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第1篇

哲学发展不兴旺,为什么会造成具体学的向前发展呢?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说起。哲学不同于一般的那些局限于某种特定对象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理论化的、系统化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我们对世界、对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认识都是通过一种概念的形式,通过这种概念来不断的改造世界、改善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哲学是一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特殊学科。哲学同神学一般,对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完全肯定的事物也有着较深的思考。但同时哲学又能像科学一样告诉人们许多的真理而非权威。也就是说,哲学不仅涉及那些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也能对神学家们的一些问题给予不同的解说。

同具体科学相结合随后又区分开来是哲学发展史的一段发展过程。在不断追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情况下,对一些事物通过抽象的思维进行理论概括,就这样早期的哲学便形成了。起初,哲学与其它的许多科学知识是混合在一起的,被人们看作是知识的一种总汇。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开始了自己独立探索的道路,并且从哲学中分化开来,开创出自己独立的学科。

哲学是一种抽象、概括的学科,建立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哲学通过具体科学所提供的一些知识、资料和经验中不断地总结和概括,最后得出哲学的论述。同时,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哲学的指导下完成的。细究科学史的发展可以得知,科学家的任何研究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起初是受“日心说”的影响的,但是后来由于其世界观发生混乱,使其慢慢转向神学研究;而休谟的时空观则启发了爱因斯坦,最后发明了相对论。可见,具体科学的发展中,哲学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把中国的科学与西方的科学进行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哲学在具体科学中的重要性。西方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长期以来对哲学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在泰勒斯“去追求那唯一智慧、唯一美好的东西”的倡导下,西方涌现出了一大批哲学的探索者,如柏拉图、休谟、康德、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等。他们在对哲学进行研究实践的同时还把哲学的思想发扬传播出去,具体科学也在哲学的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可是在中国,对于哲学发展曾有“中国无哲学”的戏言,尽管这句话有些夸大,但也能从中看出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从古至今,在中国很少出现过世界级的哲学“大家”,另外,中国哲学史上许多的哲学思想,都是零乱的,不完整的,没有自成的体系。对问题没有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没有分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但也正因为主客不分,造成了人们在逻辑思维上的欠缺。因为只有分清主客体的关系才能谈逻辑学,再加上我们对逻辑学鼻祖惠施、公孙龙的学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于是对主、客关系的认识也不深。可是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哲学是造成中西科学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哲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哲学能够使人们对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没有了哲学教育的发展,那么哲学的发展也无从谈起,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方面的财富也将有所欠缺。因此,只有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哲学教育的发展,才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

要发展哲学教育,首先要改变那些陈旧的思想和看法。认识到哲学与一般社会科学的不同。虽然哲学不能像应用性的自然科学那样马上帮助人们解决所面临的困境,哲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它行业和学科门类所得出的经验和理论上。但是哲学会从最为根本的角度关注一些较为实际和现实的问题。可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人崇尚于那些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且获得经济利益的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哲学却仅仅是一门指导性的学科,不能创造出直接的收益。但是,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导,那么其它具体科学将很难有什么发展,细究人类的发展历史便可知晓这一点。因此,在探索和研究哲学时,我们要丢掉那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把眼光放长远。

其次,哲学教育要落到实处。我们不能把哲学教育挂在嘴边,却不落到实处,而是要通过政府和个人的不断努力,给予哲学教育足够的重视。就政府而言,应该加大哲学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西方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得益于那些哲学家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去思考和探索真理。比如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属于奴隶主阶层,如此他便不会在衣食住行上花费任何的精力,可以专注于哲学研究工作。因此,如果政府部门对哲学教育和研究上的投入不能加大,那么哲学研究必将困难重重。

再次,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论争。一个学术的发展,除了有赖于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外,学术上的论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政府集权控制,那么教师或科研人员在学术上本应具有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就会受到制约,使学术的发展有所局限。因此,我们应鼓励哲学工作者,要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要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哲学思想,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近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哲学

