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以及民生生产、乡村生活以及环境作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同时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对象,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以及观光娱乐等需求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以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时间较之欧美国家较晚,但是整体的发展速度较快。2006年,我国的国家旅游局将全国的旅游主题定位“中国乡村游”。
乡村旅游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发展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单一化发展以及旅游本土特色不突出、经营落后等问题,导致了乡村旅游管理落后、文物破坏严重以及旅游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主要的是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忽略。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人才从业人数多,文化素质低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以及高水平的旅游行政人员和经理人、旅游经营者以及服务者,其中旅游行政人员数量不多、乡村旅游经理人严重不足以及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虽然在数量上有发展优势,但是整体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发展水平低下。
由于乡村旅游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在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
(1)观念落后
乡村旅游工作者中很多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同时也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旅游认识不足。城市近郊虽然已经开始享受旅游开发的成功,但是乡村现今还没有实现旅游开发,以湖南永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永州虽然是一个千年古城,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对外开放的旅游业仍然是空白区域。
(2)经营管理能力低下
由于乡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导致乡村村民对于旅游缺乏概念认识,只是单纯的认为农村的空房子能够用于接待旅游者,对于旅游景点的规划问题以及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开发等问题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导致乡村旅游出现经营水平低下、收入水平不足以及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
(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严重不足
从我国乡村发展至今,各地开始逐渐的增加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发展速度较慢,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主要来源于农村本身的劳动力,专业的旅游人员严重缺乏,并且,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多的人开始投入到乡村旅游事业中来,很多的非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同时,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严重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进行重点关注,同时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投入发展,导致乡村旅游一直处于专业化欠缺的发展背景下。
(三)院校培训的旅游专业人才多,到农村进行就业的数量少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旅游学院的专业旅游学生的数量足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虽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工作地点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问题,导致大部分的旅游专业学生或者工作人员并不会主动的选择进入乡村旅游业,很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宁愿进行改行发展,也不愿意去从事乡村旅游事业,这就导致旅游装爷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引导,并且政府部门还要为乡村旅游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积极的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基础设施,并且进行积极的对外宣传。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培养问题,并且将规划问题放在旅游规划中,对乡村旅游报务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为乡村旅游人员指导相应的行业标准,保证乡村旅游人员能够做到专业性发展。
第二是,政府部门要从乡村村民观念和农民的旅游知识技能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政府部门通过积极的资金投入,逐渐的对乡村旅游进行旅游开发观念的灌输,并且对农民进行乡村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二)院校参与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缺乏的情况,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引进学院培训的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将原先乡村旅游者送往学院进行再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乡村旅游培养更多的人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也一直是当今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国外生态文明的思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至90年代后,尤其是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召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各国重视。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与社会主义等在内的六大生态文明观。我国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可持续发展思想就不断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到十时,明确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对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而相比于生态空间、生态面积、生态包袱和环境账户,生态效率不论是在其内涵还是在其实用性上,它都是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一、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一)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内涵
生态文明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美丽中国,这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提升产业核心部门与关联部门的生态效率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这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选择乡村旅游产业来评价其生态效率,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化发展水平做出科学测度。
(二)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指标集构成。从国内外已有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研究中,生态效率评价一般从资源、环境两大维度进行。本文在解析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诉求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维度及其表现形式建立出多层次的评价结构体系,旨在更为全面的评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效率。该评价指标体系由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两部分组成。投入要素的指标借鉴邱寿丰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设计的结果并结合旅游产业的特征,将能源、水和土地投入纳入自然要素层,将资本投入纳入经济要素层,将劳动力和产业政策纳入社会要素层。产出要素除了借鉴生态效率指标中的自然作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池和经济产出外,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将环境改善、产业效益、产业设施、产业管理、产业服务和产业氛围考虑进去。
进一步分解要素层后选取了34 个评价指标,并由此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所构成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用符号S表示;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分别用A、B来表示,投入与产出要素不同的三个维度分别用A11、A12、A13和B11、B12、B13表示;第三层为要素层,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化;第四层为指标层,具体见表2。
二、评价方法
(一)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并引入了1- 9 比率标度的方法,即判断矩阵中的值根据重要程度按1- 9 进行赋值,通过两两逐对比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完成参数模型(表1)。本文选择旅游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授和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具体工作者等18人共同组建专家小组,对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三个层面的同一层指标相互的重要性程度做出n(n- 1)/2次判断,构建出重要性判断矩阵,再利用yaahp v0.5.0 软件一致性检验模块计算得出上述重要性判断矩阵构造的不一致性最大值0.0067,最小值0.00015,均小于0.01,模型构架合理,利用数据导出各指标权重(表2)。
(二)综合评价
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对其全貌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1)
借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的生态效率计算公式:
而本文中基于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考虑了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维度,因而其计算公式变形为:
