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旅游文化多元价值体现
(一) 旅游文化的经济价值
旅游文化的经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旅游者为某地的文化景观前往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其中包括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通讯,环卫,基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实施必然会带给相关部门经济效益。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已证明,通过招徕、组织旅游的方式会带给旅游目的地经济利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劳动就业,甚至创造外汇收入。变历史沉淀的灿烂文化为旅游资源,利用文化的可观性,渗透性和教育性,将无形的资源变为有形的产品,成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展旅游的必经之路。
“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内涵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将成为名人文化旅游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发展名人旅游,名人营销就是旅游文化的最好佐证,借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让很多地方加入了“名人争夺战”,抢的是名人,夺的是利益。
(二) 旅游文化的精神价值
与其他产品不一样,作为旅游产品的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对文化的探寻,从而消费文化、体验文化和享受文化。同时,不管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人们的旅游资源,就是能使游人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美感的体验,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满足,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旅游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让美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活动,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它常常使审美者情痴意醉,得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观光游览的行为是一种高级文明的精神享受,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所作出的消费行为。其表现形式有:一是能够使人在陶醉的美感中获得精神愉悦感;二是能够在广闻博见中得到比较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感;三是能够在移情、寄情中释放情感,满足探寻的欲望。从心理学上来看,欣赏景物的形、声、色等形式美,是由感官美感转化为心理激动,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感。在审美中寓情于物,借景抒情,做主体情感的对象化表现,这就是释放性精神享受,是带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三)旅游文化的教育价值
现代旅游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拓宽旅游者视野、解放思想等方面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与个体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进一步开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用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促进某些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人们到沿江沿海较发达地区拓宽视界、增长见识,政府鼓励旅游,居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商品经济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春风吹到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心中。在落后思想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被冲破了。出境旅游热带来的观念变革与文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境外游客的到来,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文化中的新鲜血液。
旅游是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多元文化。各类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折射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资源的风土人情,有关景物的诗词歌赋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些都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
(四) 旅游文化的美学价值
旅游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文明程度较高的当之无愧是审美享受。它以旅游风景、风情为中心,广泛包括绮丽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云蒸雾绕等自然风光,亭台楼榭、寺塔庵观、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俗风情、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而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游、娱、购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
这种旅游者审美心理,是文化设计者真正需要着力透视的对象。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在对美的认识中,通常伴随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涉及到其中主要的四种心理因素为: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所谓感知,“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感知因素起一种先导作用,只有激发审美主体感知,才能进一步在自由和谐的推移中引发更高层次的想象和情感,将审美体验推向深入。想象:“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断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在创造性想象中整合成的各种意象,使审美主体理想的自由本质得到充分发挥。理解: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以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在审美欣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审美主体对客体理解程度或深或浅,会形成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对社会美的欣赏惟有基于这种内在的深刻理解,方能真正把握其间内外交融的美。情感:情感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与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表现为对客体一定的主观情绪反应。审美情感是个异常活跃的心理因素,贯穿于整个审美体验之中。四种审美心理因素,在审美实践中彼此诱发、相互渗透,并以某种结构方式协调、均衡和作用,构成完整和谐的美感心理流程。由此,审美主体才能从形式到内容,从内部实质到深层意蕴来把握审美客体。
二、旅游文化多元价值研究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以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旅游文化的开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而,在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开发时,应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文化的设计应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顺应自然规律,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及景观资源原貌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2)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旅游文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应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不能盲目行事,要对市场做充分调研,同时在市场的背景下追求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因时而定,因地制宜,设计中应突出主题和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设计应以气候宜人的时期为主要的时间背景,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同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一、文化旅游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跃入历史新时期。