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第1篇

摘 要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以及安全、质量等全方位的管理。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企业管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反复说明质量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真正地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过程中,以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为对象的企业财务管理,日益显现取代质量管理而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在被现代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本文从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的经营目标、财务管理的特征、财务管理的作用等方面谈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问题。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核心作用

财务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必须趋势,是一个企业实体,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及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真正地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过程中,以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为对象的企业财务管理,日益显现其重要性而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由财务关系决定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各有关方面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外部和内部的理财环境决定和制约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关系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均具有财务意义,也反映了一定的财务关系。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由经营目标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开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是指通过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因此,企业管理必然围绕其目标进行,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权衡报酬增加和得失,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足由财务管理的特征决定的。财务管理具有系统性、集约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财务活动是由人、资金、设施、信息等要素构成的,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包括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分配各环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已不再是单一的资金运动管理,着眼点由传统的筹资财务管理转变为即关注资金筹措又重视资产管理和资本配置,由过去侧重研究资本市场的运行和金融工具的选择,以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等外界人士为导向的外部观点,日益转向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管理的内部观点。因此,抓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为入手点,这样,即可以抓得实在,又抓住了“牛鼻子”,其结果事半功倍。

第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由财务管理的自身作用决定的。财务管理的自身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作用。企业的财务计划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计划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金、预计的收入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财务计划是预测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提出资金使用的要求,如果企业制定计划时不考虑资金约束,不进行效益分析,就会造成计划的夭折、资源的浪费;而如果计划只以产量为中心,不讲经济效益,就会造成产品积压、资金流散。二是控制作用。财务控制是保证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既定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一,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是做好财务控制的前提,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健全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严格计量验收,定期盘存财产物资及制订企业内部结算价制度等。其二,组织财务计划的实施。编制财务计划是财务管理的起点,最终要组织计划的执行和落实,以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支出的目的。在组织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来评价各项管理的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三,平衡财务收支,平衡财务收支也是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任务是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度,合理组织资金,以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通过增加产量,增加收入来平衡支出;降低消耗,节约开支来平衡收入,此外,还可以按规定程序向社会融资或向银行贷款。

第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由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决定的。财务监督主要是利用货币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行的监督。比如:通过对资金周转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企业物资的占用和使用情况,并对这些生产经营资金的形成和使用实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促进企业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改进物资供应;通过对产品成本有关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推动企业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消耗,降低成本;通过利润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成管理水平,对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实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促进企业挖掘潜力,改善管理,节约开支,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第六,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由资本运营决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资本运营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资本运营不仅仅是运营产品,而是运营资本。资本运营是现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采用财务会计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方法,也不采用管理会计中预测利润的量本利法,而是采用管理会计中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采用财务管理中投资组合选择原理、资本结构理论等重要方法,将投资、融资和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主要内容。

结论: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在理论上有据可依,在实践中可行而必要,作为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时刻把握着企业活动的脉络,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只有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才能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韩灵丽.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08.

[2]张先治.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4.O1.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基本原则

[DOI]10.13939/ki.zgsc.2015.40.150

1 财务管理的几种目标

任何一项管理都要有它的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判断出管理决策的优劣,财务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在充分的认清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后,才能建立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是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以下将介绍三种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并作出简单的比较。

1.1 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创造的财富越多,离财务管理的目标就越近。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的组织,不管其组成形式如何,其本质都是去通过各种企业活动赚取利润,而利润计算相对容易,用来衡量财务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较为简单。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公司制企业作为企业的最主要形式,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是必然的,必然会产生企业的问题,如果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以此目标来激励管理者,往往会出现管理者虚构利润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现象。还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的短期利润,不重视长期发展,可能短期取得巨大利润,管理者获得相应奖励,然而股东的利益能否也最大化却不得而知,同时这种观点只考虑了利润数量最大化,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入资本的报酬率,试想一下企业投入了500万元资本获得了100万元的利润好呢还是投入400万元资本获得90万元利润好呢,利润的绝对值的大小不能说明问题,还要考虑资本的报酬率和货币的时间价值。

1.2 每股收益最大化

针对利润最大化的明显缺点,有人提出每股收益最大化的观点,每股收益最大化是利润最大化的改进,因为这种观点以利润除以股数最大为目标,考虑到了企业投入资本数量对利润的影响。也就是比较了权益资本的净利率。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同样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问题,也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再试想一下,企业投资一个项目,是五年内每年末得到100万元的回报好呢还是第五年末一次得到550万元好呢,因此这种观点也是有局限性的。