其中SA代表投入要素综合评价得分;SB代表产出要素综合评价得分。指标体系建立后,依据此评价体系制定打分细则,按每项最高分100分计算,由公式(1)计算得出SA与SB的得分,其中SA得分通过对9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得来,SB通过对2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得来。最后再由公式(3)计算出旅游产业的生态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 乡村旅游格局 影响因子GIS 分析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从2006年开始,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省、市树立了一披乡村旅游示范点或龙头,如河北省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11个地市扶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一种重要组成成分,也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出游方式。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但从我国目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认识水平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合理的总体规划,以便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建的优化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
一、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
一般来讲,资源特色是规划区域旅游格局应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格局是否能够形成,格局形成到什么阶段,区域格局内乡村旅游点发展分析、统计等,需要考虑多种要素,占有多种数据,并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才能得到直观、科学的结果。
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属性,如客源市场的单一性、集体经济的薄弱性、环境治理的艰巨性、从业人员意识的滞后性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旅游格局分析必须依据的数据因素。表中以河北省部分乡村旅游试点为例,分别列出了影响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因子及试点旅游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表现为区域内各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完备,资源互补,市场共营。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成熟程度、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各级影响因子(如图)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讲,旅游资源特色是一般景区、也是乡村旅游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市场条件决定区域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是区域乡村旅游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保障;其他条件会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方案
影响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要素综合而复杂,对其分析需要占有大量基础数据,并且要充分考虑要素的时代特征和基础数据的变化更新,这就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而能得出全面、正确、直观的结果,以便对区域乡村旅游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GIS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得信息技术。GIS的数据图形化显示功能、专题电子地图功能、拓扑关系和图层叠加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对于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阶段性分析,具有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利用GIS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特点,可以把乡村旅游格局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图形化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得到形象直观的分析结果。下面我们介绍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设计方案。
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现分析统计和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可依靠GIS软件平台提供的数据库技术(如ArcGIS、MapInfo、SuperMap平台等),同时结合Oracle、SQL Serve等大型网络数据构建。
(1)影响因子数据库。根据图构建的乡村旅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影响因子数据库,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库结构应适时做出调整。
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特色资源和一般资源两部分,其色资源数据库是分析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依据,一般旅游资源数据库作为乡村旅游格局后期完善和调整的参考依据。各种旅游资源不仅要进行点、线、面类型划分,还要对其相关属性信息做出具体描述,描述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视频。
市场条件数据库。在市场条件数据库中,区位、交通、客源消费水平都需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存储各子要素的空间坐标信息,属性数据库存储子要素关键性描述。
乡村基础条件数据库。基础条件数据库中,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发展旅游意识是以乡村行政范围为单位的描述信息,可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接待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需要建立空间和属性两种数据库。
条件数据库。条件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
(2)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由于图形是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及各种分析统计结果展示的主要载体,所以,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是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应包括各级行政区、交通干线、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划分、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等图形信息。
(3)乡村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本数据库的建立针对区域内已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具体内容应包括景区内景点分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游客接待情况、经济收入状况、管理措施等。本数据库的不仅是分析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阶段的重要的数据源,而且为区域内部其它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功能设计
(1)数据录入和编辑。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录入和编辑。由于乡村旅游格局分析需要的数据量大,一些数据(如旅游收入、旅游产品更新、接待设施改善等)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录入和编辑功能应设计拥有适当权限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增加工作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2)专题图形展示及叠加。分析统计结果不仅需要总体展示,也需要单项显示,即专题图形功能。根据影响因子分析,一般应设计特色资源专题、市场等级专题、乡村基础条件专题等展示功能,也可设计更详细的影响因子专题图形,如特色文化资源专题、区位等级专题、服务设施专题等。各专题图层应具有叠加分析功能。
(3)格局形成模拟。根据乡村旅游格局基础信息数据,以年为单位动态展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过程、各影响因子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区域格局形成动态可以色彩变化、面积变化、曲线变化等多种形式展示。
(4)空间查询、分析、统计。空间查询、分析、统计是核心功能,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决策服务。以地图为载体,设计乡村旅游点资源状况、旅游接待情况、设施建设情况、旅游产品开发状况等查询、统计功能,设计区域旅游格局形成阶段分析功能等。
3.模型和方法设计
模型和方法是一切功能实现的理论支持。依靠GIS软件自带的地图投影、拓扑分析、图层叠加、专题地图、属性查询等功能和方法,可解决乡村旅游格局分析的绝大多数问题,动态模拟展示等功能可以通过程序语言代码设计市场等级划分、影响因子权重分析等,可以通过引用或数学方法构建。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虽然是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发展模式,其发展还需要有宏观的调空和指导,以便形成区域旅游格局合理、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构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利用先进、成熟的GI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是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能实现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全面管理、实时监控,从而服务于区域整体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肖根如 帅 菲: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7/01
[2]张立明 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2006/06
[3]高卫国:关于旅游空间格局与旅游区位的思考.思想战线,2001/03
[4]地理信息系统_GIS_组成原理其发展的趋势
[5]吴 焱 惠 军 赵 直 荆耀栋:强化空间格局突出资源特色_以石羊古镇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6]吕 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6/04
[7]杨新军 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了解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采用合适的发展策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形象,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
