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认识。多年来,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一直坚持树立“保护渔业资源是水产业的头等大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政府各部门不断强化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渔业执法管理机制,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尤其是在沿江沿湖从事渔业生产者及广大渔民中形成了共识。
突出重点,加大保护渔业资源的力度。严格实行“禁渔期”制度。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在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优势,发挥水产生产潜力,使水面大县向水产大县迈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将水产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起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实际,确定禁渔期和护草期,划定禁渔区、养殖区、增殖区和实施轮休轮养的制度,实行鱼、蟹、虾等水产品的混养,通过食物链的有效连接,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草资源和渔业食物养分。开展普法工作。如何提高养殖单位、生产经营者和个人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生产,以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和发展生产,这就要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每年,我县结合《渔业法》宣传及专项治理,印发宣传材料,在报纸、电视台同时刊载播放,提高了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水面、资源国有化意识。人工增殖水产生物资源。为了有效地增殖大湖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产主管部门在对全县渔业现状的充分考察的同时,拿出专项资金对大湖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使渔业资源保护费真正做到“取之于渔,用之开渔”。水产部门引导明星企业对大湖进行增殖,全面推行“种草移螺”工程,推广“湖泊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技术”科研成果,加大资源修复工作力度。2008年度在泊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大赛湖水产开发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带领下,全年共注入“种草移螺”等资源恢复资金600多万元,投放螺蛳286万公斤,移植草种52900公斤,复植面积达25.1万亩,使大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修复,从而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创造了“投入小、产量高、效益佳”新的经营模式。加强国有水面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县委、政府在转变工作思路的同时将规范国有水面使用权的管理作为产权改革的突破点和起步点,由直接指挥水产经营转到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县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提出新时期发展思路和操作原则,实现国有水面的使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调整国有水面,实现国有水面政府高度垄断,“一个龙头放水”的基本目标,使国有水面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改变“甩手”承包、“官倒”的现象,遏制酷捕滥捞,“吃资源饭”的境况。开展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作。××湖泊是长江河谷洼地经长江圩堤封闭而形成的水流冲积湖为过水型湖泊。湖内水质优良,无工业“三废”污染。ph.1—7.8,水体透明度1.5—2米。是养殖开发的优良水域。虽然目前境况很好,但主管局及渔政管理部门“居安思危”,通过深入细致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域检测标准,依法查处、监控生活污水、船机修理等对水域造成污染的案件,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营造稳定和谐的渔区环境。县级水产部门及渔政执法管理单位是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的执法主体,本着“严查、严管、重点打击和普遍教育”的精神,采取划分区域、责任到人、普遍管理、重点突出、联防治理、死看硬守、经常管理与临时出击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国有渔业资源不受损失。
加强领导,形成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和主管局均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每年的禁江禁湖、《渔业法》宣传及专项治理工作均由分管领导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水产、公安、司法、工商、宣传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方案、措施并加以落实,水产部门及其渔政执法管理单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执法管理。公安部门全力配合渔政部门搞好执法检查。工商部门协同渔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农贸市场、集市的有关水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司法及宣传部门广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执法、检查情况。各沿湖乡镇人民政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采取可行措施,加强本辖区内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元凶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等。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1.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上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危害。人类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陆源污染成为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为蒙特利尔环境部长会议预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80%的海洋污染源于陆源污染。
《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中对陆源污染的界定:陆源污染是:1)通过水道;2)源于海岸,包括通过地下水或其他管道的引入;3)源于公约所适用区域内一缔约方管辖内所铺设的人造设施对海洋区域所造成的污染[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域,成为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或者河流流入沿海水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成为主要的污染物。随着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海产品重金属超标。
1.2 石油污染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增长,我国近海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32×108t石油中,约有320×104t进入海洋环境[2]。
石油流入海洋的途径包括:
1)海底油井开采开采过程中溢漏和井喷;
2)油船运输中泄漏或发生事故;
3)炼油厂含油的废水直接流入海洋。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通常1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油膜会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油膜影响海水复氧,石油的分解,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本文由收集整理缺氧,据研究,1kg石油形成的浮在水面的油膜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104l海水中的溶解氧[3],造成海洋中藻类和微生物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石油流入海洋后,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生产綑、酮、酚、酸、硫的氧化物等,危害海洋生物[4]。
