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阳农林学院 财经系,河南 信阳464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猛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将出现以下几个不同的特征:一是汽车时代的来临;二是亚健康群体日益壮大;三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四是美容美体产业爆炸式的增长;五是家庭对于子女教育高度重视;六是投资第二住宅、居住郊区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也从贵族向大众,数量从少到多,建设者从政府向企业,性质从非营利性向营利性转变。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新的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出现,这既为旅游提供庞大的市场,也对常规旅游产品提出新的要求。
[
关键词 ]农耕旅游市场分析营销分析发展战略
1分类市场分析
1.1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国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在世界各地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跨过粗放发展的阶段步入“正规军”的行列。通过对于产品品质、服务水平、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范,乡村旅游正在迈入向休闲度假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据不完统计,全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 1200 亿元,1500 万农民直接受益,现有“农家乐”150 万家,休闲农业园区 1.8 万个,接待游客 4 亿多人次。
1.2生态养生旅游。我国生态养生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人均消费水平与社会消费特征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但是,一般生态概念,根本吸引不了游客,必须对生态进行深度开发。因此有各种生态型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如生态养生、生态度假、生态游乐等等。如位于泰国曼谷之南 220 公里西贡湾华欣,占地 7 英亩。坐落在华欣的皇家海滨度假村,是世界盛名的疗养胜地之一。评为世界最专业疗养胜地,涵盖温泉治疗、药物疗法和健身计划的广泛服务,将泰国人的盛情和西方风格治疗方法最好地结合起来。
1.3会务旅游。国际会务市场发展趋势发展迅猛: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计算,全球会议流量大概占旅游流量的 20%。每年全世界举办的超过 40 个参加国、外宾人数超过 50 人的各种国际会议 40 万个以上,会议总开销超过 2800 亿美元,对经济的带动系数为 1:9。国内会务市场发展趋势也为会议与旅游休闲结合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商业会议和国际峰会,在选择会议的目的地时候,更加关注此地是否拥有休闲养生、温泉 SPA 中心等。如郑州丰乐农庄位于郑州市北 15 公里,在黄河南大堤内,总占地面积为 2800 亩。以有机食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示范园,是集农业生产、特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园区。郑州丰乐农庄的桃花坞温泉别墅、日式温泉会所和国际会议中心均配备独立的温泉汤池。其中桃花坞和日式会所的温泉池是露天设置的。郑州丰乐农庄还推出了夏季的马拉湾大型水上游乐项目、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高尔夫练习场、真人 CS 野战场、拓展训练营等一系列的配套。郑州丰乐农庄是私人度假、单位会议、企业拓展训练、亲友团聚庆典的理想场所。
2客源市场分析
2.1客源市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为城市市民周末一日或两日游。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发展快、效益高。市场潜力巨大。
2.2客源市场定位原则。确立目标市场的定位原则:第一、规模效益原则。即锁定目标市场的规模要大到足够获利的程度。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有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通道,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份额,获取更大的收益。第二、互达性原则。即旅游地的信息能有效到达目标市场,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也能有效到达旅游地,可出入性较为方便自如。第三、资源与市场良性互动原则。因为资源可以引导、创造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也可以引导旅游地优化产品、重组资源。第四、行动可能性原则。即为吸引和服务于目标市场而系统地提出有效计划与策略,并在目标市场上能够实施。
3市场营销分析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强化对基础市场的促销,大力加强对国内重要客源地的旅游促销,使客源地的游客数量逐年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具体实施如
下市场营销战略:
3.1梯度营销战略。主要面向省内及周边省区城市的客源。从远期来看,鼓励省内自助游、自驾车游等。在巩固近程市场的前提下,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原经济圈市场为核心,通过逐步推进与梯度开发中远程市场形式形成涵盖省内外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
3.2品牌营销战略。通过多种营销方式的组合形成以品牌旅游产品为载体的特色市场,并借此扩大农耕文化旅游的市场感知度与影响力,实现潜在客源向现实游客的转化。
3.3差异化营销战略。突出农耕文化品牌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卖点。通过旅游线路延长或者联合组线等,可借助邻近的旅游知名旅游景点的品牌优势,与其旅游线路进行捆绑,以“搭便车”形式对接国内文化旅游中、远程市场。
3.4产业融合营销战略。尽快实施农耕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乡村野趣、高档会所”等特色旅游产品融合战略。开发组合产品,延伸产品链条,提高平均停留时间和平均花费。整合农耕文化、茶道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山水和其他文化资源,以此提高游客重游率;采取积极的旅游价格政策平衡旅游峰谷,提高利用效率和总体收益。
3.5区域联合营销战略。注重区域产品整合,加强省内旅游联合营销。与周边其它旅游景区整合,合理设计安排线路,可形成多个旅游协作区,开展联合营销。
4产品促销手段分析
4.1宣传促销。宣传促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新闻宣传媒介进行,积极并逐步在各类有影响的媒体上集中力量宣传,提高省以及全国的“曝光率”;针对重点国内客源市场,开展持续不断地叠加宣传。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4.2市场推广。扩大旅游者的数量,邀请客源输出地代表考察项目,强化与他们的合作意识。在操作方式上,可逐步联合其他景区,在国内目标市场设立大型的广告牌进行旅游包装;开发电子网络等高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与旅游网站联网。要将传统的常规宣传手段、渠道、策略与现代的新型宣传手法相结合,形成宣传促销的综合效应。
