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教师法

高等教育教师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教师法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第1篇

1.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市场化背景下强调的就是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相比较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和最为宽泛的自由度,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化背景来完善自身能力、强化知识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高职教育活力。传统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式僵化的窠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种相对较为“温和”“宜人”的环境中成长,虽然有助于学科知识的构建,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师生的懒惰情绪。但在市场化背景中,所有办学目标都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运转,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同时也会激起师生的危机意识,从而刺激原有僵硬的高职教育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3.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都给人一种“温室中花朵”的感觉,其资金、师资、人才、招生等诸多方面依靠财政和政策支持,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点与市场经济的整体氛围相比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将高职院校置于大的市场化背景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向市场化发展是当前的一大趋势,但各地高职院校应遵循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遵守市场运行规律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化的结合。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相比相对滞后,因此在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方式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面对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时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1.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基于以上特点,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亲手练习各项技能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则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高职教学、实习工作固然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但在该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指导。另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计划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居于主体地位。无论高职教育如何发展,无论市场化因素如何向高职教育内部渗透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命脉和民族兴衰的高职教育的决策权都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坚持计划为主导地位的原因。至于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则是在坚持原有办学原则、尊重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考虑欠发达地区经济实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高校市场自,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各项积极因素来弥补原有高职院校沿袭的各项弊病。

2.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放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创新,离开了创新,这一教学方式就失去了最具特色的特性,同样也就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尽管创新在高职院校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众所周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离不开对原有技术的继承、消化、吸收。从这一层面上而言,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将继承原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教师进行突破与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教师应在开放式教学中给学生设定足够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拓展、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尽快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尽快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学生自身具备初步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上所介绍的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突破,而要实现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则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定原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不走寻常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特思路和方式来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和新措施、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将原有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拔高,从而真正掌握起来、为自己所用,也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办学的初衷和目的。

3.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致力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力度,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关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能否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步适应市场化的冲击与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更加看重学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也就从某种程度上给高职院校自身引进教师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有鉴于此,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着力引进一批能将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具备前瞻性和经济眼光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教师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评。长期以来,我们过分重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的考察,即任课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也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从业证,却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授课能力和教学技能有所忽略,致使有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水平和能力,更有甚者教师队伍中还混进了一批“唯证书论”的教师,使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对“双师型”教师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既要保证引进的教师具有过硬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力与创造力。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启发式 线性方程组 推广 矩阵

高等代数作为数学基础课之一,其内容和方法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所担当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高等代数中介绍一些概念像矩阵,行列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线性相关(无关),基,内积运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概念,在空间解析几何,计算方法,线性规划,常微分方程,线性泛函等课程中继续使用。课程教学所采取方式离不开课程本身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比如在实变函数的教学时,由于集合论部分的内容是按公理化组织的,为了在规定学时内给学生打下一些数学文化的底蕴,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注入式教育,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但由于到高年级才开设这门课程,所以学生在心理上和理解能力上还是可以接受的。高等代数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的,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踏入大学殿堂的高中生。如何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能正确看待和理解把握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技能,这些都是高等代数教学中的任务。按现行的教学大纲,高等代数[1]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这样几部分:多项式理论,线性方程组理论,矩阵理论,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欧氏空间理论,其中我理出一条线就是围绕解决方程(组)的解的问题。高等代数内容有自身的特点,也即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采用合理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2],让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的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原有知识能同化新知识,从而获得明确而稳定的意义,而不只是靠简单地死记硬背获得知识,同时每一步新的教学目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高等代数教学中抓住上面提到的一条线,那么高等代数教学的开头和学期结束时收尾都变得很简单但又都意味深长。宋代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强调教学要从“疑问”入手,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下面我们从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问题开始,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 -2x-3=0,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很轻松,他们对这太熟了。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下面一个问题提出,方程的系数都是整数(实数,复数),那么方程的根是否都是整数(实数,复数)?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可以用反例或证明的方式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讨论的结果是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根所在范围不是想象的那样,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反观一下,实系数下方程ax +bx+c=0实根存在及个数的判定依赖于这样一个式子ax +bx+c=a(x- )(x- ),也就是说,在中学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引入和首先掌握的是根号符号及其运算。如果学生对根号符号及其运算这个工具不熟悉或掌握,那么他就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回顾了这个简单问题及解决过程后,学生可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情况与所讨论数域是有关联的这样一个结论。自然地教师会提出下一个问题:一元n(n>2)次整(实,复)系数方程有没有整(实,复)根,个数为多少?学生有前面的铺垫后会在思考这些问题,或许他们会给出各种回答,例如,一元三次方程的根能否象上例一样由根与方程系数关系来判定,一元n次多项式是否可以写成若干个次数较低多项式的乘积等。在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欲下,教师给出第一部分多项式理论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像带余除法,公因子,不可约多项式,重因式等,以及因式分解理论,并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处理的好处使得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每一次课都有自己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教学,它和后继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个人觉得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引路人,通过讲解和练习来指导学生掌握好大纲要求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要点一下所学内容和后继课程的联系,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运用代数学基本定理时可以提到复变函数中的儒歇定理;在回答一般情形下一元五次方程的根能否像上例一样由根与方程系数关系来判定问题时,可以提一下伽罗瓦理论和近世代数课程;学习多元多项式部分时,可以提一下Grobner基和多元多项式方程组解的问题;就具体求解一元n次方程根,可以提一下后续课程计算方法,这些点到为止,不铺开,主要让学生了解为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新的数学工具和思路,正确对待。