1.3 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观点不仅考虑了权益资本的净利率,也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认为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这种观点也是被最广泛认可的。因为衡量股东财富往往是通过股票的价值,因此股价最大化也是这种观点,另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本质上也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假设企业负债不变时,企业权益资本最大化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有利于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以长远的眼光来进行决策,而且在项目投资上,也会考虑到实际报酬率,然而它也存在着缺点。因为股东财富主要靠股票来衡量,所以对于未上市的公司来说就无法量化,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且资本市场并不是强势有效的,股票的价格也未必能反映出公司的实际价值。尽管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却是目前最为合适的管理目标。

2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财务关系、处理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关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的表述也是见仁见智,本文将主要的观点总结为以下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2.1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不论是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经营活动,几乎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计量的。资产使用权的转让是需要支付租金的,而货币的租金则是利率。由于货币可以用于投资而获得增值,因此今天的1元钱永远比明天的1元钱更值钱,对于不同时点货币价值的比较,往往还要进行相应的折现,以此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在日常管理中,对其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早收晚付”,对于没有利息的应收账款要尽早收回,同时尽可能利用商业信用将更多资金合理的投入到运营中。

2.2 风险―报酬权衡原则

企业在投资项目时,不能只考虑可能获得的期望报酬率,还要考虑到报酬与所带来的风险程度是否相匹配。市场中无风险利率可以看成是没有风险的,例如国债的投资的未来现金流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无须担心本金和利息的收回,然而当报酬率高于无风险利率时,多出来的报酬就需要有相应的风险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溢价。因此管理者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时,如果只注重利润最大、收益最大,往往会使企业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所以要在风险和报酬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要密切关注的。

2.3 投资分散化原则

对于普通股票投资者来说,很少会有人把所有财富压在一个公司上,都会进行分散投资,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还会使得风险得到相应的抵消,这种做法依据的理论便是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样,公司如果只依赖一种产品,往往会因为市场的更新淘汰而消失,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分散化经营,公司可以经营多种产品或者跨行业经营,当一个行业处于萧条时,公司依然可以依靠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赚取利润,弥补亏损行业,使得集团整体更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2.4 有效市场原则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其目标完成程度的衡量主要依据公司股票的价格。由于市场是有效的,与公司有关的各种信息都会及时的反映到公司的股票价格中,当公司开发出新技术或者进入热门领域往往都会使得公司前景被看好,股票价格随之上升,而管理者做出不当决策或者是严重失误时,投资者则会“用脚投票”,因此管理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不能忽视资本市场的反应,因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最大财富。

2.5 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也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同样在公司财务管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在市场中赚到更多的钱,你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在所属的行业中认清自己的定位,辨别自己的优势所在,如果企业善于创新,就不要跟其他企业打价格战,如果企业拥有技术优势,就要充分利用并降低各项成本。比较优势原则也鼓励企业与优势互补的企业合作,进行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的整合,往往会带来1+1远大于2的效果。

2.6 系统原则财务管理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完整系统,在进行决策时不能仅考虑其中的一方面,只有充分地将三者进行高效整合,才能使整个系统的效率最大。但是三者中要格外重视资金流,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流犹如血液一般,缺乏资金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因此管理者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充分意识到资金流的重要性,谨慎决策,合理投资,使得企业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2.7 弹性原则市场变化莫测,行业也有不同周期,这就要求身处其中的企业的管理要灵活富有弹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说的就是管理要有弹性,一个行业龙头如果在面对行业前景趋势变化时不采取任何策略,领先的优势可能转瞬即逝,再者就是企业的长期战略不论多么完善,都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修订,短期计划更是如此,及时根据完成情况的反馈做出调整,管理者如果能在管理时随机应变,不断调整,那么这个企业将会是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

2.8 成本-效益原则

项目的投入与否往往还要取决于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该项目带来的效益大于所投入的成本,那它就是具有可行性的。在实际中,判断项目是否可行经常用净现金流为指标,因为一个项目的投入不会立即带来收益,资金的流入大多是跨年的,这就要就在调研时合理估计项目可能带来的现金流,然后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或者必要报酬率进行折现,再减去投入的成本,如果净现金流为正,那么项目就具有可行性,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

