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一、研究综述

旅游研究中的性别话题不断激发着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国外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研究对象集中于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3大群体,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涉及旅游行为、旅游就业、旅游市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研究方法强调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解释和考察旅游。国内学术界对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认识极其有限, 大致尚只停留在基本的特征感知阶段。基于性别的研究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与旅游业活动对女性社会地位、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察和问卷调查,以描述为主。

二、内容与方法

山东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已有3100多个。已建成旅游特色村907个,本文以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乡村旅游“旅游送智下乡” 培训项目》为主要依托,以培训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旅游中小型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研究,从性别角度上对乡村旅游创业动机进行解析,通过比较不同性别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创业动机,以增加对其创业动机的了解,这可弥补现有文献在上述研究的不足,而且性别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实质指导意义,可通过创业动机不同对男女创业者进行不同的动机诱导,对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壮大乡村旅游新业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乡村旅游创业者经营项目囊括3大产业,范围可包括以下6项:农业观光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度假村、休闲农场以及特色村。

三、数据获取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即业户,主要问题有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本地人,是否从事其他行业,经营时间,年收入,旅游经营的利润来源,商品价格定价影响因素,继续经营意愿,是否参加相关培训和考察,经营场地是否自有还是租赁,选择经营乡村旅游的原因。对业户的经营状况和影响因素做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428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经观察未回收的基本是不认识字的老年人,因此在最后结论与讨论部分给予充分考虑,使得结论更贴近现实。本次培训多是针对村一级的单位,因此下到各个县区后,接触到的多是乡村旅游的个体户,占到培训的75%,只有25%的是员工超过10人的乡村旅游企业。

调查中有36.59%的男性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明显少于女性;学历初中以下仅有4.88%,高中/中专最多为43.9%,专科和本科分别占21.95%和29.27%;年龄多为青壮年20-29岁有43.9%,30-39岁有39.02%,40-49岁有17.07%,50岁以上的没有;多位当地人87.8%自己的房屋89.9%大部分有其他职业58.54%,从旅游经营中获得的收入1-3万的最多为43.9%,从事旅游经营时间较短。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高中中专为主,。实体基本上是家族性质(即由业主本人或与家人、亲戚共同投资经营),规模小,经营时间不长,主要以自有房屋或在自家经营田地上建造房屋作为经营场所,初始投资较大,融资方式单一,业务以住宿、餐饮为主,员工以自家人、亲戚为主,管理水平低下,一般在旅游旺季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淡季从事其他行业或是家中女人独自经营,男人外出打工。培训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事时间都较短,均可视为乡村旅游创业者,而女性在乡村旅游创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访谈也可以看出女性在中小型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以领导者身份出现较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四、旅游创业者性别差异

乡村旅游创业动机问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由培训者自己填写,然后再利用文本提取工具,提取归纳,得到以下答案:增加收入、利用资源、教育消费者、兴趣爱好、解决家庭成员工作、农产品收入波动、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的机遇、税收刺激、政府鼓励。利用spss21.0对不同性别的创业者动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表

由表2可以看出,所有创业动机女性均高于男性,增加收入和税收刺激占了最高两项(女4.00和3.75,男3.76和3.25),政府鼓励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分别为(3.50/1.58)(3.46/2.47)并且成相关性,教育消费者、解决家庭成员工作分别为(3.03/2.68)(2.86/2.33),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机遇、利用资源和个人兴趣爱好按照顺序动机递减,并且都成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个创业动机,女性均高于男性,且政府鼓励、农产品价格波动、看到他人成功、交朋友、旅游市场的机遇、利用资源和兴趣爱好,7个创业动机p值小于0.05,有意义。

五、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创业者动机,尤其是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扶贫背景下,女性创业者明显多于男性,并且呈现出家族化、本地化、快速化的趋势,通过本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存在形式-实质、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产品完整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也随之上涨,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诸多的文化瑰宝,这就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于2011年对旅游行业的调研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炙手可热的顶级产业之一,其吸金量已经超过了石油甚至军火,成为新时期推动各个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就当前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步入市场化奠定好了发展基础,而近期作为大型亲子栏目而出现的《爸爸去哪儿》更是将中国各地的乡村美景及人文景观推上了市场化、品牌化的历史舞台,成为当前旅游行业炙手可热的热门旅游产品之一。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表现