矩阵是高等代数中引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在教学中可以直接给出矩阵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它。但如果教师在给出矩阵的定义前,介绍一些引入矩阵的一些背景知识,可以消除矩阵引入的神秘感,让学生感觉到一些数学概念或工具的引入,有时是很自然的,他们自己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可以定义或引入一些概念。看下面的三个具体例子。

例1.在年终时要统计,将每月报表各行各列对应元素相加;

例2.各车间各月使用材料的费用统计。

例1.

上述两个例子分别可以抽象为矩阵的加法和乘法。

例3如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x+y=102x+4y=32,其中x表示鸡的数量,y表示兔的数量。记得一次听吴文俊院士数学做机械化报告时,吴院士曾幽默地提到他小学时未学代数方程组前,做这道题花了不少时间,但现在我们在引入两个变量x,y建立线性方程组模型后,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具体解上述方程组,学生可以利用中学学过的行列式或高斯(Guass)消元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程序式,机械化的操作。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帮助人们的从脑力劳动解放了出来,解n元一次方程组问题也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回顾一下高斯(Guass)消元法,上述方程求解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对下列矩阵的行操作来完成(把变量x,y不写出来)。

换言之,上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所含的信息全部在上述的增广矩阵中,而计算机仅对上述增广矩阵处理也节省了不少存储空间。其实,上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AX=B,其中X=xy,A=1124,B=1032。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个一般的问题自然提出,对于归结为n元一次方程组模型的问题,如何来求解方程的解?学生自然地会考虑能否把中学时学到的方法推广到解决上述问题,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地将解n元一次方程组问题先分两块进行:一、引入n阶行列式,讲解克兰姆(Gramer)法则;二、对一般的n元一次方程组,运用矩阵观点和方法来处理。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举一反三”、“予一以贯之”、“闻一而知十”等强调学习即要从多闻、多见中体识到“一以贯之”的一,又要由“一以贯之”的一推见到多知,说明学习过程中迁移思想。从上例中的矩阵方程的AX=B形式联想到ax=b,a,b∈R,若a≠0,则由a a=1,得x=a b。教师将学生引导到这里,许多工作要做了,A是个矩阵,尽管矩阵有加、减、乘和数乘,但A 应该是什么运算?此处“1”又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A 存在?应该说这些问题考虑起来都比较难,需要在认识有所突破。反观一下,矩阵形式的高斯消元法第一步,把第一行乘-2加到第二行,1110243211100212可以看作 1 0-2111102432=11100212。指导学生认识到这点很重要,高斯消元法过程完成可以用一系列矩阵左乘来完成,即若存在矩阵P ,P ,…,P 使得P …PPA=1001,则A =P …PP ,X=A B。到这里,除了了解解n元一次方程组过程外,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除整数,实数,复数,向量外的一个新的数学对象:矩阵,在矩阵组成的集合里,考虑和研究其中的元素的加、减、乘、数乘及取逆运算,还有特殊的矩阵包括单位矩阵,对角矩阵,若当形矩阵,对称矩阵,正定矩阵,正交矩阵,以及矩阵运算的结合律,分配律,交换律,消去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面考虑的n元一次方程组AX=B,情形都是A为n×n矩阵且非退化,即A是可逆矩阵。下面考虑如下齐次线性方程组情形,AX=0即A为n×m矩阵。易见方程组有解X=0,其中0为m维向量,若方程组解不唯一,此时考虑的是方程组解的结构问题,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但结构的概念仍可通过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线性空间的例子来说明的。例如,平面在建立直角坐标系后,每一点都可用向量(x ,x )来表示,在定义了通常意义下向量的加法和数乘以后,平面上所有的点构成了一个线性空间V,这个空间的元素虽然很多,但结构却很简单,因为任一点(x ,x )都可表为(x ,x )=c (1,0)+c (0,1)且表法唯一,其中c ,c ∈R,向量(1,0),(0,1)是独立的,不能互相线性表出,两者构成平面V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或称为一组基。为了给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需要引入线性空间一些概念,象向量的线性无关性,线性相关,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表出等,再由此给出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等概念。有了上述准备后,可以验证齐次线性方程组所有的解构成了一个线性空间,通过高斯消元法给出了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系数矩阵A的秩与基础解系个数的关系,进而给出了解的结构。对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在通过高斯消元法判定是否有解后,先求出一个特解,将问题转化为求出与之相应齐次线性方程组(或称导出组)的基础解系,这样就可得到原方程组的所有解的表达式,需要指出的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合不构成一个线性空间。