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第1篇

一、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的十余所石油高等院校中,都是以石油勘探、开发、冶炼以及销售等相关的专业为骨干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则相对薄弱,而心理学学科则多数还处于“零”水平。相比较,石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则建设的比较完善。除西安石油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隶属于人文学院外,其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是隶属或挂靠于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主要任务一般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等。虽然心理咨询中心一般也开设心理学课程,也进行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调查研究,但是它并不具有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职能。总的来看,石油高等院校心理学学科建设还是十分薄弱的,尚不能满足石油工业、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石油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生产一线员工一般性别比较单一,他们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李莉(2007)等人对海洋石油工人的调查显示,83.12% 的石油工人感觉有压力,在他们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中,心理健康知识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营养、运动 [2]。钟心(2009)通过 scl-90 问卷对石油一线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项目指标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正常成人的水平 [3]。根据这些数据不难推断,石油工人因其职业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援助。但是,石油企业当前还比较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更缺少基于石油行业特色的心理学研究的支持。石油高等院校与石油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油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学与石油工业相结合的研究,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

三、石油高等教育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石油高校进行心理学学科建设,一方面可以设在人文社科类院系之下,使之有比较合理的归属单位;另外一方面,人文社科类各专业的创建也为心理学学科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文社科类学科中的教育学等与心理学专业相近的专业也可以部分的整合为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工作是石油高校加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另外一个良好内部条件。石油高等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教师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果能够建立心理学学科,强化现有心理咨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增加心理学课程讲授和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石油高校心理学学科也可以取得与其他人文类学科同样的成就。

四、石油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与石油行业发展相结合。只有紧密的与石油行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与石油行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关系,才能够使石油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学科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具体而言:(1)石油高校可以与石油企业一起深入研究石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探索影响他们心理的因素,为他们提供及时到位的心理援助。(2)石油高校可以为石油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心理辅导能力的员工,让这些人完成石油企业员工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除了培养之外,石油高校还可以为这批心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个人成长提供心理督导。(3)在其他方面的培训如石油干部培训、各类人才培训中,增设心理学内容,以提高参训人员的心理学素养,增强其心理素质。(4)石油高校还应结合石油行业特点,积极开展组织行为学、安全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持续的心理服务。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国 心理学 高等教育

英国的本科生教育一直以来被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总体上,其在教学管理上具有方法科学、态度严谨、高效率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等特点。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和科研水平上,英国的大学也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因此,通过分析英国大学的心理学高等教育模式,并与国内心理学专业教育进行比较,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提高中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是一所建于1876年,并于1909年得到皇家特许授权,与牛津、剑桥等大学一起,享有崇高的教学和研究声望的综合性大学。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排名中,该校心理学专业位列第四。通过在该校心理系为期一年的访问工作,作者对该系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教育模式和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本文通过对英国心理学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特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我国心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一、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课程设置

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只有3年,除最后3个月时间是毕业设计外,其余时间均安排专业课授课。虽然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制较短,但由于其课程时间设置上集中且课程量大。比如,除中午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外,其余时间均有可能安排专业课,加上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得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偏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课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与国内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期间的主要课程包括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作为整个心理学专业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专业通识课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均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国内课程设置上一般把专业通识课放在较高年级课程中。

2.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尤其重视目前的心理学主流学派――认知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介绍。除了在本科一年级有一门“认知心理学”课程外,在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中还分别有专门针对“记忆”、“知觉”、“语言”等目前认知心理学领域较为热门研究方向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系统地掌握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

3.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学实验课程是整个本科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国内也有的“统计方法”、“实验心理学”等课程外,还专门开辟了“认知模型”、“高级统计方法”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较为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4.由于英国不同的心理系各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因此,对高年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设置了与本系特色研究方向较为相关的课程。比如,在布里斯托大学心理系就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发展障碍”、“营养和行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助于许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校或其它学校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

5.除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还有很大的自可以选修其感兴趣的课程。而这些选修课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学科内,包括医学、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都可以选修,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学习质量,学校一方面对于每门选修课都明确提出了预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课程,同时还会有专门的选课导师对本科生的选课进行指导。

二、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风格、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英国高校高度重视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年开始,每名学生都会有一本学习手册,该手册中对本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学习目的以及课程内容时间进度进行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把握课程学习进度并及时检验各阶段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

具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所有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模式主要分为“讲课式”和“研讨式”。讲课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专业通识课,由教师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系统讲述,一般讲课式模式都采用大班集中上课的形式。比如,社会心理学。与讲课式模式不同,研讨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由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然后抛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者事先要求学生准备的内容由学生分组或者依次进行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由于研讨式授课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讲授课程进行充分预习,看大量的研究文献做充足准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除教材内容外,每门课教师会为学生列出学习本门课程需要阅读和参考的书籍。在每次上课之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文本的形式获得教师上课的幻灯教案,以便学生在课前对本次课堂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已有的经典知识,更多的时候只是对知识点中的要点或者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而把大多数书本上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自己学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时的效率。除了参考书籍外,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还为学生选择了大量最新、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文献让学生阅读或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一些目前存在的学术争议通过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教学风格上,由于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发言踊跃,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轮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授课风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有利,学生并不是很被动得接受到知识,而是在一种互动中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该专业领域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接触最新研究前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这种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

