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旅游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旅游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

目前,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的规划模式不够完善,致使区域旅游不能更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旅游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和旅游规划方法、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下,在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越趋理性的背景下,建立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十分必要。

一、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致使旅游行业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影响和制约着旅游行业的发展。

1.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营销理念比较陈旧。许多区域旅游的开发者将市场营销理念与促销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将旅游景区引入更多人的视线和获取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就是市场营销的一大成功。然而,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只有景区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使旅游的附加值加大,进而为旅游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2)缺乏完善的营销系统。目前,市场营销已经进入系统营销时代,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需要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而可以为区域旅游的长远性发展提供可能。(3)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现阶段,许多区域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长远的市场营销目标,不能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也难以作出长远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完全凭借主观思想以操作市场,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发展中一旦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缺乏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区域旅游景区具有有特色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更多游客的关键。为此,区域旅游在制定市场营销规划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地脉、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深入挖掘区域旅游的文化底蕴,形成景区有特色的风景线,吸引更多旅游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5)市场营销规划的层面较浅。较多的区域旅游重视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划,而忽视旅游业营销的规划,致使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难以形成。即便少数旅游公司意识到制定市场营销规划的重要性,但其规划多数停留在浅层面。(6)区域旅游负责人的素质较低。随着消费者对旅游业需求更加多样化,提高区域旅游负责人的素质势在必行。我国区域旅游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往往忽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极大程度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的提高。

2.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挑战。(1)许多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更加理性化和个性化,所以许多旅游项目难以打动消费者的心,这对区域旅游行业而言是严峻的挑战。为此,区域旅游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注重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市场,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和有效分析,促进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而增强竞争实力。(2)旅游行业的企业间和目的地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同种类型的旅游行业企业相对较多,因而区域旅游公司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然而,这却预示着,区域旅游景区中,可以抓住旅游消费者的心的一方,势必会其自身的竞争实力也会进一步增强。为此,区域旅游行业应该贯彻和落实市场营销规划,使景区管理更具有创新性,以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竞争力。(3)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目前,市场营销的方式有较多,导致营销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因而区域旅游管理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进一步将市场营销新理念融入区域旅游行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的营销规划模式、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营销规划模式、非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规划模式。

三种市场营销规划模式具有异同点。相同点表现在:首先,三种模式在区域旅游行业发展中都有实践,但在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其次,营销策略相同,都是针对目标市场的4Ps组合。不同点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的营销规划模式以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为主,进而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增强区域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营销规划模式注重区域旅游行业的升级换代,以更好的深入挖掘旅游项目;非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规划模式重视开拓市场,以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其次,营销战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的营销规划模式坚持走形象、品牌、整合营销、协调管理的战略;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营销规划模式坚持走提升理念、产品、形象、品牌、产业的战略;非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规划模式坚持走品牌战略、综合效益的战略。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的三种规划模式,对区域旅游行业的市场营销方案制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有效对比,区域旅游各个公司可以根据景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选择市场营销的规划模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为旅游行业提高竞争实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营销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逐渐演变为专项旅游规划。通过本文对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的有效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首先,旅游行业的管理和开发人员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需要将市场营销规划与景区建设规划等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市场营销规划与旅游规划、景区规划置于相同的地位。其次,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专项规划。最后,本文论述了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的三种模式,并且对三种规划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完善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的规划模式发挥着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2]胡远东.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Abstract: Growth pole theory is a theory model about regional economical growth, and provides a model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t can provide a theory tool for tourism experts to plan regional touris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owth pole theory, and then applied the growth pole theory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based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he author plann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einan City from Shaanxi Province and Weinan City.

关键词: 增长极;空间结构;区域旅游发展;渭南市

Key words: the growth pole;spatial structure;regional development;Weinan City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32-02

1增长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提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集聚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2 增长极理论的新发展在佩鲁之后,区域经济学者将增长极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1]。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三方面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支配效应、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扩散效应。

1.2.1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1.2.2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此过程中,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1.3 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许多经济学家还将增长极理论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用于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如赫希曼(A.Hirschman)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弗里德曼(J.R.Friedman)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等[2]。

2增长极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增长极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解释模型。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一方面将会使区域的各种产业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将会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造成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增长极理论也成为区域规划专家进行区域规划的手段和理论工具。

