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性;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11-02 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我国政府提出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到2010年高等教育同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5%。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呢?本文试从教育活动的经济性方面进行分析。

一、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济性分析的理论依据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胚胎与生长点。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是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基本问题。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教育与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构成了教育与经济辩证法的全部内容,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最为总体而系统的揭示,是中等专业学校正确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自身供给状况和社会对它的需求状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有效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发展问题,如发展速度、规模、层次等。

1.满足社会整体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产业需求上看,目前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咨询广告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符合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正在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2.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用人单位的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需求人数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将继续位居用人需求首位,外商投资企业需求量保持稳定。而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3.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有效社会需求就个体而言,主要是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一是升学的要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同样能够有途径继续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二是就业的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有较大的就业选择性的机会。三是学会一技之长是自主创业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经济机遇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职业教育将面临新的经济机遇。

1.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职教的革命性变革。“新世纪开始的五年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为此,我国职教发展必须进行革命性变革,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还要为第三产业和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培训出各种层次的专门化、复合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我国职教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必然选择。

2.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将为职教发展赋予时代特色。21世纪,知识经济必将独领。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昭示着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因此,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3.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将对职教产生深刻影响。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正朝着制造业大国的目标迈进。因此,职业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时代重任,以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4.热点经济的出现,将对职教提出特殊要求。所谓“热点”经济,是指由于某种因素而推动经济在某一特定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表现时期。如“世界杯”经济、“奥运”经济等。它们对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热点经济的出现,会促进并完善我国的职教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原则

教育活动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去开展工作。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我们必须按照下列基本原则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1.质量原则。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其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胜衰。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全面质量观点和质量第一观点。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中等专业学校从事教育活动时首先应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原则。

2.经济性原则。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活动也是一个投入产出活动,也必须通过不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取得发展壮大。否则,只会使教育活动逐步萎缩。

3.工艺性原则。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技术。

四、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需求教育模式

面对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充分重视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为主体,时刻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脉搏,引入企业文化精髓,采取导向式教学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可称之为社会需求教育模式。

五、社会需求教育模式评估方法: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概念的由来

为了将企业经营战略付诸实施,以维持竞争优势,波特提倡一种称之为“价值链”的概念。它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从企业的各种活动的相互衔接中,共同服务于为买方创造效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将企业活动分解为产生这种效用或价值的各个方面,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确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创造之地。这就是价值链分析的含义。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活动是否经济合理、在同行业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我们可借助于价值链进行分析。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济活动价值链

由社会需求教育模式的分析我们可给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济活动价值链。如下图:

(三)社会需求教育模式评估模式:进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的分析,要将每一教育活动工作单元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如图所示,价值链由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差额利润两个部分构成,产生这种价值的活动分为10种基本形式,即招生活动、教学、生产实践、就业安置、社会调研等五种主要活动,以及筹资活动、技术开发与教研活动、人事与劳务管理、全面管理(基层组织)、后勤保障等五种支援活动。这10种活动的相对重要性因学校规模不同而有差异,但无论在那一行业中进行竞争,都需要它们的共同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搞清楚学校竞争优势的源泉,从而使成本领先和差别化的竞争方法,逐步明晰化。

参考文献:

[1]佟家栋.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本特点 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8

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在教学过程中是无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1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最早出现在1980年前后的德国,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正在处于繁荣阶段,他们率先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的德国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师自身行为活动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手段和实施路径,经过我们对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研究得出:教学以职业活动作为主导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以最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为宗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特色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图片展示、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1.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我们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概括:第一,这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手、脑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聚精会神地听讲。第二,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散发的活力,在一个和谐的气氛中学会知识。第三,在行动向导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引导者、传授者的身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第四,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流程,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将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等结合到一起。第五,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中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动导向教学中存在几个关键点:首先,意识的参与;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最后,要有一套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1.3 行动导向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

教育方面的基础理论等都是想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就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两者之间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而后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刀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路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行为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抛弃以教师为核心,以课本为标准的教学思想,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将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投入教学活动中:

