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1篇

一、生物教学应回归生活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如在讲“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一节时,我就举了学生熟知的“鲨鱼和牙签鸟的故事”及生活中最平常的例子“人吃菜”、“人浇花”。而在讲“蒸腾作用”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这一知识点,我就举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一实例。讲“植物吸水、失水”时,我就引导学生回顾“糖拌西红柿”及“菜农常给菜洒水”等现象。这样,一个个平常可见的生活例子,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重温,使学生在“同化”中很快理解、掌握文中知识,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物教学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师紧迫的任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点,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上“我国的植物资源”一课时,我首先借助各种资料,有感情地介绍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资源是何等丰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随后利用资料及课本内容讲述我国资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学生更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当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从具体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围绕教学目的,使生物科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生物教学应注重氛围地营造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实验法的步骤”中,我先以一个响尾蛇捉老鼠的故事引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不会感到“实验法的步骤”知识点单调枯燥。而在讲《我国动物资源及保护》时,我以《猎人与藏羚羊的故事》引入,学生的感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积极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当然,生物教学大多内容还是实验为主,因此营造“参与”氛围,让学生动手实验,也是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的一点。因为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观察等直接感受,会进一步要求亲自参与实践,渴求以自己的操作活动对所感兴趣的事物加深理解,这是真正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参与”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试验。比如让学生动手解剖鸡翅膀,动手鉴定骨的称谓,了解骨的结构,动手检验淀粉酶的分解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使生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参与”情境中,“问题”情景的适当结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遵循教材内容,特别是在直观教学、启发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生物教学中应渗透美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后形成的教育。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中蕴涵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生活美的内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必需的。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就可让学生体会到凯巴森林的和谐之美。而在讲人体的结构时,肾、肺、眼睛、四肢等这些人体具有的左右结构的对称就可引导学感受其中的对称之美。同样,《植物的生命史》中从植物的开花、传粉、受精并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到幼苗发育成为成熟植株并繁衍后代。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其中的美妙变化及当中的韵律之美。再如,讲到《心脏的结构》时,可出示模型演示给学生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装置、拆卸、亲自操作,让学生体验其形象之美。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育 高中生物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美的内容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美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各个环节中进行学科美育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为教师进行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传播美、宣传美的领路人,要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教材,从而使他们因美的感受而变得“乐学”。

1.生命活动的和谐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然界中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只有当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分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细胞的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种结构组互相配合协调,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控,且高度有序。

生态系统也是如此。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着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既适应周围的环境又改变了周围的环境。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且相互交错。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单位,不同的生物群落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物质在其中循环往返,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和极富美感的有机整体。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命活动体现出的和谐有序之美,就会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从而激发其发现奥秘的好奇心。

2.模型曲线的直观美。生物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模型、曲线,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主链位于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组成;碱基位于内侧,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两两配对,由氢键连接起来。DNA的每个螺旋都是由10对碱基组成的,相邻两对碱基间的距离为0.34nm。将DNA分子模型化后,把本来肉眼看不到的分子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更易于理解。

同样,生物学中也有很多曲线使生物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如最常见的正态分布曲线贯穿整个高中课程。酶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生物新陈代谢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其活性在不同的温度、PH下呈正态分布。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偏离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会明显降低,甚至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PH也是如此(如图1所示)。

一个坐标,一条简单的曲线代替了繁杂的语言描述,不仅把直观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使教师更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3.遗传变异的统一美。遗传和变异既矛盾又统一,前者是指生物在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后者是指这一过程中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变化。遗传有利于有利变异的积累,而变异则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物种,没有变异就不会出现物种的分化。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量上来说,不变的基因是大量的,改变的基因是少量的;少量的变异逐渐积累,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新的物种。因此,可以说变与不变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得到统一,在对环境的适应中得到统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生物所产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否在繁衍过程中保存下来,是由该变异对环境的适合度来决定的;生物不是单纯地适应环境,它们产生的变异,可能会影响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这就是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共同进化,这就是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遗传变异的统一美,并用统一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生物科学中的美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这门课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更好地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二、实验教学中的美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机会,又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深深地体会了美。

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视野里,藻类的叶绿体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外表看起来静止不动的植物,其实在细胞里蕴含着动的因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植物界的动静结合之美。

在“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既可以使用教材列出的材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安全的废旧物品;既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通过展示制作出来的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加深了他们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更有利于发挥其创造性。

此外,课外的实验活动,如课题研究,兴趣小组,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美感的有效途径。如叶脉书签的制作、水仙花的雕刻、插花艺术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的,是进行美育的最好的情境。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因素进行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宇庆,冯家俊.中学生美育(高中分册)[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苏科版 初中生物 兴趣教学

