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汽车相关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而市场上总是流行“买股票看政策”的说法,A股市场也往往被称为政策市。那么,这次七大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股,是否也应政策而动?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七大新兴产业的概念股票,在相关政策首次出台前后的走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政策消息公布之前的三个月,概念股早已启动,并且多数有较好的表现;公布后三个月,选择相关股票跑赢大盘(沪深300指数,下同)的概率较大;但到公布后六个月时,政策效应减弱,跑输大盘的概率上升。
政策点前三个月上涨概率57.4%
其实,早在2009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便已经被提出,但当时产业发展方向并未确定。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9月份,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通过审议。
该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并最终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也就是说,上述会议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才真正明确。我们以此次会议为政策出台的时间点。
在政策出台前,市场上往往会听到传言,很多时候相关概念股会提前启动。我们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股建成七个指数,然后分别与沪深300指数的走势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以政策点前三个月为起点,其中六个指数在政策出台前三个月能跑赢大盘。
比如,在该政策出台前三个月,新能源汽车指数的表现最好,大幅上涨近30%,跑赢沪深300指数19个百分点。从概念股的走势来看,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有77%的概念股跑赢大盘,为七大产业中最高。
其次,高端设备制造指数在此期间表现也不俗,三个月内上涨24%,较沪深300指数涨幅高近17个百分点。该产业概念股在政策出台前三个月跑赢大盘的概率为63%(跑赢大盘的概率为跑赢大盘的概念股数量与总体概念股数量的比值)。
表现不错的还有新材料指数,三个月上涨21%,跑赢沪深300指数近11个百分点。多数概念股的表现优于大盘,概率达到68%。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三个指数均不同程度跑赢大盘,其中新能源概念股跑赢大盘的概率也在六成以上。仅生物产业的指数跑输大盘,概念股跑赢大盘的概率只有四成,为七大产业中最低。
整体来看,七大新兴产业所有概念股在政策点前三个月跑赢大盘的概率为57.4%。
如此看来,在政策点前三个月,相关概念股跑赢大盘是大概率事件。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若以9月对外公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下一个政策时点,那么向前推三个月为6月。我们统计了6月以来七大产业指数的走势,截至8月10日,新能源汽车、高端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四个指数跑赢大盘,生物、新能源两个指数跑输大盘,节能环保指数则与沪深300指数基本持平。在这段时间内,七大新兴产业所有概念股中有六成个股的表现在沪深300指数之上。
政策点后三个月上涨概率55%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的走势在政策出台前已提前有所反映,那么,政策出来后走势会怎样?还能持有吗?
同样,将政策点后三个月七大新兴产业指数及相关概率股的走势与沪深300指数作对比,发现跑赢大盘的概率依然高于跑输的概率。
七大新兴产业所有概念股在政策公布后3个月跑赢大盘的概率为55%。其中新材料概念股的概率最大,为63.19%。该产业指数上涨14.48%,较沪深300指数涨幅高8个百分点。
概念股跑赢大盘概率超过六成的还有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该产业指数在政策点后三个月累计上涨近26%,跑赢大盘近20个百分点,为七大产业指数中涨幅最大的一个。
明显跑赢大盘的指数还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产业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走势相当,这四个产业的概念股均超过半数跑赢大盘。
政策出台后三个月内跑输大盘的产业指数只有新能源汽车一个,该产业概念股走势领先大盘的概率只有四成。
政策点后六个月跑输大盘概率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应将逐渐减弱,相关概念股的走势也逐渐走弱。
政策出台后六个月,虽然仍有五个产业指数跑赢大盘,但其中三指数的领先幅度已较三个月时下降。从概念股的走势来看,跑输大盘更是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在政策公布后六个月,七大新兴产业中只有两个产业的概念股跑赢大盘的概率超过五成,其余五个产业的概念股均是跑输大盘的概率较大。其中,生物产业概念股跑输大盘的概率达七成,该产业指数在跑输大盘11个百分点,成为七大产业中表现最差的一个。
新能源汽车概念股跑输大盘的概率达六成,其指数跑输大盘近七个百分点。该产业指数是政策点前三个月表现最好的指数。
玩新概念脚脚踩空
2008年4月21日,涂着“新能源新动力新概念”绿色宣传标志的比亚迪E6在北京车展亮相,这是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
挟着新概念的大风,比亚迪似乎夺得了市场的先机。彼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9月,随着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全球资本纷纷舍弃金融衍生品夺路而逃,转而追逐新能源这块利润蛋糕。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也超过了警戒线,迫切需要寻觅一种新能源以补充石油不足。
比亚迪的掌门人、工程师出身的王传福自信对市场的判断十分精准,好像是踩准了市场的“鼓点”――新能源将主宰未来市场。
虽说憧憬很丰满,可现实却十分骨感。
电动汽车与石油市场相生相克,有着一衰一盛的关系,有着一枯一荣的反衬,而近年来石油价格并没有如人们想象那样持续上涨,恰恰相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因欧债危机而震荡回落,抚平了市场石油短缺的恐慌,电动汽车因此失去了市场刚性需求的支撑,如大家闺秀一样,好看而不好嫁。比亚迪E6就遭市场冷遇,2011年1~9月份的实际总销量不过263辆,而仅仅9月份一个月,其传统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总和是38000辆,就是一个铁的事实。
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举棋不定,又让比亚迪在汽车市场如醉汉醉驾。已胎动数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今尚在腹中孕育,其《草案》一度于2010年10月被媒体提前曝光,可一年过去了,至今没有正式颁布,说明高层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路数尚未成熟。
消息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至今仍是一个泡沫概念,政府对此亦是观望态度,在事态不明朗的情况下,政府并不会贸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现实也是如此,2009年,以科技部牵头的相关国家部委确定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提出“弯道超车”的设想,但是两年过去,被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却令人大跌眼镜。在解决电动汽车的电池标准问题和充电网点铺设问题之前,政府不会对电动汽车倾注过多热情。
王传福想借助新概念一飞冲天,可现实给予冷酷的一掌,比亚迪电动汽车问世以来脚脚踩空,希望变成一串串肥皂泡。殊不知,“弯道超车”是玩命的做法,弄不好就是会“翻车”。
金疙瘩成烫手山芋
而王传福押注式的战略决策又将比亚迪推向危机的边缘。他并未将滚滚红利用于更新设备及传统汽车生产线,而是将资金一味地向新能源车倾斜。几年来,王传福将传统汽车的销售利润大部分砸向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的投资已高达数十亿人民币,致使传统汽车的发展失去后续资金支撑,不得不靠拓宽市场渠道、从网点加盟商那里“勒索”押金弥补资金短缺。但网点的快速扩张又带来供货不平衡的矛盾,网点经销商渴求的车型在比亚迪这里得不到供货保障,于是又掀起退网风潮,加之质量问题、裁员风波,特别是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离职,一连串的负面新闻砸碎了比亚迪神话。仅仅两年时间,比亚迪就从空中摔落到地面。
