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腔的养生知识

口腔的养生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口腔的养生知识

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第1篇

中医夏季养生的知识

1、少吃多餐:一顿饭吃的东西越多,为了消化这些食物,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特别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们产生的代谢热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医生认为,尽管大热天里吃这些东西难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内的热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环,导致大量出汗,这些有助于降低体温;

3、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

4、多喝水:医生建议少饮酒多喝水,因为酒精可能导致身体缺水,矿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选;

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6、使用冰袋:可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肤温度的工具,里面预充的液体有降温效果;

7、选好枕具:使用羽毛或绒毛枕头,枕套最好是棉质的,合成纤维的枕套会积累热量;

8、喝茶:茶能够降温醒脑;

9、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中医夏季饮食养生的注意事项

(1)多吃瓜类:

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2)多吃凉性蔬菜:

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都属于凉性。番茄、芹菜、生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

(3)多吃“杀菌”蔬菜:

夏季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多吃些“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些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

夏日的膳食调养,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人们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夏季养生的方法

2.夏季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3.夏季养生保健常识

4.夏季养生的健康方法

5.夏季中医如何养生

6.中医夏季养生知识讲座

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冬季常见疾病 预防与养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1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9-02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城市的空巢老人近5成[1]。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老年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冬季,老年人机体抵抗力降低,是老年疾病的高发季节,死亡率高。在冬季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疾病预防和养生知识,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渡过寒冬,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气候与老年疾病的关系

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给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人的生理各项指标处于一个相对低的状态,抵抗力、免疫力都有所下降,比如皮下脂肪增多、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组织代谢加强等,而老年人由于主要脏器逐步老化且功能减退,皮肤松驰、皮下脂肪减少机体代谢功能低下,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抗寒及抗病能力都明显的低于青年人,稍不注意便会引起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特别是一些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感冒、流感等疾病,一旦患了感冒又会并发肺炎,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等都很容易在冬季里发生[2]。此外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已发生胃痛、皮肤瘙痒等疾病。因此,许多老年人害怕过冬天,使得一到冬季常常给老人心理上增加很多心理负担。

2 老年常见疾病的冬季预防

冬季阳气已伏,万物潜藏,宜早睡晚起,以免寒邪伤人。不能在寒风中散步或锻炼等,应多在家中休息,以收藏自己的神气。其实冬季并不可怕,只要老年人注意适应冬令气候特点,顺其自然,重视自我保健,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冬天。

2.1 中风的预防。约70%中风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故被专家称为“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当心。预防:①注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治疗。②注意及时发现中风的5个先兆症状:a.突然一次面部、手或脚麻木无力;b.突然意识模糊,语言困难或理解困难;c.突然一只眼或双眼视物模糊;d.突然头晕行走不稳失去平衡或动作不协调;e.突然出现严重头疼等早期治疗。一旦发现病人有脑卒中征兆,首选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接受治疗,切忌摇晃和胡乱搬动病人。③要注意保暖和室内空气流通,因为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

2.2 心肌梗塞的预防。寒冬也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诱发心绞痛及心梗。预防:①适度户外体育锻炼,重视防寒保暖,室温最好控制在15℃~18℃。②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并保持室内通风。③常备药物: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

2.3 感冒的预防。感冒是寒冬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应视为“小病”。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预防:①“咳即就医”。②加强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③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等。

2.4 胃病的预防。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机体抗病力及适应性也随之降低,故有胃病的老年人冬季就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冬季老年人还易发“五更泻”。预防:①注意胃部保暖,可有热水袋等。②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减少胃病发病机会。

2.5 瘙痒症的预防。老年人皮肤退行性萎缩,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产生皮肤瘙痒,该症往往夜间加重,常使人难以入眠。预防:①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②洗澡不宜过勤,尽量避免用碱性液洗澡。③可选用养血益气、润肤止痒的中药治疗,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及枸杞地黄丸等。

2.6 低体温综合征的预防。低体温综合征多发生在冬季,多为特异体质,常出现体温小于35℃,手足冰凉。死亡率达70%。预防:①房间阳光充足。②适当活动、运动。③摄入高热量食物,很好的保暖措施。④注意避免用镇静或减低体温的药物。