4.3 价格策略。制订团队和散客的差价、旺季和淡季的差价、节假日和平常的差价、尤其是对宾馆会议旅游实行会员优惠制、区内景点联合实行游客自愿选择的联票制、旅游交通、景点门票和餐饮套票制以及区内对特定旅游群体的优惠价。
5发展战略分析
5.1文化引领战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生命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重要的是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催生动力、增添活力、凸显魅力,打造独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
5.2创意驱动战略。要求整个旅游环境要有新的表现方式,要创意文化,创新思想,创意精品。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以支撑地方旅游精品,成为地方对外推广的靓丽名片。除了设计出有吸引力、创造力的产品外,还需要强化营销。3、产业支撑战略
5.3多元盈利战略。盈利途径的打造是现代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化的过程,可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盈利、开发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产品品牌盈利、升值产品价值盈利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不仅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还能保障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
参考文献:
[1]孙其勇.苏州生态休闲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10).
[关键词]待开发旅游地;乡村;客源市场;调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12―05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资源丰富的乡村也准备进行旅游规划开发。而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则是旅游规划开发工作中一个首要环节。由于旅游客源市场信息庞杂、收集渠道多、分析处理难度大,致使大多数旅游规划专家不太愿意把自己在规划工作中积累的独有研究经验,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公开发表出来,而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独门绝技”收藏起来,这些因素阻碍了我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的经验积累和水平提高。
1.1 概念的界定
这里的“待开发乡村旅游地”是指旅游业尚未起步,但已明确发展旅游这一目标,并正着手进行旅游规划工作的乡村地区。从客源市场分析的角度看,此类旅游地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没有或很少有现实的旅游者,缺乏往年的旅游统计资料;第二,几乎没有成型的景区(点);第三,对外知名度很低,获取客源市场信息的难度大;第四,潜在目标客源集中在城镇。
1.2 待开发旅游地的传统客源市场调研方法及其评价
目前,对待开发旅游地使用的传统客源市场调研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种类似估算法,是对待开发旅游地极少的旅游者做有限的调研,依据以往已规划开发的类似旅游地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并参照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将类似旅游地的统计数作为待开发旅游地规划年内的客源市场预测基数。第二种经验估算法,首先规划者凭自身经验以待开发旅游地为中心,用距离衰减原则划出多级市场,然后,以各等级客源市场覆盖的行政区域的总人口为依据,凭经验性判断设计出高、中、低三类到访率;最后用到访率乘以总人口,得出未来到访旅游者的总量,也就是待开发旅游地潜在客源总量。这一方法几乎不存在任何旅游市场调查过程。
总之,传统的客源市场调研方法大都因当地条件、人力、财力及知识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取决于规划者的经验积累,大多数数据结论不能充分反映待开发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实际情况,但其力图通过间接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求潜在客源市场信息的基本思路则是正确的。
2、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客源市场的调研方法设计
2.1 设计思路
待开发乡村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几乎不存在现实的客源信息,具有突出的潜在特性。针对乡村的主要客源对象是城镇这一特点,根据待开发乡村旅游地与所属市级城市的内在依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客源市场调查问卷,得出相关问题因子的基础统计数据,并设计一种较为科学简单的相关因素测算模型,得出较接近实际情况的潜在客源市场规模数。
2.2 技术路线
2.3 具体步骤
第一步:分析并确定影响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客源市场规模的相关因子为:城市人口总量X1、城镇人口比例X2、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比例X3、知晓待开发旅游地的人群比例X4、对待开发旅游地感兴趣的人群比例X5、待开发旅游地的到访人群比例X6,以及给不同客源市场赋予的不同权重X7,机会市场被调查人数A、被调查者总数B;分析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确定一级、二级客源市场潜在需求(Y)测算模型为:Y=X1X2X3X4X5X6X7,机会客源市场需求(F)推算模型为:F=(A/B)×Y,则客源市场潜在总需求T=Y+F。
第二步:根据待开发乡村旅游地与所属市级城市的潜在依附关系,进行初步的问卷调研。对待开发旅游地的现状和背景作现场调研,对当地居民作深度访谈;对待开发旅游地所属市级城镇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中包含客源地、经济收入水平、待开发旅游地的知名度、待开发旅游地的到访率及对待开发旅游地是否感兴趣等相关问题;分析周边城镇旅游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第三步:在第二步问卷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出分级客源市场范围,并分别对其实施问卷调查。应注意,这个步骤中的调查问卷也应包含与第二步问卷中的那些相关因子问题,以便设计与计算后面的测算模型。
第四步:计算一级、二级客源市场的年潜在需求规模。统计第二步、第三步中抽样调查问卷,选出第一步中的相关因子的统计数据,代入测算模型Y=X1X2X3X4X5X6X7,得出一级、二级客源市场潜在需求规模。
第五步:计算机会客源市场的年潜在需求规模。根据第二级、第三步中的问卷统计结果中机会市场被调查者人数、被调查者总数以及第四步中的一级、二级客源市场的年潜在需求规模代入机会市场推算模型F=(A/B)×Y,得出年平均机会市场总量。