工商业经济产业的发展促使部分投资产业集中在农村,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大规模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李强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中指出:旅游城镇化是指由于旅游经济而带来的城镇化,它除了指人口由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转变之外,还包括城市景观在农村的剧增,甚至包括旅游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地震之后,北川旅游城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究其原因,文化旅游的发展是羌族灾后经济恢复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感知当地文化气息,学习当地文化传统,获得新知识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将羌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开发资源对于灾后重建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党和政府的大支持下,在勤劳智慧的羌民的努力下,如今的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震后重建的羌寨第一村———羌寨吉娜。此地位于北川和安县的交界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美轮美奂的建筑鳞次栉比,极具民族特色。羌民的居住建筑被称为碉楼,这里的碉楼全是用深色的瓦片堆砌而成,而且十分高大,气势恢宏。碉楼的外墙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墙面材料,显得朴素淡雅。有些房顶上会立上一块白石,高耸入云,在白石间插上各式的羌字旗,旗子随风飘扬。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正门上披着羌红,羊头骨也正挂中间。除此之外,家家阳台上摆放的盆装花卉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灵气,成了青山绿水间最好的点缀。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羌民向人们展示他们绚丽多姿的服饰,奉上美味可口的羌族食物,跳起热情洋溢的锅庄舞,真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境界。
二、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羌族文化源远流长,十分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羌族地区的自然与历史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既可以保护当地文化,又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一)必要性条件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可以与其他风景旅游区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且距离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较近,地处九环线上,四通八达,路况良好,对于外来和本地游客来说都是十分便利的。因此,此地与其他羌族集居地一样,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适合发展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有致的碉楼,多姿多彩的服饰,辉煌大气的舞蹈,忠贞不渝的信仰,独具特色的美食,羌族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使人着迷。概括分析有以下几点:首先,羌族地区风光秀丽,山青水秀,群山环绕;其次,羌族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如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信仰、一年一度羌历年的盛况、健康美味的饮食、美观大方的服饰、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勇敢无畏的大禹文化、革命年代的红色经典、灾后的大爱无疆以及感恩祖国的人民信仰,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最后,羌区的羌族村寨、新建的文化博物馆、新开发文化旅游景区和地震遗址等有形文化旅游资源,都是羌族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的物质载体。3.广阔的市场条件。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羌族的歌舞影视演艺事业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需求,加之文学作品的宣传,羌文化已经被大多数人知晓并接受。以前,来此旅游的大多是本地人或距离本地较近的游客,而现在,更多来自省外甚至海外的人慕名而来,说明羌文化的影响已经扩大至全世界。其次,寨后羌文化博物馆、生态园里的旅游纪念品、家庭农场里自家的羌绣、农家乐中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这些旅游新品都成为吸引眼球的新焦点。旅游市场一旦被打开,也就不愁没有客源。4.党和国家的有利政策。2008年地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震后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物价、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同时,为了尽快恢复当地的经济,特意将旅游产业作为解决当地就业和吸纳外来投资的产业,申明旅游产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这些举措在羌民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可行性条件1.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意义。羌族文化是羌族先民们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羌族文化渗透于羌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通过习俗、饮食和文化来体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将羌族文化推向市场,成为一种可产可销的商品,使羁系于深山的羌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4]。在这一形势下,对于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虽然,地震使羌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人,只要有人在,文化就会存在。震后,在羌民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或生态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有游客参与的锅庄舞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也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因此我们建议羌民在接待游客时可将地地道道的本民族生活方式直接传达给游客,使游客了解到这种古老的文化精髓,把这种古老的文明传播出去,以便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2.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首先,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平日里羌民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器具成了人民眼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宝贵财富,将原本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加工改造,其身价也就翻了好几倍。其次,由于近几年来农用耕地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跌,羌族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开始瓦解,羌寨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向市场经济做尝试。最后,由于羌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沿线的各种厂房和商铺渐兴。独具特色的农家乐自然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吃穿住用行一应俱全,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这样一来市场必然扩大,收入倍增的梦想也就会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
三、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在物质形态方面体现为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在精神形态方面体现为人民素质不断提高,城镇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改变。在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的完善。
