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文化输入

Abstract: the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y equal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nvolves language, and involving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ound each other, hard to divor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put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put the content and method.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如今新课程也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目标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在语言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文化输入和渗透,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文化输入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将详细从以下三点分析其重要性

1.1、语言与文化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的一切行为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见,在教学中也不能脱离锁钥语言国家的文化及历史。如果只讲语言,不了解语言文化,就很难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从而使用得体的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而忽视了语言的载体功能即是忽视了语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势必造成学生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达不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学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名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1.2、中西方文化差异看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表明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另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等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文艺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而出现望文生义甚至混淆文化习俗的现象,所以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语教学现状看

首先,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文化意识。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教材,但教师仍以老的教学方式去授课,注重语法和语言点教学,课文的理解,而忽视了文化的输入。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视了文化差异,不熟悉外国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许多误区,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不能理解文章内容,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语教学中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现象,也要求我们必要将文化适时地导入到外语教学中来。

二、文化输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可通过英语国家的电影、录像、电视新闻、纪录片或展示一些关于承载西方文化的图片、物品等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养语言能力很有益处。

2.2、文化背景介绍

重视并加强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能折射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体会其含义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2.3、词汇讲解

在词汇中学习文化。英语单词是交流、写作的基础,故词义准确把握很重要,它分为指称意义和隐含意义,指称意义为基本含义,而隐含意义则往往带有文化内涵,如fox意思是狐狸,隐含意义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词汇的指称意义相同而隐含意义不同,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所以在讲授词汇时,不能让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领会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同时了解这个词所反映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等。

2.4、中西方差异对比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差异融进教学,把二者在称呼、问候、感谢、赞美、关心、价值观、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较,渗透到教学中。

2.5、课外学习方式

课外阅读中学习文化。教师课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看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报刊、书籍,推荐一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样既能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举多得。总之,语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文化导入对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有重要意义,所以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文化的导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合体的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尔. 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重要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5-0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用移情;跨文化商务谈判;语用能力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的国际商务合作也随之展开,其中必然涉及众多跨文化商务谈判。然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谈判不仅需要参与者具备优秀的商务语言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语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有效沟通。而掌握语用移情策略则是语用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语用移情与跨文化商务谈判相结合,首先介绍语用移情的概念,而后使用实际案例分析其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实现移情能力,以建立有效沟通,促进国际商务合作的发展。

    1. 语用移情的概念

    “移情”起源于美学,后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而后发展到语言学领域,成为语用移情理论[1]。日本语言学家Susumu Kuno最早把移情应用到语言学研究之中,他认为,移情就是说话者用句子叙述事件或状态时,把自己也投入句子的情境中,以体现他跟参与对象的关系和关系程度[2]。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者一方站在听话者的角度传达信息,以便听话者理解;而听话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来理解话语,以便准确接收信息[3]。

    举例来说,A和B处于不同位置,A前往B处。那么,A说的“我去”和B说的“你来”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事。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因为A和B所处的位置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但是,A和B的语言相通,且文化背景相似,因此,这并不妨碍A和B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这就是语用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象。

    然而,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交流双方往往不能顺利地实现语用移情,因而导致各种沟通障碍和问题的产生。同时,我国的何自然教授也指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语用” [4]。 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强调语用移情策略的培养十分重要。

    2. 语用移情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2.1 语言形式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由传递方、接受方、信息、传媒等因素构成[5]。传递方将想要传递的信息经过一定的编码传送给对方,而接受方对所收到的编码进行解码,解读其所蕴含的信息。因此,传递方和接受方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必须有共同的编码[6]。然而,在跨文化谈判中,交际双方均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语言不同,其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习俗也不同,再加上个性的差异,双方难免在交际中出现种种理解问题。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跨文化商务谈判普遍涉及双方经济利益,这一特性往往使谈判双方更为敏感和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因此,没有正确掌握语用移情策略往往给跨文化商务谈判带来问题。例如:

    例1:

    中方本意:如果你方订货量大,我方可给予95折。

    中方表达:We allow 3.5 percent off as a quatity discount [7].

    在例1中,中方的表达符合英语语法要求,也将其意愿完整表达。然而,这一表达使用we为主语,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强调了中方的利益。然而,同样的意愿,若是根据语用移情的原则,换用不同人称,会有不同的效果。建议改为: You will obtain 3.5 percent if you place a large order. 这一说法以you为主语,强调外方将获得的利益,淡化中方的利益,较容易打动外方,促进谈判顺利进行。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 典型错误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背景、宗教背景及语言文化等都深刻影响着英语教学。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问题。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有人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说“哪里,哪里”,但如果你用“哪里,哪里”来回答一个美国人的夸奖的时候,对方会认为你并不接受他的夸奖,这就会在交流的时候造成误会。再比如,我们中国人送给别人礼物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送您的小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请笑纳”,如果我们送礼物给美国人的时候说这个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就会造成误会。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习俗,势必会在交际中造成误解。