旅游是指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一种产业,同时旅游又是一种地理现象。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成,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以及旅游通道三个方面[3]。正因为此,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甚至影响到了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以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增长极理论,对于解释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发生过程和不平衡性同样适用,特别是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增长极理论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增长极形成之后,将引起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空间结构也会不同。具体来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4]:

3.1 极核式空间结构由于多种原因,在开发初期,区域中某个景点旅游发展加快,明显超过其它景点时,就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而这个区域只有这一个独立的旅游发展极,那么这个增长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3.2 点轴式空间结构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增长极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的其他景点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于是带动了周围景点的发展和交通线路的建设;同时,由于区域旅游发展的特殊要求,交通沿线地区的相关景点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轴线。

3.3 网络式空间结构这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随着区域旅游开发的深入,位于轴线上的各景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景点可能与周围多个景点之间发生联系,以达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强化吸引力、赢取客源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讯、动力供给网络。

4增长极理论与渭南旅游发展规划

4.1 渭南旅游资源概况“秦地自古多奇迹”。渭南位居陕西关中东部,史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孕育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拥有丰富、独特和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瑰宝,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品位高,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五岳之首的“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以其峭拔俊秀蜚声中外。与华山一脉相承的华县“少华山”,由“玉女峰”、“独秀峰”、“半截山”三峰组成,竹林遍布,浓荫蔽日,流水青山,掩映成画,又有“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摹刻,令人有身入仙境之感。合阳洽川湿地,东临黄河,渡船如梭,罕见的“瀵泉”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碧绿的荷花塘和芦苇丛中,珍奇水禽丹顶鹤、黑鹳、自天鹅、鸳鸯等栖息其间,恰如江南水乡。洽川又是《诗经》文化的发源地。韩城龙门,又名“禹门口”,相传为大禹治水之地,为黄河咽喉,形如闸门,两山夹峡、河水船急、出龙门则一泻千里,成为黄河最为壮观的景色之地。“大荔人”、沙苑文化、羌寨文化距今已有二十万年的历史;汉文字始祖仓颉故里位于今白水县;汉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芝川镇,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殿堂寝宫齐全,建筑精巧,气势非凡,为汉代文化的象征。唐代帝王陵墓二十座,建于渭南渭北塬上的就有十座,其中以唐睿宗李旦的乔陵最具代表性。华阴西岳庙,素有“陕西故宫”之称,建筑规模宏大,占地196亩,有五凤楼、校星门、金城门、万寿门和石碑、石雕等多处建筑,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渭南黄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适宜,耕作便利,物产丰富,历来是我国最优的农业生态区之一,素有“粮仓”、“棉库”之称,尤其是瓜、果、菜质优量大,观光农业潜力发展潜力巨大。

4.2 渭南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渭南市目前旅游发展主体上是依托四大风景区――华山旅游区、洽川旅游区、韩城旅游区和桥陵旅游区,其发展的目标是“依托西安建成陕西东部旅游热线”,发展的思路是以开发华山景区为龙头,积极开辟和连接地市间及跨省区旅游线路,形成陕西东部旅游环线,成为全省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热线。但是,渭南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比较分散的,尽管形成了四大景区,四个景区相互之间却联系松散。同时,渭南市又处于强势旅游地西安的影子区中,属于典型的弱势旅游地,不仅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旅游发展对渭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小,没有起到旅游业应起的作用。渭南在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协调、整体规划,华山龙头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旅游交通发展滞后;宣传营销力度不强;分散投资,重复建设,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渭南旅游品牌不亮,整体形象不够鲜明;文化包装不到位等。

4.3 增长极理论与渭南旅游规划渭南旅游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四大景区统一规划、协调的基础上,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挖掘华夏古文化内涵,将渭南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市,敢做影子,分流游客,担当起陕西东部旅游环线的重任。

4.3.1 从全省的角度规划围绕西安市旅游增长极,开发渭南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将渭南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市,积极承担渭南在全省旅游规划中的分工作用,担当起陕西东部旅游环线的重任。

4.3.2 从全市的角度规划

4.3.2.1 重点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增长极,形成渭南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亮点。目前,从四大景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华山景区不仅成为陕西省旅游的标志,也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亮点;从区位上看,华山景区处在陇海铁路、西潼高速与连霍高速以及310国道等高等级交通沿线,与西安、郑州等主要客源市场联系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因此,应在已经形成的四大景区当中重点选择区位和资源均占优势的华山景区进行重点投资,打响打亮华山旅游文化牌,发挥华山旅游的龙头效应,分流西安、郑州等特大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借助企业平台对外宣传拓展,适度发展其它景区(见图1渭南旅游极核式结构)。

