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集束化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76
Nursing effect by modified cluster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ANG Hu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Ho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effect by modified cluster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8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modified cluster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comfort degree score as (13.14±1.13) points than (8.52±0.4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Cluster nurs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N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 可成为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等常见慢性疾病[1, 2]。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危害较大[3, 4]。本次研究就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 探讨改良集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经胸部X线及CT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同时伴呼吸衰竭的患者68例, 对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及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排除。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5.4±3.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3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6.3±4.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改良集束化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护理。根据患者机体的具体情况, 为其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 可将患者的病床床头抬高, 角度>30℃, 使患者感到更为舒适, 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呼吸保持通畅[5, 6]。②生理护理。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 同时采用温水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 1~2次/d。如患者的眼结膜出现充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按时采用滴眼药水进行滴眼。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 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清洁, 避免闲杂人员在病房内频繁流动, 使患者的休息得以保障。对各项诊疗操作进行集中实施,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休息造成影响。③排痰护理。将排痰的必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使患者的依从性得以提高, 指导患者先进行深吸气, 然后用力咳嗽, 如患者无法进行自主排痰, 则可采取叩背, 或采取机械辅助, 帮助患者对痰液进行排除, 同时可为患者开展雾化吸入治疗, 使患者的排痰痛苦得以减轻[7, 8]。④吸氧护理。采取单腔或双腔鼻导管为患者开展吸氧护理, 同时对患者的鼻腔内部的分泌物开展定时清理。如患者的吸氧方式为面罩吸氧, 则应对患者的面罩的松紧度进行合理调整, 同时对温化瓶的温湿度进行合理控制。⑤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以成功案例鼓励患者, 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使患者的认知水平得以有效提高, 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有效缓解[9-12]。⑥穿刺护理。为患者开展穿刺时, 采取静脉留置针或采取深静脉置管, 从而使穿刺能够一次成功, 同时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工作, 并及时对贴膜进行更换。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舒适度采用主观舒适度评分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吸氧、排痰以及动静脉穿刺。每项内容包括四项评定标准[2], 分别为舒适、较为舒适、轻微不适、极其不适, 舒适记3分, 较为舒适记2分, 轻微不适记1分, 极为不适记0分。总分0~18分。同时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为患者出院前1 d, 总分100分, ≥90分为满意, 60~89分为一般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舒适度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为(13.14±1.13)分, 高于对照组的(8.52±0.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12例(35.29%), 一般满意12例(35.29%), 不满意10例(29.41%), 满意度为70.59%,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19例(55.88%), 一般满意13例(38.24%), 不满意2例(5.88%), 满意度为94.1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导致的气体受阻, 存在不完全可逆性, 可导致机体炎性反应的发生, 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 病情发展为晚期, 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出现[3, 13-15]。因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较为严重,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发呼吸衰竭时, 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抢救治疗, 是使患者生命得以挽救的关键[4, 16-18]。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 可使患者的舒适度得以有效提高, 使其疾病康复得以促进[19]。
集束化护理是一种先进的护理体系, 其开展的基础为循证医学, 针对某种疾病对护理方案进行制定, 最终的护理目的是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有效改善[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集束化护理后, 患者的舒适度得以有效提高, 分析其原由, 可能为集束化护理的实施, 有效的避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出现, 提高了其舒适度。加之心理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消除了患者内心紧张, 焦虑等不良情绪, 从而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以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 改良集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秀菊, 赵晓华, 刘云, 等.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9):10-11.
[2] 毯煅.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5(10):947-948.
[3] 王岚, 刘素彦, 沈悦好, 等. 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6):
22-25.
[4] 李佳梅, 成守珍, 张朝晖, 等. 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7):603-606.
[5] 刘慧英, 周小玲. 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21):
40-41.
[6] 王小丽, 李娟, 费素定, 等. 集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创通气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浙江医学教育, 2013, 12(5):34-36.
[7] 刘红岩, 陈娟. 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3):246-247.
[8] 雍佳辉, 李燕. 改良集束化护理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 母婴世界, 2016(7):219.
