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广电行业 应用研究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电行业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其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现如今已成为了广电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传媒属于一种比较快捷与普及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空间的扩展,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进行满足,从而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数字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接受者同传播者之间的边界消除了,使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特点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新媒体的个性比较的突出;受众的选择性有所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的成本降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其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容量也比较大,也比较容易搜索。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其必将取代传统的媒体形式,因为其更具有活力,更加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传统的传媒方式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逐渐成为了是新媒体产业核心的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这也就导致了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料与传输资源出现过剩的情况,文化的短缺却日益突出,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就是对于文化内容的竞争。

二、广电行业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是对广电行业影响力的延伸与再造。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有着高素质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节目内容,新媒体的融入有利于其扩大播放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将传统的传媒模式打破,创造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是广电行业向多媒体方向转变的要求。在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的对传播方式以及实效性进行竞争,当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被打开之后,媒体间的竞争将表现为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平台间的竞争。随着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媒体间的渗透与融合也会日趋明显。比如说,广电行业能够通过手机、网络等平台使得视频与音频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覆盖范围也相应增加。

(三)广电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传统媒体使得广播影视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内容都受到了限制,使用新的应用平台是广电行业发展所亟需的。然而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资源容纳性,因此在广电行业中介入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一)建设数字广播平台。对于数字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广电行业的一个升级。其通过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在接收方式和终端上跟传统的广播有了显著的区别,数字广播平台的建设使得听众能够实行双向的互动,所以就要求广播媒体在组织形式以及节目内容上创新,将新媒体的特性赋予到广播平台中。当前主要的数字广播平台有CMMB和DAB两种,其中CMMB指的就是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由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导的,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数字信号和广播信号的传输平台。DAB指的是数字音频广播,其主要是基于数字广播传输平台,将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等进行传输的数字广播技术。当前,北京电台已经广泛的建造了这种平台,整个北京地区都被覆盖,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时就已经大面积的投入使用。

(二)建设网络平台。随着社会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广电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将网络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而将广播和影视节目的传播方式进行提高,受众不断的扩大,进而使其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手机等多媒体终端的建设。从2009年的1月7日起,国家工信部为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颁发了3G牌照;2013年12月4日又正式颁发了4G牌照,我国正式的进入了4G网络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视频服务等增值业务的开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转型。手机报纸、广播、影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广电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准了广大的移动客户端,不断地研发适宜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APP,对于行业内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得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与此同时,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常见问题

1.认知度偏低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是档案管理专业发展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与飞跃,传统档案管理形式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将使档案的使用效率与便捷性得到成倍提高。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与固有的业务操作理念使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仍然习惯于既有的档案管理手法,对于电子信息化体系的功效与作用认识程度偏低,了解不深。传媒行业管理层对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也不够了解和重视,满足于现有的档案管理与应用程度,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电子信息化对提高企业行业工作效率和效能的重要促进作用。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低效率又使现有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量无眠顾及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与更新,由此造成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推广程度不足。

2.缺乏科学完整的体系

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产物,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在当前的中国还没有健全的行业标准进行完备、全面的指导和约束。因此,不同地区和单位在推行广播电视档案信息电子化体系过程中不仅发展速度各有快慢,而且出现了分类不一、标准各异的问题。缺乏科学完整体系的问题不仅使档案信息电子化发展缺乏统一标准,更严重阻碍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准体系的构建。科学完整的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的高质与高效,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耗费大量人、财、物和潜在诸多不安全因素的缺陷,而且能够提高档案使用效率与便捷性,提高档案资料对行业发展的参考与指导作用,帮助行业在未来发展中作出正确决策。