旅游地的形象,不仅会给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和满意程度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旅游地的形象问题,成为旅游地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由于旅游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至今,旅游地的形象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乡村旅游形象是乡村目的地在游客头脑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人们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目前,由于对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较少,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成为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必要手段。
二、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
(一)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可以体现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形象,因此,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但是,在国内和国际上,却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而且,品牌形象不够突出,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区发展中的一大困境,所以,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人气指数,成为维持乡村旅游地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符号营销是指可以突出商品的符号意义,比如商品的美感、情调、象征意义、档次和气氛等。乡村旅游形象的符号营销,可以从挖掘乡村小镇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原生态民俗风情,宣传其绿色健康、原生态的生活理念等方面着手,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让游客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和感受乡村文化,以赢得游客的喜爱和信赖。原生态、休闲、绿色、农耕等极具识别力的品牌符号,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容易引起游客的共鸣,赢得游客的认可和赞同,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同时,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时所购买的商品,会给游客的旅游满意程度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旅游结束后,能够回味乡村旅游的愉快经历,放松游客的心灵,可以加深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二)准确定位市场需求,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
目前,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年龄在20―55岁的城市居民,而且大多数的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同时,这部分消费群体具有很强的潜在消费能力,容易受到个人空间、微博、网络论坛以及微信等新型媒体的影响,对价格很敏感,比较关注促销活动,并且会出现跟风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另外,年龄稍大的消费3群体能够理智消费,重视商品的效用,不太关注价格,通过报纸、电视以及朋友推荐等渠道,获得旅游地的基本消息。因此,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市场,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实力。乡村旅游地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扩大乡村旅游的曝光度,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网站、乡村博客微博等公共平台的方式,图文并茂的介绍乡村旅游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充分展示各种促销活动,以扩大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上开设主题商店,销售各种纪念品,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消费额,以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好感。
(三)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质是服务业,因此,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好感,可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是由旅游地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而工作人员的体态、服饰、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语速语调等都会给旅游地的形象造成影响,所以,乡村旅游地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提升旅游地整体的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地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统一工作服装,体现乡村旅游地的服装特色,强调工作人员规范用语,加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放松游客的心情,以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住宿条件和卫生条件,以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三、总结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现。通过创新性思维,将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产品形式发生改变,让传统农业发展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不仅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产业效益来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1-3]。
空间布局是区域创意农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热荨?蒲А⒑侠淼目占洳季帜芄淮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意农业形式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主要以农业区位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游憩带理论等为支撑[4,5]。这些理论对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空间布局除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农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集聚效应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对各种要素的统筹考虑。
1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等相互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用创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将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文化活动、乡村生活、田园景观进行对接和融合,使产业的绩效不仅有特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美食,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一定深度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全产业链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构限制,带来产业融合而成的乘数效益。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1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
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生产作为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6]。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技、设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则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区域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农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方向等,以保证创意农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
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条件。空间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7],即是一个地区创意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支撑条件,也对区域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外部约束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应。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时,必须深刻认识各地区空间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确定如何布置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
1.3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
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支撑。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态、娱乐、历史、村落等要素[8,9],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拓展农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设计、文化、演艺、包装、金融、旅游、饭店、宾馆、交通等第二、三产业提供配套。因此,区域内各种配套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状况,也就成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所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
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产业,具有农业生产、创意创新、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消费者对创意农业的需求不仅包括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品,还有观光体验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客源市场范围和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客源市场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客源市场的需求层级、需求结构等[10,11],都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规模、结构和业态选择。
1.5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
