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象;笔墨;意识;造型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84-01

中国绘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一直就是笔墨,笔墨以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画的发展之到当代,笔墨在当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笔墨艺术语言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活与发展,这都源自于它受传统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影响的原因,从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依赖。在我国古代的历代中国画大家在长时间的摸索研究中,对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审美认识。中国画笔墨之所以能够这样完整的建立取决于历代文人画家的影响,谈及笔墨,就不能避免的联系到中国历代文人精神对中国画主流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道家、儒家以及佛教这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基础。孔子认为艺术的表现行为时宣扬道德的一种形式,艺术作品不仅仅在内容上依托道德的主题,更需要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方可“内圣外王”“文质彬彬”,为此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更是画家在创作理想的展现。孔子所提的“游”是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并站在自我完善的角度来展现出境界的高度,更是外在表现上的超自然状态既艺术形式的内在修养。道家所追求的是完全超越形式感与内容的指定性,并强调理智的体验与梦幻的想象,“物我两忘”“游心太玄”――这是道家所追求的艺术指向内在的觉悟,庄子的大“道”之美将儒家提升为对宇宙无限的领悟与皈依,从而使得艺术主体意识的整体觉醒。为此我们不难看出,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观照从根源上已经疏远了中国绘画所独有的思索,反而确立了以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唐朝以来 文人士大夫格外追求“气韵”“畅神”的美学思想,笔墨在这个时候被当时所推崇的“神、意、境”的终极要求得到暂时的释放。情操修养的标准等同于笔墨功力的标准,文人画家正是通过笔墨在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观想悟学的思想品味,并在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中渐渐成熟成为自我艺术对照已经衡量精神的心理映象。

传统的中国绘画从六朝到唐代多施五彩,宋初开始向水墨发展,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绘画在唐宋之前没有水墨意识,中国绘画的核心是笔墨,从勾染敷色到水墨画的变迁是中国画笔墨意象由隐到显的表现释放,水墨意识是勾勒渲染的形式延伸与审美递进。但是格外追求“意”的文人画家以笔法为先,彻底把笔法和墨法充分发挥,并通过水与墨互为作用来状物言志,之后又通过“墨分五色”的浓淡层次以及皴擦点染的笔线来达到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象”外之得,为此格外凸显的笔墨的形式与张力,文人士大夫从而借以摆脱客观性形象的局限,、标榜“神逸”、 抒发“性情” 的品藻崇尚,脱略形似,强调神韵。中国绘画的发展之到五代之后,笔线墨韵艺术形式得以提升,在这同时自然观照由以行写神提升到得意忘形,由景象依托提升到意象创造的艺术创作高度。在中国绘画中,笔墨不仅仅反映出客观自然的形和质,更要求以笔墨为核心来表达主观的情态。“前身相马九方皋”的寓意就是水墨画的笔墨对现实素材一种意态的识辨与精神发现的借喻。笔墨不仅在于反映出客观自然的形与质,更要以笔墨传达主观情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意象的边界是形神、物我的辩证统一关系,文人画在追求意韵的要求下,其绘画作品的风向看似注重笔墨形式的张扬,但是实际笔墨承载的是具象的表现。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中国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审美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各种文化知识。而中国画的本质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首先,它追求四维空间的画面,体现的不是物象的写生,而是借物抒情的一种表现。其次,它是抽象性的表现。在国画中,它通过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作者的理念。最后,国画也是对装饰美和构成没的追求,它包含着很多审美情趣的特点。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中,插入中国画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以及花鸟这三大类。而将这三类进行科学地连接起来,有顺序地分三年教学,从技法来看,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先工后写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美感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利用临摹和的关系,将其有机的结合。对于临摹,是在学习古人的手法,之后运用到写生的实践中,以便能对现实对象的体现手法进行提高。而对于写生,是对古人们的经验进行加强理解,最后并能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能力进行加强。

对于国画教学的实施,除了教材以外的障碍之外,还有设备条件的障碍。其中,毛笔是中国画的主要设备之一。对于中学生的美术作用,则可以用蘸着墨汁的毛笔在皮纸或毛边纸的反面画,这样也能将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画法同时也能将民族绘画的特点展现出来。

二、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中国画中,对事物的观察一直都保持着精神的状态。它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的自然境界,最后使得人类的审美感悟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对文化理论教育的加强,同时还要在传统文化理论下传授技巧。通过临摹前辈的作品以及针对性研习,使得学生更能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而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存在临摹,还要对传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教化,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分析,使得学生能从一件艺术品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既能传递中国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理论知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进行更好的中国画创作和学习。