一、近现代西方哲学概述

(一)近代西方哲学概述

近代西方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由思想的逐渐形成和神学的没落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5至17世纪初,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中心,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

第二阶段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获得了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然科学着重分门别类的研究,哲学的兴趣则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以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18世纪至19世纪。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派别。德国古典唯心派别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在思维第一性的基础上,力求使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概述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

1.现代西方哲学较近代西哲而言,更为关注语言问题、符号意义和交往问题。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承认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任何其他哲学学科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阐明才能够研究、澄清或解决任何哲学问题。

2.现代西方哲学不再像传统哲学家一般崇拜绝对权威或者绝对真道理、规则。在哲学界占有统治地位的不再是一头独大;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追求,或科学或形而上学,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可以相互对立,甚至彼此不同。

(三)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1.从排斥、批判形而上学到“回归”形而上学

近现代西哲的区别重要标志之一为对形而上学的态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绝大多数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甚至是排斥。这种排斥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转换思维方式,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有着积极地作用。但也要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在破旧后并没有立新,在他们简单的批判形而上学后,他们的理论相续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境,他们的理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现代西哲流派提出回归形而上学。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自康德之后,人类便步入了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必须放弃对整体、大全和作为“这个世界”意义来源的超验本体的寻求①。

2.从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

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有一部分实现由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哲学家都将现实生活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强调“在世的在”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其用意之一就是为了使哲学转向现实生活。

3.理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家们重新思考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例如作为生活和行为方法或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对意义的澄明和解释,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超越及人的理想和终极关怀的探究,作为超形而上学的人文研究的文化学或“后哲学文化”,作为对智慧的训练,等等②。

4.关注领域的转变

譬如从反形而上学、反基础主义、反主体主义、转向对向语言的关注,对境域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极其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和开辟哲学领域的新天地。哲学的这些转变,使得哲学与其他新兴学科之间有了一定得交叉和渗透。这些交叉边缘更是建立了一定的边缘学科,例如科学哲学,环境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等。

二、马克思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一)马克思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1.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超越了以抽象理性为基础的近代西方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探讨的依旧是抽象本体论,更为关注的是虚无的宇宙或者一些无法求证的抽象概念,并试图寻求世界的本原。这些在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势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反对宗教神本位的时候,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运用理性工具去发现普遍、自明的理性概念和原则,并加之以宣传,使之成为打破神本位的有力武器。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这种抽象的理性就表现为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③。

哲学的基础是实践。哲学提出意识之所以源于物质,此过程离不开主体的社会历史活动,离不开实践。马克思关注的不是脱离人的实际活动、社会物质条件的抽象理性,而是实践过程中、物质生活得社会。哲学有了崭新的实践观,才有其自然观等其他各种观点。

2.实现哲学主题的转换

近代哲学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使其具有的思辨形而上学和二元对立等缺陷,同时近代西方哲学主张现实的人与其实践相脱离的抽象的自然界和抽象的绝对化的精神世界。哲学革命性地实现哲学主题的转换,关注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并注重于改造世界。“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④”。哲学从创立到成熟,,是一个不断的批判传统西方哲学思辨形而上学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哲学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超越

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哲学将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旧哲学将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所以未能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第二,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的统一;旧哲学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分离,同时其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则是唯心的。第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4.哲学在哲学立场的超越

马克思叫传统哲学而言更强调抽象思维,主张人们通过感性的实践去理解一切事物。实践思维方式使哲学从根本上摆脱了近代哲学的桎梏,宣告了新哲学的诞生。

(二)马克思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异同

马克思源于近代西方哲学,其思维方式、社会背景均来自西方社会,如何把握哲学与现代哲学关系,对于中西学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所以,在此笔者将二者做一定的比较:

1.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力图超越以主客心物等二分为出发点,以建立关于世界的本源、本质的理论体系为目标,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理论特征的近代哲学,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马哲学不仅比现代西方哲学更加彻底全面地超越了近代哲学的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等倾向,而且为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现实的道路。这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不是简单地扬弃一切旧哲学,而是力图彻底打破它们由以出发的前提。他所关注的不是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他由此把实践观点当作其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主张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的实践的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地实现了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2.现代西方哲学建立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没有完全脱离。譬如在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批判近代西哲的形而上学理论,但同时又发现自己的理论脱离了形而上学无法得到论据,所以又以新的形态去构造同样具有片面性的某种形而上学。它们揭示了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种种弊病,特别是使人对象化和物化(异化)的弊病,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却由此走向了无视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较之哲学而言,哲学提出的实践观点,使其跳出了传统的哲学方式。

3.哲学从根本上摆脱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阶级基础,更为符合现代社会的前进方向,其以无产阶级为其理论的阶级基础,从而摆脱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阶级偏见。较之现代西哲而言,马哲更有革命性,其根本目的即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政权,即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根本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世界人民。同时,马哲是一个开放的、在实践中前进并丰富的哲学体系。现代西方哲学的阶级基础还是资本主义,其思维的局限性和偏见始终如一的存在,他们的哲学始终是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的统治,然而资本主义的总总危机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制度的缺陷。哲学从根本上而言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哲学,是惟一能克服各种类型的西方近现代哲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的这种或那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哲学⑤。

4.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当作其哲学的基本观点,克服了西方哲学家在转向生活和实践道路上的唯心主义倾向。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脱离唯心。实际上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所要求的是超越以追究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源为目标、以心物相互独立和主客完全分离为理论前提的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从而除了反对唯物主义以外,也明确要求反对唯心主义。他们之反对唯物主义,并不是为了宣扬唯心主义,而是使哲学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唯物唯心之争,而转向具有自主个性的人及其所牵涉的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笼统地否定外部世界(自然界)自在地存在,而只是认为这个世界如果不与人发生牵涉,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所及的对象(客观)世界。

注释:

①闵仕君."形而上学"新解.青海社会科学.2004(5).

②刘放桐.对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历史与理论分析.学海.2000(05).

③赖海燕,徐春林.略论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求实.2002(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9(120).

⑤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2]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3]侯惠勤.与当代人文精神.红旗文稿.2006(7).

[4]刘放桐.对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历史与理论分析(学海).2000(05).

[5]闵仕君."形而上学"新解.青海社会科学.2004(5).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近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哲学

一、近现代西方哲学概述

(一)近代西方哲学概述

近代西方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由思想的逐渐形成和神学的没落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5至17世纪初,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中心,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

第二阶段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获得了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然科学着重分门别类的研究,哲学的兴趣则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以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18世纪至19世纪。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派别。德国古典唯心派别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在思维第一性的基础上,力求使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概述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西方哲学的特点:

1.现代西方哲学较近代西哲而言,更为关注语言问题、符号意义和交往问题。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承认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任何其他哲学学科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阐明才能够研究、澄清或解决任何哲学问题。

2.现代西方哲学不再像传统哲学家一般崇拜绝对权威或者绝对真道理、规则。在哲学界占有统治地位的不再是一头独大;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追求,或科学或形而上学,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可以相互对立,甚至彼此不同。

(三)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1.从排斥、批判形而上学到“回归”形而上学

近现代西哲的区别重要标志之一为对形而上学的态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绝大多数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甚至是排斥。这种排斥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转换思维方式,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有着积极地作用。但也要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在破旧后并没有立新,在他们简单的批判形而上学后,他们的理论相续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境,他们的理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现代西哲流派提出回归形而上学。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自康德之后,人类便步入了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必须放弃对整体、大全和作为“这个世界”意义来源的超验本体的寻求①。

2.从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

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有一部分实现由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哲学家都将现实生活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强调“在世的在”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其用意之一就是为了使哲学转向现实生活。