二、优化措施

1.根据档案的类别与级别区别管理

做好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的前提在于分类和分级,不同类别和级别的档案信息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与扩大,档案资料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庞大。没有分类和分级的档案信息电子化最终也必将落入臃肿和混乱的困境,这对于档案的储存与使用而言将是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失误与错误的灾难。一般来说,档案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重要、关键类;相对次要、普通类。重要和关键的档案信息在数量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可以采取在本地存贮和使用的模式,尤其是数字化档案资料。此时较适宜使用双备份策略。档案的存贮介质一般是本地服务器,要求做好存贮前的杀毒处理并定期升级病毒库、打补丁以及安全检测等。档案资料所在单位应安排专业的网络技术管理人员负责这些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工作。相对次要和普通档案信息则可充分利用云存贮技术,在尽量降低存贮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的大批量保存与便捷的调用。云存贮的优势在于费用极其低廉,客户不再需要自行投入巨额资金准备大量存贮设备,也不需要为维护和管理在云端的存贮设备另外花费金钱,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上网费用便可享受几乎无止境的存贮容量。劣势在于安全性相对不足,一旦将数据存放于“云”上,等于丧失了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云储存服务提供商或其他个人或集团都有机会偷窥或窃取这些数据。这再次凸显了档案分类与分级的重要性,在尚未足够确保信息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当只将相对次要、普通的档案信息通过“云”存贮和使用,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定期梳理档案重要程度,调整安全级别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一、行业发展大趋势与人才需求展望

汪曙华:这几年新闻出版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动向,据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与趋势?

蔡翔:目前,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里面有三个背景:一是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确立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三是出版与科技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划时代的发展机遇。总体看,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已表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产业化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向第二步、第三步迈进。转企改制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转企,接着是股份制改造,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改制的推进和完成必然催生并壮大一批出版企业,从而带动产业的繁荣。

第二,资本化日益显著。我国传媒出版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地借助资本的力量: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出版企业将更多地借助投融资等手段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正所谓资本无孔不入。

第三,国际化势在必行。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能够跟经济硬实力相匹配,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走出去”。所以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走向国际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数字化迫在眉睫。从世界范围看,数字化已成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环境下的媒介融合将推动产业资源深度整合。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必须跨越技术障碍,完成业态转型,实行产业升级,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航。

汪曙华:今年两会后,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使人们对我国传媒业的未来格局充满遐想,这两大部门的合并对我们新闻出版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翔: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后,名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们注意到,出版同行间开玩笑,创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新版广电总局”,所谓“新版”其实暗含着两个方面的意味:

一是意味着机遇。两大部门合并给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从政府政策层面来说,便于在整体上对传媒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从产业层面来说,有利于传媒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行业的产业链之间,将有更多相互延伸的空间。新闻出版可以向广播影视拓展,广播影视也可以往新闻出版渗透。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跨媒体兼并重组,传媒产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其二,对我们新闻出版人来说,也意味着期待。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新一届的政府部门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和更加宽阔的胸怀往前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处理“放”和“收”的问题,往往“放”得松,才能“收”得自如。文化行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业,还是广播影视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内容,是作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最终要看有没有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出来,而好的内容、好的作品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我认为重点应该是“放”,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去创作,让好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让我们的编辑能够有更自由的空间,没有顾忌地去发掘、推荐和出版好的作品。

汪曙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前景确实很令我们振奋和期待。这也令我们现在特别关心行业的发展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注意到《人才》节目采访了一些知名出版社当前的用人需求,如他们很需要业务骨干,急需整合营销、数字出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传统的图书编辑和发行类人才竟很少被提及。显然随着行业的变革,其用人需求变化很大。我国出版业目前在人才需求上会有哪些新变化?

蔡翔: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繁荣都需要有一批伟大企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的成长往往都伴随着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由人来演绎的,如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如百年商务与张元济的故事。相信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人也会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故事。

在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张,产业形态会加剧升级、转型,新闻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会比较大,所需的人才类型会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在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变革的趋势下,行业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扩大。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说白了就是“拿来就能用!”一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胜任具体业务工作。其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趋势。出版企业现在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懂出版,还要有企业所需的专业特长,在当下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还要懂IT技术,能胜任数字出版工作。再次,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如需要深谙现代企业运营的高级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能够驾驭产业航母的领军人物;需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二、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汪曙华:出版教育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出版教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当属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其发展情况如何?