(一)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转变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首先就要转变羌民的思想观念。一是要唤起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因为从本质上讲,要发扬文化就要有一批有积极主动保护羌文化意识的人去实践;二是要培养他们走出去的勇气。很多淳朴的羌民在面对外来游客时,并没有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自家的农家乐中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膳食供游人享用。因为缺乏规划和组织,羌族文化的韵味并不浓厚。其次要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联动开发,形成旅游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最后,在羌文化的开发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应该帮助村民解决资金和宣传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羌民收入,这才是加快羌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明智之举。
(二)完成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是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志。要实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除了战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经济。对于大多数的羌民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他们宁愿外出务工。因此,留人最好的方式便是给他们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农家乐、生态园和自助农场的建设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要想富,先修路”,古人的话告诫我们交通对于人类发展有多么重要。交通的改善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因为交通的改善,人们进行物资交换的频率就增多了,这样商品交换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与人的交往圈就扩大了。因此,人们可以到较远的地方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尝试和改变,逐渐也就改变了他们千年不变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化高科技所取代,进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是城市发展的血液,除了交通之外,公共设施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比北上广和一些内陆城市,不难发现发达地区的公共设施十分完善。因为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公共设施是人们工作之后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完善的设施是城市建设成功的重要体现。此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外界进入本地提供了渠道,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建设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保障。生态园、自主农场和农家乐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完善,这必然会加快商品市场的流通速度,由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标示;对策分析;英译原则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标识语是向外国旅行者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提示、解释、告之、或警示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一般出现在旅游场所景区景点的中文标识之后,甘肃境内的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突出丝路文化,主要以英美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英语标示作为汉语标示的辅助。英语标示语起到向英美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里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
一、甘肃旅游标示语的分布和分类
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涉及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根据原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讲话: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体量大、集成性强、吸附力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重头;天水是源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是龙头;敦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甘肃旅游标示语涉及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商场,对这六大板块进行标示语英译及对照语料库建设,并根据英美文化差异产出英式、美式两种平行标示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
二、甘肃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英译现状
(一)外宣窗口标示不规范省内作为“窗口”的双语公共标识语存在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翻译类型错误和文本翻译类型错误四大方面的问题,其中语言翻译错误又体现在拼写错误、滥用中文拼音和语法错误。2014年兰州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对标语进行英汉双语标示公示,本身是以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城市公示语中、甚至在主流报纸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信誉度、阻碍了对外交流。(二)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甚少,从而让甘肃文化旅游魅力打“折扣”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最难攻克的关卡。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产出的差异。戴宗显教授(2005)认为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标示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在国外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人来做此项工作的。甘肃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长期积淀了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开发、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深深地制约了甘肃旅游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标示和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标准不一,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对外推广和交流。甘肃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产出专业的译员解决旅游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三)甘肃“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开发译介力度不够,相关翻译机构的成立,为推进甘肃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更需要辅助项目的支持2014年7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复后成立的对外文化翻译传播机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挂牌。甘肃政府牵头,但需要他家之力,共同开展相关子项目的研究,也需要联合其他高校和英美本族语专家一起产出外国游客看得懂、懂的透的优质翻译文本。(四)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英译原则