第二,在国画的教学中要重视书法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书法是教学基础,同时它也具备着双重的作用。首先,它是一种抽象艺术,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目标。其次,它是中国画的一项基本功,学习它,可以将中国画的主体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国画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入现代人的感受,强调创造。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让艺术贴近生活,换一句话说就是在遵循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寻求文化的不断发展。最后,在国画的教学中,美术老师还要不断的扩展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便达到以传递传统文化为主,贴近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中国画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画种,同时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三、总结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美术教育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美术教育是我国新课改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关键所在。从中小学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也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的进行技能学习,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摧残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二、美术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普通基础美术教学,它不是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是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的。美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造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1、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在高年级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来渗透传统教育。四年级上册《材质的美》中,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特点,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艺术神韵。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一课中,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要求,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想象,于画面表现之中。

三、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

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

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画;继承;改革

一、价值观决定艺术的形式和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超脱于生活,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作品的产生,更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并不是模仿可以做到的。国画的创作需要景的启迪,更需要情的融入,寄情于景,再把景借助于国画表现出来,同时也是把情的表达。国画的创作,作者是把无限的艺术思想,寄托于有限的艺术形象上。艺术形象和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情趣、气质、个性、修养、经历、审美价值的表达,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也是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一副好的国画的形成,包含了画家对艺术风格的长期追求,以及不断的探索,只有经历了艰苦的磨练,艺术风格才能得以真正的、而又准确的表现出来,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作品首先需要好的选材,而选材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方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么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是艺术家高尚、纯真、完美、丰富的价值观念表现。一件美术作品,如果缺乏形式美,即使内容再深刻、再重大,也没有人喜欢看,更不要说感人。形式美对造型艺术的意义很大,视觉所感受的美,就是形式美的意义。与形式美相对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美。

二、中国画变革路向及其原则

国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荣耀,但是,不得不承认国画的影响力在减弱,创作者也在减少,其创作的形势以及思维也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反而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国画的改革是必须的,也是不得已的,国画必须面对市场化。国画的改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可以发现多数的改革方向都是朝着中西融合,但是在实际中,更多的是被同化,国画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形象已经全然不见,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艺术评判标准混乱、艺术品格下降等等不断出现,尽管中西融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创作元素,打破了传统文化对创作的禁锢,但是国画越来越没有文化底蕴,一些作品更是低俗不堪。但是,这些问题不应阻断中国画迈向现代的步伐,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大浪淘沙,中国画定有可观的前景。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一面强调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一面还须提倡艺术语言的自律,把艺术本体语言推进和现实表现有机统一起来,而非矫枉过正,割裂其联系。

国画的发展和改革必须坚持民族性,在创作选材和主体的确立上应该体现民族的特性。当然,鉴于西方画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形势,我们可以借鉴其发展的模式,中西融合只是在形势和方式上的融合,其包含的文化必须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国画的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坚持主体不变,坚持我们的民族性,坚持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创作源泉。但是,可以适当将西方艺术经验纳入中国画特有框架中进行转化。其次,坚持本体意识。国画是一种形式语言,其根本是艺术文化的表达,是将艺术的语言用画笔表达出来,而并不过多的追求创作的形式。最后,国画需要多元化和开放精神,有效吸纳优秀的文化元素的思想。以此探索出中国画向前推进的多种可能性,只有具备开放融合理念,才能确保世界性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

纵观古代的画与今天的画已经韵味不同,现代的画家即使是临摹,也难以将古代画的笔墨韵味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画能够一直能走到今天,并被人们称道,可见传统给予现代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对于传统画的继承我们不能走自觉继承路线,即被动地接受传统,走不出传统,而是要走自然继承路线,让传统画融入我们的生活,自然地接受并创新。说到创新,中国画的创新之路怎么走?应该如何进行中国画创新呢?笔者认为,当代画家首先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慢慢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然后在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以今天的万千气象为基础进行创作,发挥自己对现实的感受。这样的中国画创新路线其实就是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笔者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就是要创制出既超越古人又不同于西方的画作,将个人风格表现得更突出、更完美。在中国画的创新创作中应该把握下面这两个艺术审美关系:

(一)古今审美意识的关系

在赏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画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在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中国画是我国古代哲学、宗教和精神生活的一个载体,也是古人内心审美意识与外界自然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现在的审美意识是物质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个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评判。可以说现代审美意识影响着当代画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判断,所示在创作时,要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感,做到绘画传统功力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二)中外绘画艺术的关系