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保障。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地区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计划性干预,可以起到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当地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方向。
2基于全产业链的辽宁省创意农业整体空间布局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又要注重当地条件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场内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考虑创意农业核心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配套和关联产业的发展[13,14]。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可有效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结合辽宁省农业区域布局情况[14-16],将辽宁省创意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辽河平原农业区、滨海农业带、东部山地农业区、西部丘陵农业区和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等几个板块。结合各板块的农业现状、相关资源、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全产业化发展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板块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业态形式[17-19]。
辽河平原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区域内城镇居民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娱乐运动和健康养生,业态形式为体验园区、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特色农业观光区等。滨海农业带区分为辽南和辽西两部分,客源市场以省内城镇居民和省外旅游者为主,发展方向为高端精品农业生产、特色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渔业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精品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花卉观赏园、海洋渔家乐、海岛生态休闲农庄等。东部山地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省内高端消费者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林产品生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休闲农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高端农产品创意加工厂、休闲庄园、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外对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感兴趣的消费人群,?l展方向为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农业文化体验、高新农业技术教育等,业态形式为农业遗产体验园、民族村镇、农业技术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区等。辽西北农牧结合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及周边省市对沙漠农业感兴趣的消费者,发展方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业运动、科普等,业态形式为沙漠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沙漠运动基地、农业科普园、生态林休闲基地等。
3辽宁省各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3.1辽河平原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市的新民县东部、康平县南部、法库县大部、辽中县和市郊区平原,铁岭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西部平原,以及盘锦市所辖各县区和锦州东南部平原。该地区耕地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素有“粮仓”之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科技条件突出,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地区之一。
基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要素状况,适宜围绕以养生、娱乐、科普为主导功能的科技型、娱乐型创意农业全产链发展。该地区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如下:沈阳市以城区为中心,构建“三带四线”的格局,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和沈阳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东部生态观光、南部休闲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创意体验为主导的格局;在盘锦、鞍山、 营口、辽阳的平原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依托,设置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农业园区、庄园、村落,并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农业体验带;鞍山市、营口市适宜依托林果种植业,设置林果产品生产、副产品创意加工和农业景观观光园区;铁岭平原地区适宜以沈阳、铁岭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依托当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类花卉种植基地,布局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观光休闲型创意农业基地。
3.2滨海农业带地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滨海农业带在空间划分为辽南滨海农业带和辽西滨海农业带两部分,辽南包括丹东东港市、大连市、营口鲅鱼圈和盖州市,辽西包括锦州凌海市、葫芦岛兴城市和绥中县。滨海农业带的陆域农业、海域农业均较发达,是辽宁省水产、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产区。
辽南滨海农业带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以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达,客源市场除省内居民外,还有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外的游客,适宜建设高端创意农业庄园、特色海洋文化体验基地等。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在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聚集区内建设高端科技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创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以庄河、旅顺、金州等地区为主,依托区域内高端水果和花卉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构建以特色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创意农业休闲园区;在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营口鲅鱼圈等沿海地区,推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渔村人文资源以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渔业要素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辽宁省南部海洋渔业休闲带。
辽西滨海农业带地处辽西地区,是东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的联结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辽南滨海农业带。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陆地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海域农业以海洋捕捞为主。该地区创意农业的布局,适宜以京津冀和内蒙古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依托当地海岸旅游业,发展以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北方特色渔家乐集聚区。
3.3东部山地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抚顺市和本溪市所属县区,丹东市的凤城、岫岩、宽甸三县,以及铁岭市的西丰县。这一地区北靠吉林省、西临辽宁省中部平原、西南接辽东半岛丘陵地区。该地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林区。东部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区特色农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则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支撑。
基于东部山地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状况,适宜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创意农业度假区。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县、桓仁县和铁岭西丰县为核心,利用地区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优势,将特色林产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进行融合,高标准打造融林业生产体验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休闲养生基地;在丹东市的宽甸、凤城等沿鸭绿江地区,依托江水景观、农作物生产、朝鲜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和特色田园为主的主题型休闲村镇聚集区。
3.4西部丘陵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朝阳市所辖各县区、阜新市的阜新县和清河门区、葫芦岛的建昌县、锦州市的义县和北镇与凌海的西北部。该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西与河北相邻,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属半干旱气候;农业主要以旱作物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为主。该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此外,该地区拥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
西部丘陵农业区适宜以省内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为主的创意村落聚集区、高新技术型创意农业生产和加工聚集区。该地区空间布局如下:在朝阳县、喀左县、绥中县等传统村落,以创意乡村生活为核心,发展以传统乡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体验村镇;在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观光、农业技术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3.5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