三、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考核方法和体系

相对于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成绩的方式。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能力,体系多样化的特点。在考核方法上很少有课程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多数采用如研究设计、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学生最后成绩的主要依据。

对于每次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教师都会认真地进行批改,除了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打分之外,教师还会对论文中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点评。由于在研究设计和课程论文的评分过程中,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很多考试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正确答案。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照搬书本中的知识抄袭拼凑,而是需要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产生既有逻辑依据又带有明显学生个人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谨、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加强。

此外,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从考核体系中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研究设计或课程论文中,不但有要求每名学生必须独自完成的作业,还有一类是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由于小组作业的成绩也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计入总分。因此,每名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进程中按照分工承担自己相应的工作,最终在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

四、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硬件资源上,学校图书馆和各系大楼内,都有供学生免费使用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均能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学校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还能免费下载大约12000多个论文数据库,其中仅心理学领域期刊就有近200种。通过查阅这些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期刊文献,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开拓研究视野,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大有裨益。

在软件资源上,由于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该系在学年一开始发给学生的学习手册中均详细注明了每门课程专业教师和助教的联系方式以及这些教师每周固定的答疑时间,学生有关于专业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向教师咨询。除此以外,手册中还对系里每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感兴趣研究方向的教师联系,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通过这些措施,专业教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作用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另外,该系每年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机会。学生既可以参加系里邀请的各领域专家讲座、报告会,学校或一些研究基金会还会资助学生出外参加各种学术论文报告会。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很多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研究论文。

在其它方面,学校为全校学生开设有各种免费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中,既有针对非英语母语学生的语言提高班、也有针对所有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培训班等。另外,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还制作了大量针对本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计算机软件使用教程提供给学生,比如,office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这些学习资源都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五、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上述对英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对我们每名国内从事心理学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英国和我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如何更好地借鉴英国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英国的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对每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非常扎实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知识,应该是对于整个心理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必须紧跟当前最新研究前沿,掌握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能对本领域学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把握。最后,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亲和力。因为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才能使教师真正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从以上方面来看,通过合理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关键。

2.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人才的关键,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相比于国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何有很多国内学生到英国读书,感觉难以适应的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英国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少、课堂时间短,但由于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均感觉到学习压力要远远大于国内的学习要求。

要缩小国内学生与英国学生在以上方面的差距,培养学生养成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单向传授式教育模式以及单一的成绩考核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抱以投机取巧、片面追求高分的不良心态。因此,如何使学生建立认真努力、勇于进取的学习理念,从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是需要全体教师包括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管理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3.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方面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加大,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英国心理学专业学生,国内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机会和可利用资源还相对较少,其中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也包括可利用的教师智力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以及学术兴趣。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条件,最大程度上为保证培养具备高素质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服务。在这些方面,英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有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管理者去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张向前.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90-94.

[2]田洪芳.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34):72-74.

[3]汪怿.英国高教改革的最新动向[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43-46.

[4]陈韩晓.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4,(2):83-85.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第3篇

学籍管理复杂烦琐,工作量巨大,很多高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是配备三个人,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人,当然这跟在校生的规模也有关系。学籍管理工作量大,具有重复性,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直接导致工作过于集中,准确率降低。成人高等教育在学籍信息化管理投入明显少于普通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及服务器都是一笔不少的经费投入。高校在经费不能增加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考虑普通教育方面的投入。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也是高校学籍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学籍管理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是对学籍管理业务很熟悉,但是用计算机来处理相关的学籍信息,就不那么熟门熟路了。工作人员没经过专业培训,不懂数据库转换、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核对等基本操作,导致工作过程不顺畅,卡在某个点上,一念之下,最终又恢复到传统手工模式。在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情况下,传统模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加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管理不规范,过程不严谨

学籍管理的不规范最明显体现在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分工不明确就会导致工作人员相互“踢球”,缺少监督,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参入个人意愿就会导致学籍信息出现误差,同样的情况,处理结果却不一样。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建立固定而全面的数据库格式,数据内容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达方式。这样直接管理数据混乱,资料不完整,时间一久,原先的工作人员离岗,新接手的人员根据原先的数据开展工作,最终就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管理人员,面对千千万万条学籍数据信息,错一个字,漏一行数据,都不会影响数据全局,可以说成出错率控制在0.05%(举例数,不作为实际参考,下同)之内,但是这0.05%对学生本人来却是100%。错误的学籍信息会包含到学生的个人档案里面,这个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工作及生活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

