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长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郭蔼光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为主要教材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并辅之以相关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信息量大,难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将抽象的、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简单易懂的知识系统,则需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大量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少数时间用在课外学习。因此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选择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课堂教材,并且补充课后教材或学习资料,课后教材应该具有总结性、系统性。
除此之外,还应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上更新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把最基本的原理作为讲授的重点,把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生命科学发展动态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结合在教学中。
2.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论语》中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在新陈代谢中可以先提出疑问“人能长生不老吗?”“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为什么人要吃饭?”由此引出新陈代谢,然后再接下来讲“新陈代谢是什么?”“新陈代谢的构成”,等等。这种引导式的方法,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新的教学模式。
类比式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DNA合成的章节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复杂的合成体系类比成大厦的建设,DNA相当于设计图,是整个工程的模板;A、T、C、G这4种碱基相当于工程的砖和水泥,稀有碱基相当于其他一些用量少的填充物;拓扑异构酶相当于把设计图拆解成一个一个小单元;DNA聚合酶相当于搬运工;引物相当于老师傅带头, 带领年轻工人工作;碱基错配相当于用错砖头或者水泥,大厦就不稳定,甚至会倒塌。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就加深了。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可以设计4~6人一组,围绕教师给出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前面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呼应。现在大学生基本是90后,课堂上面活跃度比较高,讨论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参与到讨论中。小组讨论后,各小组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回答。最后通过讨论过程达到认识问题、明白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增进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PBL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幕后主导人。PBL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学评价。在PBL教学中需要选用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案例。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容易获得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从而提高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 考核方式进行创新
期末成绩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期末的一张试卷中,期末考试应该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核形式应该更加的多元化,不仅题目的灵活性应该相对加大,而且应该加入设计实验题目。在考核形式上,一方面增加口试,另一方面,增加实践课成绩,这里的实践课成绩为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方法的活跃度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二、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就是要解决“教什么与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和“教到什么程度与学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而激发学生兴趣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习效果。因此,结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最终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臧运祥,郑伟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方法;主体作用;学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7-01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随之出现了诸多科学又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等,通过对这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探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生物学教学方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和内容:
一、构建好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制定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是指在文化科学、学习技能方面应明确达到的水平;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方面要通过哪些内容或活动,培养哪种能力或品德。所谓“恰当”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例如:初中《生物》中“种子的结构”部分,教材中有三个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单、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子叶的不同之处。此外,还有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的基础知识,明确认识单、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子叶的不同之处。
(2)明确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3)通过对不同类型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
二、使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实验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
(1)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景中,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眼观察,还要动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学科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了科学素质。
三、重视学法设计
在教法设计的同时进行学法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是生物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法设计以章、学段为单位整体设计为宜,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规划。学习方法很多,结合生物教材可以进行如下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自学方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学习阅读。即老师通过出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关键的概念和词语,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先由教师给出提示,学生自己总结,再通过讲评交流,过度到学生自己写出提纲,进行总结。第三步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学习的方法。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进行自学。一本书从绪论开始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深入到局部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如此,也就是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这样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讨论交流法。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思辩方法,表达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交流互动素质。
(4)整体归纳法。提炼要点,列表归纳知识网络等。知识网络的整体归纳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列表归纳可以梳理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依据教材环节的不同而有所选择,要做到与教学方法有机地优化组合,总之使用要恰当,避免用的过死,失去应有的作用。
四、进行多边信息交流与及时反馈
多边信息交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知识竞赛。这种交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为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不仅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能够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这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在选择教学手段时首先要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标本有利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要从素质教育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参与出发,把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组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微生物学是一门以独特技术研究微小生物的学科,就课程本身特点而言, 内容繁杂枯燥,逻辑性相对较差,而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如何把握专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使得微生物的形态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微生物离不开显微镜,而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上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只能通过照片;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等微观世界的内容时,只能借助一些挂图或推理,很多东西需要靠想象来理解;因此学生课堂吸收率较低,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外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内容。
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手段,扩大了视野,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原来靠想象理解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实际上降低了课程内容理解上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还可以增加课上的信息量,提高课时利用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造成的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生动的微观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机能,提高了对课程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在“病毒增殖”章节,将病毒的增殖过程以FLASH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短短几分钟观看动画的过程,学生对病毒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既掌握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组成,又掌握了病毒的增殖过程等,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教学重复性好、利用率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既减少了经费开支,又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业务。
2.归纳对比式教学
微生物学知识点较多而凌乱,有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四大类菌的菌落特征等。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对其进行归纳对比,比较异同,这样才能使知识层次更加清晰,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先告诉同学通过染色后,菌被分成了两类:呈现紫色的革兰氏阳性菌和呈现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接着讲细胞壁的构造,引导学生自己从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前后所学的知识,并且准确掌握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这一知识点。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摆脱课堂知识的枯燥乏味,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4.“热点问题”教学法
热点问题是媒体报道最多、也是大家最关心、最深入人心的问题。对于那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如能“趁热打铁”, 则可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系, 获得知识。如禽流流行时,在讲到“病毒”章节时,先简单描述禽流感的流行概况, 此时同学们表现出兴趣浓厚、互相交流, 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大家思索和讨论: 禽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 此次流行的型别是什么, H和N都是什么含义, 针对禽流感采取什么措施等,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互动的教学情境, 既可使同学们有目的地去学习, 又可活跃气氛, 调动思维,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讲到“伴孢晶体”时,可简单说明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和“生物农药”, 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新知识点的讲解。
结合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因图片丰富、内容详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而深受学生欢迎, 这种授课方式, 既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5.实验教学与课程相配套教学法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实际过程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实验的上课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实验课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进行,通常是2人一小组,10人为一大组进行,保证人人有全过程动手的机会。实验课时告诉学生,制片如制作优秀,可被拍摄保存下来,并将引用到下一届学生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郭丽芬(1986.10.29),女,云南盈江,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其中,初中生物课又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1]。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以上的问题,列举了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讲授法,但是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就可能会出现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老师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绘图法,正确处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但是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大篇纯文本式的板书,他们厌倦这种板书方式。其实,有些板书可以加以图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八年级《真菌》这一节时,其中的大型真菌——蘑菇的结构是个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蘑菇的结构,然后分别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或者是叫学生上讲台来标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实验法,注重实验创新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过多的验证性实验只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再现知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精神。
(五)影视法,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4]
生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看《人与自然》节目,其讲解以及拍摄真实,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不断地去了解生物,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之前。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把好的影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会创造新的辉煌!(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初中生物教学[J].党史博采(理论),2005,(08)
[2]单凌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S2):38-39
[3]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2007(S1):80-81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R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09-02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又是一门实践、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应用学科。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课程牵涉知识面广、内容多,同学们难以通过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 病案教学法 :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 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 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 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