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与研究

环境科学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与研究

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第1篇

一、SPOC和MOOC特征及其影响

自新世纪以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即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相对公共基础课程而言,一直处于落后和迟滞阶段。目前关于环境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网易视频公开课的课程数量均很少。一般认为SPOC由福克斯教授最早使用,其面对的学生规模小,一般为几十人至几百人,且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如众多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精品课程等),不是任何学生均可浏览和进行在线学习。随着我国众多学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清华学堂在线、网易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件(OCW,OpenCourseWare)或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的不断发展,MOOC应运而生,国内外MOOC联盟及平台已形成,正在推动MOOC快速崛起。而MOOC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全球高校精品实体课程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大规模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视频、课程公告、课程大纲、评价方式、延伸阅读、课后作业、讨论区、结业考核等模块,实体课程所具备的要素在MOOC中均能完整呈现。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高端、在线开放、社会性和自组织等特点,最终课程考试合格能够获得认证证书。斯坦福校长Jone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注册参与了各类MOOC教育系统。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94所大学(组织)加入了Coursera()。我国高校也积极响应MOOC浪潮。教育部高度重视MOOC,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给全球范围的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MOOC能帮助各国大规模学生自由获得世界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接受在线教育;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MOOC促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FlippedClassModel)与“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发展。MOOC将带来全球范围的多元化大学教育竞争格局的变化“,大学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学”交相辉映,对全球范围的大学教育带来广泛和深远的辐射与影响。同时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引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促进全球范围开放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精品共享课建设等。

二、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MOOC课程必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是目前国际上MOOC平台上占专业课程比例极少的课程系列,MOOC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具有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高校均应重视和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建设,尤其是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更应走在MOOC建设的前沿。其必要性主要体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需求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选择、学习方法改进与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差距的缩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

三、我国高校环境学科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MOOC建设的基本对策

1.对于普通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和应对MOOC面临的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是否达到并满足要求;软件环境是否形成;正确处理MOOC与校内课程的关系、MOOC课程设计应做到学校统一设计、统一计划和统一部署;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大学视频公开课为基础,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分步实施MOOC,创建自己的MOOC品牌课程。

2.借助MOOC进行混合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3.借鉴MOOC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学习1~2门国内外MOOC课程体验MOOC教学的理念、新方法与过程,提高教师适应MOOC环境的教学能力;同时了解最新研究领域、方法和技术,拓宽专业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4.国内外联盟:积极建立我国MOOC课程联盟,促进部分高水平大学加入国际MOOC联盟、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建设的重点对策

1.建立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MOOC的特色与优势: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利用国内外MOOC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整套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课程及教学体系。

2.MOOC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应积极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把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落到实处。

3.利用MOOC联盟或教指委的权威性,推行环境科学与工程MOOC课程评价、认证与推荐工作,保证质量规范和提高MOOC课程质量。

4.推动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MOOC各类课程社群,利于师生通过MOOC的互动和交流。

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74-02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5年出现在独立学院的全新专业,探索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将大学生创新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实习和国家创新体制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各个类型级别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参与到不同的创新实践中去,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将大学生创新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申请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实验研究项目,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创新实验,对于巩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和丰富理论教学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受体转变成为发现和掌握知识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2)创造“以学为本”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学生素质决定授课难易程度,以学生兴趣确定教学方法,以学生接受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所喜爱的形式接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组成有机和谐的知识传授和探讨团队,教师从领队转变为向导,指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得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感受发生质的飞跃。

(3)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联系工程实际,创造工程具体形象教学法,以工程实例为课程内容主线,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科的专业核心是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的讲授,使学生得到工程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

2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构成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载体和硬件条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该项目组织主体为国家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参与该项目需要进行院、校、省、国家四级选拔,层层申报择优录取,通过不同级别立项的项目,可以获得相关的资助和荣誉奖励。这个平台为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

(2)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平台。该项目是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根据课程相关内容结合专业研究热点方向,以学校专业实验室为硬件支撑所确立的学生参与的创新研究实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该环节的创新实践,对于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派别学说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可以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利用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实验结果的佐证,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该创新研究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畏权威、实事求是的学习研究的精神和素质。