2.1 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现场探究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探究,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只有掌握了事物本质规律,才能在不断运动中得到发展。以下总结了行为导向创新应用的三个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参观活动,通过视觉刺激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当地的一些著名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充分了解真正的工作环境,体会真实的工作状态,熟悉企业的整体运行流程,对其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感悟,同时提高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树立一个合理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地区的一些名人故居和具有地区特色的博物馆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国家的发展历史,通过情感上的引导,引发学生的共鸣,树立伟大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责,提升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通过不同人群对事物的反应,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围绕“网络用语”、“我眼中的家乡”等进行调查,不仅仅能够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充分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这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动手制作活动,将学到的知识,和谐地融入制作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真正实现知识现实化,现实知识化。但是在专题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评选,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2.2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

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过分理想化,要切实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要照顾到学生的自身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总会有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联想,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此外,情景教学是书本与现实之间沟通的纽带,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体验真实的感受,通过理论解释现实现象,通过知识分析实际生活,通过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不管是活动探究还是创设情景教学,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实践。

3 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注重系统性、目的性的教学实践,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工作中,提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合作反思中,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框架和专业技能。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切实认识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自身所存在的优点,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体会知识的力量,感悟知识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认知习惯。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中,同样十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但是这不代表着只要能掌握理论知识就能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学精还要做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中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本文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出发,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创新探析[D].东北大学,2008.

[2]汪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刘邦祥.“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国的高职院校,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突出特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手段等,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两者如何有效对接和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正确理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就更有意义。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由师生所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娱乐及生活等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由高职院校学校全体成员参与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它同样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氛围下,由企业领导者在全体企业员工中提炼的能够使其积极认同,并能长期发展、创造、实践、坚持的整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特色、道德规范、信仰追求、管理风格的总和。企业文化也是由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四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可比喻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在层,其最终结果是融合了社会文化以及其自身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之处

(一)内涵基本相同

1.内容相似。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来,两者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又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特点相似。相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相似, 相互联系, 相互借鉴, 但不同的学校其校园文化的特色又不一样, 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校园文化的特色都是非常鲜明的, 所以说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而企业文化也是如此, 也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

(二)建设目的一致

无论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 其建设的目的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三)作用、功能相同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形成的, 并且为大家普遍认可, 所以, 它们对学校、对企业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然而,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主体不同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校风和环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内外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本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核心功能是培育人;企业文化的形成载体是企业生存活动,活动主体是全体企业员工,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为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企业职工中孕育产生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核心功能是管理人。

(二)建设目标不同

由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社会效益的办学目标, 因此就校园文化本身而言,其建设的目标就是:从精神、物质、制度、活动四个层面入手, 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用优秀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浓郁的学习氛围、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引导教师去钻研业务, 教好书育好人;而企业文化建设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其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富有实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更好地了解行业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培养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发展,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建设目标指向上有所不同。二者都有培养人才的目标指向,但在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三)价值取向不同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校园文化隶属于学校,其价值取向也应建立在社会效益上。而企业则不同,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 衡量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其经济指标。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这一载体把企业员工统一到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上,借助这一载体促使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的烙印, 其价值取向建立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上。

(四)建设途径不相同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引导社团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几个环节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同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对接性。高职院校以培养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上来看,两者紧密相联、互为依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提高高职学生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介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以期达到企业所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人才目标。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目标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两者的主要内容都以培养优秀人才和适合时展的人才为主,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通过自身的切合点,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方法和对接途径,从而实现两者良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余玲,徐丽,宁海成.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思考[J],时代经贸,2012(14):47.

[2]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3).

[3]徐丽,余玲,徐培江.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3).

[4]赵珍珍.对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姜汉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J],职业教育,2008(5).