苏州地区自古经济和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自然学科中一门古老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苏州地区生物学教材为苏科版,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教材瞄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构建了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主线的教材知识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科学、有效学习,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初中7~8年级的生物学。在这些学段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探究发现技能。在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中获得探究技能和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生物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标准的设定方面,还是在内容和实验的安排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一些生物创新型人才也许就在其中,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节课感兴趣,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探索生物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以理性和富有感性的思维挖掘教材,将生命科学渗透到生活中,寓教于乐。

一、在体验观察中提高美的感悟

纵观生物学的由来与发展,无不是由众多的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获得的。大自然中美好的食物到处都有,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达尔文说:“我没有什么过人的高超技能,如果有,那也是我在观察方面比别人更有耐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环游旅行中,达尔文发现了岛上的鸟类、昆虫、鱼类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通过认真观察,写就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抓住他们好动这一特征,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主要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教材知识体系。在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中即向学生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尝试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植物永久切片和人涂血切片。依托我校先进的硬件设施,我带领同学们到生物实验室专门做了显微镜下切片观察的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精密仪器显微镜,因此表现出非常高的观察欲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就非常能被学生理解,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

在生物生存的环境一节中,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在初秋的季节里,金桂飘香伴着微风徐徐,同学们认识了香樟、红花木、紫薇、、银杏等植物。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生是有自我体验的个体,生活体验以现实活动中的情景为基础,依托学生活动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接触中积极参与、身心投入。这种教学还渗透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如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这种亲自体验的探究能够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将被动的死记硬背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教育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美育。美育恰恰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美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形成健康的美学兴趣,培养高尚道德。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人民教育家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积极弘扬美育精神。用美感的教育感化人,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在自然科学中融入美学因素,对于生物学科,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大自然中的江南水乡、塞北的大漠孤烟、秀丽山水都能够感染学生。在进行调查野外植物、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动植物绘画、摄影,将一些植物叶片制成精美的书签等获得美的享受。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可以通过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营造清新亮丽的风景。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眼睛、心灵发现、感悟、享受美的世界,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构成了生物学科中的内在美,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如袁隆平、童第周、摩尔根等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美的精神。将这些美学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学科交叉中辨证地学习生物学

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顶尖的生物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成就来自于学科交叉。多学科的交叉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这些学科的发展为生物学的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显微镜与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结构与X射线衍射、生物医学中的核磁共振技术等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中建立了物理生物学专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有“物理和工程生物学”的设置,物理学和生物学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学习显微镜使用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列文虎克的事迹。

生物学和化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生物学比作一个人,那么化学就是他的能量。运用化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结构、生命现象和化学变化。无论是学习植物光合作用、还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能量的释放与转移都用到了许多化学知识,自古生化不分家。在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实验环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分析纯化学试剂的应用。动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的相互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即为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积累了翔实的知识和经验。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与数理统计的应用密不可分,用数学中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伴性遗传中亲子代的遗传发病率计算都离不开数学计算。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与数学规律恰到好处融为一体,数学中的“对数螺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向日葵花盘籽粒排列。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属于对数螺线。还有一些植物从上向下观察时叶子的排列也属于这一规律。还有大家熟悉的蜜蜂的巢穴为正六边形,这比正方形能有更大面积,从而贮存更多蜂蜜,可见蜜蜂们是多么精打细算。在鱼类的捕捉中,人们经常用到逻辑斯蒂方程,依照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控制捕鱼数量,可有效控制鱼类的数量,有利于鱼类等养殖业的开发。

新世纪,电脑计算机的使用为生命科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了新兴的生物信息学。在这门学科中,依托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法运用到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生物科学中显示出超凡实力,目前集大成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已成为最稀缺的人才。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每年评出的十大科学成就中,接近一半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数理化杰出青年科学家涌入生命科学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先导。

除了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与人文古诗词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时可以适当引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发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在讲述光合作用色素时又可引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学生讲解植物叶片由于季节不同,叶片中色素含量发生变化。当讲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引用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向学生讲述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在讲述生物发光的能量与ATP有关时,可引用杜牧秋夕中的句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就是萤火虫,它的体内含有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被激活后而发光。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在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和生物学科之间的奇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需要注意选择的精确性,适量选择,不能颠倒主次。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教学平台。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达到教学的同步化。让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它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视觉、听觉、思维的结合。

在苏科版的生物教材中,几乎每页都有很多图片和探究实验,通过演示课件和动画的方式,可以将知识讲解得更生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通过课件呈现较真实的画面可以减少语言上的赘述。在学习血管和心脏时,和宏观的环境世界相比,它们比较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通过动画视频观看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就比较好理解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结构,动画剖析心脏的四个腔和心房心室的联系。通过视频的方式可以有效将难点问题血管、心房、心室、血液流动统一起来高效讲解,从而顺利突破重难点。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设置“情境教学”。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的设置仅有初一和初二,初二年级的“小中考”要将四本书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复习完成,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将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成就感,在寓教于乐中发挥出生物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剑广,温立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8).

