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确定教学目标为:

1.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事例,引导出本节课的知识。接下来展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视频,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讲解配子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展示图片以及问题串的形式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卵细胞的形成,那同一对父母亲所生的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呢?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有差别吗?那母亲体内所有的卵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呢?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那这说明相同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所产生的配子相同吗?不同的配子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通过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探究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2.新课讲授

一、配子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讲解实验的各个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勤加指导,观察学生有无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将不同颜色的等长染色单体拼成一个复制后的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I时,将等长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到同一侧等。教师应及时弄清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中的讨论中的问题,讲解要点为:

1.在减数分裂I中,先后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两极等行为变化:减数分裂1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Ⅱ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最终进入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配子,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这为之后通过受精作用使同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并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提供了保证。总的来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在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都会使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

3.引领学生操作。

教师活动:讲解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意义。

二、受精作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受精作用过程的图片或者是视频。

教师活动:讲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受精是卵细胞和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受精作用的图片,讲解并强调受精作用是的细胞核和卯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教师活动: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说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半来自母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半来自母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繁殖时,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教师活动:讲解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和受精保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探究实践: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二、受精作用

概念: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导学式

导学式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读――导思――导议――导练。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这样的主题。这类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义难理解,只有教师利用导学式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人教版《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河北版《细胞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等。

二、自学式

自学式是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学生将知识点以各种题型的形式存储起来,并在全班展示交流。

具体是:收集信息一独立思考一提炼知识一组内交流―处理信息―组间交流一生生质疑一师生质疑―解决问题。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等主题。这些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教材内容,提升知识点,这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例如,人教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河北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的珍惜动物》《我国的珍稀植物》《药品与安全》。

三、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式是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设置多个专题,由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专题。

具体是:依据教材(生物标准)――自选专题(学生)――组内设计――组间表演――评价主题(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一般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等主题。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表演、模仿,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人教版《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河北版《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生物调查课》。

四、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式是由学生收集材料,经小组处理加工整理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具体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处理材料(组内)――表达交流(组间)――提问质疑(组问)――得出结论(师生)。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主题,例如,人教版《空中飞行的动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甩》等。

五、实验探究式

实验探究式是教师先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背景,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问题情境(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学生)――实施方案(学生)――表达交流(组间)――得出结论(师生);

第二种模式:实验情境(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得出结论(学生)――猜测推理(理论推理或质疑)――实验证明(现有实验材料)――表达交流(组间)――生成问题(师生)――全班展示――得出结论(生、师)。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科学探究》主题。例如,人教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的萌发》;河北版《探究蚂蚁的食性》等趣味性生活性比较强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河北版的探究大多数属于第一种操作模式;比较经典的实验,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属于第二种模式。

六、竞赛式

教师和学生事先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应用性强的题库,由小组成员自选题目进行抢答、抢答、必答等。这类题要求教师设计同一类专题的剃度相当,难度相当,教师评价要公正。

具体是:课程标准(熟读课标)――分析教材――确立重点――编写题库(基础性、能力性、应用性)。

自选专题(学生)――表达交流――及时评价――评出优胜(积分制)――颁奖奖励。

由于学生自选专题,组间互动教师能科学的评出优秀组。这样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这种课型的有:复习课。

七、讲述式

讲述启发式:根据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讲述启发式突破难点:疏导学生思维。

具体是:确定重点(难点)―教师讲述(思维过程)―适时启发一得出结论(师生合作)。

符合这类课型的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等主题,例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种模式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讲述,它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完全将自己摆到和学生的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合作者。同时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要求教师以成功者的身份先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丽不是生硬的知识点。

八、问题式

问题式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师、生)一质疑问题(生、师)――生成问题(师、生)一学以致用。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学习;教学设计;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问题或实际事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性和实践性是问题学习的主要特征,他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高中生物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说问题学习正好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一、“问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原理|

