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什曼病;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人畜共患

1 人畜感染现状

1.1人的感染现状

四川省黑水县为犬源型利什曼原虫病流行区,2005~2011年共有56例病人确诊为利什曼原虫病患者。

1.2 犬的感染现状

2009年5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黑水县畜牧兽医局在黑水县境内的该病流行区的石碉楼乡、瓦钵乡、知木林乡、色尔古乡4个乡随机选取93户共105只家犬的耳部静脉血液进行了检测,其中有32只家犬为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30.47%。2010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黑水县畜牧兽医局在黑水县境内的该病流行区的瓦钵乡、知木林乡、色尔古乡3个乡随机选取76户共76只家犬的后肢静脉血液进行了检测,其中有20只家犬为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26.3%。由此可见,四川省黑水县该病流行区存在大量的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家犬。

2 临床症状

病犬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消瘦、脱毛和衰弱(俗称癞皮狗),多数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患犬。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检测措施

在该病的流行区,定期对农牧户饲养的家犬进行利什曼原虫病的血清检测,掌握家犬感染动态,为采取扑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 扑杀措施

根据对家犬的血清检测结果,对具有阳性反应的家犬采取扑杀措施,并作无害化处理。

3.3 宣传措施

通过广播电视和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该病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农牧民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少养犬或不养犬奠定基础。

3.4 环卫整治措施

按照人畜分离,单独建圈,粪便归厕的原则,改厕改圈。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环境卫生洁净意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定期或不定期对畜禽圈舍、厕所及人居环境进行消毒。

3.5 阻断传播途径措施

该病主要由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白蛉叮咬人和家犬传播,为此,应根据白蛉的生活史采取适时翻挖房前屋后的土壤,堆砌发酵畜禽粪便及垫草,喷洒杀虫剂,安装纱窗门,使用蚊帐等措施阻断或杀灭各期幼虫及成虫,从而截断传播媒介。

3.6 资金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应把检测该病和防制该病所需的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之列,确保资金来源。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1.1人群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6年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60.31%,农村达44.51%。由可见,80年代后我国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据了总死亡的一半以上(1984年占64.89%,1996年占60.31%),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2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增加从、、、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死亡率、死亡人数在城市及农村均逐渐增加。1995年有374万人死于上述慢性病,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98万人,净增长35.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冠心病事件较冠心病范围广,包括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从、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群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不断累积,加之发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数增加,患病率上升。从、可以看出,与1986年相比,1993年我国心脏病患病率增长了24.1%,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长了87.5%,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185.8%。恶性肿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对较短,患病率增长不大。1986年~1993年8年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病人数共计增加了1456万人,年均增长182万人,使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1.3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与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导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导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机会比非患者高25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80年代以后高血压在我国上升速度也很惊人(见)。据调查,从1959年~1979年的20年间,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万,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

2我国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患病人数增加,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和卫生服务利用上升,成为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导致了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我国城市及县医院中因患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96年城市医院中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住院病人的比例较1990年上升了31.6%,县级医院上升了31.1%。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构成的变化和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其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北京医科大学陈育德教授分析了全国2000多所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费用发现:1995年平均每一门诊病人医疗费用由1988年的7.5元上涨到39.9元,平均年增长27%;平均每一出院病人住院费用由327元上涨到1668元,平均年增长近26.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10%~11%),年增长超过15%。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1986年至1992年间公费、劳保医疗费用年增长率超过25%,人均增长18%,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为10%,居民实际收入年增长率为6%。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适应疾病模式转变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慢性病医疗费用上升主要与慢性病例人均治疗费用增加和患病率上升有关,占92.27%,人口数量增加等其他因素仅占7.73%。该研究测算,1994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418.817亿元,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448亿元,慢性病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28.9%。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均递增17.72%的速度,预计到2000年慢性病治疗费用将高达1215.691亿元。由于慢性病治疗费用的增加将推动卫生总费用快速攀升,研究推测,如不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到2000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由1994年的3.22%提高到4.05%,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4%,远远高于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可能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

3建议

3.1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已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全社会应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尽快落实防治措施,及早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数量将近1600万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将克拉玛依市分成三个片区市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农牧区三类地区;按照三类地区的人口比例将总样本量分配到三类地区,从中抽取350人纳入调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5±12.45岁;学历:中学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专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类型、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体重等条目。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慢性病情况:经过调查,350人发现慢性病患者300人,发病率85.7%,其中高血压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单因素分析:本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为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见表1。

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3]。长期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酒等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4]。本地区老年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识,吸烟饮酒率高,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本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

在预防干预中,首先本地区应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以病种划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5]。指导和促进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钾离子和叶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能够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此要根据不同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韩永云,孙立文,熊邦洁,等.大连市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15(12):32-34.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与慢性病防治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环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和精细化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全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在8%、1.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在3.5‰以上。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区政府指定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二)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率≥95%;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Ⅱ型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0%。

(三)建立完善的区、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5月1日至5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6月1日至6月30日)

1、区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区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召开全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7月1日至12月)

1、建立区“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各乡镇、街道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2、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3、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区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从基本上缓解“看病难”。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公安分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区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区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着重研究逐步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努力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机会。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区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区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区卫生局要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死因监测资料收集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6

死因监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间接映射出该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及其他生物物理因素对这一状况的影响。提出改进步骤,综合治理,防治措施,提供明确的方向。2011年,赤壁市收到辖区内5家市直医疗机构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按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法ICU-10编码后完成计算机录入,统计。现将赤壁市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市直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审核。人口资料来自《赤壁年鉴》。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单位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人口情况:赤壁市2011年年底人口数520607人,男270711人,女249896人,男女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108.3:100。2011年赤壁市共收集死亡案例217例,男162份,女55份,男女性别比为1:2.95。其中市人民医院报告155例,蒲纺医院30例,中医院28例,二医院4例,妇幼保健院无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100%。

死亡原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2例,占死亡的93.09%。以慢性病死亡为主,占总死亡的60.37%,意外伤害死亡17.0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2.90%。

死亡年龄分析:2011年全年收集死亡217例分析,年龄0~15岁死亡8例,年龄16~25岁死亡2例,年龄26~5岁死亡8例,年龄36~45岁死亡30例,年龄46~55岁死亡36例,年龄56~65岁死亡59例,年龄66~75岁死亡54例,年龄76~以上死亡27例,16~2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低(0.92%),56~6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27.19%),其次为66~75岁年龄段,死亡比24.88%,56~65岁年龄段和66~75岁年龄段总死亡比52.07%。

主要疾病死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因脑血管病死亡43例,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9.82%。因心脏病死亡15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心脑血管疾病占循环系统疾病的76.32%;因肺癌和肝癌死亡人数各15人,分别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胃癌死亡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3.23%,肺癌、肝癌、胃癌是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37人,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67.27%;意外伤害死亡是赤壁市死因监测人群的第3位死因,死亡3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7.05%,因交通事故死亡11人,占意外死亡人数的29.73%,排序为意外死亡的首位。

讨论

根据2011年全市居民死因分析,威胁赤壁市居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主要是脑血管、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2010年比,死因顺位前4位一样,而第5位2011年为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第5位则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在2011年呈下降趋势。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因此建立和健全慢病防治专业队伍、加强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如大力提倡每天少盐,赤壁市居民每天食用盐量过高[3],也造成慢性病发生过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死因上报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死因上报工作更好更快更准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红卫,潘汉民.2010年赤壁市网络报告死因监测统计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

2张凯,李凡卡.2007-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居民期望寿命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