线性方程组解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求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以及在其化可对角化矩阵为对角形而寻找过渡矩阵和正交矩阵中的应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如果给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考虑:方程ABX=CX=0(1)与BX=0(2)是否等价,其中A,B,C为矩阵,X为一向量?方程组(2)的解是方程组(1)的解,这一点学生能回答;但方程组(1)的解却不一定是方程组(2)的解,换言之,方程组(1)与(2)不一定等价。再回顾一下高斯(Guass)消元法,实际上每一步初等变换都可看成是初等矩阵左乘增广矩阵,为什么经初等变换后所得方程组与原方程组等价呢?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从简单A,B,C为1×1向量开始,进而帮助学生抽象到运算的消去律。高等代数最后部分内容在教学处理上通过和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类比基础上,在线性空间中定义内积给出了欧氏空间的概念,并脱离具体的空间进行讨论,但所得的许多结果在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几何中能找到原型,这里教学仍从特殊推广到一般,训练抽象能力,为了帮助理解所得结论可以再回到特殊情形。

对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先生,大学时的数学非常好,后来,他就母校作为工科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曾给出过自己的看法,谈到数学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为巩固一些概念和方法需要做适量的练习,但不要迷于题海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数学软件(Mathematics,Maple),从作题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代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教师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大类。其中职业型的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校、学生、就业单位三方利益要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下,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措施,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始呈现向职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但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不只是概念上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第多方面的转换。其中,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帮助高等教育职业化顺利完成转型。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及要求

1.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

近年来,由于盲目扩招,再加上管理不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却是茫然不知所措,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其中,职业技能不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教育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化这一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产业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作为为其提供人才支持的高等院校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2.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指对待职业的态度,要做到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把职业生涯作为自己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而不仅仅只是把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很多学生在上高中时努力学习,拼命考入大学,但真正进入了大学后,却由于紧张的学习节奏突然放慢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因此,对于未来十分迷茫,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意识。毕业之后甚至对社会产生恐惧感,逃避工作,做起了“啃老族”。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高等院校在进行职业化教育转型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培养职业意识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相应的职业生生涯规划,以在毕业时充满信心面对社会。