[2]卢瑜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3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4篇

一、品德素质

品德素质是指个体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而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居于各项素质之首。因此要强化品德素质教育意识,充分看到生物学教学活动与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的渗透,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及自我批评能力,进而教会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渗透。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和有利契机。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巧妙地把握契机及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过程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介绍我国的生物学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合成、杂交稻技术……等)及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危机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面临的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不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客。通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在唯物论战胜唯心论的过程曾起到重要的证据作用,能使学生明确生物科学结论曾是辩证唯物主义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奠基石;通过原生质化学成份分析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能使学生明确生命的物质性观点,新陈代谢中的光合、呼吸、生长繁殖中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等许多对立统一关系,能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良好的习惯等等。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相应的发展程度。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是具体与科技知识有直接联系的道德素质。通过生物科技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和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的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内容教学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

2、科学价值观

在生物教学中注意理论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运用,关心国家、地区和家乡的经济发展。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科技和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各种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诸如花卉繁殖、果树裁培、作物育种等技术都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提高自己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3、科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正确地观察、实验、模拟、比较、分类、假设、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的能力。通过介绍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学习生物学知识扣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方法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功能,能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产生直接效应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科技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程设置了许多生物实验、生物探究、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分析等内容。这样在生物学教学中能达到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观察、想象、描述能力;生物学实验和操作能力;生物学思维能力;获得新知识自我学习、评价能力;联系实际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研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三、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将来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可通过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的曲折经历介绍(DNA分子结构等发现)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创新的认识品质;通过美育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耐心、刻苦的意识品质:通过生理与心理的互相制约和促进的健康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乐观的性格品质等等。

四、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的体质的强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顺利进行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基本条件。这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是可以培养的。如结合新陈代谢、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强体育锻练的重要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性格。

五、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生物科学本身就是大自然美的结晶,既有清晰严肃的科学美,又有模糊朦胧的艺术美,同时亦有和谐(如生物适应性、功能和结构、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等)简洁(分类学将浩瀚无比、不计其数的生物分门别类、遗传密码等)、对称、奇异等形式可感受的美。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创造和塑造美。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展开,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生物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生物教育,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所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

1 生物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上,都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理想的极大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毫无疑问,在生物新教材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1.1 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爱心是善的标志,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是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对生命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爱,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原动力。生物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所有学科中,生物学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物,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生存的理由、存在的意义。只有充分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保持地球上生物多样化,维持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平衡。

1.2 提升审美情趣

美育是人类自我的完善,是自身美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物学教育中却常被忽视。事实上,生命世界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生命,人类自己也是生命,对生命的赞美早已融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源于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和歌颂。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鱼儿在水草间嬉游,让人沉醉于美的意境;雄鹰搏击于长空,骏马奔腾于原野则让人惊叹生命的无限壮美;而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更令人叹为观止,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美、DNA双螺旋结构的简约、流畅和对称美、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的统一美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情趣。

1.3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热爱祖国,献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既是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又是具新时代特征的历史需要。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祖国丰富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成就的介绍以及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宣传。

例如,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米、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是生态工程最早最生动的模式。我国古代科学思想中,“赞天地之化育”含有热爱生命的意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中则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光辉……

通过教师这样具体而生动的介绍,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将使他们永怀不变的华夏情结。

1.4 生态伦理教育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酸雨等。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在发展的压力下急功近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尤其严重,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索取的对象,而是把自然当作人类的家园和有机体,教育他们要像爱护人自身那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最高准则。

1.5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积累、严密的思维训练,对经典的科学实验只是简单的介绍其。实验结果,而对实验过程和研究者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及知识背景鲜有介绍,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事实上,生物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类认识的每一点进步,取得的每一点收获,都凝聚着科学家无数的心血、汗水。例如,沃森和克里克通力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体现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精神,孟德尔能发现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是因为孟德尔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有摩尔根尊重事实、勇于自我否定,达尔文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为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深入了解生物教材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就能在教学中积极、灵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2.1 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中学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独立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竞争和合作心态,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等。也就是既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又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2.2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难以言喻的情感交流和榜样作用,是培养人文精神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教师比较普遍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教学中融合人文素养的培植,呼唤现代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3 提倡民主的教学方式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学生去体验生成,人文精神的培养,单凭空洞的说教、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方法,反而会抑制了真正的人性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需要外在启迪和内在的省悟相结合的有机教育活动,它应该是连续性教育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人文原则,多采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积极营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2.4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一部生物科学史就如一个智慧的宝库,给学生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榜样。生物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料,发挥教材中“科学史话”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的作用,介绍生物学家的优秀事迹和研究历程。他们在艰难而曲折的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百折不挠、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和精神,他们对生命的讴歌和不懈探寻会使学生对人生有透彻的洞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兴趣、动机、志向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远大抱负和责任心,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

2.5 重视学科有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