2011年,王传福最为倚重的“现金提款机”――传统汽车业务几乎遭到腰斩。2011 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22 万辆,同比下降23%;销售收入为102.8亿元,同比下降25%。且2011年比亚迪到期债务已达113.63亿元,时值年根岁底,比亚迪的日子不太好过。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化石燃料的紧缺与环境的恶化,关于新能源车辆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汽车产品将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迈进,“新能源汽车”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尤其是电动汽车我国的研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征求意见稿已早早发出,可见未来几年电动汽车产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目前,山东省拥有山东时风集团、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动轿车生产企业。德州陵县新能源车产业园的落成,为德州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当前,国内新能源车辆专业刚刚起步,市场需求非常大,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不足带来的必将是行业内动力不足、缺乏后劲的疲软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基础。怎样培养出具有高专业水平和具有相关能力素质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学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作为地方院校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德州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质、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1、新能源汽车的专业定位
新能源汽车专业是车辆类专业和电工电子及机电类专业的融合和交叉专业,作为本科生的培养需要掌握汽车基础知识、机电传动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比传统车辆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多,知识面更广。
通过调研相关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大致分以下几种:
(1) 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师资科研技术设备雄厚,教学环节中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能力为突出点,主要培养开发设计及科研型人才。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等高校的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设计开发及相关科研。
(2) 省级的一些重点院校,既有一定的开发平台又有师资力量,以培养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比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东风汽车为依托,从事相关产品开发。
(3)地方院校师资相对较差,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应注重实践培养,以技术应用为主。德州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定位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可在相关新能源汽车公司、企业以及有关的研究与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营销以及售后的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通过四年的培养大多数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3、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素质,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的组合,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本专业的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学生的培养采用“3+1”模式,就是学生用接近3个学年的时间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间还需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训,接受企业实际生产的锻炼,了解新能源车辆的生产过程,利用多于1个学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直接进入企业的相关部门和车间进行专业实习以及本科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学校指派教师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采用“双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发展进行指导。
学生应掌握新能源汽车方向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素质与能力拓展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工程科学知识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图学等机械电子类知识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新能源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试验测试、汽车结构与有限元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等。知识拓展部分包含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车身艺术设计、专用车结构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选修知识里面应重点掌握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学科中应用概况、常用车辆工程学科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车辆工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车辆工程的应用等;同时选修知识还应包含汽车空气动力学概念、发动机流场、发动机热工转换、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新能源汽车性能评价、分析方法、基本动力学过程、发动机原理、汽车振动基础等发动机与汽车流体的相关知识。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厚基础的同时加强了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向不同的侧重点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多种选择,增强竞争能力。
三、结语
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为区域经济提供相关行业发展所急需人才的重任。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一定能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能源车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雄健,熊维平.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163-164.