(3)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平台。在确定专业培养之前的首要工作是认真确定本专业的用人单位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中实际难题,结合学生的实习辅以教师和生产技术人员的指导,将学生的企业实习以解决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为核心,通过该创新实践环节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了解了企业环境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3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应用经验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不断摸索和应用,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取得了许多应用经验,总结归纳为如下:

(1)以创新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

实验计划项目、学科专业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企业创新研发实践项目等创新平台的搭建,提供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极大的吸引本专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学生吸引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种创新项目中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2)以创新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身体力行地体验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然后转化为实际的实践环节和手段,并且这些解决方案和手段必须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通过这样的创新过程锻炼了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表达交流、撰写论文等诸多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以创新成果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参与到本专业的各种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获得各种的奖励和荣誉,反过来回进一步激励取得成果的大学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转化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大学生在创新的道路和专业学习深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会不断创造出骄人的佳绩。而对于未参与到创新实践环节的学生来说,取得成果的同学无疑对于自己是莫大的鞭策,好胜心和荣誉感会驱动他们也投身到创新实践的道路上来,从而对于全体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成果的激励作用是全面性的,效果非常显著。

4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果

独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激励教学模式经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近五年的实施,取得丰硕的实施成果:

(1)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层面成果。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共243名学生,其项目共入选国家级创新比赛12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8项,嘉庚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4项。

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PBL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2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到20世纪3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明显的暴露出来,到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环境科学迅猛的发展起来,以环境问题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1]。环境化学把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不同环境间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因此,环境化学的学习,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应用效果,最大限度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针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对环境化学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作为授课基本内容的框架,合理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辅助工具,优秀的教材可以系统地提供本领域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胡英院士指出,作为一本教材,希望学生学了以后,能知道一类知识在框架中的位置,以便今后深入考察和钻研;更希望学生通过典型章节的学习,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科学方法[2]。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环境化学学科以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编写了一些优秀教材,对环境问题的原理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了使学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化学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作为讲授内容的基本框架,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等,以便今后深入研究。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与待研究的问题不断增加,日新月异,一些新理论、方法以及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而且对于目前环境领域面临着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少有反映,因此环境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和补充,尽可能多地引用新出现的一些典型环境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这是改进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教学内容,把一些新出现的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贯穿到教材中作为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对这些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环境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热情也大增。如在讲解大气环境化学这章内容时,除了讲解一些普遍的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酸雨等)外,还将最近几年来地球上出现的异常天气穿来,比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大范围雨雪天气以及2012年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会令学生对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明白应对气候变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总结和发展,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

二、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授课中

在环境化学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学”为主,教师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技巧、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另外环境化学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化学的理论之上,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入“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课程教学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创立,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3]。PBL的教学理念主张在课堂教学之前,先把所要讲授的题目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内容学习之后,要求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4]。在PBL模式学习中,包含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巧妙的设计出生动形象的问题,将有关教学内容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列问题。教师在授课前几天,将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围绕这些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最后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学气环境化学中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时,为了区别光化学烟雾及硫酸型烟雾,让学生清楚的掌握它们反应机理、特点及形成条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它们主要发生的时间及环境条件?引起这些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让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点评讲解。通过将这些问题与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形成机理结合起来思考,就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掌握光化学烟雾及硫酸型烟雾的定义、产生原因及机制,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性体系,变量多,影响因素复杂,许多化学原理和方法不易直接运用,而且环境化学内容广泛、知识抽象,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讲授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向学生传递信息,在环境化学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使环境污染情形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出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以达到模拟情景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要求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进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的目的[5]。通过多媒体授课使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现实的环境问题,避免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到实际环境中去亲身感受,又可以达到类似的情景教学的目的。当然,对于一些以计算和公式推导为主的章节,可以采用粉笔加黑板跟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前后内容衔接的理解,更容易记忆。

四、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重理论,轻实验教学,其结果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不能跟实际相结合。环境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考虑,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因此,在环境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中,避免一些简单的重复操作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质的实验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培养。

五、结语

总之,为了培养出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在环境化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与探索,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军丽,汤积德.高校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1,26(2):89-90.

\[3\]杨淑萍,刘月兰,洪燕君.PBL教学模式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M\].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120-121.