[9] 裴君. 护理措施用于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医药, 2016(10):00091.
[10] 吴少玲, 萧丽兴, 仇金云,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集束化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13):
75-76.
[11] 李向荣. 评价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 医学信息, 2015(16):86.
[12] 郑生英. 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中的效果评价.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12):153.
[13] 张莉. 集束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5(15):93-94.
[14] 李美萍, 邱映明, 唐良春, 等. 集束化护理对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 31(4):479-480.
[15] 夏登枝. 集束化护理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应用. 临床护理杂志, 2013(3):44-46.
[16] 冯广华.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 当代护士旬刊, 2015(3):12-14.
[17] 曹苹花. 集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医学信息, 2015(43):193.
[18] 佘云莲, 吴晖, 周桂智, 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效果观察. 陕西医学杂志, 2015(4):510-511.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慢性病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南京市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78例患者的分析,不分性别、年龄,其中39例治疗中辅以体质辨识问卷调查,辨别何种体质,进行针对性中医保健指导;另外39例对照组正常门诊治疗,未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以及针对性的中医养生保健指导,观察3个月后对慢性病控制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辅以体质辨识的患者,慢性病控制率81.25%,对照组的患者慢性病控制率72.51%,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病 中医体质辨识 诊疗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He Chengzu
Xiaolingwe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Xuanwu District,Nanjing City,Jiangsu 21001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in the diagnose and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in community.Methods:78 outpatients in Xiaolingwe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Nanjing City were analyzed,regardless of gender and age.39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to identify what kind of constitution,then were given targe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guidance.While the other 3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outpatient treatment,without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arge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guidance.The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efficiency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s after 3 months.Results:The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was 81.25%.The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2.51%.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viou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资料与方法
选取南京市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15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5岁;其中单纯高血压29例,单纯糖尿病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单纯冠心病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3例。对照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岁;其中单纯高血压25例,单纯糖尿病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例,单纯冠心病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4例。两组病程均1年以上。治疗组上臂动脉血压165~102/95~84mmHg,心率62~93次/分,空腹血糖5.0~9.7 mmol,餐后血糖4.9~11.8 mmol;对照组上臂动脉血压170~112/94~79mmHg,心率54~90次/分,空腹血糖4.8~8.6 mmol,餐后血糖5.6~10.4 mmol。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麻木、反复感冒、过敏、手足发凉、精神紧张、精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气短、声音低弱、眼睛干涩、舌苔厚腻、大便不爽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门诊正常药物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辅以中医体质辨识,经过填写体质辨识表,辨别患者属于何种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生活调摄、强化体质意识、进行正面体质调节教育;对照组正常门诊治疗,未经行体质辨识及相应的生活、饮食指导。
结 果