2.7 膝关节炎的预防。低气温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收缩)。又称“老寒腿”。表现为骨骼发凉、下肢麻木、“抽搐”等,易误诊为“缺钙”。预防:①热水泡脚,但不宜热敷关节。②运动:太极拳、慢跑、体操等,但不宜半蹲摇晃关节。

3 冬季老年人养生常识

3.1 宁静为本,保精养神:冬季之时,寒风凛冽,万物凋零,易引起人的悲伤之感。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保证人体阴阳精气之伏藏 。经常晒太阳、参加娱乐活动、淡泊心态,乐观向上。

3.2 早睡晚起,避寒保暖:《黄帝内经》[3]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最好睡到太阳出来之时,以便阳气的潜藏和的积蓄;室温应在18℃~25℃,保持空气新鲜。

3.3 多温少寒,补肾助阳:冬季宜温热食物。“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应多吃温热食物如:香菜、南瓜、桂圆、荔枝、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韭菜、、石榴、乌梅、鳝鱼、鳙鱼、鲢鱼、鳟鱼、海参、鸡肉、羊肉、狗肉、肉桂等。

3.4 适度锻炼,持之以恒:“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并可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郊游、散步、太极拳、体操等是老年人较好的运动方式。

3.5 药膳养生:兴阳温运(驱寒温阳):羊肉加萝卜、枸杞子炖汤,去萝卜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炖汤喝。养胃健脾(补肾益血、暖背驱寒):发透海参2只,切片,加生姜8片、大枣10枚加米煮粥,加调味盐食用。养生粥:桃仁芝麻糊、银耳炖冰糖、桂圆莲子汤等。

4 养生防病小技巧

4.1 穿、减衣服有技巧。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逐渐增减衣服。

4.2 洗漱用水有讲究。冬季每日晨起和午睡后用冷水洗脸;漱口用温水保护口腔。

4.3 坚持每日早搓手(揉搓劳宫穴)、午晒背(去帽晒百会穴)、晚泡脚(按摩涌泉穴)。

4.4 每年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各脏器功能异常及疾病,及早预防和治疗。

4.5 打预防针: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助渡过寒冬。

4.6 “三伏贴”冬病夏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旧病复发率。

总之,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为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提出合理建议和保健指导,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合中医老年保健的理论,遵循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今时之人”违背其法则,则半百而衰,以此来说明寿命的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是否善于养生,并提出“七损八益”,认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等理论。我们除应遵循古人的养生保健法则,还应在养生中贯穿现代医学的知识,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小燕 戴世银.浅谈中医老年保健[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25

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第3篇

基于现代人对饮食改善的苛求,调味特色正在经历着惊悚的时尚裂变,甚至呈现只顾调味,不辨利弊的局面,非要吃到“酸得流泪,辣得出汗,甜得恶心,咸得失音”不可,以解馋瘾,实有悖于饮食养生的基本要领。现代营养学提示,甜、酸、苦、辣、咸是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五味。五味调配得当利于增进健康,过之或不足则会带来身心伤害。

人们对甜、咸饮食的普遍适应,可谓与生俱来。因为甜咸饮食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电解质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所必须。然而,还需有一个量的约束。过量与不足,对人体保健都是不利的。现今大力推崇饮食调味个性化,赶潮流,吃另类,走极端,享快慰,不介意把握适度的量,酿致若干前所未见的现代病,引出困扰医学界的系列难题。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经过调研向世人敲响警钟,“过量吃盐会成瘾”。美国艾奥瓦大学的金・约翰逊教授指出:“盐对人体有类似的情绪改善功效。”他在研究报告中说:“盐在人体内能促进体液流动,体内少盐会心情沮丧。食盐过量会兴奋伤身,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及胃癌。”悉心体味,颇有感触。世界盐分与健康共同行动组织和英国贸易标准局,今年初在英国16家餐厅调查取样,75%的主菜含盐量均超标在1~3倍以上。伦敦名店“老奥尔良”的一份鸡肉铁板烧,含盐竟高达8.8克。

食盐可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体内水盐代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为宜。据卫生部门2008年调查,我国居民每天吃盐平均高于13.6克.北方有的地区甚至达到l 18克,明显成瘾,现状堪忧。这可能也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食盐过量可引起高血压、骨质疏松以及易患感冒,还会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血液中氯化钠过多,会间接造成胰岛素减弱。内分泌学专家建议,糖尿病人吃盐量每人每日应控制在2克以下。