3.树立学生职业道德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但总的来说,以诚实守信为代表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行业都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刚刚从事工作的毕业生贪污、受贿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案例,这是长期以来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阶段,学生做人的道德素养大致形成,但职业道德素养尚是一片空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内化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优秀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更胜一筹,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职业能力的教育要求毕业生必须获得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与同事、上下级进行合作沟通的技巧。但一直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甚至完全退化,更不会主动寻求与人的合作。高等院校在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独立完成工作的热情,并帮助其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熟悉团队合作的方式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的影响

1.满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经济的市场化致使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自行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实地反映教育领域的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事业分门别类地输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转型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的积弊没有被清除,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思维僵化、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使得高等院校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并不协调,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渗入到教育领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高等院校必然要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以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来完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运作效率,做到与时俱进。

3.适应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相应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学校教育之间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有着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职业化发展能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广泛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三、高等教育职业化教师发展道路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一直以来都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工作发展也要逐步跟进,保证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顺利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思想

这是就教师自身来讲。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一直以来都遵守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机械式教学思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学什么,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也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当前高等院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学生要、老师教”的形式,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适度的调整。

2.改革教学内容

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说的。要想高等院校的教师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势,而不被淘汰,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公共课的教育模块和专业课的教育模块相结合,而职业化教育则必然要求增加职业化教育内容,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实际上,尽管高等院校开设有就业规划指导课,但是课程不够系统化,授课内容不够深入,授课时间短并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因此,在现有高校的课程结构安排上应该增加相应的职业化教育模块,并与不同的专业知识配套,其内容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每届的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教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变化。

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课理论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动手能力,多多进行实践操作。以市场营销学专业为例,在学生学期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布置完成广告策划书、营销策划书、战略分析报告计划书等任务。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将社会上一些组织完善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内课外的实践经验,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快建设双师型

教师这是以高等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出发点,来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的发展方向的。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职业化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非常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化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并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高等教育职业化要求下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起教师企业招聘制,在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员工兼任学校的职业化教育培训教师,增加教师队伍中有相关企事业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例如通过专业讲座、校企交流、岗位挂职等方式,实现对教师队伍职业专门化的建设,以便其更好地胜任职业化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双师型教师津贴补助的方式,鼓励教师提升教学以及科研能力。

四、结语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有利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符合新时期状态下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职业化代表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具有高水平以及高技术的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70-74.

[2]周元才,闫智勇.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职业技教育,2014(22):23-26.

[3]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3.

[4]曹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9):61-64.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发展与实践

0.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范类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加以推动和促进。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教学意识加以培养。但是在目前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

1.1三级教育阶段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了中专、专科、本科等三个层次。二十世纪中期,我国15所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了音乐系,随后几年,在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艺术类师范院校,在地方的中等师范院校中,也成立大量的音乐班级。直到1966年,我国又建立了9所音乐院校。在这段时期之内,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挥出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的开始,对音乐教育领域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二级教育阶段

在结束之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随后开展的素质教育当中,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音乐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后来的发展当中,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来说,中等层次的师范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专科、本科的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也逐渐开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1.3一级教育阶段

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各个领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除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也开始显露出疲态,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也逐渐遭到淘汰。至此,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当中,本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因而成为了师范音乐教育中的主流。

2.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当中的落后

在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着落后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后现象。具体来说,在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往往难以正确的确立,对于技能培养较为重视,但是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有所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专业教学当中,对于培养技能过分的强调,不够了解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因而无法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与一些师范音乐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完善的师范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中,缺乏良好的改革动力和充分的改革依据。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传统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沿用,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师范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如出一辙。但是师范音乐教育毕竟面对的是教育领域,因此,应当对音乐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教育加以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所欠缺的部分。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也没能有效的融合技能课程和理论和城,教材内容也十分陈旧,不符合当今的时展,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教学模式当中的矛盾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矛盾,具体来说,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综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实际的改革效果依然不理想,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改革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业方向存在多向性的特点,但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向却是教师专业化。在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当中,要求学生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知识技能较为单一,因此难以有效的达到这一要求。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改革当中,缺乏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因而使得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高等音乐教育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同步充实专业教师的数量,因而导致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教学。