治疗组39例患者经服药及体质调理12~41天,气短、声音低弱、精神紧张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咽燥、手足麻木症状也逐渐缓解,上臂动脉血压160~115/92~62mmHg,心率59~85次/分,空腹血糖4.6~7.2 mmol/L,餐后血糖4.9~9.8 mmol/L;对照组上臂动脉血压200~118/100~68mmHg,心率56~96次/分,空腹血糖5.8~9.6 mmol/L,餐后血糖7.5~12.5 mmol/L,血压、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辅以体质调摄后有6例血压控制不稳,患者血压恢复正常,19例患者诉头晕头痛症状减轻,1例患者诉行走乏力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10例患者状态不稳定,忽高忽低,4例患者诉无效果,建议改服西药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2%,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祖国传统医学中通过观察个人面色五华、形体、经络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至清代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八纲实为对患病体质的总结性概述,发展至今,体质已成为我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制定治疗原则和维护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1]。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及动态可变性,疾病状态是一个社会生活的过程,我们在临床诊疗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隐藏在疾病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身心疾病,更要寻找深层次发病原因,通过对患者的体质辨识,帮助患者进行体质养生保健,可使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社区护理的概述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科学,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和人群健康为主要目标[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人群逐渐增多,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已迫在眉睫。
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2.1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的普遍现象,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披露数字,从2011年~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亿,老年人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老年人口的增多带动了对社区护理需求。老年人健康普查数据显示,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20%~25%。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社会需要量日益增长,若不采取应对措施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依赖于社区护理的发展,只有社区护理的不断完善才能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最根本解决[2]。这就增加了人们对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另外,社会家庭小型化也使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减低。随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递增。
2.2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要服务内容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发展。高龄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等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等,这就使需要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老人大量增加。所以老年护理及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目前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方面,部分社区实施了针对社区人群开展的定期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心理辅导、健康知识讲座等措施。但是存在护理内容仍侧重于疾病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普及不够深入的情况[3]。
2.3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国民整体素质偏低,保健意识及防病知识较差。许多老百姓还未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就医观念,习惯出现症状以后才到医院就医,对社区护理服务存在不信任的现象,认为社区护理服务是"没病找病"。人们所理解的护理工作只是像注射、发药、静脉输液等单纯的技术性操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社区护士护理服务持质疑态度,影响护理效果,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4社区护理人才队伍断档 目前的社区护士人员学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引起广大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不能为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护理服务[4]。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还要根据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起到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的角色[5]。但从目前情况还不能反应我国社区护士能够达到这种水平。
3 完善社区护理的对策
3.1重视和落实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引进。一方面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高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将社区护理作为培养护士的一项要求,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加强全科培养。另外,护理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要使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开阔教学思路,顺应护理教育的需求,促进护理教育手段及手法的改革,对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2注重社区卫生宣教 各级政府和广大社区护理管理者应对影响社区护理质量和居民对社区护理满意率的因素进行干预,找准核心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得到提高,进而让社区居民能够认可和参与社区卫生护理,而且要使社区卫生护理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转变传统思想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可以通过开展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才会自觉选择有利于促进健康和恢复健康的良好行为。也只有当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性质和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会乐于接受和主动求助于社区护理[6]。