[2] 范大胜.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研究[J].汽车维修,2011.1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战略
一、前言
本文将基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还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是“政府+市场”型,即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
1.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纵观世界各国,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比如2007年l1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09年2月17日,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2010年6月,国家决定中央财政对5个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2010年9月8日,国务院确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2.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汽车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近年来,国内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等是主要的参与者,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规模化、产业化地走向市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难题。
价格高昂和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障碍。以比亚迪汽车为例,其F3DM 双模电动车与普通车型的价格相差近10万元。以一辆家庭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公里计算,电动车每年可节省油费约5 000元,10年可节省费用5万元,这对于目前没有开放补贴试点城市内的个人消费者来说,显然还缺乏吸引力。而普锐斯的价格则在25万~30万之间。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信任,担心维修的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对消费者购买的支持力度不够。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通过减免各种税收或直接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消费者购买。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由于对消费者购买方面的激励不足,到2015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占整体汽车产量的比例仍将低于2%,而同时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的总产量将达到420万台,日本和西方市场将会是混合动力汽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主要因为政府强制执行降低CO2排放措施,要求提升燃油的使用效率,并向购买混合动力车的消费者提供激励。
第一,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安全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帮助汽车企业少走弯路。
第二,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应重新审视现有的科研体制,防止少数企业的“拼装”车骗取国家补助和科研经费。在明确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前提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把钱分配给真正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
第三,适时颁布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购置税和消费税,或给予现金补贴等方式激励消费者购买。此外,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宣传,转变消费者消费观念,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合理规划插(充)电基础设施。充电基站的建设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具有强外部性,是适用于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充电基站的分布。此外,插电式电动车还有一个充电或更换电池的商业模式问题,需要在试点中进行方案选优。
五、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补贴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更接近于普通消费者的可承受范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预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最多占总销售的15%,剩下85%仍然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期间必定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关键阶段,努力奋斗,完成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升级换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卡洛斯·戈恩.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商务周刊,2010,(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技术路线
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发展状况
1.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开发已引起各界重视
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投资9.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清洁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专项,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经过3轮技术研发,共安排课题160多个。
2.近期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发展迅速
2006-200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中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7年12月,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中国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杰勋HEV量产下线。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9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66辆,同比劲增107.95%。
3.短期内新能源汽车还不能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消费阶段还处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导入时期,这是使目前发展新能源受到阻碍的一个因素。2008年全年销售汽车938万辆,2009年前1~11月销售汽车超过1200万辆,由于市场需求的特定层次限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传统燃油汽车,这是符合我们国家汽车消费阶段的正常现象。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推进的重点都还集中在传统燃油汽车,而不是新能源汽车上。
二、技术路线
1.短期内应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将电力驱动与辅助动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及二者相结合产生优势的车辆。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环保汽车中唯一实现产业化的车型。这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相当比较成熟,使混合动力汽车具备了良好的动力性能,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清洁环保。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效率可以在低速起停阶段超过传统汽车一倍,城市工况下中型卡车的单耗可以减少23%-63%。
2.中期中应以发展先进电动力汽车为主要任务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纯电动汽车完全采用可充电式电池驱动,其基本结构非常简单,电动发电机和车载电池是其中的关键部件,其中又以电池最为关键。电动力汽车一直是人们期望的现代汽车类型,但由于电池的多个性能指标瓶颈,导致电动汽车未能如人们所愿,至今只是在研发阶段,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的研发时期。
3.长期内氢动力汽车是最理想的类型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氢动力汽车还具有自身特别的优势:
(1)氢燃烧热值高,燃烧性能好。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
(2)对氧气的要求较低,并能适应多种燃料。
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有力的宣传教育,培育国内的消费市场
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保证。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促进法律的执行。同时,为了使以上政策顺利实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应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的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水平。
2.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引导
针对当前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力弱、安于现状的发展现状,政府要实施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传统动力汽车和新能源动力汽车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将生产和消费引导到新能源方向上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税减免:另一方面对代用燃料消费税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