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1篇

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一个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一个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论是哪种手段,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基于心理健康知识而展开的。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心理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因此,高校将心理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在所有专业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课程内容也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概论的内容,还涵盖与大学生日常行为与心理息息相关的内容。心理咨询则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疏导,同时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得到提升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自我认知的障碍,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新生的身上。大学的课外活动较多,这使得一部分一直过度专注于学习而较少参与活动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出现迷茫甚至无助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对自身的否定,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能够了解到这是正常过程,并且教师的建议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树立自信,能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逐渐发挥自身优势,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使得学生有更加向上的精神去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上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状态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并逐渐培养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在行为上有所表现。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发挥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性因素,首先是大学生心理上的胆怯,其次就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专门讲授交往心理与其调适的内容,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而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向教师咨询而得到指导。

四、心理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能够有效约束自身行为,是人类身心发展成熟的标志。心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适应社会,会更加注重自己社会主人翁的身份,会按照社会生活的准则来要求自身行为,并及时改正不适宜的行为,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属性逐渐凸显。

五、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养成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行为习惯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教育可以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上,心理教育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教育是高校ρ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心理健康体现在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上,而优秀的心理品质与积极的行为习惯是最终表现形式,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教育,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 2015(4):22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9-02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又校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5,4(4).

[2]凡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实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1).

[4]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

[5]姚美雄.《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30).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I Lu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发展,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范文第5篇

量表的选择:国际上通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多种,国外在心理量表的使用、效果和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常用的有 MMPI、SCL-90、NEO、16PF、EPQ等,其中MMPI在近年应用比较广泛[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其心理状况日益复杂化,某些方面正在向不良方向发展。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个别实验性的对比研究,没有具体成熟的健康教育措施。现在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多,结果也不尽相同。

9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关注,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一中专为主,高等护理教育还在发展中,因此对护理本科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较少。发展并解决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日益关注,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良好的心理状况不仅对护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而且对于其以后的发展,甚至对病人健康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故重视护生的心理状况对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对护生将来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SPSS软件技术,探讨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让高护生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SPSS的全称是: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程序。该软件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之一。

SPSS的特点:

①操作简便:除了数据输入及部分命令程序等少数输入工作需要键盘输入外,其他操作可通过“菜单”、“按钮”和“对话框”来实现。

②无需编程:具有第四代语言的特点,将需求输入系统,无需程序操作。只要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不需知道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就可快捷得出统计分析结果。对于常用的统计方法,SPSS的命令语句、子命令及选择项的选择绝大部分由“对话框”的操作完成。这样就使医学研究人员省去了记忆大量的命令和编写复杂程序,从而使非专业人员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③功能强大: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自带11种类型136个函数。SPSS提供了从单一的统计描述到复杂的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比如数据的探索性分析、统计描述、交叉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偏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生存分析、协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等。同时具备完备的统计图表制作功能,能绘制精美的统计图表,并可以极其方便地对其编辑和修饰。

④方便的数据接口:能够读取及输出多种格式的文件。比如由dBASE、FoxBASE、FoxPRO产生的*.dbf文件,文本编辑器软件生成的ASCⅡ数据文件,Excel的*.xls文件等均可转换成可供分析的SPSS数据文件。能够把SPSS的图形转换为7种图形文件。结果可保存为*.txt及html格式的文件。

⑤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软件分为若干功能模块。最新的版本PASW Statistics 18.0具有16个功能模块,分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需求和软件的实际配置情况灵活选择。

⑥针对性强:SPSS针对初学者、熟练者及精通者都很适用。初学者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操作步骤就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熟练或精通者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SPSS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统计功能,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牢记统计公式等特点,满足医学领域、不同层次的统计分析需要;利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资料显示:高校护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健康教育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2]马宁.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J].当代青年研究,2006,1:5-8.

[3]王婷,马寅生.近五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