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组织策略

进入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这个时代,谁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尤其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也必然成为我们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网络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1.网络环境的即时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广袤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村落”中进行必要的交往。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电脑前,便可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网络的即时性使我们的学习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最新的信息,这可以大大丰富人们的头脑,开拓人们的视野。

2.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网络环境是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对所有人开放,它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上网者同时使用。网络环境之所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而我们又能获得即时性的信息,都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极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学习知识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网络环境开放性的优势,使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

3.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使得人际间的交往更为方便易行。有专家曾指出:“互动活动在网络环境中主要有两类:教学性的互动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活动。教学性的互动活动①主要包括:获取教学资源、链接内容、下载信息、信息等。社会性的互动活动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在网络环境中,社会性的互动活动是指运用电子邮件、语言信箱、聊天室或其他网上交流手段与他人进行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线提问、回答、讨论、辩论、协商,从而可以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网络环境的交互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1]。

4.网络环境的共享性

网络之所以倍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开展学习,这不仅使他们感到新鲜有趣,还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中供大家分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总之,网络环境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为人们开展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使得人们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现实。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各种学习理论之上的与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性为基础的,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因此有人将它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实,它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特定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是来自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与学生有关的话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建构生成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多种手段和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求学生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以及利用信息。研究性学习还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发扬交流与合作的团体精神,学会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在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认真严谨的研究习惯,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心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努力形成积极的人生的态度。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空间,这个空间有助于他们学会与别人分享与合作,培养和发展其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两类:课题研究类和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根据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又可分为三种形式[3]: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当然,研究性学习要想得到较好的结论或成果,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形式,而应该以各种形式相互交叉来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总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三)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我们要构建能够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和活动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他们会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课题。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学习资源,学生从网络中得到的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是多形态的。与仅以教师或几本教材为信息资源的传统学习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教师或教材那仅有的信息资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广泛的网络信息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收、表达和传播相结合,从而使自身获得一种愉悦感。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局限于他们周围生活的环境的内容,也涉及有关国外乃至各个领域的课题。网络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的知识源泉,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生产生活的各种话题。

2.网络环境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和策略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它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宽了教学的时空纬度,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网上构造“虚拟环境”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研究、展示成果等。各种网络工具软件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重要的辅助工具。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实施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此时的Word就是较好的辅助工具。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使用文字、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形式,此时,Powerpoint就是较好的辅助工具。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上的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4]。

自主与合作研究的重要工具是网络平台。研究性学习的各种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学习情境,通过任意改变问题条件,自由输入各种参数,然后进行讨论,研究其变化,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网络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便捷的条件,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利用电脑软件开展研究性的专题讨论。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主动搜索和接收信息,甚至是有选择地接收与理解信息,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讨论。研究者可以就某一专题的研究以发帖和跟帖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和挫折感,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网络环境对学习者之间交流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互动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应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地进行交流与信息交换。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与交流手段,学习者可选择异地交互,如BBS、E-mail等,也可用聊天室、QQ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这更有利于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的人数不受限制,交互对象可以是学生群体以及其他的网络访问者,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外,还有人机交互。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直接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进行交互,学习者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上查询、页面浏览等方式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在这种交互模式下,学习者可自主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资源来开展研究性学习。这种交互最适宜个体自主研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有的信息,同时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到页面上与他人分享交流。通过交互,学习者和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线进行提问、回答、讨论、辩论等,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与他人协作,更好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不仅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还可以向专家请求指导。学生又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不断的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在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做好师生之间的交互极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这既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在网上开展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语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标准的要求,我们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规律。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各学校的逐渐普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图文、音频等资源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的特点,都非常适合语文研究性的学习[5]。如何组织网络环境的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提供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丰富多彩的虚拟化的学习空间,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认知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这种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借助网络环境来授课,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有选择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资料的检索、积累,可以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如在讲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网址,至于学生所需要的,符合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可以主动地选择了;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关键词的搜索,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随意搜索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最能充分施展网络的优势。如课文特色明显而且共同点较多的,可以设计专题,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比较、探究学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发多种专题网站,将学生置于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络中,接受网络资源的熏陶,也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和言语创新能力。