乡村旅游产品的兴起并不是偶然,就江苏省来说到2010年年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已经步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全省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域达到99家,其中苏州占有比例最大为30家,依靠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而斧凿的乡村旅游产品在近些年的旅游风潮中为江苏省带来了不可估计的利润,而南京市的“打造绿都建设人文旅游文化城市”规划立足点更是为各种休闲农村、花木世界、生态园、风光带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创建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仅就南通市近两年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来看,从2010年的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13年的10个国家A级旅游示范区域、4个3A级旅游景区、5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乡村旅游项目等,从此点来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前景非常乐观。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表现

市场是检验产品效益的试金石,随着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选择率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自身的机构也逐步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就当前的层次机构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从包含乡村文化、乡村田园、自然生态等的观光消费过渡到了一乡村民俗风情文化体验、乡村养生保健、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主的提升层次,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包含乡村商务会议、乡村探险、乡村体育综合训练、乡村休闲式度假等为核心价值点的特级旅游服务方向。乡村旅游产品的雏形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而存在的基础猎奇层次的产品开发,如农家乐、渔家观光园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才会出现的基于养生和对文化风情享受而出现的升级产品,如度假村、休闲农庄等,以及对特级旅游产品的开发时出现的主题庄园、乡村商务会所等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的体验旅游到多种资源整合并举的度假探险式专业层次的特色旅游,很明显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逐渐提升的服务需要以及各行各业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层级改革的需求,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晰,随之而来的市场激烈竞争化模式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改革和品牌化发展及未来的多效并举整合营销,也将伴随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地区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接踵而至。

三、解析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向

(一)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的趋向土壤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乡村当前的村野资源为基础,利用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的主体多为城市或者城镇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则成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推广的最好宣传口号,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从体验入手进行回忆型和自然型消费,并享受相应的服务,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服务经济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所带来的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观念都随之进行了改变,相对于旅游购物需求来说,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融入需求更为强烈。因此,相对于当前旅游业中出现的各类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来说,这种自助式生活共融的参与体验则更符合当前旅游行业消费者对心灵疏导和压力释放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就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的架构和相关服务来看,以体验和参与为消费切入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消费者心态的把握和分析虽然已经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普遍需求,也相当于符合了市场需要,但是从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尽管乡村旅游产品以市场化为发展重点,如取原汁原味的农家产品和环境,建立多种帮助旅游者可以在乡村环境中体验乡村生活的项目,如采摘等,但是从总体来看,依然无法摆脱市场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同质化、产品开发落后、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需求无法同步等问题,尽管乡村旅游产品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按照不同的消费者层次,主题分明地构建了不同的消费产品,并按照产品包装和宣传的正常需要进行推广,但其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时所存在的完整性缺失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如垂钓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多有体现,但是其他的捕鱼方式却尚未被普及和推广,此问题的出现极其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发展,更不利于某乡村旅游产品从与其他同类项目的区隔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业发展;培养模式

引言

在我国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中,其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我国现在的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中,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发生了就业困难、无处就业的问题,旅游业的本质是一个服务行业。因此,人才的缺失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旅游+”背景下,应该找准发展方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旅游职业教育的教育水平。

一、我国旅游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旅游+”的发展

在当代的旅游业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旅游+交通”等新形式,其中“旅游+互联网”形式的出现让多个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旅客的流量。而“旅游+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将旅游业于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很多农业发展区景色优美,因此乡村旅游成为了这几年多数人的旅游目标,例如“花卉+婚庆产业=农业”旅游等。因此,“旅游+农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而旅游业发展的多样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笔者却在查询了我国近几年旅游行业的相关数据之后得出,我国旅游行业人员流失达到了5%~10%,其中本科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一至两年之后还坚持在旅游岗位的仅有50%,流失近一半的人才,而专科的也达到了20%的流失率。这一数据深刻地表现出我国旅游行业的人员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在经过五年到六年的工作之后,旅游行业的人员失业率达到95%以上[1]。因此,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关部门或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现代旅游背景和相关从事旅游事业的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根本的忽视,因此对于我国旅游行业的问题得出以下几个浅显的观点,希望能作为解决我国旅游行业问题的参考。