3、成教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对策

3.1改变观念,从实际出发,独立管理。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还得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广东地区,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基本都已经成立成人高等教育处或继续教育学院等独立行政部门,独立管理成人教育在校生。但是一些在校生规模小的高校,还是会把成教生和普教生放在一起管理。很多高校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是适应性不强,亦可以说是在开发系统前并没有做充分的需求分析。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功能不完善,不能适用到学籍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且系统本身已有功能之间缺乏有机的连接。其次是数据接口性较差,不能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学籍管理部门数据与学校其他部门的相关数据不能在内部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在学校的管理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独立的管理系统。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基于教育部属下的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平台和各高校自身在运行的学籍管理系统两个平台,两个管理系统平台下的学籍维护工作具有很多的重复性。高校应该着力开发出既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能让两个平台相互对接的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本校可以通过系统接口方便快捷地将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下的学籍维护信息更新到学信网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中。由于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基于两个平台,高校学籍管理部门每学年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学籍数据时,从本校学籍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格式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标准格式并不能完美结合,总是需要再加工。高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要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平台的数据管理为出发点,按平台的要求进行管理对接,高校学籍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可直接用于学信网的导入导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2补充人员配备,提高人员整体水平,保证管理质量。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群体是该项工作的主体,是学籍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运转是否畅顺和教学质量好坏。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学籍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熟知并准确把握学籍相关的政策规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摸索研究适合本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做到基本能解决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传统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学习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让系统软件开发人员学习学籍管理知识,让学籍管理工作与软件开发充分的结合起来。要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培养、引进,开发特别通道,构建专业、认真、负责的工作团队,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用人方式,适当增加学籍管理人员年底全校评优教师比例,吸引更多其他的专业人员加入学籍管理部门,补充和丰富学籍信息化管理人员资源。

3.3建立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要建立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是对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进一步规范和延伸,通过学信网管理平台的在校生管理模块,对经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在校生完成升、留(降)级,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保留学籍、退学、开除学籍等学籍异动和操作处理。建立学历证书电子数据网上注册制度,杜绝学历造假情况。建立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促进制度,以学信网为基础,促进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和改革,让高校的学籍管理更加规范。建立网络安全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学籍管理数据库已拥有数十万条学籍信息,并且数据量在逐年增加,涉及庞大的人才信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重要信息。学籍管理平台系统受到攻击及数据库受到窜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数据信息时时受到威胁,加强数据库安全建设刻不容缓。要培养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保密意识,严格设置各个级别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维护的技术水平。

4、结束语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党玲侠(1975- ),女,陕西合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83-01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竞争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上如果哪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个民族注定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同样也是一个不能造福人类的民族。当前各个国家都把创造能力看作亟待开发的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整个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都扮演着培养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角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应该勇挑重担,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

我们把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具有独特性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叫作创新能力。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首先应该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其次应该有高等院校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创新条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应该建立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欲望的基础上的。就创新动机来说,大学生普遍具有,并且他们对创新都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能有机会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经验,不善于创造和利用机会,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有些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敏,但是缺少创新型的思维。随着学历的增加以及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在想象或者视野面上抑或逻辑思维上,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已经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科间缺乏有效整合,这也就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线性的,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是灵活的而是僵化地死抠书本,不是全面系统地而是片面地看问题。最后,还有些大学生拥有创新的灵感,但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动手的技能。当代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十几年的课堂训练,脑力劳动之后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缺乏创新技能,只会耽于灵感、空有想法而缺乏实干精神,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2.高等院校的因素。第一,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第二,高等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做到厚基础和宽口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虽然对培养一些专门人才来说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专业知识面窄肯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口径不宽,而且因为大学生对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创新方面不具备大视野和足够的能力。第三,在高校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比较倾向于认知教育,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缺乏有效安排。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些高校重视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依旧坚持以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为主,死板单一,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创新教学方式切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1.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在较短时间内,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教学活动中“机械式”“压迫式”“满堂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和了解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传授知识给学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表述原理、概念以及意义等,学生通过理解就可获取知识。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方法而不是教给知识,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或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帮助学生推陈出新,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补充当前国内国际的学术动向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等。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是简单依靠教师在讲台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和传授知识,而是在实践研究中充实理论,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创新思维。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之一,高校只有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才能让大学生在合作和社会实践中找到实践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同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到共建的实习基地实习,到企业参观学习,不仅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拓展知识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改革高等教育的考核方式。当前,高等院校的考核是在教师课堂的教授以及学生学习之后,通过考试来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对高等教育自身培养能力的一种考核。通过考试,教师积极总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学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深化所学内容。在对考试的认知观念上,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对学生能力的检查,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也并不是说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因为考试的程式化,有意识或无意识固化了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对付眼前的过关考试。因此,学校要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途径考核学生学业水平,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科的性质相匹配。换言之,就是要针对不同课程性质的差异性来合理地选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比如可以将笔试的考卷改为面试、笔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减少因单纯笔试产生的偏差。对于那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应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布置论文。论文的完成方式不仅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分析归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总之,学生的课程设计、现场讲解、制作、发明、表演、竞赛、辩论赛以及论文和著作等创新成果都可以纳入到多元的考核体系中,从而更科学、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结论

综合国力的竞争,究其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强国富民之根本,高校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培养好和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金侠,李晶,孙迎春.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牛金成.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高等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前言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