吃甜食有焕发精力、解除疲劳和促进代谢等功效。食糖过多会使人发胖,引起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已为人所共知。近期发现患胰腺癌也与摄糖过量有关。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每人每天吃糖60克,即全年22千克比较科学。不同的人群,在量上也应有所差异。我国目前人均日吃糖量仅为15克,年人均吃糖量不足6千克。节食减肥者少吃糖,会出现营养失衡,表现为四肢乏力、精神涣散、思维迟钝等。饮食避开糖分,大脑就失去葡萄糖的来源,会导致大脑功能衰退。建议正常人别忌糖,适量吃。相对而言,吃红糖比白糖有益健康,红糖含葡萄糖比白糖高20~30 倍,含铁比白糖多1~2倍,还含有白糖所没有的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及锌、锰、铬、钙、铜微量元素等。

今人喝咖啡者较多,意在提神醒脑,加糖又是必不可少。时下,美国人喝咖啡热衷于选用甜味剂取代蔗糖,这在当今科学界或是大众层面上,都还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糖精”基本上被否定。甜味剂属于甜度比蔗糖高百倍又不含有热量的化学合成物质,尽管美国近年消费量快速增长,国内也开始引进,但依然让人们疑惑其功效,担心其负面影响。

2008年兴起的新学科“风味调制学”,意在“既享受美味,又无碍健康”。科学家利用对味觉的深入了解,研制新型风味调料,以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对饮食的酸、甜、咸的酷爱嗜好。以取代柠檬、白糖、精盐之类的本性,降低用量,以利健康。位于美国圣迭戈市的美国塞诺米克斯公司正在加速从事风味调料的研制。换个角度思考,这些新型风味调料是否又会被列入“食品添加剂”品类,还有待观望。

中医学认为,酸食可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并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多吃酸食,会腐蚀牙釉,刺激损伤口腔、食道及胃黏膜,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及溃疡;苦味食品有除燥、祛湿、利尿作用,有益于调节改善肝、肾功能。但食苦味过浓,易引起恶心及消化不良等症;辣食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但食辛辣食物过多,会引发口腔炎以及痔疮、肛裂、便秘等疾患,严重者还会导致腹泻。

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就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境”是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和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想问、会问。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想方设法地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

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知识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即不断地探究发现,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生物学自身的发展。虽说“课程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课程而精彩”,但生活化真实情境的创设,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有些几乎是不可再现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描述、观察事物、实验演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等等。同时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新颖是引发好奇心的火苗,好奇心是兴趣之先导,兴趣是求知之动力,是智慧和灵感引发和形成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一节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兴趣细胞激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

1.通过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而生物学是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可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只有精妙的设计,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是具有趣味性,这样就能拉近生物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原理”时,可联系日常生活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时盘子里水会变多,变多的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细胞既能失水又能吸水。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等等。又如: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内容时,可设问:在窗台上的花会怎样生长?为什么朵朵葵花向阳开?什么物质使它们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再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理论教学中,可以将谷堆“发热”“出汗”等现象引入课堂加以分析,也可将民间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的现象结合理论加以教学。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引领”下,使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置于亲切、自然的“主角”地位,从而学得轻松、愉快。

2.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巧妙设计,变换形式,适当地运用一些和生物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长其生物学知识。

例如:通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的导入来介绍软体动物中河蚌的知识。在讲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可收到良好效果。在讲解植物营养生殖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来讲述植物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知识。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些民俗谚语来创设“遗传变异”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种子和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引入,先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指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3.利用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对事物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设计出可行的探究课题,使学生不断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分给每个学生一块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很快答出:“有甜味。”“为什么会有甜味?”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探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着急想去弄个明白。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设计探究方案,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应鼓励每个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假设。

4.通过实验观察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观察和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能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探究“酶的特性”时,如果教师直接就问:“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对学生而言毫无事实依据的问题,势必造成问题情境的一片空白,使学生毫无依据地胡思乱想,或是根本就不进行思考。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实验观察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照实验,即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和2滴三氯化铁溶液,分别堵住两支试管口,轻轻地振荡两支试管,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会很惊奇地看到1号试管中的气泡冒出试管,于是情不自禁就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气泡?”学生立即开始质疑。此时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问题和观点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议疑、解疑,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