3.3促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 建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的网络,创建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幼、妇、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指导,这不仅有利于进行康复指导及预防保健工作,还有利于对社区特殊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改善社区护理环境,成立社区护理知识学习班,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社区护理中心可以与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家庭建立网络咨询中心,改善社区护理环境。
【关键词】糖尿病;内分泌失调;身心健康;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3-011糖尿病概述
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因为胰岛素分泌的生物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或者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而产生的高血糖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内都存在血糖高的现象,从而使得神经、心脏、血管、肾脏以及眼睛等器官逐渐受到损伤,无法发挥正常功能。2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及临床表现
2.1糖尿病的发病原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接或者直接的操控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同时内分泌系统影响着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的发挥,如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新陈代谢等。在人们迫于现实压力,精神上出现压力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中枢系统,从而使得内分泌系统出现生理功能的紊乱,造成人体内分泌腺无法正常分泌激素。与此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激活交感神经胰岛系统,从而降低分泌胰岛素的量,从而使人们产生患上糖尿病。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需要针对性的治疗糖尿病,同时还要口服一些对内分泌起调节作用的药物。
2.2糖尿病发病临床表现作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发病时具有以下表现:不断提高的尿糖以及血糖含量。通常情况下,产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有:①胰岛素自身构造出现问题;②器官靶细胞降低了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③无法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等等,诸多原因在很多程度上造成糖分代谢的紊乱,然后导致诸多元素无法正常代谢,如电解质、水、蛋白质以及脂肪等等,甚至于可能同时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多发性神经炎、失明、肢体坏疽、酮症酸中毒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体重下降、饮食增多以及多尿等现象。3糖尿病与内分泌失调的关系
内分泌失调会造成糖尿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糖尿病被认为是由于诸多原因综合引起的,同时在人体本身器官出现功能紊乱的情况下产生。家族遗传是发生糖尿病的显著原因。现在I型糖尿病是基于遗传的原因,外加其他感染源的诱发导致,其主要面对B细胞,属于一种免疫系统疾病,胰岛素由于B细胞的损伤而不能分泌充足。判断患有I型糖尿病的基本依据即为对人体检测出的DR4以及DR3的概率明显提升。大多数的II型糖尿病都是产生凶基因遗传,与I型糖尿病相比,II型糖尿病具有更加确切的遗传因素。发生糖尿病还有很多其他因素:①失眠。其能够造成无法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或者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②肥胖以及年龄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③人体免疫因素。在对I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进行检查的时候,通常能够发现细胞表面抗体以及胰岛细胞抗体和其他人体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于人体内;④精神因素。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大多数是脑力劳动者,其往往存在烦躁、失眠等症状,因而使得人体脏器无法进行平衡的协调,使得诸多系统出现代谢紊乱,损伤胰岛功能,进而患上糖尿病。
现在通过大量研究可知:由于内分泌系统紊乱造成很长时间内持续失眠的人群患上糖尿病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可能是因为内分泌长时间的紊乱会产生应激反应,而且长时间的失眠这种心理原因可是造成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内分泌长时间处于紊乱状态会提高血浆皮质醇含量,可以表现出胰升血糖素、血浆皮质醇和与失眠严重病人相似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研究表明,与糖尿病相比,内分泌紊乱更早出现,而且其是出现糖尿病的诱因。糖尿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和内分泌紊乱的关联主要是环境、社会心理以及性格等原因。长时间失眠也会造成患者内分泌以及代谢紊乱,从而造成糖尿病。伴随糖尿病的不断恶化,其对患者心理、生化改变以及脏器等造成的损害会加重患者原有的抑郁心理。现在主要采取心理治疗以及抗抑郁治疗的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的状况,从而使得患者各项功能得到系统改善。4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大大提升。糖尿病的产生与内分泌失调有着紧密的关联,人们应该充分重视自身内分泌调节情况,及时有效的治疗内分泌紊乱,调节心态,保持良好心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糖尿病,同时还要口服一些对内分泌起调节作用的药物。同时国家要给予糖尿病充分的重视,科学有效的防治糖尿病。参考文献