3.理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家们重新思考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例如作为生活和行为方法或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对意义的澄明和解释,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超越及人的理想和终极关怀的探究,作为超形而上学的人文研究的文化学或“后哲学文化”,作为对智慧的训练,等等②。

4.关注领域的转变

譬如从反形而上学、反基础主义、反主体主义、转向对向语言的关注,对境域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极其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和开辟哲学领域的新天地。哲学的这些转变,使得哲学与其他新兴学科之间有了一定得交叉和渗透。这些交叉边缘更是建立了一定的边缘学科,例如科学哲学,环境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等。

二、马克思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一)马克思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1.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超越了以抽象理性为基础的近代西方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探讨的依旧是抽象本体论,更为关注的是虚无的宇宙或者一些无法求证的抽象概念,并试图寻求世界的本原。这些在文艺复兴打破宗教势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反对宗教神本位的时候,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运用理性工具去发现普遍、自明的理性概念和原则,并加之以宣传,使之成为打破神本位的有力武器。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这种抽象的理性就表现为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形而上学的“实体”③。

哲学的基础是实践。哲学提出意识之所以源于物质,此过程离不开主体的社会历史活动,离不开实践。马克思关注的不是脱离人的实际活动、社会物质条件的抽象理性,而是实践过程中、物质生活得社会。哲学有了崭新的实践观,才有其自然观等其他各种观点。

2.实现哲学主题的转换

近代哲学由于其历史局限性使其具有的思辨形而上学和二元对立等缺陷,同时近代西方哲学主张现实的人与其实践相脱离的抽象的自然界和抽象的绝对化的精神世界。哲学革命性地实现哲学主题的转换,关注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并注重于改造世界。“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④”。哲学从创立到成熟,,是一个不断的批判传统西方哲学思辨形而上学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哲学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超越

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哲学将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旧哲学将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所以未能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第二,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的统一;旧哲学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分离,同时其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则是唯心的。第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4.哲学在哲学立场的超越

马克思叫传统哲学而言更强调抽象思维,主张人们通过感性的实践去理解一切事物。实践思维方式使哲学从根本上摆脱了近代哲学的桎梏,宣告了新哲学的诞生。

(二)马克思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异同

马克思源于近代西方哲学,其思维方式、社会背景均来自西方社会,如何把握哲学与现代哲学关系,对于中西学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所以,在此笔者将二者做一定的比较:

1.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力图超越以主客心物等二分为出发点,以建立关于世界的本源、本质的理论体系为目标,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理论特征的近代哲学,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马哲学不仅比现代西方哲学更加彻底全面地超越了近代哲学的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等倾向,而且为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现实的道路。这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不是简单地扬弃一切旧哲学,而是力图彻底打破它们由以出发的前提。他所关注的不是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他由此把实践观点当作其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主张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的实践的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地实现了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2.现代西方哲学建立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没有完全脱离。譬如在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批判近代西哲的形而上学理论,但同时又发现自己的理论脱离了形而上学无法得到论据,所以又以新的形态去构造同样具有片面性的某种形而上学。它们揭示了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种种弊病,特别是使人对象化和物化(异化)的弊病,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却由此走向了无视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较之哲学而言,哲学提出的实践观点,使其跳出了传统的哲学方式。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第4篇

一、生态哲学概述 

(一)生态哲学的产生 

生态哲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人口与工业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用传统的生态学方法解决生态问题也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用哲学的观点思考这一问题,生态学与哲学的结合产生了生态哲学。 

(二)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哲学是哲学的一种,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因此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简单来说生态哲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生态本身的内容,二是人们对生态的认识;三是人与生态关系的价值;四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二、中西方生态哲学的观点分析 