1.3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据《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书中指出:近海的过度捕捞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中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被过度捕捞后,人们的捕捞目标必然转向其他一些价值较低的物种,而当这些价值较低的物种生物量枯竭后,捕捞目标随之又转向价值更低的种类,这样依次将使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都被过度利用,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成为了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为了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人类大肆从海洋中捕获渔业资源,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海洋环境保护
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前提是要求我们增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海洋环境的污染,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保护海洋环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07条规定:各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陆源污染,包括河流、河口湾、管道和排水口结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考虑到国际上议定的规则、标准和建议的办法及程序[6]。
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中,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通过法律的形式,坚持把陆源污染防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规划。严格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2.2 多管齐下防治沿海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沿岸海域环境压力加剧,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海洋污染:
1)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2)制定排污指标,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总量,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加强截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4)加强沿海城市防护林建设,保护滨海湿地;
5)强化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治理工业废弃物,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
2.3 突出科技手段,加强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
目前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主要包括:
1)物理方法。包括围油栏、吸油物质(如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沉降和磁性分离等;
2)化学方法。包括投放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等)、燃烧处理等;
3)生物方法。通过投放噬油微生物,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降解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具有迅速、无残毒、低成本的优点。据研究,海洋中存在大量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目前能够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有200多种。
2.4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防止过度捕捞
海洋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要科学利用,如果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匮乏,最终无鱼可捕捞。防止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促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渔业法规需要被重视起来,要加大宣传这方面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渔民的自觉性;另外还需要治理水产品的销售市场,要扩大宣传面,让社会广大群众都能认知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参与保护市场,共同抵制违法水产品的销售;
2)制定休渔期。我国每年的6至9月,相关部门会对从事海洋捕捞作业的渔民实行2到3个月不同的休渔期,以此来保证海洋水产资源正常繁殖、生产与发育;
3)规定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可捕标准、幼鱼比例,限制对幼鱼的捕捞是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最基本措施[7]。
3 结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本国海洋政策,加紧争夺海上战略利益,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战略部署都出现了强劲的势头。海兴则经济兴,面对世界各国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和壮大海洋事业。
关键词 淡水渔业;环境;现状;保护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X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90-03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94%左右,海拔悬殊较大,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水系众多、江河纵横、湖泊棋布的水资源状况;“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类型,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淡水水域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有600余条,江河水面约有10.67万hm2,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云南省共有40余个天然湖泊,湖泊水面面积约10.84万hm2,总蓄水量约300亿m3;池塘坝塘水面3.24万hm2 [1]。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不仅孕育了多样、珍稀的渔业种质资源,也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快云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渔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水库、养殖池塘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宜渔水体水质每况愈下,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远不及珍稀鱼类的灭亡速度,云南渔业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又由于云南地处中国和东亚陆地国家主要河流的上游,流域水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亚陆地国家的水域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文对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列举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渔业污染事故,说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渔业水域的污染,使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珍稀鱼类生存状况堪忧;江河等电站大坝涉渔工程的建设、外来鱼种的入侵等因素使土著鱼和特有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渔业环境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1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使云南省渔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2.2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63.8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126.7亿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渔业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由于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着鱼类生存和繁衍;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破坏了鱼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加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部分种类濒临灭绝的边缘[3],因此加强淡水渔业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现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概述如下。