二、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以及相关的完善方案

在现行校企合作中,大多采用双元制。双元制最早出现在德国,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行业协会等组织和企业比较全面的参与模式,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学习理论基础的时候就与企业签约并成为学徒。还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中采取的校企联合的模式会在下文叙述。在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其由于多种原因而无法培养素质更好、专业水平更高的旅游行业人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情况针对性地推行校企合作,形成工作与学习完美结合的人才培养系统。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做好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发掘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优势,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争取双赢的结果[2]。我国虽然近些年来对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却与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根据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的背景,具体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校企共同制定。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的学习之中。企业需要的是大批能够结合生产、服务、管理、建设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性人才,这才是当代旅游行业对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之中,自身能力也是造成旅游行业人员流失的因素,这个问题暂且不提。校企合作,该以哪种方式合作,以哪种态度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平衡点,如何能够创造出双赢的局面?笔者认为,从学校和企业出发,从各个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由两者共同制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旅游行业需要什么人才,可以反映到学校中,这样便能使旅游专业的教学能与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接轨。学校在对学生教授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更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对于如何进行校企共同定制人才培养要求,笔者列出以下几点。第一,业务要求是硬性条件。学生必须对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而正确的掌握,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导游酒店、旅行社方面的社会实践,对于外语知识的掌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选择一门或两门外语,其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对突况有效合理地处理[3]。第二,政治思想要求是必要前提。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必须热爱旅游事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第三,对于能力素质的要求。对酒店客房、餐饮、前厅等地方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如旅行社接待、计调营销等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职业发展、协调等能力,对于景点、景区的管理能力。2.课程体系共同制定。相关院校依据企业的需求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准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参考企业提出的相关指导意见,将调查结果和企业意见加以结合,对于开设的课程等做出一定的调整,通过课程的调整来培养对当前的旅游背景有更强适应性的人才。3.校企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的目标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根本。人才需求是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最终目的,在此模式中,企业对学校要及时提供人才信息,学校要对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提高重视程度,达到真诚合作的目的,最终达到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的需求质量和数量,这样的做法能够减少人才培养的浪费,对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4]。

三、结语

在旅游行业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是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式,中职学校和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实践之中,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是单靠学校或者企业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在校企合作中才能培养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提高旅游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旅游+”大环境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与启示———以启蒙思想TAFE机构为例[J].指教论坛,2014,(19):88-89.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15,(1):154-155.

[3]丁培毅,SteveCraig-Smith,黄松山.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状况及发展战略概述[J].旅游学刊,2013,(2):23-25.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相接,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全村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常住农民256户共786人。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农民以蔬菜种植为生,没有其他的致富门路。据统计,2004年石榴红村主业为农业,旅游收入为零,人均收入仅3700元。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2005年该村确立了以旅游致富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石榴红村已被确立为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示范村,基本上形成了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个不同主题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乡村旅游观光带。

(一)初级阶段: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

从2004至2005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新调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朱虎带领村民拆牛栏、猪圈、土厕所,挖沟渠、修路、开鱼塘、建果林,完成了村容的初步整治。在村容整治的基础上,石榴红村进行了有步骤的景观规划。首先,针对村民先祖多从安徽、江西迁来,确立房屋改造为“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在房屋改造的同时,村委会还邀请景观设计专家对村景进行了规划。经过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前后建设了绿色植物种植区,村内新修了水泥路、彩砖人行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闭路电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实现了户户通,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小广场和共17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医务室、图书室和警务室。至此,一个规整有序的徽派风格村落建成,一套套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向游人开放。

(二)发展阶段:农家乐的兴起

从2005至2007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正式兴起。期初,最先参与房屋改造的4家农户自发经营农家乐,由于游客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村民见状也争先恐后地按统一规划进行了房屋改造,经营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至此,石榴红村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正式兴起并初具规模。

(三)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从2008年后,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进入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该阶段,由于石榴红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经营农家乐的基础上开发了蔬果采摘、菜地认养、休闲垂钓、野趣烧烤等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至此,石榴红村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二、石榴红村农民收益调查分析

在对石榴红村农民收益情况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先对收益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收益,名词,等同于利益、好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在其书中他这样对收益进行定义的: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定义收益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此定义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本文针对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收益解释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与好处,具体包括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针对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笔者选择常住农民256户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旨在客观全面的了解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的收益情况。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此次调研为了覆盖石榴红村所有农户,我们对256户常住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当场回收250份,问卷回收率97.7%。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当地农民的人口特征和收益情况。

第一部分共设3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其中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增设所经营旅游项目的调查。关于对人口特征的调查是为了判断选取的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否一致,关于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惠及程度。