第六步:预测潜在年游客总量。将一级、二级客源市场理论需求的年游客总量(Y)加上年平均机会市场总量(F),并综合待开发旅游地的其他诸多因素,预测得出待开发旅游地理论上的年游客总量。
3、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客源市场调研实践
3.1 背景
笔者曾于2005年年底参与了对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所作的旅游者市场调查分析。该村北距攀枝花市中心区约60公里,西南距云南永仁方山约10公里。现全村有518户,2245人,96%为俚濮彝族,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08国道从这里通过,其苴却石砚台、俚濮彝族民居建筑群等资源价值较高,综合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但该村对外知名度很低,几乎没有旅游者来过,缺乏相应的旅游客源市场方面的统计数据,因此,难以用单一的方法在当地进行客源市场分析并得出较为符合现实情况的统计数据。本次游客市场调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该村潜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规模与特征,并分析目前市场开发的现状和潜 力,为今后其他的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2 设计思路
迤沙拉村作为一个距城市较近的待开发乡村旅游地,它必然会与所属的攀枝花市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旅游市场方面则必然在一开始就依附于攀枝花市的城镇旅游者,因此,将攀枝花市作为稳定的主要客源市场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攀枝花旅游市场进行调研,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问卷,得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迤沙拉的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对一级、二级客源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依据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测算,预测出迤沙拉村的潜在客源市场的年需求规模。
3.3 调研方案
“迤沙拉旅游”在总体上属于乡村生态旅游范畴。如前所述,乡村生态旅游对于城市居民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首先对攀枝花城镇进行了初步的抽样问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攀枝花本地游客占被调查者总数的0.58%,成都市游客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昆明市和楚雄市的游客占被调查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4%、4%,其他地区的游客比例则更小。
3.3.1 调查范围的确定
根据距离衰减规律、深度访谈及对攀枝花市的初步问卷调查所得结论,综合考虑到旅游距离、阳光气候、地方文化、收入水平、旅游倾向等差异及周边城镇的发展速度与趋势,本次调查初步将攀枝花城镇居民作为“迤沙拉旅游”的一级客源市场,成都、昆明、楚雄的城镇居民作为二级客源市场,其中又应把成都、昆明的城镇居民作为重点二级客源市场。
3.3.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各地到攀枝花、成都、昆明、楚雄旅游的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文化专家、旅游专家、政府相关部门。
3.3.3 调查渠道
按照调查所得信息的相关性来区分,本次调研使用了外、中、内三个层次相结合的调查渠道。外层:国家公布的相关统计公报,四川省(主要是攀枝花市、成都市)、云南省(楚雄市、昆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中层:以攀枝花市、成都市、昆明市、楚雄市等为主的主要调研市场的重要旅行社;内层: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宾馆饭店、主要调研市场的重要景区景点、市民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普通高校、文化专家、旅游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等。
3.3.4 调查方法
由于本次专题调研涉及的对象组成复杂,来源多样,所以,在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与4个主要调研市场的旅游大专院校、旅游局、宾馆、旅行社等进行合作,原始资料的收集采用了以调查员实地进行的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现场观察法、面谈调查法(即访谈法);二手资料的收集采取了收集公开传播的相关资料,向有关单位索取相关信息资料,通过网络收集等方法,力求从多个渠道获取较广泛和较真实的信息。
3.4 调研方案的实施
3.4.1 样本数量的控制
根据客源市场的分级,最初设计问卷调查总数为1100份,其中攀枝花市500份、成都市300份、昆明市200份、楚雄市100份。课题组按80%的有效率,实际样本点总数确定为1320份,其中:攀枝花市600份、成都市360份、昆明市240份、楚雄市120份。由于各地的调查工作认真到位,都超过了预计的调查数量,共回收了1337份调查问卷,其中攀枝花市607份、成都市363份、昆明市245份、楚雄市122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246份(B),其中攀枝花市530份、成都市363份、昆明市237份、楚雄市116份;总体有效率为93.2%,各地区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攀枝花市87.3%、成都市100%、昆明市96.7%、楚雄市95.1%。
3.4.2 问卷中的主要相关因子的统计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设置是从攀枝花市逐渐深入到迤沙拉村,并具体分为人口社会经济特征、旅游选择意愿、消费行为结构、迤沙拉村专项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系列问题。为了突出预测估算过程,这里只摘选了针对迤沙拉村的相关因子问题的统计结论。
3.4.2.1 分级客源市场调查
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为:攀枝花市、成都市、昆明市、楚雄市、西昌市、丽江市、国内其他地区、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以“攀枝花和迤沙拉旅游”这一方向,指导数据的整理和每一项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过程。在1246名有效被调查对象中,成都市的人数比例占首位,为34%;攀枝花市占25%;其次为昆明16%、楚雄市9%、西昌市3%、丽江市3%、国内其他地区9%、港澳台地区1%、其他国家0.4%。据此统计结果,再综合考虑迤沙拉村的实地调查和攀枝花的初期及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将迤沙拉村的分级客源市场确定为:一级为攀枝花市城镇;二级为成都市、昆明市、楚雄市城镇;其余为机会市场。迤沙拉村的机会客源市场被调查人数A占被调查者总数B的比例(A/B)=西昌市的3%+丽江市的3%+国内其他地区的9%+港澳台地区的1%+其他国家的0.4%=16.4%。
3.4.2.2 收入情况调查(X3)