虽然生态哲学的产生是近代的事,但是生态观却可以向更早期的历史追溯,古代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形成的哲学观点可以算是生态哲学的最早期起源。以下笔者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态观和西方生态哲学的发展来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中国传统的生态观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中,我国古代哲学家就已经有过明确的表述,例如“天人合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易经》中就提到人要以自然为法,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进行人类活动,在此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围绕着“天人合一”观点产生了众多思想流派,虽然表述的观点不一而足,但是落脚点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核心上,以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生态哲学观点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的。 

(二)西方生态哲学的主要观点 

对西方生态哲学观点的追溯并不像我国一样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西方生态哲学观点的产生就是近代以来,在出现了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后才引起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观点在生态观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这两种生态观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这两种生态哲学观点各有优点和不足,在此我们不做一一赘述。 

(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思想在中西方的哲学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哲学思想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过生态哲学思想,但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中实际上就包含了生态哲学观点。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两点:一是在人与自然拉关系的表述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二是提供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方法,例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与自然相处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等。 

三、生态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生态哲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而产生的,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解决生态问题刻不容缓,与此同时,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古代的生态观对我们固然有着思想上的指导作用,但是生态哲学观点更具系统性,以下笔者主要对生态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进行分析。 

(一)确立了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和谐之间的关系的原则 

首先,按照生态哲学的要求我们在发展建设中尊重自然规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广泛的开展着各种工程建设,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进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对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认识、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其次,生态哲学对我们认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发展的认识陷入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模式中,我们也在这一模式下取得了经济迅猛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继承古代生态观的基础上,以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又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和谐作为重要主题,可见我们在生态问题上的重视和决心。科学发展观中不单强调生态的和谐,从总体上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方向:首先,强化对全社会的生态教育,逐步引导和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其次,在经济建设中要关注生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長方式,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和谐发展;再次,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中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尽量的减少污染排放,缓解给生态带来的巨大压力;最后,改变人们是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绿色,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做出贡献。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上,科学发展观中明确的提出要生态和谐,在生态和谐的建设中找到科学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对我们的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历史追溯来分析了生态哲学的发展和主要内容,从生态哲学观点中引出了对我们当代中国的意义,生态哲学不但具有理论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该问题的剖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彭立学.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维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1):11-1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传统哲学视是解释世界的哲学

何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所谓解释世界的哲学是指那些把世界本体和人的认识作为最高的研究对象,并以追求真实的、本真的世界,获得真理、甚至是绝对真理为目的的哲学。这些哲学以它们所提出的关于世界本体的理论,给我们的世界以合理性的解释,或者以它们对人类认识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正确地解释世界提供认识论的保证。所以,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都属于解释世界的哲学范畴。解释世界的哲学其核心概念是实体或本体、认知、真理和理性;在解释世界的哲学的角度来看,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人只是世界的旁观者、观察者、思考者和解释者,这样的人已经被抽象为一个和存在相对的思维,而思维智能对存在进行认知、思考和解释。

解释世界的这任务应该由哲学和具体科学来共同承担,具体科学对经验世界进行解释。哲学从世界总体联系的视域来解释世界。并未具体科学正确解释世界提供前提性反思和批判。在具体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古代,哲学以知识总汇的形态包括了具体科学,并独自承担了解释世界的任务。传统本体论哲学在近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具体科学的发展对于解释世界的作用越大了,代科学的发展把对人的认识问题显现出来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就成为近代科学的重要问题,认识论就上升成为近代的哲学主题。认识论哲学虽然不直接解释世界,但它为各门科学能否正确地解释世界提供哲学前提。

二、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改变世界的任务应当由哲学和实践活动来一起承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哲学只有注意人的存在方式,提出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并以此来反思和批判现实,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儿哲学只有发展到19世纪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的生存方式上来,从而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19世纪,哲学发生了时代性的转折。因为,首先是由于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人类创造的财富比以往历史的总和还要多,因此,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也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突出,然后是“在这其间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已经发生,“新的历史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唯物史观;最后是“由于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说明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画面”。因此,对世界的解释就“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再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正是在这个世纪,解释世界的哲学开始转向改变世界的哲学。

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