(二)加强策略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给学生以方法策略的指导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可为学生的探究指引前进的方向。

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出研究性问题[6]。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而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也是问题[7]。同时,老师也要营造问题的情境,语文学科的有些内容是学生不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因此,这就需要借助网络来创设情境②。

(三)加强交互,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途径的限制,而网络技术给学生虚拟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会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学习资源,而且可以在网上交流,开展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方便地与学生通信、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度和其他情况。在网络交互的状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维交流,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向性的交流优势开展网上讨论,有效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有关网站或是校园网的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以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在这种虚拟的网络论坛的平台上,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很浓,经常平等地与老师探讨问题,当仁不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8]。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和自己的老师进行交互交流,还可以向专家请求指导,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来实现。

(四)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措施,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利用网络教室、网络课程、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成功的喜悦。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成果发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好的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

要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的归纳评价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都可以方便地评价学习成果。一个学习者可以把另几个学习者的成果进行存储、加工、编辑等,以构筑评价的平台,并共享每一个学习的成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要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其优势和不足,以便以后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网络的支持下进行学习。课题完成后,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演示文稿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素质,获取知识,可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9]。

注释:

①教学性互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组织的信息,学习者利用浏览器从非线性组织的资源中获得有用信息,学习者也可把自己的信息到页面上与他人分享交流。参见李宝敏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活动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上海教育》2001年第18期)。

②情境是指对有直接刺激作用的、能够引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包括客观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境”与“情”的有机融合体。参见林化君的《论语文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机理及反应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李宝敏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活动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上海教育》2001年第18期

[2]王升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宋尚桂著《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

[4]程耀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的尝试和思考》,《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2期

[5]胡阿生著《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教学管理》2005年第5期

[6]吴怡著《学科教育中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高等教育》2002年第6期

[7]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

[8]王鹏伟著《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9]朱璇著《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10]安桂清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11]林化君著《论语文教学积件系统的构建机理及应用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

[12]何克杭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谢树平著《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4]饶杰腾著《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环境科学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历史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68-02

当今教育领域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改革的推行下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教学而言也发挥了相应的服务价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还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可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多媒体课件会出现不能够明晰展示历史学科特点、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盲目使用等情况。因此,如何能够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技术充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成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教育不仅决定着教育行业和学生的未来,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现代教育发展而言,不仅学校在广泛构建网络教学环境,计算机操作对于高中生而言更是得心应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触动,使得他们愿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入网络技术。可以说,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它能够将历史教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就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它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以有效培养。当今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将虚拟图书馆、虚拟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得以实现,还能够促使学生受此教学环境氛围影响主动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模式。(2)可以将教学的协作性充分展现出来。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并不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讲授而实现的,虽然说其过程中需要依靠教师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发现,才能够实现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对知识主动进行构建的促进者。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的统治地位,增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有效地体现和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性。(3)能够及时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除了能够保障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之外,还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评测功能,及时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客观的意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电子题库,并且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具有促进作用的建设性意见,学生能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

虽然说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这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在多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将历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延伸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补充,其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前准备的教学讲稿基本上与网上的教学内容一致,对学生而言,就相当于是将教室上课简单化。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既没有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2)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协作性、探索性和交互性等特色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在大部分学校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认为传授知识是其课堂主要意义所在,以至于在应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仍然会忽视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情境导入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仍旧只能采取被动接受的方式。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1. 充分利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可以运用的网络资源相当的丰富。在这一优势下,历史学科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任何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图片、文字以及实物资料,除此之外,还拥有各种包含有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源,并且这些与历史相关的网络资源还会不断地补充更新。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感受,还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例,从而通过自主探究对历史进行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实现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对教学内容理解学习。

2. 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应该是高中教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课前所设计的网络历史教学课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需要格外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所准备的学习资源能够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进而有效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合理利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资料选择也要有利于ρ生学习环境的构建,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积极地讨论和交流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而实现在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同时,确保学生的个性特征被充分尊重。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现,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网络环境教育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面对面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沟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环境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使其促进作用最大化发挥,是目前仍需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吴磊.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中学历史教学,2007(10).

吴家弊. 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课的设计思维与表达[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