3 结 论

以上的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常见的原则,由于财务管理原则见仁见智,也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是不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什么,其原则出发点必然是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的,财务管理从来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能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充分运用原则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灵活运用并能实现目标的原则就是最好的财务管理原则。

参考文献:

[1]何学飞.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农业会计,2006(9).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第3篇

一、财务结构界定文献综述

从我国现有的关于财务结构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财务结构不同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资本结构 学者王斌把财务结构定义为狭义的资本结构概念,即企业资金来源中长久性筹资项目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其后的有些关于财务结构的文献中,虽未明确把财务结构定义为资本结构,但从文章的论述中,常常两词混用,把财务结构等同于资本结构。更有学者认为财务结构只是资本结构的一种习惯叫法,明确指出“资本结构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习惯上称为融资结构或财务结构, 反映企业获得长期资本的各项来源、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二)融资结构 大多数的文献把财务结构定义为“企业所筹资金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反映了资产负债表右面的全部项目构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有志、林钟高也认为财务结构是资金来源结构,指企业所有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它又分为长短期资金结构和资本结构(长期资金内部的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两部分,在财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资本结构。财务结构的选择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资产结构,为保证公司具有良好的资产结构,就必须认真研究和选择其财务结构。因此,资产结构是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是指构成公司全部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全部资产中的比例,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结构。这样的一个财务结构的概念,就是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资本结构,因狭义的资本结构不包括短期负债,仅是长期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关系。而融资结构包含了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可以用资产负债率来反映。

(三)资本结构加股权结构 有少数学者认为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如李淑平认为公司的财务结构包括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这两个方面,是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财务基础。付锦峰、王素荣认为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是财务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结构与相机治理机制有关, 股权结构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关,因此, 财务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只有合理的财务结构, 才能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四)其他界定 有一些文献对财务结构的界定不局限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而是有一个更大的范畴,而其具体定义各不相同。彭韶兵认为财务结构是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及其相互平衡关系。持相同观点的学者有丁霞、郭泽凤等。徐兴恩、胡科认为广义上的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反映企业财务特征的财务比率体系。李心合、葛志兴提出的财务结构分析框架中包括资产结构分析、负债结构分析、产权结构分析、收入结构分析、费用支出结构分析、利润结构分析。文中虽未就财务结构的含义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从内容可看出,财务结构在这里包括了两张基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宋献中认为财务结构的内涵是指组成财务系统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财务结构包括资产结构、资本结构、收入结构、费用结构和利润结构。

从现有文献对财务结构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一方面,学者对财务结构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已把财务结构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的拓展,研究的是较广义的财务结构。因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广义财务结构体系,并进一步研究该体系对企业业绩和风险的影响。

二、广义财务结构体系第一层次——财权结构

(一)企业财权结构 第一层次的财务结构涉及整个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权的配置,把它称之为财权结构。财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 资本投入与利益获取) 的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其中, 财务控制权是指影响和监督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权力, 包括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等;财务收益权是指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分配的权力。财务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财权流”,企业财务的基本职能是资源(财力)配置与权力配置,在资源配置的同时进行着财权配置, 在财权有效配置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财权结构是企业整个财务结构的基点和起点。财权结构是否合理,对企业成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和影响。财权配置不当会使得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从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和失败。

(二)企业财权配置 企业财权的配置需要考虑到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平衡,即既要考虑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监督权,也要考虑经营者、管理者对剩余控制权和监督权的分享及参与,还要考虑到债权人的外部监督和控制。在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所有者拥有的财务控制权主要是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权和监督权,主要包括:财务战略、重大投资、筹资决策的制定;财务计划、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资本的变更、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决定;董事、监事和经营者选择权以及对经营者日常财务管理的监督权。经营者所拥有的财务控制权主要是指财务决策执行权、日常财务管理权、财务经理选择权以及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权。

三、广义财务结构第二层次——财务报表结构

第二层次的财务结构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各项结构关系,包括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费用结构、资本结构、权益结构等。