4.3.2.2 创造条件发展旅游交通,形成旅游发展轴,适度开发轴线沿线景点(见图1渭南旅游点轴结构)。旅游是由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发展旅游,应交通先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时,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旅游规划中更应该注重旅游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尽管渭南旅游资源具有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品位高的优势,但是,由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景区相互之间联系松散,旅游资源主体分布远离客流分布主干线――陇海线,而且北线公路等级低、连接性差,造成彼此独立发展,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差,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在旅游规划中,应加快旅游专线交通和经典旅游路线规划,围绕华山旅游增长极,在已形成的四大景区之间铺设快速旅游通道,使其成为渭南旅游发展的轴线,通过轴线开发,积极影响渭南旅游业的发展。

4.3.2.3 加快四大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景区与景区之间建设多路径的旅游通道,最终形成由景点、景区、旅游圈和旅游地域网络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5](见图1渭南旅游网络结构),强调对资源的深度开发,统一规划和协调,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优势和规模效益,以达到区内资源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强化吸引力,赢取更多的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8-209.

[2]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7.

[3]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价值维度

世界银行定义欠发达地区为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不仅包括那些处于绝对贫困的地区,还有许多相对贫困的地区[1]。刘进宝、王艳华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由于机会丧失、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的发展缓慢或停滞的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低下的生产率、低下的生活水平、大量劳动力不得其用、对农业生产和初级农产品的高度依赖、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特征[2]。文红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相对于其他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更高,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3]。

一、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的困惑

(一)资金瓶颈

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本区内企业规模竞争力不足、居民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地区旅游投资不足。其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大环境营造等都缺乏相应力度的配套开发,使地区旅游可进入性、接待能力、服务质量都难以提高。这种结果反过来又限制了地区旅游发展,失去了发展机会的地区,经济、企业和居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又造成贫者更贫的后果,这就是资金链的恶性循环。

(二)体制问题

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不健全,往往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要考虑以后具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和产业管理问题。另外,在现有体制下,地区产业开发获得的成绩也是衡量地区政府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在现有基层干部较短任期制度下,往往难见明显效益,因而增加了干部决策风险,影响干部政绩[4],长期规划与短期政绩的矛盾造成基层决策者对旅游规划不能完整落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水电供给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只局限于旅游开发区内实施,这就会使旅游规划的实施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促进整体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目标,最终,由于旅游区域内外的发展机会差异,将会拉大地区收入差距,造成贫富不均,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四)开发模式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开发模式是关系到旅游区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内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型开发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而决定的。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同时还要负担贫困人口的财政支出,造成政府对旅游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最后由于财力问题造成旅游开发搁浅。另外,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封闭,思想观念落后、地区管理体制落后,政府角色和市场作用不能准确定位。这也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

(一)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要采取梯级投资战略。在初期阶段,旅游投资的能力有限,投资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设施的完善,开发以投资少、回收快为主的项目。在中期阶段,致力于中低档旅游产品向高端旅游产品的转型,提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远期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基于先前阶段的资本积累,要强化地区旅游形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在融资方面,首先,创新融资手段,扩展招商思路。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筹建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创新手段,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融资网络。其次,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革除融资弊端和不合理的招商政策,并且改革资本管理机制。

(二)利益主体多边化

在旅游规划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分配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在规划中明确旅游业的利益主体,美国学者弗瑞曼(Free-man)把(一个组织的)利益主体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旅游地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周边竞争者。在规划过程中,要以利益主体多边化为原则,既要从空间上处理好各方利益,又要从时间上谋取区域长久发展。

(三)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在旅游规划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决定了其资源的开发方向,和未来旅游者目标市场的定位。规划必须围绕资源—需求—产品—客源—效益这一核心轴线进行[6]。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角色是桥梁、引导者以及监管者。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本地区旅游开发战略规划,吸引、招徕投资商和开发商来本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在营销中,政府部门是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纽带和宣传员,政府主要为本区旅游业打造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吸引旅游者和旅游经销商。