[1]王克安,李天麟,向丁红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19(5):282.
[2]孙玲,俞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钙镁与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2(09):89-100.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 病毒性肝炎 肝损害 抗病毒
HBV和HCV感染后部分患者成为病毒性肝炎慢性持续感染者,不仅引起慢性肝炎,且诱发肝癌的发生,其机制极为复杂,细胞免疫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HBV感染的肝组织内及肝癌组织中,存在
不同程度T淋巴细胞浸润。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中心作用的一种粘附分子,其表达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有效作用的前提[1]。近
年来,对ICAM-1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病毒性肝炎中ICAM一1的研究资料作一概述。
一ICAM-1:
ICAM-1于1991年首次从正常人血清中检出[1, 2],细胞间粘附分子是一群在多种细胞膜上表达,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作用的糖蛋白。目前已发现的细胞粘附分子分别从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和钙离子依赖型家族等〔1,2〕。至于sICAM一1的来源,目前认为可能的途径为:①肝细胞的释放;②肝血窦内皮细胞的释放;③肝胆管内皮细胞的释放;④肝组织内活化的淋巴细胞的释放;⑤肝细胞膜上分子蛋白水解释放;⑥一种选择假说,即由去除了ICAM一1分子胞浆区及跨膜区的基因片段后所余下的mRNA转录、翻译而来[2,‘7],确切的来源途径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ICAM一1是分子量为70一120KD的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5个细胞外19样功能区,1个跨膜区和1个细胞内短尾组成,主要表达于炎症和免疫反应部位的多种细胞表面闭,其天然配体至少是白细胞整合素CD28家族的两成员,即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1(LFA一1,CDIla/CD18)和Mae一l(CDllb/CD18)闭,它们主要表达在淋巴细胞(包括细胞262毒T淋巴淋巴细胞,CTLS)、单核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在疾病的实验模型中,已经证实I以M一1单克隆抗体可有效阻断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粘附,表达于人体的内皮细胞和快速分裂期和静止期细胞的表面,其配体是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 1,LFA 1, ,LFA 1是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CD11/CDl8)和巨噬细胞抗原复合体(MAC-1,CDⅡb/CDl8)。ICAM-1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对介导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起着关键作用。
二、ICAM –1与正常肝脏
正常肝脏肝细胞表面通常无ICAM –1表达,〔3,4〕,而只在肝窦内皮细胞、门脉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上有弱表达〔5,6〕。Atoh氏等利用IL 1、TNFα,IFNγ及内毒素等通过培养法刺激正常肝细胞,再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发现正常人肝细胞通过刺激可以有ICAM 1表达。其中γ干扰素为最有潜力的单一诱导剂。6小时可以增强表达4倍。而在无肝炎史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细胞上未发现ICAM 1表达〔7、8〕。
三、ICAM –1在肝脏炎症时的表达
Zoehrens等用ELIsA检查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标本的sICAM一1水平,结果显示,sICAMI水平慢迁肝(440ng/mL)与正常人(414 ng/mL)无显著性差别;与慢迁肝相比,急性肝炎(1800 ng/mL,p=0.00018)显著增高;慢活肝(780 ng/mL,p=0.00017)和活动性肝硬化(1200 ng/mL)也显著性增高。在炎症程度组织学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度慢活肝(1400 ng/mL)与中度慢活肝(680ng/mL;p=0.0022),以及重度活动性肝硬化(1500 ng/mL)与中度活动性肝硬化(840 ng/mL;P=0.0002),发现肝损害程度和炎症活动性与sICAM一l水平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人对ICAM 1在肝脏组织中表达程度与肝炎病人血清ALT进行比较,发现ICAM 1表达程度与血清ALT升高程度密切相关〔9、10、11〕。而与血中HBeAg、DNAP和抗HCV无明显关系。但在慢性乙肝和丙肝之间,sICAM一1水平无显著性差别〔12〕。这些研究表明,sICAM一1血清水平不失为评估肝炎活动性及肝损害程度的一项有效指标。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肝脏炎症明显活动、肝损伤越重者,其sICAM-1水平升高越明显。这可能是因为:(1)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活动,导致肝细胞分泌sICAM-1增加;(2)慢性肝炎时,肝细胞表达ICAM-1增加,导致ICAM-1分子的细胞外部分水解释放增加[5],从而致sICAM-1也增加;(3)一些细胞因子,如IL-1、TNF-α及IFN-γ等不仅能诱导ICAM- 1的表达,同样也可诱导sICAM-1的释放[13],而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时,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增高,从而增加了ICAM-1的达和sICAM-1的分泌水平。提示sICAM-1升高的程度反映了肝损伤的程度,是一项敏感的、非损伤性的表示肝损伤的指标。
四、ICAM –1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有人对肝细胞癌的切除肿瘤组织冰冻切片以抗ICAM –1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免疫电镜对ICAM –1的发病部位进行观察,发现在肝细胞癌的肿瘤细胞中,ICAM 1的发现率为76%~82.4%〔14〕。而在肿瘤细胞膜及肿瘤间质的内皮细胞上可见其呈多灶性的或弥漫性的“蜂巢状模型〔15〕。在非肿瘤部位肝细胞膜上未发现有ICAM –1,只有枯否氏细胞及门脉内皮细胞染色阳性。肿瘤组织内及非肿瘤组织部位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ICAM –1染色形式无差别。兵头一之介等在对肝细胞癌的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研究中发现, ICAM –1在高分化肝细胞癌的表达不及低分化癌明显〔15〕。在中等度分化肝细胞癌中则ICAM –1的表达率为90%(10/11)。另外在