(一)资产负债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由左边的资产结构和右边的资本结构组成。资产结构一般是指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比,可称之为资产的期限结构。进一步地,包含了各流动资产内部各项资产和固定资产内部各项资产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还包括资产的占用形态结构,即企业全部资产中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关系以及有形资产中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各自占有的比重。从理论上看,由于各类资产具有不同的盈利能力,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不同的资产结构会影响企业的绩效。一些实证研究也都表明,资产结构影响企业业绩,合理的资产结构可以使资产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都达到最佳点。由此可见,对各类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构建合理的资产结构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资本结构是指广义的资本结构,即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筹资结构)以及负债结构和权益结构。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也称之为筹资结构,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相比较而言,负债筹资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结构。什么样的筹资结构才是最优的,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研究也证明存在最佳的资产负债率。但是,仅仅关注筹资结构是不够的,因为即使企业的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有着合理的比例关系,如果负债资金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样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引发财务危机。债务结构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包括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来源结构。债务期限结构是长短期负债资金的比例。债务来源结构指企业债券、银行借款以及商业信用之间的比例关系。负债期限结构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表明,相对于长期债务,短期债务的治理效应更强,这主要表现在短期债务能够缓解投资不足问题、过度投资问题以及资产替代问题。负债期限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也得到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的证明,如袁卫秋的研究结果表明债务期限对经营业绩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戚拥军的研究表明短期债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大于长期债务。正如筹资结构的选择需要权衡负债所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和破产风险,企业最优债务期限结构的确定也取决于短期债务的利弊之间的权衡。根据债务期限结构权衡理论,最优债务期限是由展期短期债务的成本和长期债务携带的更高利率之间的权衡决定的。同时,债务期限和筹资结构是联立决定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债务水平的公司会使用更多的长期债务。反之,使用更多长期债务的公司在其资本结构中具有更多的债务额。此外,债务期限结构应与资产期限结构相匹配,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流动性财务风险和财务困境成本,债务期限短于或长于资产期限的债务都被认为是存在风险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公司的资产期限与债务期限显著地正相关,将资产和债务期限相匹配是一项很重要的财务策略。但由于我国制度的特殊性,上市公司总体的债务期限结构是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比重偏低。这样,就产生了较短的债务期限与较长的资产期限的错配,即所谓的“短融长投”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隐含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德隆集团、湘火矩汽车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此而起的。不同来源的负债所包含的信息特征不同,其债务成本不同,对公司的治理作用也不同。Smith和Warner认为,公司债务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作用来自于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Grossman和Hart认为,银行等大债权人的专业化将有效提高公司治理的绩效。银行借款作为一种高级的优先债权对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有着更强的约束作用,但银行借款相对商业信用需要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软约束”,银行借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这也得到了实证证明。而发行公司债券则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和发行费用,也使经营者面对众多分散的债权人,企业决策与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因此,对各种负债来源进行选择和合理组合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和政府的限制,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合理的发展。因此,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从而为发挥不同负债的治理作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权益结构就是其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权益资本内部的结构,也反应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分配政策。进一步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情况,股本又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等,它们各自在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构成了股权结构。而股权结构又对企业的筹资结构产生影响,如谢军的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对企业负债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短期负债率的影响,国家股比例对企业负债率的影响方向与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相反。国家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长期负债率,较低的短期负债率,以及较低的总体负债率;而流通股比例较高或法人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具有较低的长期负债率,较高的短期负债率,以及较高的总体负债率,但法人股比例的影响强度较弱。

(二)利润结构 利润表所反映的财务结构从报表的基本构成可以分为收入结构、成本费用结构和利润结构三部分。由于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额,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及其变化都可从利润结构体现出来,因此,本文只讨论利润结构。利润结构是指构成利润的各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的利润项目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有着极不相同的作用;而各利润项目所占的比重不同,即不同的利润结构,也会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结构应与资产结构相匹配,是指投资收益及其他利润之间的数量结构,与对外投资及其他资产之间的数量结构之间的匹配性。利润结构也应与现金流量结构相匹配,即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间的合理对应关系以及投资收益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间的合理对应关系。合理的企业利润结构中,核心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应较大,因为通常认为企业的某项主要产品或业务的盈利能力越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稳定的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现金流量结构 现金流量结构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结构。现金流入或流出结构指企业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总量中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或流出量各自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地还包括各项活动内部各个现金流量项目的流入或流出结构。流入流出结构指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相对比例关系。现金流量结构能清楚地反映企业在不同的资金运营中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揭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通过现金流量结构分析,可以认定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帮助企业预测财务风险,寻求正确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决策,使得企业的经营健康发展。现金流量结构与利润结构相匹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能体现营业利润,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能体现投资收益。此外,现金流量结构也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四、广义财务结构第三层次——明细财务结构