(一)译文以目的语英美人士为中心在英译标示语的过程中,译者想要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与期待的译文来,就要时刻谨记作为英美人士的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贺学耘(2006)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因此,标示语译文的产出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二)译文力求准确、规范化旅游文本的英译人员应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基础,而英译的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掌握、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和掌控都会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所以标示语的译者也应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产出优质的译文,必要时邀请英美本族语专家进行检查、共通商讨出准确、规范的译文,从而增强旅游文本的外宣效果。(三)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化中文的旅游标示语偏爱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但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最大的了解景点所传递的信息,由于目的不同,就需要译文旅游景点标示语简洁易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是方块字,所占的标示语空间不大,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同样的内容译为英文会占据相对多的空间,从而失去汉英双语标识语的平衡感,所以译文简洁、明了可以使标示语显得更加美观。(四)译文在有文化解读需要时应加注释丝路文化体现在甘肃沿线旅游景点的方方面面,中国游客很容易理解背景,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英美人士来说,标示语译文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加深对甘肃旅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社会影响。(五)译文应遵循礼貌原则文化旅游标示的英译应该注意遵循礼貌原则,体现了对标示语受众的尊重和平等,还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中文的标示多指令性,而如果英译中不注重礼貌很可能会有损受众的尊严,从而降低了英文标示语的交际功能。因而,针对外国人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时,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使标示语所发出的禁止、限制、指示等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面貌。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一,旅游文化标示翻译的标准体系需确立,筛选总结出能够真正适用于省情和文化特征的标准,开展对外译介工作。第二,旅游文化标示翻译语料库的分类建设。甘肃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标示语翻译涉及的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和商场进行英汉对照英式、美式对照的平行语料库建设。第三,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建议必须在结合英译实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出规范的语言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标示语译文。“一带一路”沿线下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的是丝路重镇的文明瑰宝,而译者的作用就是在文化旅游英译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和翻译原则,努力提升英译标示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有效传播,从而到达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通。
五、研究有待创新之处
摘要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但由于可进入性差、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__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坚持求异导向,使__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__的文化旅游事业才能有所作为。关键词__文化旅游发展位于__省宁德市__县境内的“__”,平坦的岩石河床为一石而就,净无沙砾,布水均匀,宽处达150米以上,形成面积近八万平方米的水上广场,溪水皆刚没脚背,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一片白光耀眼,被誉为“天下绝景”。__境内还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的“百丈际水帘洞”、木拱廊桥、庶民古戏以及展现农耕文化的各种人文活动。__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__旅游业的发展极具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已经从走马观花的年代进入了文化陶冶的时期。旅游者将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景点、面目雷同的景区。于是,景点景区文化内蕴的魅力便一步步地浮上了层面,成为新世纪旅游开发的重点。一、文化旅游的界定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正好同步于工业经济的崛起,从事旅游的人们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开发动力,把旅游定位为一种经济现象。其主要功能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推动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当时旅游开发中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本质上的文化功能的直接原因。我国旅游业经过从一种接待事业到一种经济手段到今天完备的产业地位的发展历程,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本质是它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花费大量的经费、时间、精力,收获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一种旅游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是追寻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文化是旅游产生的基础,是构成旅游的一个基本条件,把文化作为旅游的一个要素或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加符合文化要素在旅游中的地位。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旅游。二、__(__)文化旅游的现状1、基本状况__鸳鸯溪景区在1993年就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称号,但多年以来,由于旅游市场的不成熟、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开发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原因,__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然而,目前无论是宁德市还是__县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改变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省、地、县政府的共识。宁德市的旅游总体规划体系即将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__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__文化旅游的资源(1)自然景观对于追求景观丰度的旅游产业来说自然景观的优势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__文化旅游的前提。表1__境内的主要自然景观及主要特征景点景区主要特征等级__“__省景观”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誉。特级景点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中国传统名禽鸳鸯的祖籍地。特级景点百丈际水帘洞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特级景点鼎潭仙宴谷、小壶口瀑布等峡谷地貌,形成了沟谷纵横的瀑布、深潭、急流、险滩。一级景点鸳鸯湖湖面面积达五千亩,同时有面积220多亩的卧牛山,一级景点太堡楼、刘公岩、仙山牧场、天湖湿地颇具特点自然景观资料来源: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2)人文景观以木拱廊桥、庶民古戏、岩后革命根据地村等为代表的__人文景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__独具特色乡土文化,为__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表2__境内的主要人文景观及主要特征种类名称主要特征文化古迹木拱廊桥四座省级文保单位。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双溪古镇东南沿海保留最完整的古县城。棠口西洋建筑群有圣公会教堂,潘美顾医院,淑华女子学校等三个建筑群,面积25亩。小梨洋清朝虎将,__省历史文化名人甘国宝故居虎婆遗迹与妈祖、陈靖姑齐名的三姐妹之一革命历史遗迹岩后村革命根据地村。叶飞将军曾在此组织指挥闽东北的游击战争。北上抗日纪念地闽东独立师分批从棠口、双溪出发,挥师北上抗日。上楼闽东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地。民俗风情庶民古戏1982版《辞海》有记载并称它已失传,被誉为我国戏剧研究的“活化石”。传统武术闽东北提起“__师傅”无不叹其武艺精湛,香火龙为国内独具特色的舞龙活动。凤凰茶20__年畲族歌舞团代表__省参加香港“__节”中所表演的凤凰茶。古法制陶等技艺不合当代人之所需,技艺已濒临失传,但__农村还有个别老人会此技艺。(3)生态观光农业__海拔800多米,日照充沛土壤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__县城至__的途中这几年发展了很多个体生态农庄。
三、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