人的发展在问题解决中存真,因此在教学中人的发展设计归结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即教学以问题而存在,问题以教学而有效解决。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教学过程实际是问题解决的认识过程。教学设计则指向于问题解决的模式设计。前者是教学中的“诊断”,后者是教学中的“开处方”[3]。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想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能自主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如何思考,当学生解决了一个代表实体的问题时,他们从事的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当然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则是多样的。再获得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多种能力。因此,问题学习是一种知识技能含量大的学习,也是一种思维积极参与的发现式学习。它是一种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信息量大的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问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它不同于“有意义学习”,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问题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具有浓厚的兴趣应是热爱的前提,所以唤起学生的兴趣,诱发智力的积极性应是生物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节环节。主义心理学表明,凡包含了新的要素的学习对象,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产生了应当解决新问题,联想到这些新问题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意识到凭借旧有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新问题时,学生就会认识到新课程对自己有意义,学习兴趣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就会被唤起,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介入教学中将会活化教材中的抽象知识,使知识变得与生活密切相关,此时,学生对知识已达到了渴望的程度,对学习已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以上的一切都依赖于问题的提出,我们再此仅列举出五种问题方法:(1)列举有待解释的生命现象或事实吧学生引入教材。例如:秋天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辣椒为什么吃起来辣?(2)扩展旧有知识,引出递进性新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教材。例如:人所摄入的食物为什么要消化,是否苏所有的营养物都要进行消化而引出物质代谢。(3)提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例如:农作物产量与自身遗传有关,同时也与自身代谢有关怎样才能通过人工方法提高大棚菜的产量呢?(4)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猜想,解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人被砍掉头后,还能不能思考?(5)鼓励学生质疑或引入社会问题满足主体参与的欲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无性生殖后,分析克隆属生殖方式?[2]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强化注意

研究的问题,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进行遐想、设计,进行创造思维的一个契机,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这些聪明才智开发出来进行塑造、培养,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使学生能自主的、勇敢地走上寻求问题的道路,如果那样的话,学生不是学会了知识,而是会学知识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应根据学士世纪讨论的情况加以引导。

3、展示成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路,总结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此时教师应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并且在最后强调所得出的结论,最好分析另一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加以以巩固。

三、在“问题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从而体验到知识体系的发现与扩展。“问题学习”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统一到正确答案上来,应详细分析正误的原因,在解决问题中允许答案的多样性,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敢于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的态度。“问题学习”中如果只是带领学生尽快达到前人研究的某一点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的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四、“问题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收集材料、信息,提出假象或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二至三年的问题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胡继飞,郑晓惠.生物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6.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中学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笔者在中学生物教学教研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生物教学中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生物教学,既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问题来讲,它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但是,要真正地把握这种内在联系,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是不能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的手段来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思维活动。

为此奥苏贝尔和鲁滨孙提出了一种典型的问题解决模式,该问题解决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问题的情景命题。第二个阶段,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第三个阶段,是填补空隙过程。第四个阶段为检验阶段。

三、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来探讨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教学设计。

1.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

在学校学习期间,当学生面临一类新的学科知识学习的问题时,通常是教师或教科书提供一个或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或学习),掌握案例或与案例相似的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很显然,在这类学习中学生是被动的。

但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保证能够获取新知识、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目标,这是因为,获得新知、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需要一种更重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策略。

2.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中学生物教学策略

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个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适宜,常常决定着问题解决是成功还是失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下面笔者探讨的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物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求教师基于生物课程标准,按照生物学一定的科学系统,对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进行认真钻研,熟悉其完整体系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生物学科的整体出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严格而有顺序地精选信息,编制问题、作业等。所编制的问题和作业的跨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其思维能力品质的提高。

3.编制问题、作业的具体做法

在每一节课的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确定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生物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筛选有关知识信息,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层次化,在此基础上编制具体的问题、作业。问题和作业的量和难易程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信心,达到“教”与“学”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生物知识信息从储存状态改变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获得的传输状态,问题、作业的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准确性;(2)启发性;(3)多样性;(4)思想性;(5)针对性;(6)渐进性。

例如,冀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三章“形形的植物”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课的内容,编制成问题、作业,让学生通过复习、观察实物标本、自学课文、相互讨论、比较、归纳等完成:

一、复习前面一课“第三节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二、学习新知识

1.苔藓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葫芦藓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用放大镜观察新鲜的葫芦藓的外部形态,注意看它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用尺子测量葫芦藓的高度。思考葫芦藓植株为什么矮小。

(4)找到植株顶端的小葫芦状结构,判断它有什么作用。

(5)葫芦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苔藓植物,如,地钱、墙藓等,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7)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2.蕨类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肾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观察新鲜的肾蕨的外部形态,注意它的根、茎、叶的形态。

(3)用尺子测量肾蕨的高度。思考肾蕨比葫芦藓高大得多的原因。

(4)在肾蕨叶的背面观察到什么?它们与什么有关?

(5)肾蕨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蕨类植物,如,卷柏、问荆、贯众和凤尾蕨等,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7)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3.比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及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