管理。
*上缴利润、税金、留利及货款的管理。
*流动资金的日常核算管理。
*配合电算化主管使本主管岗位的电算化应用不断完善。
*为会计主管提供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依据。
(五)系统操作岗位:
1.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
2.及时准确地输入及生成各种会计凭证、帐簿、报表。
3.通过系统管理员及时准确地为领导提供所需的查询数据。
4.系统管理员给本岗位设置的口令不得告知其他任何人。
5.正确执行电算化管理规定中有关操作、使用、备份等条款。
(六)软件开发岗:
1.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
2.末经电算化主管、系统管理员核准的开发项目不得上机。
3.开发的软件应充分利用本公司已经应用信息系统、报表系统的功能并应易接受、掌握。
(七)档案管理岗:
1.执行系统管理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具体指挥、要求。
2.对存储在磁盘(含硬盘及软盘)上的会计文件、凭证、帐、报表等要及时备份。备份软盘要编号及加盖印章归档,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历年资料要备份三份,分别存放在不同地点。
3.对购置或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的软件文本要人作为会计档案永久妥善保存,并负责督促计算机凭证、帐簿、报表的装订归档。
4.对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和作为正式的备份软盘上的会计数据不允许任何人进行非会计系统许可的任何操作。
5.注意保管查看计算机操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并负责操作记录的整理装订,归档。
(八)稽核岗: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及是否有经办人、验收人、主管领导签字。
2.审核凭证制作底稿是否规范,运用会计科目是否合理,借贷是否平衡。
3.发现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及传票制作底稿,及时退回业务发生岗位进行合格性处理。
4.签于业务处理时间问题至少一周内对所有原始凭证及凭证制作底稿全面审核一次,确保凭证制作质量。
5.稽核后的凭证要加盖岗位人名的印章,并对所有因人为因素造成又无及时稽核发现的凭证制作质量问题负责。
(九)复核岗:
1.保证计算机记帐前凭证制作质量起到把关的作用。
2.复核计算机凭证与作主制作底稿的一致性,配合稽核人员及时发现原始凭证,凭证底稿的质量问题。
3.按日整理当日所有原始凭证、凭证底稿及计算机凭证,完整的交付装订人员进行装订。
4.按日进行每笔经济业务凭证的复核,发现问题后属于操作问题通知操作人员进行处理,属于系统维护问题通知系统管理进行处理。
5.负责审核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操作结果并对审核结果负责,复核后的凭证要加盖岗位人员印章。
(十)其他业务岗位:
1.其他业务岗位按原经济现任制规定内容开展工作,发生问题按原条款处理。
2.其他业务岗位要全力配合电算化工作,执行领导对各岗位指定的有关电算化管理方面的要求。
3.末经系统管理人员允许,不得私自上机操作。
4.现金及银行出纳岗协助档案管理员暂时负责每日凭证的装订工作并负责凭证封面要求内容的填写。
5.各岗位要及时发现本岗位不适于计算机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建议。
三、关于各岗位工作的奖惩规定:
各岗位的职责条款与当期的奖金挂钩,实行百分制考核,每岗位的五条职责共一百分(每条款二十分),如果岗位人员有违反本岗位职责的问题,经会计主管、岗位主管、系统管理员认定,按职责的内容扣除相应的分数。计奖实行活分活值考核。
计算公式:
奖金分值=部门奖金总额/各岗位得分总和岗位人员得奖额=各岗位实得分数*奖金分值
会计工作实行电算化申请
南京市财政局会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