第二部分从被调查者家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设4个问题。精神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及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与开发后年人均收入。

(二)调查分析

1.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农民当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大部分年龄段在45~54岁(占38%)和55岁(23.6%)以上;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户有56户(占22.4%),其中单纯经营农家乐项目的农户有14户(占5.6%)、单纯经营蔬果采摘项目的农户有35户(占14%)、同时经营农家乐和蔬果采摘的农户有7户(占2.8%)(见表2.1、2.2)。根据笔者与石榴红村村委会相关领导的访谈得知,统计结果基本符合石榴红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惠及的农民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2.农民收益情况分析

(1)精神收益情况分析

通过表2.3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民普遍认可在乡村旅游中获得了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同时“增加了居民自豪感”(90.4%)、“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84.4%)。

(2)经济收益情况分析

①通过表2.4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100%)和农业生产经营(97.2%),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的农户不足四分之一(56户占22.4%)。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石榴红村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以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56户占22.4%)以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

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村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如图2.1所示,开发前有24.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小于2000元,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少部分农户(占11.2%)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没有农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乡村旅游开发后,石榴红村所有农户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6.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17.2%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四分之一的农户(占25.6%)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开发给石榴红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后获得了明显的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②在经济收益方面,石榴红村农户年人均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前,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乡村旅游开发后,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③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衡。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占22.4%),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三、优化石榴红村农民收益的措施

(一)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

要改变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把蛋糕做大。旅游规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吸引力,景点多、吸引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规模自然扩大。因此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需要引进投资建设吸引力大、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建设乡村茶园,培育优良茶树品种、传播茶文化艺术、举办茶艺比赛等,或开发培育花卉产业,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使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更多农民。

(二)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

针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丰富并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具体而言,政府要开拓思路,激励农民发现其自身经营特色,使农民之间形成错位经营、互补经营。比如部分农户可以经营乡村茶庄,吸引游客来此采茶、品茶、学茶艺等,或者有些农民擅长民间艺术如折花、剪纸等也可将此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从而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同时也使其收益来源多样化。

(三)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目前在石榴红村中,通过从事旅游经营获得较多乡村旅游收益的农户主要有三类:一是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农户(主要是位于文化休闲小广场附件的农户),二是靠自身营销争取到较多客源的农户,三是与村干部关系好或者有亲戚关系的农户。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其他农户无法或较少获取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扩大乡村旅游规模,使未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民加入到旅游行业中来,从而获得旅游收益;另一方面,建立资助基金帮扶获得旅游收益较少的农民,针对部分农民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失去土地进行补偿等,从而使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乡村旅游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平大武夷旅游业;现状与趋势;从业人员分析;人才培养对策

1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1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南平市辖区十个县(市、区),又称大武夷,是世界茶都、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闽越文化、朱子文化、大圣文化、茶道文化发源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之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卓越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加快培育千亿旅游产业为目标,吸引社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已成为全南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50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2.46亿元,分别比增18.9% 、20.9%。南平市大武夷旅游业有关部门围绕旅游产业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1 为高铁时代到来做好准备

为迎接2015年7月高铁通车,围绕让游客“进得来、行得畅、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提升旅游的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总体工作要求,着力推进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保障体系建设。

1.1.2 培育“千亿旅游产业”

2014年全市共有在建重点旅游项目25个,迎高铁旅游项目93个,同时积极组织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新增四星级饭店和精品酒店5家,新增休闲集镇4个,特色旅游村6个等。

1.1.3 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为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刺激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开展了“清新福建行・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共接待游客289.77万人次。

1.1.4 着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全市积极有序地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武夷山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同时,邵武市、闽北大饭店、华阳山景区、南平中国旅行社被列为首批省级标准化试点单位,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加大,对武夷山竹筏“黄牛倒票”、“阴阳菜单”和“野导拉客”等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1.2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南平大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培育千亿旅游产业为目标,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武夷”意识,努力实现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0%以上,以后逐年增长20%左右。

1.2.1 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在项目引领下策划生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吸引力,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田园乡村和养生度假旅游综合体项目;要全力组织实施《培育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武夷山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邵武和平古镇、邵武天成奇峡、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大武夷智慧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和产品设计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武夷旅游产品体系。