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而这些财务结果主要是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根本上也来源于其各项业务活动。因此,密切涉及经营层面的财务结构构成了广义财务结构的第三层次。由于它们往往反映了财务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明细结构,将其称之为明细财务结构。这一层次的财务结构包含了供应商结构、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

(一)供应商结构 供应商结构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层级结构、地域结构以及长短期结构。供应商的层级结构指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数量的比例关系,例如汽车制造商通常有零部件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而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的跨度和难易程度。供应商的地域结构指供应商所处的地理分布情况,这决定了企业零部件供应的及时性和运输成本的高低。长短期结构指长期供应商与短期供应商的数量关系。因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一般都比较守信,而短期或临时的供应商则往往无法保证其供应质量,所以这一结构不仅影响供应质量,也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不同的供应商结构也必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二)产品(业务)结构 产品(业务)结构指企业的产品(业务)种类及其主次、数量关系。产品(业务)结构的不同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企业产品品种或者业务的分散程度会使得获利能力产生差异。产品(业务)结构与企业的利润规模、获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产品或业务的集中或分散也影响着企业的风险大小。

(三)客户结构 客户结构指各种不同客户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例如大客户与小客户的结构是决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著名的“二八法则”正说明了这点。这就使得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客户结构管理,吸引并且保留那些最有价值的客户。客户结构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资金安全性。

广义财务结构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可以概括如图1、图2、图3所示。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有者复杂化条件下的财务分层管理研究”(NCET-08-038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树畅:《融资结构、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8期。

[2]王斌:《论财务结构调整的成本与风险》,《会计研究》1994年第2期。

[3]商海岩:《公司财务结构理论评述》,《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4]秦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结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

[5]谭元戎、赵自强、孙剑平:《企业财务结构与竞争战略互动关系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

[6]王存然:《不合理财务结构探析》,《财贸研究》1995年第4期。

[7]林世怡:《论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结构与杠杆作用》,《财经研究》1992年第10期。

[8]周晓波:《股份公司的财务结构及其优化选择》,《辽宁财会》1995年第10期。

[9]刘新国、李珂:《股份公司最佳财务结构的探讨》,《中州煤炭》2002年第6期。

[10]武振业、何山:《浅析企业财务结构及偿债能力》,《工业会计》1995年第11期。

[11]张海龙:《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与资产组合辨析》,《财会通讯》1997年第2期。

[12]李淑平:《财务结构演变对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军队会计管理体制 内涵 外延

会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九世纪以前,国家对会计活动是不加干预的。直到18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股份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作了明确要求,国家对会计活动的干预才真正开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台,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便流行起来。加强会计行为管制,借助会计管制来达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成为国家干预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军队会计作为会计家族的一员,是政府会计的一个分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范围内的具体作用形式。正确理解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对于完善军队会计管理工作,提高军队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内涵的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职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就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体制是对组织或集体的某项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具体制度、方法和机构的系统规范。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不同责任主体在军队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力、责任关系,对各责任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责任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军队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确保军队会计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从经济主体理论来讲,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军队各级单位、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关系,使它们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实现军队会计的高效益、高效率运行。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可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定义为: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在一定时期根据所处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环境,在国家《会计法》及其他会计规范的指导下,介入会计活动,对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军队会计规范。

正确理解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主要把握以下四点:其一,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根据其自身所处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环境所做的选择;其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在国家《会计法》及其他会计规范的约束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的具体实现形式;其三,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其四,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可以根据军队经济、政治环境及军事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体制涉及到组织或集体的基本权力配置、机构设置及相关制度规定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军队的特点,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军队会计制度建设以及军队会计人员管理三个。

(1)军队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军队各级单位会计工作的负责及主管机构。会计机构的设置是否与军队政治环境、各级单位经济活动特点相适应,内部人员配置是否科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及各项会计制度的落实。因此,军队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适应军队建设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全军各级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也就成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个构成要素。

(2)军队会计制度建设。军队会计制度是对军队会计工作应遵循和运用的准则、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实现军队会计目标的制度保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没有效率的。军队会计制度建设是提高军队会计工作质量、实现其核算和监督职能、维护军队经济秩序、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军队会计制度制定权限划分、制定程序确定及颁布实施三个方面的内容。