所有被调查者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了较大比例,为40%;其次是500―1000元,比例为28%;2000―3000元的人数比例与5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相近,分别为13%和14%;最小比例的是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5%。其中,攀枝花市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为52%,成都市的比例为73%,昆明市的比例为51%,楚雄市的比例为55%。总的来说,收入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
3.4.2.3 知名度及认知途径调查(X4)
所有被调查者中,通过现代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广告、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知道迤沙拉村的被调查者人数比例最大,为36%;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了解的被调查者人数也有一定比例,为17%;而不知道迤沙拉的被调查者人数也有着相当比例,为30%。其中,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迤沙拉村的攀枝花游客占攀枝花的总调查者的74%,成都市的比例为46%,昆明市的比例为64%,楚雄市的比例为49%。由此可见,迤沙拉村的旅游知名度还比较低。
3.4.2.4 客源市场兴趣偏好调查(X5)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兴趣到迤沙拉村旅游和拿不定主意、希望有更多介绍的被调查者分别为57%和39%,没有兴趣到迤沙拉村旅游的被调查者仅为4%。其中,攀枝花的被调查者中对迤沙拉村旅游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为62%,成都市和楚雄市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都为53%,昆明市的人数比例为54%。由此可见,迤沙拉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其旅游开发的前景较好。
3.4.2.5 现实客源调查(X6)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88%的人没有到过迤沙 拉村,只有12%的人到过迤沙拉村,且到过迤沙拉村的绝大多数是攀枝花地区居民。其中,到过迤沙拉村的攀枝花人数占被调查的攀枝花总人数的21.7%,而成都市的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4.4%的被调查者到过迤沙拉村,昆明市和楚雄市的这一相同人数比例分别为4.6%和6.9%。由此可见,迤沙拉村的旅游市场还有待于开发和拓展。
3.4.3 客源市场模糊测算
3.4.3.1 预测前提
以2000―2004年政府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准;进入迤沙拉村的公路(108国道)在2005年年底改扩建后,会刺激新的旅游需求;即将投资的项目和在建的万亩葡萄沟等项目的建设都能切合旅游市场现时的需求;不断深入的投资将会引起相应的市场增量;建设期内周边地区、所属省市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建设期内不发生大面积的流行性疾病等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的灾害和事件。
3.4.3.2 客源市场需求规模测算
表1中的相关数据来源:
①“人口总量(X1)”和“城镇人口比例(X2)”两项数据来自最近的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公报: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统计局关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云南省统计局《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楚雄彝族自治州统计局《楚雄彝族自治州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②“1000元以上收入人群比例(X3)”、“知晓迤沙拉的人群比例(X4)”、“对迤沙拉感兴趣的人群比例(X5)”、“到过迤沙拉的人群比例(X6)”四项数据均来源于本次对各分级客源城镇的调研统计数据。
③给不同客源市场赋予的不同“权重(X7)”是根据分级客源城镇的规模、距离及发展速度等因素赋予的不同比值。
由表1可知,年平均一级客源市场理论需求总量(Y1)为3.2万人次,二级客源市场理论需求总量(Y2)为2.1万人次。根据机会市场被调查者人数占被调查者总数的比例(A/B)16.4%推算,年平均机会市场理论总量F=(A/B)×(Y1+Y2)=0.8692万人次(取整数为1万人次)。由此,年平均旅游市场需求理论总量T=Y1+Y2+F≈6.3万人次。
由于在此采取了保守数据,人口总量使用的是2000年的全国统计数据,至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因此,实际人口总量和一、二级市场需求总量应比表1中的数据大一些。综合估计“兴趣”与“实际”、旅游距离、旅游交通、旅游开发、市场开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若迤沙拉实现了预期的旅游建设目标,年游客需求总量的预测数为:7.9―12万人次。
乡村休闲游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轻松、自由的休闲游,领会农村美好的风光,呼吸乡土新鲜的空气,不失为广大市民、游客出游的理想选择。鉴于乡村休闲游点多面广、形式多样,政府应在该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对于海口市而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海口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大力引导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利于扩充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新客源,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为海口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海口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创业增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引导海口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拟就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1]。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3.4家庭旅游市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将成为家庭成员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最佳选择。家庭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受孩子假期影响,一般以寒暑假为主,黄金周、双休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鉴于此,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提高家庭市场总量,针对家庭旅游的出游特征,开发适应家庭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当地特色渔家、农家产品的开发,同时设计中档旅游产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家庭市场重游率。如海口市火山口“农家乐”旅游最能满足家庭乡村游的需要。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环京津