蔡翔:我国出版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胡乔木同志提议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并采纳,1985年编辑出版专业开始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高校试办。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已近30年,有人统计说有近百所高校在办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规模很大。早期各高校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如有的偏出版发行,有的偏编辑学,但主要都是面向书刊等传统印刷媒体培养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新媒体受到关注,今年新的学科目录增加了数字出版等本科专业,但开设学校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另一方面,随着本科教育推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的趋势,我国高校出版本科专业逐渐转向按“大出版”的观念培养人才。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编辑出版专业尤其突出。在教学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多少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也不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却一门课一讲就是几年十几年,任凭窗外风云变幻,有的老师甚至一个人讲好几门编辑出版专业课。再如学生实践平台,全国2000多所高校只有100来家高校出版社,这100来家出版社基本集中在“211”或“985”高校,而现在本科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趋势是:从“211”或“985”高校向一般本科院校甚至更低层次转移,这些学校大多没有出版社,也很难向行业求援,老师或学生哪里有专业实践平台?

汪曙华:这样的本科培养机制造就的是怎样的毕业生?现在的出版本科教育能够为行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吗?

蔡翔: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当然是产销不对路的!刚才讲过,现在出版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拿来就能用”的受过良好实践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既懂出版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点现在绝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达不到。

有的出版企业老总反映,现在应聘的很多应届生,一交流就能发现他们实践经验太少,知识面太窄。现在的出版企业即使是传统的编辑岗,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里的专业性要求还不是指编辑技能,而是要有扎实的具体学科的专业功底。比如化工出版社需要有化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机械工业出版社需要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编辑,但是我们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多数不懂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参与专业性内容的编辑出版工作。再加上学习阶段基本没受过真正的行业实践训练,你说出版单位怎么录用你?现在较好的出版单位又多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导致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在低层次范围就业,没有好的发展平台,未来只能原地转圈。

出版业发展变革很快,现在的出版编辑本科教育很难跟上行业用人需求的升级,培养不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然造成毕业生“滞销”。目前每年有几十所高校的好几千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

三、专业硕士教育:供需依然错位

张玥:出版专业硕士是我国出版教育近几年新增的学位层次,其设立初衷是什么?现在情况如何?

蔡翔:出版专业硕士与普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不一样,它和MBA、艺术硕士MFA等类似,设立这个学位层次主要基于两个目的:第一,从业界看,是为解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新闻出版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第二,从学界看,是想解决我们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要为行业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

目前全国已有14所高校获得招生资格,据我所知有8所学校2011年开始招生。应该说,这两年这些院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都很重视,热情很高,投入了很多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和宝贵经验。比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当然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我们这些学校都花了很大力气,请了很多业界单位参与培养,建立了很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招生也很“火爆”,人气很旺。

但是很遗憾,我们发现过去出版本科教育积累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识和重视,却没有得到突破和解决。理论脱离实际、产销不对路的根本问题,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很突出。比如前面讲到的教师与教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硕士教育还是以校内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业界兼职师资引入远远不够,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来说,要达到理想效果,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是关键,不能还是让学校唱独角戏。但现在业界参与出版硕士培养的热情和程度都还很低,学生难以得到紧跟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再如前面提到的学科背景问题,出版专业硕士应该主要面向跨专业考生和具有相当行业经历想深造的业界人才,但现在的生源以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为主,应届生居多,招进来后又按老办法“青菜萝卜一锅炖”,无论应届还是非应届,出版专业与非出版专业,都是同样的培养方案和流程,怎么培养得出真正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怎么产销对路?

有位出版社社长曾指出,过去出版企业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自己培养个骨干要三五年时间,现在一点也不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硕士,看起来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到位。我个人具有双重身份,既在教学科研一线,同时又在产业运营一线,我的感受很深:自己的学科点培养的出版硕士,自己的出版社用起来都心有顾忌,非常尴尬!

所以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出版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其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背离的。

四、出版教育转型:思路与途径

汪曙华:看来我国出版教育必须紧贴行业实现转型,当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来推动出版教育转型?