1.1 江河渔业环境现状
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4]报道,在94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7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0.4%;而水质符合Ⅳ~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9.6%,其中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0.6%;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25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断面96%;劣Ⅴ类标准水质断面占5.0%。
从2000年至今,由于部分江河渔业水域水质的恶化,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很多事故使大面积的水源被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一些珍稀的土著鱼类资源受到重创。如2002年10月,南盘江柴石滩以上河段发生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逾100 t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逾3亿m3水体受到污染[5];2004年6月初,沿河硫酸厂、海源新业公司、滇东冶炼厂的入河污水使楚雄市龙川江发生严重镉污染事件,楚雄水文站等断面的总镉超标36.4倍[5];2009年7月,露天堆放石灰渣经暴雨冲刷入江,使短时内水体酸碱度严重失衡,导致盐津县庙坝乡乌撒溪至莲花洞4 km河段内,出现黄腊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南方大口鲢(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中华倒刺(Pinibarbus 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甲鱼(Trionyx sinensis)等4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造成省市试点网箱养鱼损失3 t,损失超过100万元[6];2010年1月,永胜纸品加工厂沉淀池的污水直接排入南满河,造成近2 km河段污染,造成鲤鱼(Cyp-rinus carpio)、白甲鱼(Onychostoma)、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等土著鱼类死亡0.5 t[7];怒江兰坪县的江(属澜沧江水系),由于铅锌矿的大量开采,对弃土和低品位矿石的管理不善,使江流域受到重金属铅和镉的严重污染,据王李鸿等[8]研究表明,江流域重金属铅、镉浓度均已超过国家类水质Ⅴ类水质标准,刘明典等[9]对2009―2011年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区域未发现任何鱼类,重金属污染为该流域鱼类最大的生存威胁。
除了水质污染对淡水渔业环境造成破坏外,江河梯级水电开发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水电资源已逐步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而“三江流域”集中了92%的开发水电资源[10],对“三江流域”干流水资源的开发是云南水电资源的主体。目前澜沧江规划在上游建7级、中下游建8级水电站;金沙江中游规划“一库八级”开发、下游规划4级开发;怒江中下游规划“两库十三级”开发[11]。而梯级开发的模式在增加渔业养殖水面的同时,也给鱼类生存的天然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首先,天然江河的连续性改变。梯状水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文情况如水温、水质、流速、泥沙等,阻碍了鱼类的觅食、生殖回游通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所[12]。其次,对鱼类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带来巨大影响。如金沙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的发育和孵化需在特定流速的水流中才能得以完成,库区的形成必然对鱼卵的漂流孵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也会逐渐减少[13]。怒江特有珍稀濒危鱼类云纹鳗鲡(Anguilla nebulosa)是一种降河产卵洄游鱼类,电站大坝阻断了其生殖洄游路线,严重影响其产卵和种群的繁衍,使其濒临灭绝[14]。由于水质污染和涉渔工程的建设,云南各大江河水系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种类数量由原来的139种减少至80种,部分鱼类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甚至濒危灭绝。属于珠江水系的南盘江,近年来水质不断恶化,据王伟营等[15]研究表明,已有24种鱼类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调查采到的土著鱼类仅占土著鱼类总数34.6%,大多种类数量较少,分布区域片段化,趋向于支流分布。
1.2 湖泊与水库渔业环境现状
云南省湖泊分为滇东湖群、滇南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多为富营养型浅水湖,为云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条件。但随着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残留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水库,改变了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态平衡,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由于近年来,云南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形成了广阔的宜渔水面,“三网”养鱼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过大的放养密度、过剩的饵料滞留,使湖泊水库污染状况逐年加剧。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报道,在监测的134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85.07%,符合Ⅳ~劣Ⅴ类的占14.93%。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重度污染;洱海为Ⅲ类水质;阳宗海为Ⅳ类水质;抚仙湖、泸沽湖为Ⅰ类水质。
湖泊、水库由于换水周期较长,相对于河流而言,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渔业病害、事故的发生。据杨君兴[16]记载,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类共有94种。但近年来由于湖泊水质的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和外来鱼种入侵等诸多因素,湖泊土著鱼种类和资源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些种类甚至已经灭绝,外来鱼类资源量不断上升,打破了原有的高原湖泊鱼类种群结构,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如2008年,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砷浓度均值一度达到0.128 mg/L,水质为劣Ⅴ类,对饮用水安全、鱼类生存、水产品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17];2009年10月,雷打滩电站库区发生突发性疑似污染死鱼事件,导致野生鱼、虾和网箱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约518.2 t,直接经济损失逾400万元,野生鱼类的损失无法估计[18];2013年5月,墨江县泗南江电站库区网箱养殖鱼类因缺氧死亡1 177 t,鱼苗死亡360万尾,经济损失达1 300余万元[19]。由于渔业水质污染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很多研究人员先后对部分湖泊鱼类区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以便明确湖泊现有鱼类状况,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陈自明等[20]2000年调查发现,滇池土著鱼类已减少至11种,滇池金线(Sinocyclocheilus graham)、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等7种鱼类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熊 飞等[21]2004―2005年调查发现,抚仙湖土著鱼减少11种,特有鱼类减少8种,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抚仙金线(Sinocyclocheilus tingi)、云南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等经济鱼类资源量严重衰竭,外来鱼类增加5种;阳宗海原有土著鱼20种,但全 伟等[22]2011年至2012年调查分析,原有20种土著鱼仅捕获5种,5种特有鱼中仅捕获1条阳宗白鱼(Anabarilius yangzonensis),外来鱼类增加9种;严 晖等[23]2009年至2011年调查发现,由于外来鱼种的引进,洱海土著鱼由18种减少至14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taliensis)、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等4种濒临灭绝,而引进种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资源量逐年增加。湖泊、水库渔业环境的污染和外来鱼种的入侵,不仅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鱼类区系,还使鱼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受到冲击,限制水产数量和产量,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众多的案例和调查研究表明,云南湖泊水库淡水渔业环境的形势已非常紧迫,保护渔业水域环境迫在眉睫。