5.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妙,呈现问题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多个器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引发问题意识。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

例如:在讲授初中“蒸腾作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炎热的夏季(知了在鸣叫),在花草树木葱郁的公园内,游客在绿荫下避暑乘凉”的画面,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等等,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谜团,从而诱发他们产生学好生物学的强烈欲望。再比如高中的“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这一节,教材相关内容枯燥无味,采用传统教学的讲授法,结果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插放以下视频广告:“补铁、补血,效果好!朴血口服液!”“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万丈高楼草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聪明伶俐,坚持补锌;有锌万事成;用心的妈妈会用‘锌’!”从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广告中,创设这样的问题:“这些广告提到了哪些化学元素?能否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广告包含的科学道理呢?”从而引导学生自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6.通过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社会热点内容也是用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很好的素材。学生往往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性很高。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使生物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夯实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口腔的养生知识范文第5篇

艺术设计作为设计的子类,首先是一门实用艺术,它所涉及的内容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边缘性学科,也是学科内部相互交叉性的学科,并不是理工科或纯艺术的分支门类。

2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

“美学”来源于希腊词“aesthesis”。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心理学中对认知或认识的定义,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包含了涉及观赏者与园林植物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观赏者首先是对园林植物做出感觉上的分析,甚至可能将其与之前的经历或所感进行比较,随后对园林植物进行理解和评价,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美学直觉和美学知觉。园林植物的美学认知与其他认知亦有相同点,即是感直知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需要人为的引导才能完成。合理利用现有的美学认知,对人类的感知觉进行引导并提升美学认知,才能成就了园林的发展甚至审美的进步。

2.1美学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以内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径而言,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天论》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今人或谓之耳、目、鼻、舌、肤,分别为听、视、嗅、味、体(触、压、冷、热)等五种感觉。2.1.1视觉

通过视觉(Vision),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古典园林多留给人绿意盎然的场景印象,绿色平静安定,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而陈淏子在《花镜》中形象地描写了园林花卉随着季相时序之变化呈现出的美丽色彩,“春之柳破金芽,海棠红媚;夏之荷盖摇风,杨花舞雪;秋之云中桂子,月下梧桐;冬之尚有枇杷垒玉,蜡瓣舒香。怡情适志,乐此忘疲。”所谓“一年无日不看花”为孤苦的隐逸生活带来的愉悦。可见,园林植物丰富的色彩变化带来了更多的视觉美学体验,亦给园林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1.2嗅觉

长期以来,嗅觉(Olfaction)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原因不外乎在于“嗅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即是一种远感,据悉约有1万种气味未能被识别和记忆。运用这种神秘的感觉器官的原理,通过它来认识大自然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首先从嗅觉写夏夜所带来的,而写荷以“气”,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细香可嗅,融气于境,丰满诗句表达的境界。园林植物花木在带来宜人芳香的同时,其本身又能杀灭多种病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各种花香由数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含有芳香族物质,如酯类、醇类、酸类、酮类、核烯类等物质.可刺激人们的呼吸中枢,促进入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充足的大脑氧供应能使人保持较长时间旺盛的精力。都对人体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2.1.3味觉

味觉(Gustation)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包括食物、某些矿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的味道,与同属于化学诱发感觉的嗅觉相比是一种近觉,作为一种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由五种味道——甜、咸、苦、酸和鲜组成。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是一种椭圆形的红色果实,长不过2厘米,表面上看去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后大约4小时之后,却可以改变味觉:酸的、苦的、辣的都变甜了。在独特视觉面纱之后的园林植物还有更多惊喜让人回味 无穷。

2.1.4听觉

听觉(Auditory)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听愉悦之音,心情则愉悦;而听糟粕之声,心情亦败坏。显而易见,人之心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声音是息息相关的。创造大自然的“声景”,如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荷听雨、柳浪闻莺、高槐蝉唱等,都是天籁之音,应和了闻声者的不同心境。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化境,无边落木窸窣之声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深沉地渲染诗人情怀。而园林植物自身特殊的物理特性多孔还使其具有一定的消音作用,常绿阔叶树具有良好的减噪效果,浓密的人工林带可降低噪声10—20分贝,因而使环境变得安静。增强了人们在听觉环境中的舒适性,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园林植物之美所带来的饕餮盛宴。