三、实证分析:环燕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规划背景下的问题研究

1.规划滞后。朝阳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朝阳市一直没有完整的旅游发展规划。时隔二十年,朝阳市才由政府部门主持,正式规划发展旅游业,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市区。由于规划制定的滞后,朝阳市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确定的发展目标和组织行为约束,导致在发展上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产业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协调。旅游发展观念滞后,企业经营机制和产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产业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旅游精品开发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朝阳市旅游业出现“有说的,少看的,没玩的”的尴尬局面。

3.发展压力。周边的一些县区由于旅游开发得比较早、经验较丰富,旅游规模也较大,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客源市场。因此大平房镇的发展将受到同质旅游区以及新建设的旅游区的双重竞争压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大平房镇自然生态比较敏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带来环境质量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以及水体污染等。受利益和其他因素的驱使,古塔和古城等历史古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燕山湖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旅游产品的形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战略规划

1.开发模式。采取阶段递进模式。近期无投资商介入该镇整体旅游开发时:实行乡镇自行集资组建公司的模式,进行初步开发,重点进行旅游核心区的综合接待组团和果园体验组团的项目建设;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吸引村民集资参股,由开发公司出面管理包括餐饮、住宿和自助采摘活动等经营活动。有旅游投资商介入该镇旅游开发时:实行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及后续开发,指导村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2.全域谋划。首先,总体发展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将大平房旅游区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发达、居民富裕、社区和谐、最适人居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建成融湖光山色、运动休闲、古朴州城、风情小镇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辽宁西部湖滨休闲游憩地、关外首选山水度假胜地。其次,总体布局。大平房镇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应突出自身功能,发挥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综合配套、优势互补。最后,相关规划,做好农业、工业、环境、城镇等相关规划,将大平房建成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休闲旅游城镇。

3.政府职能的变革。在规划近期,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建设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成立专门旅游机构并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大型旅游项目开始入住。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争取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规划中远期,政府搭台,企业主导,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旅游发展上新台阶。修复古州城和古塔,实现旅游区深度开发,着力打造北方古镇风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各项旅游法律法规,使政府职能完全转向监管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中国20世纪90年代扶贫战略[Z].世界银行文件,1992.

[2]刘进宝,王艳华.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6):35-37.

[3]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为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7.

[4]石正方,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0,(6):19-23.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善州林场;红色旅游区 ;GIS技术;生态规划

1 项目背景

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项目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南部,地处姚关、酒房、旧城三个乡镇交界处,北邻姚关镇雷打树村,东接旧城乡瓦窑村,南毗酒房乡旧寨村,西靠酒房乡酒房村,距离县城甸阳镇44公里,面积约5.6万亩。

善洲林场原为大亮山林场,是杨善洲精神价值的体现,凝聚了杨善洲20年植树造林的心血,是“杨善洲精神的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施甸县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善洲林场为施甸县旅游业“一心五大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一心”指施甸县城游客接待中心,“五大区”包括金布朗民族生态旅游区、姚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区、施甸坝民俗文化旅游区、怒江峡谷温泉旅游区、大亮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善洲林场旅游区)。作为“五大区”之一的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不仅是施甸县旅游业的南部重要旅游板块,也是施甸县旅游发展中主打的红色文化品牌。

基地现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整个林场除具有林木生态、水源涵养、提升环境的功能外,还具有林木加工、观光游览、生态教育、育种科考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生态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开发,能够提升林场吸引力,维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构思

约翰.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中提出:“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1]这正是项目设计的起点,根据每一块场地的特征进行分区并赋予最佳的使用方式,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具体构架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从空间层面上,由于基地位于大亮山林场内,自然环境优越,在设计中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从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首先对现状景观格局与景观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其次寻找到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最终通过优化生态结构使场地的整个生态系统达到良性的循环。

其二,从技术层面上,由于项目地处山地,海拔最高处2600m,最低处1860m,高差达到740m,地形变化复杂。为了能更加合理的布置旅游项目,规划中借助ARC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并融入整个规划的每一阶段(如图1)。

3 现状分析

3.1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景观生态格局是斑块——廊道——基质在空间中的组合及相互关系,由于基质所占面积最大,构成了整个景观的背景,成为了其他景观要素演化差异之根源,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廊道构成了空间的骨架,对斑块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从善州林场的景观格局来看,整个基质由98%的林地所构成,形成了依托人工林为主的林地生境,在基质中分布有不同的人工与自然斑块类型,包括了文化斑块、湿地斑块、农田斑块、草地斑块等。从斑块分布看,斑块类型虽多样化但面积小且斑块间缺乏联系性,不利于形成多样化生境与特殊物种的保护,尤其是场地内北侧以华山松为主,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抗病虫害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场地内的水体廊道未形成网络而道路廊道又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影响了空间中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图2)。