(3)军队会计人员管理。军队会计人员既是军队会计工作的完成者,又是军队会计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军队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等等,都必须借会计人员之手来实现。军队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高低及职责分工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军队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军队会计人员管理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而对会计人员的选拔、配置、职责、分工以及后续教育等做出的一系列规范。因此,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会计人员上岗资格管理、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后续教育管理及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分工管理等。

(4)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人和制度是体制运行的两个基本要素,人是制度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制度则是人员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是提高军队会计人员素质,确保各项会计制度得到落实的关键;会计制度建设则是为军队会计人员工作提供应遵循和运用的准则、规则和方法,为军队会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而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则为军队会计人员落实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会计工作提供了职能机构,赋予了会计人员履行职责的权利。军队会计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

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外延

外延是指由事物本职属性所衍生的相关内容的总和,是与内涵相对的。剖析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外延,主要是辨析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关系,探索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特点。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辨析

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是有关军队财务工作组织领导、职责范围、财权划分以及处理有关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核心内容是财权划分。将它们的概念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无论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还是军队财务管理体制,都是为加强军队经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服务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联系。第一,会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就全军来看,军(含)以下单位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等同,“合二为一”,财务部门内设有一到两名助理员负责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工作,财务部门统管财务、会计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也是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军区(包括军兵种、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第二炮兵部队等)以上单位设有专职的会计部门统管各项会计工作;会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部门负责人受财务部门负责人领导。军队各级单位的“会计人员”称谓成为“财务人员”的同义词。军队会计人员上岗资格、后续教育、职责、权利以及分工等人员管理规范相应的也是军队财务人员管理规范。第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军队会计工作是军队财务工作的基础,军队财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军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有效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能够很好地规范军队会计工作,为军队财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确保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有效运行。

转贴于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第一,管理对象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针对的是组织和管理军队会计事务,即如何从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管理三个方面来合理安排军队会计工作,是经费的使用阶段;军队财务管理体制侧重的则是经费的组织与分配流向,即从划分经费的使用权限、分清各级各部门的理财职责、设计业务关系等方面来解决财力资源配置问题,以图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是经费的分配、划拨阶段。第二,构建依据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结合军队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的;军队财务管理体制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依据军队有关的财经制度,以提高军队财务管理效率、协调供求关系、增强财务保障力为目的来构建的。第三,核心内容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促进会计参谋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军队会计工作更加适应军队经济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军队建设发展服务;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则是如何合理划分财权,即如何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组合形式,赋予各级、各事业部门相应的财务管理职权,把经费保障与事业任务联系起来,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以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制度建设不同。军队会计制度建设侧重于运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法理论来规范军队经济活动,以达到核算与监督各级单位资金运动及其过程,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目的。军队财务制度建设则侧重于结合国家及军队有关的财经纪律,规范军队各级、各事业部门财务管理权限,以达到提高军事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目的。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发展、完善的动力和源泉。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随着军队会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军队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中引入新的因素,改变原有的军队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及机构设置,从而达到提高全军会计管理效益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它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会计制度创新,包括会计制度制定权限划分的创新、制定程序的创新、颁布实施过程的创新等等;二是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机制创新;三是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创新。

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新颖性、永恒性以及经济性。新颖性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标志,这种“新”是相对于原有的情况而言的。有的是全新的,原来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来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纠正、订正,使其正确。永恒性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行为的必然性和不变性。从历史角度看,军队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结果。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与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环境相适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也必将随着军队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军事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经济性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必然带来军队会计管理效益的提高以及这种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只有事物进步了、发展了,创新行为才有发生的必要;只有军队会计管理效益提高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才有发生的必要。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类行为都是要考虑得失的,都是要权衡收益与成本的关系、预期的收益是否大于预期成本的。只有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创新才会发生。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行为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仕鹏、方正起等:会计理论与方法[M].海潮出版社,2007.

[2] 方正起:军队会计专题研究[M].海潮出版社,1998.