2.1.5触觉

触觉(Tactile)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触觉的产生想必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实验表明,非同一般的触觉体验可以让人活跃并促进循环系统。园林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科学家们检测发现,—片杉幼林,每天由于蒸腾作用能消就太阳辐射能的66%,由于树冠的覆盖,减弱了光照,从而也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园林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热舒适度。

2.2美学直觉

直觉(Intuition)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很快就能出现的直接想法、感觉、信念或者偏好。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一种方式,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以及以后的黑格尔、谢林、斯宾诺莎等,尽管突出强调理性关于获得知识的作用,但并不否认人可以通过直觉获得知识.美学直觉同样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树荫让人们感到凉爽,哪怕是站在烈日曝晒下冒烟的水泥地上,有典故曰望梅止渴,大抵都是这个意思。美学直觉是不通过感官的,它的来源是“识”。曾经在某处感官感受到的愉悦,或者未曾见过的新鲜植物或植物配置方式都能引起美学直觉的迅速活动。美学直觉能够将植物配置时刻意的留白补充,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美学直觉带来的亦是更加多样的美学认知。

2.3美学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与感觉不同,知觉是人们对园林植物的整体认识,反映其整体形象。与直觉相比,美学知觉更具稳定性并不仅仅是对园林植物经记忆综合后产生的联想,更多的是经过意识加工后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花木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媒介。古代哲人意识到了人的伦理道德精神生活向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酌,自然也具有社会精神的意义。清人张潮《幽梦影》所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谈,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家,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选,桐令人清,柳令人感”之说。园林植物已不仅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人们心之所往的物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对桃花又一次烂漫场景的描写,虽半字未提重寻未遇的失落,却更能让人体会到求而不得的怅惘。借物抒情、或寓情于景的美学知觉,都使情感认知与园林植物相互交织,园林植物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得到美感熏陶。

3园林植物美学认知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出现的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植物设计配置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更完整地营造美感环境氛围而煞费苦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艺术设计中首先应因时、因事而异,满足人们的根本物质需求,而更进一步,艺术品应具有一定的意境涵韵,传达设计者的精神内涵,对使用者的知觉具有一定的引导组织作用。借助于美学,物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这一类物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而意境涵韵的营造不能单单依靠使用者自身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是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引导使其充分展开想象,在意识中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3.1园林植物美学感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3.1.1视觉(观)

(1)观农梗大尺度的经济菜田(如春油菜花,秋小麦等),成为春秋季特有的大地艺术,形成一片祥和的景象,让游人进入景点时顿然豁然开朗。

(2)赏花田利用花木林加以草本铺地形成以春景为主、夏景为辅的景观,形成结合林木的观赏花田,即可识别花木种类,亦可在指定点拍照留影。

3.1.2嗅觉(闻)

(1)嗅花草从远远的林间道上就能闻到百花随风传来的香气,进入之后,四季草花组成的美丽花园 (图2),百花簇拥,芳香四溢,让美妙的气味得以充盈全身,沐浴在花香的海洋当中,也可以近距离的与某一朵自己中意的花朵亲密接触。通过实地勘察、亲身体会,了解花草的属性与其香味,观摩插花表演,熟悉精油的制作流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香味。

(2)闻墨香自古以来,书与墨的香气一直是一种深远文化的象征。花团锦簇的世界里,虽然不能摘花带回,但是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致画花,品花画,闻墨香,谈花意,现实中,再艳丽的花草总有凋谢之日,而在这些美丽的花鸟画中它们却是永恒而美丽的。

3.1.3味觉(品)

(1)饮果茶在秋季可以摘果,品新鲜的水果,在冬季则可以品尝水果茶饮。徜徉于自然之间,品原生之味,堪称是满足味蕾的饕餮盛宴。

(2)品蔬果在果林之中设有果农驻点,给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的机会,不仅是简单的选果摘果品果来满足自己的口腹,还可栽种果苗来体验果农的辛勤劳动,品味蔬果背后的味道。

3.1.4听觉(听)