1、可进入性差制约文化旅游的发展地处山区,目前境内仅有省道202线从中穿过,无高等级公路,景区可进入性差,如--宁德仅120公里,中巴车约3小时,--福州172公里,中巴车约4.5小时。路面等级差,坡陡弯多,给游客的出行造成了许多不便。2、文化开发意识的欠缺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而且文化开发意识也有欠缺,把旅游定位在初级阶段的旅游。这表现在线路的设计上,多为自然景观的观赏,片面强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和“天下绝景”__,人文景观等文化内涵的则一带而过,这既不能反映的整体资源形象,也不能深入到的文化核心,与的旅游资源现状是不相符的。3、旅游之间的要素组合不完善完整的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目前的接待能力仅有天外天、 电信宾馆、邮电公寓和华侨旅行社等4家宾馆,350多个床位。其他的吃、行、游、购、娱也还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而且景区的配套的设施、娱乐项目、参与性游戏没有跟上,景区还显原始状态,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4、缺乏专业的形象设计由于旅游专业人才奇缺,聘请来的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在只是住上2--3天就走,只注重表面的自然景观,而不能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旅游规划不理想,形象策划不理想,没有对外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5、旅游网络没有形成。三、(__)文化旅游的分析。一、客源条件分析1、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我国旅游人口最多的区域,__在接受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幅射时吸引此两地人口到__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天下绝景”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吸引游客进入的重要品牌。2、是闽东北、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连结点。拓展文化旅游有利于武夷山景区和太姥山景区的联系和衔接。武夷山年旅游人次超过250万,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是__省最重要的首选的旅游景区。因此吸引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进入闽东旅游是非常重要的。而“__”正地处武夷山旅游网络和太姥山旅游网络之间,是吸纳武夷山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支点。3、当前旅游市场的客源构成,呈现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要客源方向的基本特征,闽东各县市、闽北各县市、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浙南地区等客源地,是的近时距(2-3小时车程)市场和中时距(3-5小时车程)市场。这些地区大多属于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出游率高,由其构成的客源市场是旅游资源颇具潜力的市场。4、是__省27个重点侨乡之一,历史名人甘国宝两任台湾总兵,因此回国观光的“三胞”也会在__的旅游者中占一定的比例。因此,的旅游市场定位应当是:近期主要依托福州、厦门、温州及周边地区,把“__”打造成为福州、厦门、温州的后花园;中期进入长三角、珠三角,东接太姥山、雁荡山,北接武夷山、华东地区,进入全国旅游网络;远期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使鸳鸯溪—__景区成为全国旅游网络的重要连接点。二、旅游资源分析1、珍稀奇特程度众所周知,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越是突出,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从而具有越高的旅游价值。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奇特性,其中的“__”景区,更是具备了世界难得一遇的奇特景观特性,可以起到带动整体旅游的龙头作用。而像廊桥类资源,因其属于特定地域的特殊建筑,且年代相对久远,在一般旅游景区并不易见,因此也具备了这一特性。有被誉为戏曲研究“活化石”的“庶民戏”,这是可挖掘的、颇能体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2、文化差异性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的优势就在其相对滞后,因为落后,许多东西还没来得及破坏,还保持着其相对原始的状态。源远流长的闽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依然在传承不息。而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建设的趋同和文化的趋同,城市之间已经没有个性。而相对滞后所造成的与城市之间文化的差异,也正是我们发展旅游经济吸引发达的城市人来感受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3、规模、丰度与几率旅游资源的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旅游资源丰度,一是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与补充情况;二是指各类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三是指景观的集聚程度。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文秘站:交通干道两侧,现有在建的几条景区公路及步游道完工后,将不但能解决可进入性难的问题,而且也将进一步完善旅游景观的有机组合。4、适游期主要指旅游资源因受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适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时期。由于地处亚热带高山地区,平均海拔八百多米,冬暖夏凉,理论上说,可常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但在冬季,__景点的可参与性和夏季时相比,反差很大,这将会导致游客在冬季的大量减少,降低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当然,由于旅游主要属于资源依托型,其旅游资源基本上能够满足多种旅游的需求,能够吸引多种客源群体,宜于进行多种旅游活动。所以,旅游资源在先天上具有了观光、度假、探险、修学、宗教等多种功能,如能建设好,将能吸引大量需求各异的游客光顾。四、(__)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1、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可进入条件处于规划中的连接__省几大著名旅游景区的重要位置,也是未来省内高速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十”中规划的连接武夷山和宁德的宁邵高速公路、宁邵高速与京福高速的连接线都经过,使得未来由闽南方向、福州方向、浙南方向的客源前往武夷山和宁德旅游,或经由武夷山和宁德前往闽南旅游的游客,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不利的区际交通条件。与时同时,在区际交通状况改变之前,应极力改变区内交通,修建景区内的旅游公路和安全的步游道,形成区内、区外畅通的交通网络,使游客能更悠闲、更安全欣赏秀美的风景。2、制定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策略由于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只要能引起旅游者观赏和探究欲望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都能产生旅游效益。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大动力,异域文化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兴趣,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质,都是文化资源。人们的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所以旅游和文化从来就是高度融合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发展旅游业中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富有文化含量,这样才能打动和吸引旅游者。开发文化旅游和发展旅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旅游和文化一体化发展可以将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相得益彰,这应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策略。3、打造由资源型向市场型转化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它具有异地性、多样性、季节性、波动性和高度竞争性等特征,而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呈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地持续增长。对特色旅游项目、“自然”和“本色”的旅游项目、参与性旅游项目以及旅游者的多重需求等都对旅游业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都表明了无论旅游资源如何地“天生丽质”,如果缺乏对目标客源地和目标客户的长期培养,再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可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最终难免落得个“敝帚自珍”的结局。文化旅游发展,市场和营销才是真正的瓶颈。因此,政府和旅游资源开发者应转变观念,把市场放在旅游资源开发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整合相关旅游产品、宣传和策划、市场推广和营销等相关部门,不要一味地把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简单归罪于路况不好和投入不足,要“眼光向外”,把工作重点放在目标客户市场,通过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寻找喜好自身资源的目标客户,实施准确定向的营销推广活动。