肝细胞癌时血清中ICAM –1有明显升高〔16〕。在肝癌组织中,癌细胞ICAM-1表达较癌旁及肝炎肝硬化减少,肝癌细胞弱表达或不表达ICAM-1,不利于浸润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有效作用,是乙肝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过程中的免疫逃逸机制之一。
五、ICAM –1与肝硬化的关系
研究发现ICAM –1在静息肝星状细胞(HSC)中并不表达或微
量表达,并能及时清除,避免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损害[4]。而在活化的HSC中, ICAM-1基因以及其所表达的产物均有明显增加。正常肝组织受到病毒等侵犯造成炎症损伤时,机体免疫应答开始启动,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刺激肝窦内皮细胞、受损肝细胞等高水平表达sICAM-1,同时膜型ICAM-1被分解,产生大量sICAM-1与LFA-1结合,并诱导淋巴细胞聚集,但不能正确粘附受损细胞表面,因此在受损肝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除此之外, sICAM-1能够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相互作用,进而发挥由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随着肝炎病情的加重,肝内表达sICAM-1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与转氨酶、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成正相关,说明sICAM-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肝脏受损程度,反映慢性乙肝病情进展, sICAM-1的强表达,诱导免疫细胞杀灭靶细胞,但同时损伤了正常肝细胞,从而加快慢性乙肝向重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方向进展,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增加,肝星状细胞开始活化,并大量分泌ECM,沉积在组织间隙,造成肝脏纤维化,同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也开始高表达sI-CAM-1基因及其产物[16 17],加重免疫损伤,与ECM机制共同推进肝纤维化程度加深,逐渐演变为不可扭转的肝硬化。由于炎症损伤加重,多途径诱导肝硬化患者体内的sICAM -1水平大幅度升高,并同HA、PCⅢ、CⅣ、LN等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这提示, sICAM -1能够间接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指导临床诊疗。因此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可监测肝脏炎症病变活跃程度,或反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对判断治疗效果有一定价值。
六、ICAM –1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ICAM –1对于机体维持正常免疫功能是必需的,并在抗乙型肝炎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目前认为s1CAM一1有可能通过下列机制参与免疫反应:①与膜型的ICAM一1竟争结合效应细胞上CD18家族成员而调节细胞间的粘附;②触发表面含有其相应配体的效应细胞而启动免疫反应[8]。ICAM –1不表达或表达水平低下会导致免疫耐受、HBV感染慢性化;大最表达ICAM.1会导致免疫过强、HBV感染重型化。对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IFN-a2b治疗前后的肝活检研究显示,治疗有反应者,肝细胞ICAM一1表达明显下降或几乎没有表达。无反应者,ICAM一l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表明IFN可下调IcAM一1的表达。同时发现如果s ICAM –1持续上升,尽管转氨酶正常,但肝活检仍可见持续的小叶和汇管周围炎[11]。ICAM-1在乙型肝炎组织内表达,促进淋巴细胞对HBV感染肝细胞的识别,有助于HBV的清除。故sICAM一1的检测可为临床提供一项更敏感的,非损伤性的肝炎活动性评判指标,并可作为评价患者对IFN一a治疗有无反应的组织学和免疫学变化指标。通过增强ICAM-1的表达,可能是一些细胞因子特别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清除乙肝病毒及抗肝癌的一重要机制。而对于核甘(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于ICAM-1表达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
七、结语
病毒性肝炎中,肝细胞及肝胆管内皮细胞表面可高度表达ICAM一1,这为CTLs与靶细胞的粘附提供了结合的分子基础。ICAM一1表达的水平与肝炎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可上调ICAM一1的表达,而IFN-a则具有下调表达的作用。血清中sICAM一1水平可因肝炎临床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害,可作为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的监测指标,同时也可作为IFN一a疗效考核的参考指标。ICAM一1单克隆抗体的介入,可能为调节炎症反应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所有这些研究,对进一步阐明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理,临床病情监测以及寻求对治疗中的免疫调控,无疑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KM Beeh, M Ksoll, R Buhl. Elevation of total serum im- munoglobulin E i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in nonallergic individ-uals[J].Eur Respir J,2000,16:609-614.
[2] 张雪华 朱传武 罗湘蓉等.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的影响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 11期 839-840
[3] 陈显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局部免疫与外周血免疫关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4] 郑瑞丹, 徐成润, 张闽峰等到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 的表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5)
[5] 何志兵1,甘华田2,陈友琴3郑雪莲等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及意义 华西医学2007; 18 (1) CN 51-1356
[6] 林德馨 高永琳 黄伟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医学临床研究 2005年1月 第22卷 第1期
[7] 贺永文 朱传武 曾令兰 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关系的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2月第20卷第2期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