一、背景与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目前已经形成拥有农业公园、农业科技公园、牧场旅游、观光农园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实现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成熟业态。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乡村旅游才得到更加迅速和广泛的发展,实现了产品类型的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形成了“北京民俗村”、“成都农家乐”等具有地域代表特征的发展模式,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村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省份之一,河北省近年来突出打造了一批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景区,特别是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使许多贫困乡村走向富裕之路,但是相比之下,由于旅游发展水平与京津、台湾、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如何把握机遇,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条件
环京津地区作为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拥有多项发展乡村旅游天然优势,即使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市相比,也拥有很多独特的垄断性优势。
(一)资源优势
首先,环京津地区的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地域乡村文化也最大限度的传承并保存下来;其次,由于环京津地区地处各大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因此,环京津地区作为坝缘山地、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湖泊苇荡等特殊自然景观最为典型,革命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最为富集,拥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优良的环境、优质的雪场和温泉资源,适合开展多种形式独特的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再次,环京津地区拥有高山避暑、滨海休闲、森林草原、满蒙民俗等多项品质高、极具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与开发潜力较大。
(二)距离优势
环京津地区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绕渤海,区位优势明显,廊坊、保定的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与京津的同城效应,成为京津游客旅游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近期环京津地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环京津地区的可进入性将得到大力加强,特别是多条快速客运干线的建成,将形成环京津的通勤圈、快速交通圈,游客出行将更加方便、舒适、快捷、安全。
(三)投资优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租金变得极其昂贵,北京市受土地政策的制约较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地价的“寸土寸金”,乡村旅游的投资压力较大。相比之下,环京津地区乡村土地面积相对广阔,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与较为低廉的地价租金,成为除旅游资源以外,吸引乡村旅游投资者目光的重要条件。
(四)市场优势
环京津地区拥有国内最大、最成熟的旅游客源市场,据调查,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已达到1.4万元,67.3%的家庭会到郊区参与休闲旅游活动,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当休假制度调整后,全年法定休假日达114天,大大刺激了京津游客在节假日及长周末的短线出游,为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五)政策优势
2006年,河北省即开始试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2008年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草案)》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草案)》,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8个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同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政函〔2008〕82号),提出要“加快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从民俗接待向乡村度假的方向转变。……促进环京津的乡村旅游纳入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分工体系”,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专门设立了由省旅游局与农业厅联组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加速了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亟待升级换代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水平尚低,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一)缺乏发展建设资金――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由于政策及资金重视程度的不同,乡村投融资力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只有一部分乡村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招商引资,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为村民自筹资金投资开发建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景区在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市场分析前提下就仓促上马,导致走“低质低价”路线、小规模经营、低成本运营的景点较多,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形成了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无序的开发还造成乡村的城市化趋势,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吸引力的降低。