4、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举办各类具有(__)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其举办次数、范围、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__)的品牌知名度。例如:1、举办全国性的“中国·__·天下绝景”探秘摄影大奖赛。2、召开全国性的“木拱廊桥”、“庶民戏”、“__地质结构”研讨会。3、承办“__小姐”乃至“中国小姐”等有影响的全省、全国性文体活动。4、每年酷夏举办“中国·__趣味亲水活动”。5、每年元宵举办农耕文化节,同时配套小吃评选活动等等5、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区的设立和完善按面积法和游览线路法计算旅游的环境容纳为8000-10000人/日。考虑到可进入性、景点的吸引 力以及气侯等因素,旅游的床位规模近期必须达到1500床,远期必须达到5000床,直接服务人口和间接服务人口达到600-20__人。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立需要占用大量空间,因此必须根据各景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并建设。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的接待服务能力也集中在县城,且地理位置上位于全县中部,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以县城为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鸳鸯湖紧邻双溪古镇,湖面面积5000亩;棠口“燕畔”有木拱廊桥群,三溪交汇。鸳鸯湖和“燕畔”还有共同的特点:处于旅游景区、宽广的水面、大量的土地、交通便捷和可建设大型停车场等。由于__和宜洋属于峡谷地貌,又是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不宜修建大量的接待设施。因此鸳鸯湖和“燕畔”应该是未来旅游网的中心接待服务基地以及大型的购物、娱乐场所。由于风景区范围大、游程长,各个景区又相对独立,所以在风景区需设立各级小型的服务接待设施。总之,只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意识,才可以让的文化意蕴弥漫整个旅游活动的空间,才能够使的本土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旅游过程。这需要巨大的文化投入,既包括资金、物资等有形的投入,也包括公众意识的引导、媒体的关注等无形的投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本土文化风格。对于旅游业而言,差异性有如旅游事业的生命,求异就是求生。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求异导向,的文化旅游事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__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不可多得的一项宝贵财富,是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一大卖点。要精心谋划、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应把握当前有利时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氛围,将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包装的文化旅游精品,树立文化旅游强县形象,把以__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名冠东南的一流品牌。参考文献[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5[2]颜亚玉.旅游资源开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__.9[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8[4]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宁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未定稿)及规划说明书[R]20__.10[5]钟亮等.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R]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__034)[6]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7]__省城乡规划设计院.__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__—2020)[R]20__.9[8]沈祖祥.文化旅游概论[M]__人民出版社.[8]黄佛君等.试论文化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__(9)[10]王松涛.从旅游文化到文化旅游[N]光明日报,20__.03.16.[11]王会昌.中国旅游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
关键词: SWOT分析; 文化旅游; 湘西
一.引言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二.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2.发展迅速
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
3.政策扶持
湘西州人民政府统筹调度了芙蓉镇景点圈未来几年77个建设项目,预计投入13-16亿元。州交通局编制的景点圈交通网络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655亿元。《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奖励规定》明确:引进教育、文化、旅游、及其他项目,按不动产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些政策的资金支持与项目的招纳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分析
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
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
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湘西地区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增值与扩张的条件不足,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三)机遇分析
1.政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推进新一轮湘西开发战略,湖南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近日召开的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要把大湘西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2011年湘西州旅游局出台《湘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其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市场
我国具有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从2000年一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将形成较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分析( Threats)
1 边缘化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使湘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不可能进行垄断经营。其它地区不仅可能使用大湘西的文化资源,而且利用自身的资源还会超越,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者谁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不是湘西的独特优势。
2 资金分散
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对于各个地区机会均等,在资源相似的情况下,谁能受益取决于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针对湘西内部而言,在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方面,市内各县市资源相似,行政主体间争夺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的现象存在,致使文化资源和资金支持布局失调,经济基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极其分散,造成内耗和效益低下。
三.结语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湘西应采取紧密联系市场,整体开发, 丰富内涵、合理规划、开展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其优势,避开劣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才能使湘西的文化旅游少走弯路, 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 69-75.
[2]尤陶江.发展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文化环境的研究〔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32-33.
[3]〕田定湘,傅家旺,戴美琪.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其资源保护[J〕.湖南社会科学,2004(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