3.2 生态敏感度分析

场地中影响生态敏感度的因素主要有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林相、坡度等,通过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与赋值(表1),利用arcgis中重分类与栅格计算的方法进行结果叠置后可以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程度的敏感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其中,极敏感区作为资源严格保护区,严禁进行建设,作为主要的生态保护和森林恢复用地;高敏感区是资源有限利用区,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进行资源有限控制开发;中敏感区是建设控制区,可适当开发低强度旅游活动项目;低敏感区可作为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区(如图3-4)。

3.3 生态a过程分析

空间生态过程分析是对一定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发展、进化、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2],包括了水平生态过程与垂直生态过程。规划中水平生态过程主要分析了指标物种红腹锦鸡的栖息地适宜性,通过借助GIS技术分析区内生物适宜的斑块,并选取适宜生境作为生态“源”点。

在对资料的调查分析中可知,红腹锦鸡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林缘灌丛、草丛和矮竹林间,不喜群居,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以食植物为主。主要取食蕨类植物、豆科植物、草籽也取食麦叶、大豆等作物,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基于以上特征,对影响红腹锦鸡生境适宜性的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表2),从表中分析看出在林地内部靠近水源处,并且远离人为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值最高,也是最适宜红腹锦鸡栖息的生境区域,故选取以上区域作为生态“源”点较为合适。

垂直生态过程针对空间中水系的循环过程进行分析,利用gis分析汇水区域及水流方向。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山体的起伏,水系无法在场地内形成网络,最终汇入场地外的勐波罗河。

3.4 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资源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通过确定对区域内生态和文化功能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资源类型和要素,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规划及项目设置(如表3)。通过调查和资料整理可知,善州林场人文景观资源包括遗迹、建筑、工厂、村落等四类;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山脉、湿地、气象、动物、草地、林地等六类。

4 总体布局

4.1 总体结构定位

规划中依托前期分析确定场地的总体结构为一带一轴两环四片,一带指红色主题旅游带,一轴指生态体验主轴,二环是东部热带风情环和西部山林绿色环,四片包括生态休闲区、红魂展示区、森林探险区和自然保育区(图6)。

4.2 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中存在着某些潜在的格局,它们对生物的运动和维持生态过程有关键的影响,能有效的维护生物和生态过程,因此识别、设计和保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一条途径[3]。项目中通过构建景观安全格局,将空间实体抽象为点、线、面三种形态,其中点是指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意义的“源”点和战略点,源点即作为核心区的生物主要栖息地,战略点是对生物过程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线是“源”间联系,即生态廊道;面是“源”点所处的斑块,即缓冲区。在规划中通过构建不同范围的点线面的网络格局,能够解决对生物栖息地孤立保护的局限性,形成低、中、高不同程度的景观安全格局。低安全格局是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源”点)核心区,中安全格局在保护栖息地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范围的缓冲区,高安全格局指建立廊道增强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

4.3 兼顾水平与垂直过程

空间中的水平过程与垂直过程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对于不同的生态过程可采用针对性的生态规划方法。

4.3.1 水平生态规划

首先构建生态战略点,对生态“源”点进行保护,并通过构建一定生态战略点搭建生物栖息地间的移动跳板;其次完善林场网络,在原林场界限基础上构建联系的林带完善生态网络,形成整个景观格局的构架,并在道路两侧所形成的生态交错带50米范围内建立缓冲区,减少人为活动干扰。第三遵循大积聚小分散的原则,在同质性景观中增加异质性斑块丰富生境多样性,促进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图7)。

4.3.2 垂直生态规划

针对由森林群落、高山草甸、水体廊道所构成的上层、中层、下层空间进行规划,首先依托森林所形成的林冠空间打造多种鸟类的栖息场所,其次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食用菌,并利用高山草甸适度放羊家畜,增加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下层空间通过溪流、湿地、池塘构成一定水系廊道来改善环境,以提供多种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图8)。