2.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从广义来说,语言就代表了一个人,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只有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不同的文化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都有自身的特点。学习一种语言不是简单地学习单词、语法,更应该学习这种语言所反映出来的风俗习惯、社会背景和思维习惯。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3.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忽视了所选材料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而引起的问题。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并没充分重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学不致用,不能在现实交流中运用正确的语言。比如在学习最初我们都会学到“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re you from?”等表达方式,这就是典型的用汉语思维说英语的情况。尽管这些句子在语法上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是不恰当的。除了在医院或其它官方场合外,问美国人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恰当。为了避免造成这种尴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简单的单词和语法外,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二、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没有文化背景的教学,英语教学并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文化背景教学的重要性。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学生抱怨虽然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却很难提高听力水平。除了学生单词量少、语法掌握不牢、发音不准或材料过难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英语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少。英语听力和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政治和经济紧密相关。听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对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知识范围、分析能力,甚至是他的想象力的测试。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对于我们熟悉的段落,即使加进了一些生单词,我们还是能根据上下文猜出其意思。但如果是我们不熟悉的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即使没有生单词,我们也只能明白其字面意思而不知道其真正含义。比如:red letter days,只从字面上我们是不会知道其真正意思的(指“假期”,起源于“在日历本上,假期用红色字体来书写”的传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特定的事件,某些单词就会被赋予和历史、文化或其它因素相关的新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应的背景,只对其作出字面上的简单翻译,往往就会造成误解。因此,文化背景教学有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口语不仅仅和发音、语调相关。学生只有通过精读,掌握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熟悉西方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增加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材料的教学。只有来自日常生活的材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标准的发音和语调,在不同的语境下运用恰当的语言,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生活和习俗。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的表达方式不能随意更改。例如,回答“How do you do?”只能用“How do you do?”;结账时要用“Bill,please.”而不用“How much is it,please?”;在电话中问对方是谁时应说“Who is it?”而不能说“Who are you?”。英语里还有很多委婉的说法,在西方,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否定或批评的词语。例如,当有人问你:“Do you like our teacher?”如果你不喜欢你的老师,你可以说:“Well,I don’t know him very well.”而不直接说不喜欢。有时候出于礼貌考虑,对方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你问某人:“How are you?”即使对方感冒了,他也会回答:“Fine,thank you.”在日常交流中还要注意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例如:“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the lecture.”是书面语,口语交谈中应当说:“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

3.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不能脱离文化背景知识。即使是最简短的表达也要结合特定的上下文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翻译。例如我们常说的“狗”,汉语里狗被认为是带有贬义的,如“走狗”、“癞皮狗”、“丧家之犬”等。但在英语里,尤其是在英语谚语中,狗是褒义词。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a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那就错了。

三、如何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有其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1.教师应选择和真实的社会行为习惯相关的对话作为学习的材料。注意学习对话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行为习惯。

2.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文章,包括小说、杂志、报纸等。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来了解西方文化的。通过文学著作,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心理、文化品格、习惯和社会关系,以此来积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情景对话练习的机会。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从角色出发,运用恰当的语言。之后再进一步要求加强细节,如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细节。

4.教师应充分利用优秀的英文音频、视频资料。欣赏之后,组织学生讨论。

5.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谈。

6.举办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有充分考虑彼此文化的不同,才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In Spiro,Bruce and Brewer,eds.,1980:23-35.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各国的集团开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紧密的关系。其中在这些关系中,文化,经济地位尤为突出,从而也显得语言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也将成为一项大工程,做好翻译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常常会译不达意导致文化语言误差。其中语感与语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从语感方面出发,阐述语感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再而从不同文化方面阐明导致翻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语感的重要性

提到“语感”,许多人都会想到:那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大脑迅速的反应。其实语感按其定义为:“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浓缩。就像我们做题时,一旦理解其语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维在突然间提升,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语感派”代表洪振学先生的报告会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会上他郑重地阐述了语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语感”重要性的面纱……

由此可见,“语感”对教学中语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敏锐的语感对我们学习各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译中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传道的重要工具。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至今,语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

除外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工具。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语言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交流与翻译

文化,经济,政治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语言,交流,翻译也相应变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译是学习语言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翻译,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别之处。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到这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说法,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现在推行的英语口语就是为提高演说能力,这样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们时不时的遇到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所导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的误差。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要想了解这种差异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异带来语言的障碍

人类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对认识和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1).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代生活来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加速发展可是说是拉近了与西方的距离。但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国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国民族过着航海的生活,经常与海打交道,还有海上霸主之称。所以英语中带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词语或航海的说法,而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词语,因而对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也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sb.verymuch。这种差异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

(2)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一百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语言有较大的影响。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我们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领”),CEO(首席执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不被我们所理解。这或是因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executives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Individualism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还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语习惯,在汉语中仍不常见:法拉罗•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罗住在蒙塔古广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种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确翻译语言更为困难。

(3).中国长期的文化沉淀导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就有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Howdoyoudo或Hello。还有些“吃饱了撑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着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锅饭”(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隔膜。

(4)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God。祝福时会说Godbless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当说某人软弱、无能时,就说"他是个阿弥陀佛的人",当他们表示祈祷或感谢时就说"阿弥陀佛",当他们表示愤怒时就说"的见鬼"。所以说,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对翻译产生一些误解。这是我们交流,学习上的障碍,为此我们要克服它。我们克服差异学好翻译的一些措施:

(4)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多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理解"针对汉英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言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所以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处于膏粱锦绣当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曹雪芹5红楼梦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红旗谱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动地表达“日夜盼望”,所以这里采用意译的方法"

(3).直译和意译兼用: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汉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4).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多不同,为使原文能够保持原文的意义,应做相应的等值转换。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打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式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式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玉兔”这一商标在英国译成”“MoonRabbit''''''''而不泽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方老文化的风来,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进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与翻译:

导致翻译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因为不懂西方的个别词语还是不懂他们的特殊表达。然后就是多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渗透他们的文化,还要学会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达,如果可以,中外应该多加强交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体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国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离。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六.结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对语感的培养,还有加强交流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