财务管理权衡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统一管理;资金预算;优化配置资金

一、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的意义

企业科学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具体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以效率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一种任务型的刚性的管理方法。“泰勒制”就是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典型代表,它在20世纪初短缺经济条件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对企业管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财富的创造已主要取决于智力劳动,但“泰勒制”不会因为其缺少人性、具有刚性的一面而否定它对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企业科学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基本途径,还具有不受管理哲学或管理模式的影响的优点。因而,企业科学管理仍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科学管理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科学管理已经融进或将要融进新的元素,比如集中化、标准化、计量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集中化将会在未来企业科学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管理下的集中化是与网络化紧密相连的。它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科技手段使企业各子系统融于一体,以提高企业运行的有序性,它包括企业信息的集中、业务流程的集中、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关系的集中、经营运行与管理监控的集中等等。而且科学管理下的集中化不是简单意义上、形式上的集中,它一般要求数据、流程、业务等通过通讯技术和软件系统来完成集中管理,使离散的资源、工作环节管理有序,并形成支持多个系统的协作,使应用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因此目前已有的ERP、CRM以及集中资金管理等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集中管理系统都在蓬勃发展。我们相信,现代企业通过包含集中化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定会超越时空,逐步实现“24小时×365天”。工作,为企业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需要集中资金管理,企业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内创造价值的不同单位产生的互相关联经济活动的集合,就是企业价值链。因而企业价值链条中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和效益。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协同效应,尽可能让企业价值链产生最大价值,就必须进行企业资源整合,通过各子系统的集中管理,进而让企业进行整体资源整合,即我们常说的ERP系统(EnterpriseResources‘Plan-nm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我们知道,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上极为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说,集中化资金管理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企业ERP系统的成败。如果不进行集中化资金管理,将可能无法对企业众多银行账户资金进行实质性控制,也将会出现资金调度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整体资源整合了。

二、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的方法

第一,会计人员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相分离,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会计人员创造出公正、公平处理会计事项的工作环境,使其敢于行使监督权,消除那种“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子”的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二,会计人员的工资由集团企业总部财务管理委员会核定,总部财务处发放,使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与所在企业相对分离,消除会计人员造假的主动性,尤其是在企业的工资资金与经济效益挂钩方面显得更加明显。使会计人员少一些制约,多一些责任,让他们有超脱感,保持平常心,做到公正、公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企业服务。

第三,统一会计核算方法、政策、制度,能更好地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便于解决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只有统一的会计政策、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制度、政策和重大决策的层层落实,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也只有统一会计核算方法,才能有效防止下属企业滥用会计处理方法调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欺瞒投资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各方利益。

第四,做好资金使用计划,优化配置资金。在任何时候企业可支配的资金数量都是有限的,但对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企业应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把筹集到的可支配资金有效地组合起来,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结构,储备资金与生产资金结构,存货资金和速动资产结构等。同时,确定各项结构资金计划额度,并将其分解下达到有关单位,以求最小的资金消耗和占用,实现最大的资金收益。

第五,严格管理,紧缩开支,搞好资金节流工作。强化采购资金管理。实行择优、择廉、择近采购材料,防止间接采购、盲目采购,压缩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费用,把好资金支出主流关。强化生产资金管理。企业要从推行经济责任制入手,以降低消耗为突破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以压缩可控费用为重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生产资金的占用。严格控制日常费用支出,实行费用包干制,节约有奖,超支不报;对有的费用则采取严厉的冷冻手段,即在一定时期内不予开支,促进管理人员勤俭节约,防止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

第六,建立内控制度,防范资金安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管理重在防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健全资金管理的内控机制来堵住各种安全漏洞。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保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建立内部控制时,首先,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制度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其次,要贯彻内部牵制原则,确保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教育。另外,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与监督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可以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利于防范资金风险。

第七,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合理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同时权衡增加收账费用和减少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制定科学的收账政策,减少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快速回笼资金。

第八,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防范财务资金风险。财务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企业通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编制出较高水平的预算,特别是现金预算,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现金储备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剩余资金的可利用期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均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制定财务计划时,都是作固定预算。当有预算外的情况出现时,整个预算就被打乱了,财务活动处于失控状态,通过预算进行财务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用弹性预算制度,弹性预算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性,在作预算时就给可能发生的情况留有余地。预算不是针对一个预算量,而是针对一定范围的预算量。实施起来有伸缩性,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性给予预测和防范。特别是信息时代,各种要素的变化较大,要求我们在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风险,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使企业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要多方位实施财务统一管理,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特别应从财务人员的管理、工资报酬的核定、专业培训、道德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牢固树立对投资人负责,为企业服务的观念,公正、公平处理各项经营事务,积极维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社会各方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力报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