5 专项规划

5.1 植被规划

对场地内的林相特征和林木资源的调查发现,场地内的林木资源种类较为单一,尤其是北部以人工华山松林为主,类型过于单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差,规划中增加了异质性斑块,增加适宜树种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以满足林场发展、游客游赏、周边居民生活等多种需求,(图9)。规划中,通过增加异质性斑块从而调整景观结构,加强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考虑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将绿化类型划分为用材林、薪柴林、观赏林、涵养林、经济林、防护林、保育林等。

5.2 水系规划

为形成林场内的优质景观生态系统,建议水面沿岸带只建设公共旅游服务设施,近溪流带留作水体缓冲空间,游览设施建在近溪流带,以保护整个林场的生态水环境和优质水资源共享。整个林区的水系统生态规划利用原场地存有的河流,经过汇水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以景观湿地水文化为中心,串联整个水循环系统,在整个水系统规划结构上,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生态水文化景观生态规划结构(图10)。

5.3 生态环境容量

为保证景区旅游环境质量不至于下降和生态环境不会发生退化,要求一定时空范围内游客量应控制在一定的环境容量之内,并为游客保持一个宽松、舒适、愉悦的旅游环境。场地中综合考虑了游憩点的分布、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地形地貌等因素,利用面积容量法、游道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可获得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表4)。

参考文献

[1] [美]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过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著.“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区域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香草产业一般指香草种植业与加工业,近年来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内涵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特殊的文化特点、保健功效与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我国旅游业已从传统休闲观光旅游跨入养生度假旅游阶段,逐步向新兴的健康产业领域靠拢。目前,我国将旅游业与香草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三者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理念和产业体系。本文研究对象是将三者结合的一个养生度假旅游区规划实践,本文着重对其以香草产业链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和产业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差异化+创新型+一站式”开发理念

(一)开发条件分析

该旅游区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平模镇。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西北、东北与重庆相连;西南、东南分别与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8.15%、19.48%、42.37%,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道真气候宜人,拥有奇山、异洞、幽谷、小溪等典型喀斯特地貌风光,如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仙女洞岩溶洞穴群等,并且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格局也有较为全面的统筹规划。据《道真旅游重点旅游区(点)建设规划》,道真县旅游发展思路以西北三桥华山石林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生态观光与温泉度假旅游区、北部大沙河徒步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区为道真自治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三大重点区域突出地反映道真旅游的“人文”(仡佬风情与道真傩戏)、“山水”(石林森林与峡谷温泉)、“生态”(大沙河与银杉林)。与这些地区相比,目前本项目所在的平模镇基础建设滞后,旅游特色与发展思路亟待明确,旅游服务设施亟待提高。

对旅游区所在区域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为:a.高海拔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b.山谷、山岭、山地草场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c.大面积原始松林资源;d.仡佬族传说与风俗民情。旅游资源的种类偏少,等级也偏低,以气候和生态坏境为主。但是,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需求发生变化,相应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养生度假产品对旅游资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不高,更注重的是独特的品牌价值、高品质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的设施环境。因此,养生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已有资源,要引入新的触媒点、新的资源类型,发挥引擎作用,带动区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发理念及定位

1.差异化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得到,目前周边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多针对中端市场,高端疗养设施较少,开发不完善。因此本旅游区应该从差异化发展的角度入手思考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目前道真县重点建设的几个旅游区分别做的是“人”、“水”、“景”的文章,本项目确立特色与发展思路为“香”,与上述各旅游区互补互动(图1)。

2.创新型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开篇所述香草产业集独特景观价值与养生保健功效为一体为特点,结合现状场地自然特征,借助国内优秀的香草种植开发团队与高端康体疗养机构,打造以香草丘陵大地景观为旅游观光资源、以香草养生康体项目和香草社区为旅游度假资源的新型综合旅游区。

3.一站式综合体。以上述开发理念确定本旅游区定位为:以香草养生度假为主体,集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学、户外运动、养老产业、婚庆产业、有机花果蔬产品展销以及定期有机花果蔬菜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全时段需求,打造宜游宜居的养生度假综合体。