1.3 池塘渔业环境现状
池塘养鱼是云南渔业的支柱,其产量占渔业总产值的88%以上,是云南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云南省池塘坝塘约有3.24万hm2。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过快、过高追求经济效益,在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和鱼药施用量的同时,没有做好池塘水源条件改善、定期清淤、池塘养殖环境科学修复等工作,致使池塘水质状况日益下降,鱼病爆发,突发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2年8月,云南武定县西村河被钛矿洗矿点排除的污水污染,致使下游苗种场鱼苗产量急剧下降,繁殖成活率低、畸形率升高;2008年5月,建水县临安镇太子湾鱼塘出现锌超标现象,导致鱼类死亡,经济损失逾25万元;2010年2月,云南省宾川县渔政部门调解处理了一起养猪场排污导致鱼塘死鱼案,造成死鱼4.5 t、经济损失4.5万元[24];2011年4月,晋宁县上蒜镇草海鱼塘由于非离子氨浓度超标,造成近60 t鱼死亡,经济损失逾67万元[25]。
2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保护对策
2.1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
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渔业经济增长慢,渔业环境恶化快,水产品质量下降快的局面,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遏制。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以发展生态渔业为指导,以云南得天独厚的宜渔淡水资源、气候条件,多样的鱼类品种为基础,加快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在重点扶持鲟鱼、罗非鱼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云南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养殖户渔业养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渔业环境的保护促进渔业发展,才能在提高渔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云南省淡水渔业实现永续健康发展。
2.2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防治是加强渔业环境监测的重要措施,对渔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成因的分析及污染源的确定是制定保护政策的必要基础。成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并以此为核心,纳入各区、地州县环境监测单位,增加渔业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渔业病害渔业污染事故鉴定工作人员,增加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适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水质状况,形成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科学预警,及时、客观地反映处理每一起渔业病害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打破目前云南渔业环境监测资金匮乏、监测面小、监测不力、污染事故成因分析困难的尴尬局面,建立覆盖全省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对渔业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云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3 切实贯彻落实渔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坚决把《渔业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地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加快《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配置及沿湖、沿江河建筑,严格排放标准,完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加强监督,明确责任,加大对渔业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二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力度,在适宜的河流江段建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甚至拆除部分电站大坝,取消相关涉渔建设项目,还原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完善外来鱼类引进的法规和管理条例,加深引进风险评价制度的研究和外来鱼种的预测预警研究,严格控制非经济性外来鱼类的数量,保持原有鱼类区系的平衡。
2.4 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其评价研究
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力度,严格普查逐级审核程序,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明确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针对目前云南部分淡水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做好污染源普查和治理的同时,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和水体功能,选择适宜的污染修复技术,对相应渔业水域环境进行修复,做好修复评价工作,加大对水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的研究。虽然我国水环境修复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渔业水域环境的修复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借鉴,但渔业水域环境的恶化速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周密制定修复计划,修复污染水域,恢复生态环境将是云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杜建标.云南渔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22.
[2] 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云南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EB/OL].[2012-12-19].http:///zhxxyzj/201212/t20121219_3110606.htm.
[3] 田树魁,石永伦.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产,2013(2):29-32.
[4]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6-10].http:///html/2013-06/10/content_715943.htm?div= -1.
[5] 丁莞歆.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J].环境保护,2007(14):83-85.
[6] 申时勋.盐津白水江野生死鱼绵延4公里[N].春城晚报,2009-07-14.
[7] 梁剑鸿.勐腊县渔政部门查处一起渔业污染事件[EB/OL].[2010-02-03].http:///news33/20100203/279264.shtml.
[8] 王李鸿,角媛梅,明庆忠,等.云南省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5):595-600.
[9] 刘明典,陈大庆,段辛斌,等.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1):156-170.
[10] 何玉芹,欧晓.云南省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2):1-7,19.
[11] 余波,黄成敏,黄正文,等.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91-197.
[12] 李陈.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6-34.
[13] 蒋艳,冯顺新,马巍,等.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影响的分析[C]// 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西安: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2009.
[14] 徐伟毅,缪祥军,邱家荣,等.论怒江鱼类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J].云南农业,2008(3):24-27.