(1)听自然营造溪流叮咚之声,雨落芭蕉之声,竹叶细语之声,常言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中游人只有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才能体会鸟鸣之音的优美,鸟之音伴随着游人的脚步愈发清脆,游人的内心也越发的平静而轻盈。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能使得有人心情平静下来,慢慢的体会自然,亲近自然母亲的怀抱。

(2)听传说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传说的丰富程度不可小觑。不管是民间轶事还是亘古传说,只有在林间,心静如水的时候,这些传说才越发神秘,才能体会到它们的真实与魅力。

3.1.5触觉(触)

(1)触古木对于未有人见的古树加以复原,通过触感增进人与古树之间的联系,历史的年轮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以此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利用古木的机理搭配园林石的瘦皱漏透,给人带来愉悦的同时蕴含更深的美学内涵。

(2)靠绿垣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果,其奇妙的质地和形状使游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用植物材料做成植物墙、植物凳、植物栏等,让游人通过坐、立、靠、躺、卧等不同姿态,与植物有近距离的接触而对于自然有一种好奇与赞叹的感觉。

3.2园林植物美学直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法国美学家迈耶曾说过,“艺术作品不是独白,而是对话”。随着人类对事物探知,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个人独白,普通的感官体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学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园林植物的美学直觉意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识”,并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并与“识”发生关系,并为产生知觉奠定基础。美国艺术家Jim Campbell在中国香港的爱丁堡广场为行人和游客设计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一座由各式各样散光灯构成的闪亮“迷宫”。通过2000多个LED发光灯,设计者布置了一座80英尺宽20英尺高的巨大艺术“迷宫”,远远望去,各灯管好像是无序随机排放的,宛若一处梦幻之境,令人想要走过去、穿过去一探个究竟。利用发光灯这样一种普通材料却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吸引人们参与体验的同时,看似无序中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多样的艺术联想领悟为这一作品添上多姿多彩的色调。亦如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艺术具有主体性,观赏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界”,即与观赏者的审美眼光和既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而艺术品自身形式及结构的特殊,保有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给观赏者的参与以自由,看或不看是一种选择,今时看与彼时看的不同又是另一番意境。

3.3园林植物美学知觉对艺术设计的借鉴

园林植物的美学知觉将人们从简单的观察,直白的反映中拯救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与空间时间环境融为一体,如当人置身于“虽为人做,宛若天然”的江南园林中,面对宛然如画的景致,触景生情,人们不自觉地将回忆、想象、温爱统统融入这咫尺山林的意象之中,进而使人的灵性与环境同构产生审美体验。济南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为圆形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吸收市花“荷花”的视觉元素,外观上由大、小各36片荷花瓣围合而成,在蕴含了济南市市花“荷花”的深刻寓意的同时,为体现体育馆夜晚的“荷花”造型,采用全彩LED线性灯将大、小36组花瓣进行勾勒,为丰富整体照明的立体感和画面的饱满度,故在每个大花瓣上层叠的结构体上按一定间距排列安装LED模组,使花瓣更具观赏性。通过控制系统可以使大、小花瓣轮廓实现整体和分别变化色彩,并形成花瓣间的层次变化。模组通过控制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跑动变化,营造出犹如花开的生长变化。体育馆主馆钢结构屋盖采用弦支穹顶结构,大、小花瓣为单层网壳结构,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状层叠的机理,隐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长趋势。与两侧的游泳馆和网球中心,三馆呈“品”字形,体育馆像绽放的荷花,游泳馆和网球中心则像两片荷叶,将荷花托起,把荷花绽放的瞬间完美呈现。总体布局上又利用市树市花的意向内涵与位于西边的体育馆形成了“东荷西柳”的恢弘气势。柳叶、荷花的造型让济南奥体中心充满了生态的美感,而其中许多环保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这个建筑群从里到外都体现了科技全运、绿色全运、人文全运的理念与精神。越相同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共鸣,无法想象让一个从未见识过荷花洁身于淤泥景象的人去领悟其高洁,而这高洁本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认识。合理利用人们既有的认识,展示设计内在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才能为提高美学认知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再会成为阻碍人类实现想法表现意愿的绊脚石,更深层次的意蕴内涵的挖掘才是设计应追求的最终目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