对比中西方的绘画可以发现,中国画注重“意象”,欣赏时要静静观看,耐心地去敢问其中的意境,而西方画着重与纪实,表现效果为身临其境,反应的是客观存在。中国画的选材是超感觉的,它的格调是把一个无形的世界有形地表现出来了。西方画表现的真,注重于写实,但是中西方的绘画中又有相识之处,比如说西方的线条艺术、抽象造型以及概念绘画,这些都与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相类似。所以当代画家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可以参考西方的写实主义和现代手法,选择可以增加中国画独特风格的手法加以运用。在中国画的创新中,笔者主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在古今审美意识交融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在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关系中借鉴西方绘画艺术,增强艺术内涵,寻找创新之路。但是中国画在创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艺术的内涵,把握中国画的灵魂,走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结合创新的路子,要在继承中发展,画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又张扬个性艺术风格的作品。

结束语

国画的改革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事情,国画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得改革。艺术的新探索以及对当前中国画民族艺术的反思是必须必要的,同时看到,艺术的真实性、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在新时期文化背景下变得模糊化不是偶然的。本文简单介绍了国画的形式和内容的决定因素,以及国画发展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小平.中国画的创作思维及审美内涵【J】.皖西学院学报

(2)徐轶欧.浅谈中国画的创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画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学生互动 标新立异 正确引导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世界画坛的一朵瑰丽的花。中国画是以传神写意、抒情言志为主要特征的,是二者结合的意象艺术。它所追求的是神似,既不同于完全写实的具象艺术,也不同于完全脱离形体的抽象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意识在造型过程中形成的绘画艺术。它既有完备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技法与表现形式。

中国画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占的份量还比较重。通过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那么,在初中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在内容多、课时短的情况下,去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1、从创设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清代画家龚贤说:“未学画先知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这句话说明了提高眼界,提高欣赏能力对作画的重要意义。要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传神、写意、抒情特点的理解,就得从创设情境入手。由于古代山水、花鸟画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要看懂、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进而受到美的感染,应有一定的情感铺设。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好易受感染的情境,为他们架设一个情感阶梯,如借助背景音乐、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模拟情境等,渲染情感氛围,营造审美情境,以期进入“情动于衷”的奇妙境界。

出于音乐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中国画”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是以乐激情,导入新课。为了诱境,吸引学生,先放一曲古典古筝乐《高山流水》。顿时,学生悄无声息,那流水般的乐曲,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把他们带入了名山大川幽静的意境中。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中国山水、花鸟画。”第二步是配乐读画,帮助理解。我一边让学生听课,一边让他们欣赏《高山流水》的乐曲,在感情基调与思想内涵上,乐曲与国画作品有相似之处,二者的配合也就较为和谐。这样,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分散精力,反而兴趣倍增,加深了对中国山水、花鸟画的感知能力。第三步是配乐引出问题,引发学生大胆质疑,加深体验。如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墨、线为基础,它的使用工具有哪些?――毛笔、宣纸、墨、砚等,在用笔上主要有哪几种?――勾、点、皴、擦、染等。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借境抒情、意境表达、笔墨情趣,还初步体会到了音乐与美术结合的奇妙,更主要的是进而加深了对中国画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了意境美的熏陶。

2、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兴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训练必不可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笔墨情趣的重要途径。技法训练的传统策略是老师指定内容和方法由学生练习,老师点评、范画,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当今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见多识广,表达欲强,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在不否定过去旧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让学生在宣纸上画自己喜爱的花草、虫鱼等等,让他们发现笔、墨、纸、砚是国画的重要工具,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墨有重、浓、淡、清之分等;再抛出问题:同学们在作画的过程是怎样用笔的?中锋、侧锋……。这种相互设问、相互解答,而不是在思想上和技能训练上局限学生的形式,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会不提高呢?他们会兴趣盎然地体验笔墨情趣,不停地练习基本技法,以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激发出更加高昂的学习热情。这种跃跃欲试、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面,不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课堂效果吗?

3、学生互动,突破难点。学生们从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技法有了初步的体会,但是,对笔墨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强”这一特点入手,以花卉为例,注重演示、范画、提问和解释。例如:我重点演示梅花的画法,一朵梅花一般分为五瓣,画花时因有正、侧遮挡,故点花瓣不一定点完,点花瓣后,在花瓣上点花蕊,花蕊先画花丝,呈向四周放射状,再点蕊头、花萼,以衬托花和苞。通过具体演示,将知识更直观、准确、简明地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地指导学生笔墨技法的练习,形成师生互动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4、在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作练习,是美术技能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的环节。在国画创作的这一课中,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标新”和“立异”。因为“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立意、构图,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