[15] 王伟营,杨君兴,陈小勇.云南境内南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11,332(5):19-29.
[16] 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M]//汪松,谢彼德,解焱.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29-138.
[17] 云南省环保局.关于阳宗海污染事件及治理情况的通报[EB/OL].[2008-09-19].http:///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 play_362.aspx?contentid=24399.
[18] 云南省渔政总队.云南省渔政执法总队关于雷打滩电站库区疑似渔业污染事件的情况报告[EB/OL].[2009-10-30].http:///news5830/20091030/204797.shtml.
[19] 黄兴鸿.墨江1177 t鱼缺氧死亡[N].春城晚报,2013-05-26.
[20] 陈自明,杨君兴,苏瑞凤,等.滇池土著鱼类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1,9(4):407-413.
[21]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等.云南抚仙湖鱼类资源现状与变化[J].湖泊科学,2006,18(3):305-311.
[22] 全伟,彭军,安莉,等.阳宗海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云南水产,2013(2):40-43.
[23] 严晖,周正文,赵芬,等.洱海土著鱼类调查研究[C]//2012第四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汇总.北京: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2012.
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有关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确定该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省界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向已有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和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编制,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县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根据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十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统筹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生态功能。
第三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八条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九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法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二十一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三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对其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应当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监测规范,统一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国务院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第二十六条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
第二十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义务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在检查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八条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和标准。
第三十一条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水体的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十二条含病原体的污水应当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三十三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第三十四条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三十五条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六条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七条多层地下水的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第三十八条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九条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第二节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第四十一条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设备名录中的设备。工艺的采用者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工艺名录中的工艺。
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四十二条国家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石棉、水泥、玻璃、钢铁、火电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节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四条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编制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建设、经济综合宏观调控、环境保护、水行政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应当用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五条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采取防渗漏等措施,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四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应当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第四十九条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水环境。
第五十条从事水产养殖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
第五十一条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利用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进行灌溉,应当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第五节船舶水污染防治
第五十二条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事海洋航运的船舶进入内河和港口的,应当遵守内河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船舶的残油、废油应当回收,禁止排入水体。
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
船舶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应当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的措施,防止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
第五十三条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并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证书与文书。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作业,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在相应的记录簿上如实记载。
第五十四条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厂应当备有足够的船舶污染物、废弃物的接收设施。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接收作业,或者从事装载油类、污染危害性货物船舱清洗作业的单位,应当具备与其运营规模相适应的接收处理能力。
第五十五条船舶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编制作业方案,采取有效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并报作业地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一)进行残油、含油污水、污染危害性货物残留物的接收作业,或者进行装载油类、污染危害性货物船舱的清洗作业;
(二)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过驳作业;
(三)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
在渔港水域进行渔业船舶水上拆解活动,应当报作业地渔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章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
第五十六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确保饮用水安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五十七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
第五十八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五十九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六十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六十二条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第六十三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
第六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六十五条在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的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在保护区附近新建排污口,应当保证保护区水体不受污染。
第六章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六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第六十七条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过程中产生的可能严重污染水体的消防废水、废液直接排入水体。
第六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应当向事故发生地的渔业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应当向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给渔业造成损害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通知渔业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拒绝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水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七十五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除前款规定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或者私设暗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私设暗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依照前款规定采取措施、给予处罚。
第七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一)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的;
(二)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者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的;
(三)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的;
(四)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
(五)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的;
(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标准,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的;
(七)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
(八)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
有前款第三项、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八项行为之一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五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中的设备,或者采用列入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中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第七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石棉、水泥、玻璃、钢铁、火电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的,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七十九条船舶未配置相应的防污染设备和器材,或者未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证书与文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船舶临时停航。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作业,未遵守操作规程或者未在相应的记录簿上如实记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造成水污染的,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船舶承担:
(一)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或者排放船舶的残油、废油的;
(二)未经作业地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船舶进行残油、含油污水、污染危害性货物残留物的接收作业,或者进行装载油类、污染危害性货物船舱的清洗作业,或者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过驳作业的;
(三)未经作业地海事管理机构批准,进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捞或者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的;
(四)未经作业地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渔港水域进行渔业船舶水上拆解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
(二)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
(三)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照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的;
(二)水污染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启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采取有关应急措施的。
第八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不按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或者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渔业主管部门进行处罚;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进行处罚。
第八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期满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十五条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八十六条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八十七条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十八条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可以依法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共同诉讼。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可以依法支持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讼。
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为水污染损害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