[6]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简介:

徐 丽(1975— ),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硕士,副教授,在读博士。

陈晓丽(1978—),女,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硕士,讲师,在读博士。

余 玲(1981— ),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第4篇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基于岗位需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地体现在校学习与职场应用的一致性。

行业英语是指在某种特定职业或岗位背景下所使用的英语。行业英语教学兼顾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是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然而,由于受等级考试及行业英语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将重心放在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考试训练上,偏重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该现状导致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无法达到岗位的语言要求。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最佳结构策略是:以需求分析为指导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与自己语言基础相匹配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一、需求分析的涵义

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其理论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课程开发理念,但直至70年代才得到广泛关注。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可以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也因此成为外语课程实施的核心步骤。

“需求”的涵义会因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同样,在外语界,“需求”也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查阅文献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背景往往意味着“需求”的内容和分类也不尽相同。几种有代表性的“需求”分类有:Berwick的“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Brindley的“产品导向需求”和“过程导向需求”;Hutchinson & Water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束定芳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上述分类界定尽管出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共性。一是“觉察需求”源自于外在因素,而“意识需求”则源自于学生内在的需求;二是“产品导向需求”注重职业目标情境中的客观要求,而“过程导向需求”则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三是“目标需求”包含学习者必备知识、尚缺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是指与学习者学习态度、动机及策略相关的个人需求;四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别指社会、行业对从业者外语能力的要求和学习者当前外语能力基础与其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虽然表述不同,定义有别,但这几种“需求”的分类原则几乎是一致的。

二、外语教学与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外需求分析实证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Vandermeeren对112个芬兰公司的德语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半数的员工无法满足岗位德语能力的需求。同时,他还发现德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商务交流中的首要外语技能。Chaudronetal对84名韩语学习者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目标情境和语言技能为一体的韩语任务教学模块。尽管这些研究中不乏某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但国内外语需求分析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此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于课程设置和语言目标情境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赵梓岑在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调研中发现了课程教材与教学目标不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某些语言技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闫莉等人对144名理工科硕士毕业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60%的受试者在工作中基本不使用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阅读技能,听说技能使用频率最低。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深度上都与我国外语教育巨大的受众面及其不同的需求不相符。有关该理论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则更不多见。笔者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验证了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旨在进一步研究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分析问题,为高职语言类课程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调查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其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帮助学生接近其就业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

(二)研究对象

我校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由于受试者前两个学期均以基础英语授课为主,因而我们选取其第二学期综合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反映他们英语基础和词汇量的原始数据。将两个班的成绩输入电脑,经SPSS16.0统一分析后,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成绩虽有不同,但差距甚小,且由于P值?0.05,因此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同时,根据两个班期末成绩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其期末成绩离散度差别也不显著。由此可见,两个班级实验前的英语起点水平基本一致,符合实验的要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两种工具: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笔试部分涵盖了语言基本知识测试和行业英语技能测试,每部分各占50%;口试则重在考察学生某些典型的职业情境中英语的交际能力。内容分为工作场景角色扮演和商务报告陈述两部分。两种测试均由本校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共同命题。笔试客观题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写作部分由双人评分。同时,为了提高口语测试的效度,口试的评价则由我校两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和一名企业教师完成。评价基于四个方面展开:语法和词汇40%、话语组织20%、语音语调20%、互动式交流20%。

由于本次研究在受试者第二个学年开展(第三学年将进入毕业定岗实习阶段),为期一学年。实验测试结束之后的两个月,我们又对受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基于需求分析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问卷的编写参考了束定芳和陈冰冰等人的社会需求分析模型。其内容包含四个维度: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二是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包括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和工作中英语使用频率两个子类,共有8题;三是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共有9题;四是当前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用度,包括岗位英语需求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两个子类,共7题。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问卷完全按照5级量表的形式设计。

(四)研究过程

本次教学实验在受试者的第二个学年开展。希望通过前一个学年单纯的基础英语学习,学生对行业背景的专业词汇可以有更好的感知和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在教学实验期初,首先对本校前两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将细化的相关行业归并整合,划分出行业大类。对典型的行业类别中1至2名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确定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基本内容。另外,我们还对受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其学习能力差距、学习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