提到法国普罗旺斯,首先想到的是香草以及美妙的度假意境。笔者希望未来提起贵州道真所能联想起的是:道真,养道归真,一种有机的生活方式。旨在推广低碳健康的养生思想,给渴望暂时逃离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个回归自然的“世外花园”,将“健康”理念植入旅游产品中,提供从休闲度假到相应配套疗养、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以及有机产品配送等一条龙精品度假产品和服务。如果香草+有机+养生的概念发展的好,未来本项目可以拓展为“中国香草农业有机养生示范区”,成为全国养生度假旅游产业的典范思路和推广模式。

二、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路径

“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路线,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用二、三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赢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保持有力的牵引和充足的动力。通过拆村并居,原址复耕,耕地集中开发“香草孵化园”和生态高效农业(一产集群);置换出的村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等养生产业(三产集群);建设“香草加工基地”“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产集群),为三产开发项目及周边辐射地区提供有机养生产品。(图2)

(二)产业定位

按照以上发展路径确定项目产业定位为:以领先的香草农业科技技术为引擎,以有机农业为突破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一产(香草、生态农业种植)为先导,以三产(养生、旅游服务)为主导,以二产(香草加工和生态农产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香草产业集群。(图3)

(三)三次产业内涵及发展策略

以“香草”作为产业引擎,一、二、三产业联动式发展将形成香草种植、香草加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养生度假五大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香草产业集群,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度假社区整合,互为支撑,实现多赢态势。

1.第一产业:香草种植+生态农业种植。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外来的香草种植与本土优势生态农业结合,香草种植业可以从香草种植延伸至盆栽、园艺、科普、香草特色有机养殖等特色产业方向。生态农业种植业可以开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本土精品农业种植展示、有机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周边产品。再香草植物会挥发精油成分,能够抑制空气中的细菌,减少农作物农药的使用,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培育特色家禽农产品如香草鸡、鸭等。二者相互补充,可打造集培育、生产、观光、体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香草孵化园,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的整体提升。

2.第二产业: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发展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利用种植业的优势,开展农产品加工,建立有机食品和芳香产品的出产地和加工地,创建自有品牌。香草加工业不仅局限于干花生产、香包、香枕、香袋等初加工产品,还可逐渐向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油提炼、创意文化产品等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可开发香草特色保健蔬菜、茶饮、菜品推广,许多香草品种如罗勒、薄荷、香蜂花、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香万寿菊等等不仅可作新型保健蔬菜直接食用,还可作为烹调佐料,而花草茶更被称为21世纪的时尚健康饮品。生态农产品加工方面可开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机茶叶加工、有机果蔬产品加工配送等。农产品加工过程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资源,与科普、展示、展销等第三产业结合,提高附加值。

3.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养生服务业+度假型房地产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度假型房地产业为主,服务业包含了旅游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包括休闲观光、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婚庆节庆、科普教育等。可打造以香草和田园景观为主的旅游休闲区域,吸引游客观光和体验,同时也为婚庆礼仪、文化时尚活动、影视剧拍摄等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养生服务业包括香草医疗保健、康体疗养、运动、托老养老等,可开发包含以芳香为主题的养生体检中心、疗养医院、康乐中心、禅茶文化中心、养生养老培训课程、养生养老论坛基地等养生服务综合体,吸引省内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养生养老人群。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依托旅游服务业和养生服务业的度假酒店和度假社区的开发,提倡景区、园区、社区的高度统筹,未来项目地既是一个大的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依托现代农业的产业型的农业旅游园区,最后通过养生度假项目的注入,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高端养生社区。

三、联动效应下的特色空间格局

根据开发理念、产业发展策略和地形地貌特征对场地进行空间布局,尽可能尊重原始地貌,保留山地特征的同时形成以香草为线索贯穿的特色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为:三心、三带、四区(图3.1)。四个主题片区的特色分别为:度假养生区根据建设用地的分布又细分为四个组团,以“香”为线索,按照“一区一种生活方式,一区一种养生氛围”的思路,旨在引领新的度假方式和养生理念,打造高端养生示范区。种植孵化区既是生态农业香草苗木孵化基地和香草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也是香草产业生产企业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形成香草种植、加工、销售完备的产业链条;同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图4)。休闲观光区打造风格各异的万国香草花园,形成一个集香草种植观光、七彩林休闲观光、森林休闲、特色商业、有机香草农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有机香草观光园。综合接待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及村民安置点结合布置,以大片七彩香草花田作为旅游区的形象展示区域,具有入口服务、游客集散、综合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售卖等功能,安置模式采取“住宅+商铺、住宅+岗位、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图5)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