1.2.2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

要持续开展“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着力推广大武夷“茶文化”体验之旅、清新“洗肺”之旅和乡村休闲之旅等系列旅游套餐,促进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型转变;持续利用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加大旅游营销推广力度,高频率举办旅游节庆与体育赛事活动及多品种印制旅游宣传资料等,让游客充分体验南平大武夷旅游的魅力。

1.2.3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

要加快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以各高铁站为节点,辐射各景区(点)的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努力为游客提供便捷、准确、实惠的智慧旅游服务;要完善诚信消费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旅游区餐饮、购物、娱乐场所“阴阳价单”等问题,打消游客消费怕宰的顾虑,解决游客“怕消费”的问题。

1.2.4 强化旅游行业秩序监管

要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有力地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分析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尤其是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营销、酒店管理等,现有从业人员难以满足旅游养生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南平大武夷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总数2.98万,今后每年将以10%以上递增,从南平大武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人才需求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2.1 层次不合理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中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南平大武夷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5.17%,高中、中专占35%左右,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到0.3%,中级职称仅占20%左右,现有这些层次远远不能满足南平大武夷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 专业结构不全理

从现有从业人员看,在这些大中专毕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他们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抽样调查显示,与旅游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没有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或培训,这就极大地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数量不协调

从需求量上看,在旅游从业人员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和职能管理人才如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业务总监及部门经理等虽市场需求量虽但紧缺,熟悉和了解旅游企业一线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如外联、导游和酒店一线员工等市场需求量大,特别是具有掌握地方特色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缺。从业人员的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南平大武夷旅游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实施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中,需要大批的旅游专业人才,政府要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是:

3.1.1 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对南平市现有旅游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旅游院校、旅游协会和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以赛带训和以会带训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1.2 创造机会,培养人才

充分利用企业争创星级酒店、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及各类比赛、外出参展、专家讲座论坛等机会,选派人员参加,通过实际操作学习锻炼,提高导游员、经理等人员的综合素质。

3.1.3 招商引资,引进人才

通过精心策划的旅游项目,热情服务业主,使一批旅游大项目招商成功,使一批国内国际一流的旅游团队进驻我市,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提升奠定基础。

3.1.4 保障服务,留住人才

各级旅游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创业环境,用真心真情感动从业人员,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空间,通过高薪聘请高管留住人才等。

3.2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酒店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酒店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运用“派出去”的方式,分期安排专业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锻炼,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教师的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设施设备应用技能等,选送鼓励教师到高校进修和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于教学工作。

3.2.2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要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融入相关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技术比赛内容,在保持基本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淘汰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引人急需的相关专业课程,同时 编撰具有南平大武夷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职业培训教材,使课程建设具有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引领南平大武夷旅游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3.2.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训双基地,向深层次校企合作推进,搭建与南平大武夷旅游行业全方位、多领域 、深层次结合的校外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抓好学生实习,注重动手能力、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缩短学生上岗的适应期。

3.2.4 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除通过院校培养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外,还要积极开展函授、自考及非全日制中专班等成人教育,使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学历得到提升,对从事一线工作的员工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乡村旅游项目所在地县、镇、村干部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

3.3 充分发挥旅游职教集团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我市旅游职教集团于2010年成立,有近40家企业、行业协会及学校组成,集团成员间就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教师进修和科研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管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和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认证工作。旅游企业和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双方互惠互利。如我校实施的校、企“双主体”模式:一是,把旅游行业活动引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提升技能,老师在和协会沟通交流活动中业务得到提升;二是,把企业实体引进校园,企业投入相应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人员资源等,引企业进校园,实现了从“仿真”到“真实”的飞跃,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构建了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平台,充分发挥旅游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3.4 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多种形式培训人才

行业协会在学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中,在学校和企业合作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行业协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对全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人才需求情况最为熟悉,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很好地扮演专家、管理者以及媒介的角色。南平市武夷旅游协会在打造千亿旅游产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率先在全省首次从全市2000余名导游员中筛选出200名优秀导游员进行集中培训,将课堂移出教室,把学员带到现场,途中由车导讲解,介绍各地的基本情况、旅游资源、人文历史,在景区由老师进行现场实景导游教学讲解,增强了学员们的现场感,丰富了讲解的实战经验,同时又为学员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协会还通过在星级酒店对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开展餐饮、客房培训,组织会员外出参观考察,在活动中开展培训,通过各种会议以会代训、以赛代训等,对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颂书.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5(1).

[2]扎西达吉.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