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们根据需求分析的成果对实验班的教学模块进行了重新整合,围绕行业典型的工作情境所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语言学习任务,突出行业技能与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而在控制班,我们则采取以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学年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对两个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效果对比,目的是检验两组样本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是否显著。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测试结果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对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的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笔试和口试两个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控制班的学生,而标准差则低于控制班,两样本间的无差别概率P值也均未达到P≤0.05的显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无关系的零假设,两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两方面成绩普遍高于控制班学生,且成绩分布较控制班更集中。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次问卷调查

鉴于受试者在测试之后均需参加学校规定的顶岗实习任务,我们又向两个班的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了调查问卷,以进一步了解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影响。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问卷的三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4个子类的Alpha值介于.626~.82之间,三个大类的alpha值分别为.865、.871和.781。由此可见,本问卷信度较高,各个部分均达到统计要求,且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4)。在评价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方面,两个班的学生都认可了工作中英语技能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目前的英语水平对薪资收入、职位升迁及未来发展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差异不明显。然而,两个班级学生在英语水平自我评价这个维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相对于B班,A班大多数学生对当前自己的英语水平更有自信,对自己英语各项技能的总体满意度也更高。同样,在当前英语教学的评价方面,A班和B班的反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A班学生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渗透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他们的就业和工作都有较大帮助。而B班的学生对学校的英语教学评价则表现出消极态度,他们普遍反映学校学到的英语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研究两个班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和当前英语教学二个维度评价的差异性,本研究再次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5、表6和表7)。

表5结果表明,A班较B班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中的英语表现具有更高的满意度。涉及具体技能方面,A班学生对听、说、读、语音、词汇这几项技能的自我评价与B班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001、

.001、.006、.000)。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需求分析,A班的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岗位目标情景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A班和B班的自我评价差异却不显著(P值分别为.069、.121、.092)。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两个班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普遍较低(均值分别为2.875、 2.5),且不具有差异性(P=.092)。北方课题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外语技能的满意度,他们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此次调研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情况与这一发现基本吻合。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不但应关注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涉猎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从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适用度这一维度所包含的两个子类目(见表6和表7)回答情况来看,A班和B班学生对“当前英语教学质量”中所包含的四个项目的反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8、.002、

.000、.001)。B班学生普遍认为,当前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岗位应聘时的英语需求有偏差,且难以满足他们在工作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职业英语能力的训练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学生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很难用外语从事工作。另外,尽管两个班的学生调查中都表示岗位英语培训有必要,但B班的需求明显大于A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余樟亚调查中也发现员工对于大学期间没能很好地习得相关英语技能感到遗憾,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相应培训与提高。

五、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资料,进行商务洽谈、涉外接待或浏览英文网站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需求。因此,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很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忽视需求分析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犹如闭门造车,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一方面应充分了解英语在工作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对行业岗位英语能力的需求展开分析;另一方面,还应该诊断出学习者具体的语言技能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方能选择与当前英语教学条件、学习者认知水平及其学习动机等因素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有效性

    当前,英语教学在我国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中,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更是增强学生自身未来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对职业学校英语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英语质量,增强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以获得最显着的英语教学成果,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增强。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教学与教育的条件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英语教学的条件尽管已经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分析,对影响职业学校英语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1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存在厌学情绪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的现象。根据调查研究得出,职业学校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同时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单词读写困难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惧怕心理,缺乏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1.2陈旧落后的机械式教学模式

    在职业学校中,部分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只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讲解过多,学生难以消化把握的现象出现,再加上教师英语教学停留在课本教材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提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英语教学的有效性[1]。

    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为本,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因此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实用性,通过对学生英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英语素质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其未来职业竞争能力的增强。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职业学校英语有效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把握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

    要想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堂节奏感的打造可以有效的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吸引学生英语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职业学校在英语教学中与普通学校的英语教学相比存在着一定地不同,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具有实用性、专业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时,要改变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2]。

    2.3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进行英语的自觉学习,从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4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针对性,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有效性要想得到增强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才会得以提高。同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得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2.5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将极大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小组之间的这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地时间去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并给予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督促,从而获得对英语学生的动力[3]。

    三、结束语

    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帮助学生英语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1] 邹能春. 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