蔡翔:推动出版教育转型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政府,关键是要解决好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问题。

在出版教育布局上,我个人认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规模前些年扩张过度,背离了行业的真实需求,应逐渐加以缩减。在本科教育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至少选择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辅修或作为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视野。在硕士教育层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理论上是培养行业发展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模式,今后应得到各方的充分重视与投入。但目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很不完善,甚至和普通学术性硕士培养并无实质差别,应真正围绕其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至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层次教育,应着重培养行业研究与理论创新型人才。出版教育各类型各层次之间的分野要清晰,分工要明确,布局要合理,要面向行业,才能各有侧重,培养多种类型的出版人才。

目前较为紧迫的是要完善刚刚起步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这需要业界、学界与政府三方紧密合作,创新其培养制度设计,对此我们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详论。①这里要强调的是,目前关键是要推动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如果业界不成为专业硕士教育的真正主角,而只是友情客串,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难免仅是“看上去很美”而流于形式。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将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也是学校联合企业办好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学校和出版企业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实能达到多赢局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将有条件培养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件事,今年3月底,我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其职能主要是对出版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出版专业教指委的委员构成非常合理,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学界委员,也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界委员和来自知名出版企业的业界委员。在教指委成立大会上,各界委员就会诊当前出版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提醒我们,今后应充分发挥好出版专业教指委的作用,紧跟行业发展,及时对各类各层次出版教育及其产出人才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促进出版教育真正培养产销对路的出版人才;并协调政府、产业与学校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出版教育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有效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教育转型。

张玥:现在有很多青年学子都向往进入出版业发挥自己的才干,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出版专业学习的同学而言,应该对这个行业具有怎样的认识?

蔡翔:出版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来演绎。对于要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同学来说,我首先要提醒的是,应该熟知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就是基本条件,是要有具体学科的专业特长,这是你们看家的本事。

其次,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进入这个行业后,你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你要不断地学习。

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总体上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暴富的行业,如果你想“发大财”,就不要进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行业是那些有文化理想、文化情怀的人的事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社会责任感与坚守。从事出版最后收获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格调与品位,而有格调与品位的文化,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提升之希望所在!

(蔡翔,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出版社社长;汪曙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张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但在2011年12月21日接受采访时,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首席合伙人何嘉远仍表示,2012年市场波动会减少,IPO情况会转好。

从安永的数据来看,整个大中华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2011年共有410宗IPO案例,筹资额度达到793亿美元,虽然比2010年有所下滑,但仍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保持了领先趋势,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40%。全球排名前五的交易所,大中华区独占其三。

其中,香港证券交易所全年融资额达到2600亿美元,虽然比2010年下滑42%,但仍领先全球,与纽交所平分秋色;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IPO宗数连续3年蝉联全球第一;创业板IPO宗数首次超过中小板,达到128家,但平均筹资额及市盈率均较同期有所下降,这显示创业板已经回归理性与健康的发展趋势。

从IPO企业所处行业来看,工业、能源和电力、材料、金融、零售和消费品的筹资额排到A股IPO前五名;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创新类工业和科技、传媒、电信等行业表现不俗;香港IPO行业筹资总额排名前五的则是材料、零售和消费品、金融、科技/电信和传媒、医疗。

受到美国证券市场多重利空冲击,2011年下半年,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进入严冬。8月17日上市的土豆网是这一年最后一起IPO案例,此后,整个第四季度,中国概念股在美国IPO市场都交了白卷。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及中国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透露,目前一些空头公司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成本已经很高,很可能在未来撤出,而当美国舆论消化了负面消息后,应该会有不少企业在美推出IPO,完成融资计划。

何嘉远称:“虽然市场情况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全球各地的新上市申请仍然不断增加,加上此前因为经济情况不好而延期IPO的企业,这两拨企业都已经进入上市管道,只等宏观经济情况回复稳定,资本市场就会迎来一个上市高峰期。2012年前两季度,应该会有不错表现。IPO市场是否能够复苏主要取决于欧洲债务危机能否迅速解决,这对于稳定全球资本市场和恢复投资者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高增长企业仍将继续以IPO为融资手段,以及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何嘉远对宏观经济稳步回升很有信心,他说:“中国的经济政策是求稳的,市场流动性会进一步放宽,这对中小企业帮助会很大,尤其是GDP想要提升,零售业肯定要发展。”

何嘉远预测,2012年A股IPO数量及筹资额都将维持高位,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起到重要作用,将有更多文化及传媒行业公司登陆A股市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利好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些行业急需募集资金来支持其高速增长。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40-02