(二)基础与服务设施不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环京津地区与北京优越的交通条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公共交通不发达,没有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
(三)大旅游理念缺乏――产业转型升级的盲点
由于受到地域分布、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传统小农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孤立发展,整合意识、品牌意识淡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与资金没有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合力,无法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高的品牌化、多样化、内涵化、人性化消费需求。
(四)组织管理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弱项
一方面,由于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管理较为混乱,小范围内产业要素重复配置,创新项目少,形成了市场开发重复、产品单一的现象,在游客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导致拉客、抢客、宰客现象的发生,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管理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培训,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
(一)挖掘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原真性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一方面要非常注重对乡村原有文化古迹的复原与整修,挖掘乡村文化的历史与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特色的乡土风貌,避免乡村过度城市化建设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启动“环京津乡村文化”重要建设工程,制定详尽的乡村文化发展目录清单,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利用文化打破乡村旅游的季节限制,是游客在开展采摘活动、观赏活动以及农事体验之外,感受到当地特有的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旅游市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二)实施整合战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的现状,一方面,要统一规划乡村旅游设施,节约产业资本,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建立品牌文化,整体开展宣传促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如滑雪、温泉、运动健身、户外拓展、漂流、森林、草原等,丰富产品内容,着力培育重点区域的龙头产业,如在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建设以葡萄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白洋淀及秦、唐、沧沿海建设渔家度假休闲产业集群,在坝上建立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若干特色鲜明、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三)进体制改革,优化行业管理
建立环京津乡村旅游共建平台,一方面,建立各县区主管领导成立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注重对景区的跨区域统一规划、管理,并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免费培训,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功能的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协调各县区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保障交通畅通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使之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旅游行业自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四)开发休闲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要积极顺应客源市场需求趋势,调整思路,由休闲入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乡村旅游与温泉地热、山地滑雪、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开发参与性强和知识含量高的乡村休闲产品体系,吸引消费者延长停留时间,促进乡村旅游与京津冀客源市场的深度整合。
(五)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实施差异发展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近距离出游的目的地,要针对滨海渔区、山村农区、草原牧区开展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在保护生态休闲度假环境的基础上,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的雷同与设施的重复建设,如要突出村落形态、民居风格、种植特色、餐饮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打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体现乡村旅游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3).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____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____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
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____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____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____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
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