在各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组织不断开展联合,媒介融合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向广播、电视、通信等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传统媒介手段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新型媒体终端一统江湖的局面已初见端倪。而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需求逐渐细化,促进了多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发展和扩大,以往的媒介受众已从大众分化为分众,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融合恰恰能满足媒介受众对各种信息元素的全面需求。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提出,其意义是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即将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手段、移动通信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是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等各种媒体组织间的文化、操作、战略等方面的联盟,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行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先进的卫星、电缆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数据、语言、现象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同呈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联、呼唤作用日益增强,媒介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种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各行业媒介内容制作、传播、接收等工作中,数字摄像机、数字压缩、非线编辑、数字分配矩阵、数字微波、节目复用、数字调制调解技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数字视频存储器等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设施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单一媒介形式逐渐向视听多媒体终端形式转化,过去只具备单一服务功能的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等可以同时承担其他网络职能,从而实现了媒介产业发展潜能和空间的不断扩大。

2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现状

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工作中,广播电视媒体起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在现今广播电视行业中,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立体化、多层次发展使其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独占鳌头。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开放、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广播电视行业正经历着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过度的重要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专业化运作方面,各地广播电视行业通过将各种媒介手段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融合事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网络电视这种形式的发展问题,大部分网络电视台刚刚建成,运营方式还很不成熟,由于资金问题而造成投入成本不足,无法完全实现独立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其它机构、单位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已脱离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统一、集中的媒体环境,思想观念更加解放。而由于受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单一传播方式和习惯的制约,许多信息和媒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今宽松舆论环境下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和传达信息的个性需求,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服务方式是节目受众被动地接受广播台以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无法对节目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进行自主选择。而随着新型广播电视网模式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用户参与度的加强成为可能。在新型广播电视网工作模式下,用户可自由选择想要收听、收看的节目,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安排决定收听、收看节目的时间和方式。网络广播电视节目的电视化呈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属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的分众化趋势。同时,节目的收听率、收视率以及用户体验满意度也能直接决定节目制作的未来走向。这种节目播出方式,能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受众的进一步互动以及节目的多元化,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网络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在电视机上的终端显示方式,用户可在电视屏幕上用遥控器对网络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选择。这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视频手段实现网、台互动互通,丰富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从而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化领域的领路人,美国各大网络电台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示范。美国的各大广播电视网自己投资制作各种电视剧、真人秀、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并在电视网和电视频道上共同播出,获得了极佳的收视效果和良好口碑,如大家熟悉的《生活大爆炸》、《权利的游戏》、《破产姐妹》、《纸牌屋》等,不仅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取得成功,在各大电视台收视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手段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不仅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广播电视行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4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娱乐工具之一,而网络是实现讯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终端融合是将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传播作用和文化导向作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借鉴新媒体的形态要素改造传统媒体内容,以实现多终端传播。使用了新的技术,如果观念不转变,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生产旧形态的节目,或者将旧形态的节目嫁接到新技术平台上、链接到网络上,实现旧形态节目的网络到达,只是使旧节目有了网络接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化和网络传播。移动网络时代,需要具有移动网络传播特性的内容。随着媒介终端的多样化和新型化,内容形态要不断革新,适应多种新媒体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改造内容形态,开发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的互通互联,广播电视除了具有实现节目传播的传统功能,还应当提供其他形式的生活服务。在未来的网络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中,电视线上交易将成为电视媒体手段的主要实用之一。用户通过遥控器操作电视屏幕来选择缴费项目,完成水电煤气等各种生活消耗的费用缴纳,机顶盒与银行建立用户信息对应、保障机制,帮助用户管理、处理缴费工作。新型广播电视网通过与互联网、电信网络的信息、数据互通,形成跨网服务工作体系,实现电视机与电视机、电视机与电脑之间的文件、音频、视频的传输。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给内容生产者和媒介传播者带来新的信息、内容和数据,实现多次传播,带来开发盈利的方式和途径。

5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日益发展、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终端的个性需求为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媒介方式的融合以及内容和终端的各种融合是所有传媒行业演变、改革都必将经历的演化过程。在各种先进媒介方式和手段大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要谋求发展就必先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藩篱,以产业政策、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为依据,进行全面升级和转型,才能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雯雯,徐书婕.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瓶颈及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2015(3):29-32.

[2]张晓菲.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优化路径[J].当代传播,2015(5):68-70.

[3]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1-9.

[4]王长潇.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拓展[J].国际新闻界,2011(12):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