3.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

3.1均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离不开良好的科研实力和教学实力。很多国外著名的音乐院校对于教学科研都十分重视,只有更加均衡的发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对专业进行软化、对学科进行整合,对钢琴、作曲、舞蹈、声乐明显的专业意识进行弱化,对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对于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应当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强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对话。对于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进修,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科制度要进行充实和完善,对学分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允许学生通过跨专业的选修实现知识的良好互补。此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当加大力度予以支持。对于新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来说,研究型学习无疑是一种能够最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3.2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水平是由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所决定的。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注重对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的改革,使其更加贴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建设当中,应当对运用性教学进行更加充分的引用,在钢琴、器乐、舞蹈、声乐等方面,都应当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同时注重技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与渗透,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当中,应当进行加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因此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日后的教育工作岗位。

3.3完善音乐教育招生就业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当中,音乐教育的招生机制、就业市场等,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如果培养的音乐教师受到不完善、不健康的就业市场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就业,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损失。为了更好的解决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对招生和就业制度进行有效的解决,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有所保障,从而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当前不断的扩招之下,虽然给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但是,生源质量的降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招生方案进行完整、科学的制定,从而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在音乐教育当中,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融合了物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就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专业音乐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仍然较少,缺乏真正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上,都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提升。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更加深入的进行教学理论研究,从而对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3.5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在教师职业当中,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职业要求等,而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对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和完善,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在培养模式的建立中,应当综合学习、实践、反思等学习过程,并不断的进行重复,从而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专业修养、专业技能等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仰、道德和专业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师范教育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可利用的教师资源。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音乐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文化视野和哲学态度下的音乐教育———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05:33-38.

[2]王景.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凸显师范性的实践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65-68.

[3]刘爽.澳洲音乐教育模式和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14,06:45-46+67.

[4]王政.高职高专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型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为例[J].音乐时空,2015,05:137-138.

[5]孙丹.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视野下构建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5,15:38.

[6]王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优化探索与实践———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四川戏剧,2014,02:165-167.

[7]张北北.新形势下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2:82-83.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第5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四川省县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ER2011-02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8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提升质量已成为必然诉求,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质量的根本保证,基于此,本文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审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供选择的路径。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一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2012年3月2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规划纲要应该得到全面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了深入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质量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针对高校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见贯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质量工程都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超越“质量”追求,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就当下的教师教育而言,“育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异化的目标追求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丧失了“育己”的考察,“质量”成为教师的唯一追求,“工具性”成为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发展”的客体地位,自主发展意识严重缺失。

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缺失的根源在于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权和高校教师缺乏自我控制力等两个方面。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中权力相对集中,使得政府对高校管理干预过多。同时,在我国高校内部也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化现象,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务缺乏相应的专职师资机构的监管。而国外发达国家大多主张由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如美国许多高校就在其内部管理中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校”,使所有的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自主管理体制和“学术自由”的校园氛围等外在条件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但是,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其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条件的辅助,还需要教师个体的自主性,以及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理性分析和规划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关注生命价值,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美尔曾对个体的生命价值进行过论述,他指出:“个体的生命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生命个体本身的不断超越,对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不仅会创造更多的生命,而且会创造出具有自身规律和意义的东西,正如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一样。”因此,关注生命的价值理应成为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仅仅追求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忽略了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叶澜在其研究中曾指出,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重大意义在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追寻。这种追求是教师内在的职业尊严和愉快的本源。因此,作为一个追求“卓越”境界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形成强烈的学生个体生命发展意识,成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有序成长的“育人”专家,还要形成强烈的教师个体生命发展意识,成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持续成长的“育己”专家。

如上所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还应包括其生命质量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国家的行政性指令、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挤压,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逐渐趋于弱化,因而,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对教师生命价值与活力的有效激发,促使其专业的自主发展,把教师职业视为体现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事业,才是追求卓越生命价值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在认同自身职业的基础上,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效,重视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达成教师追求卓越理想的专业发展境界。

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路径

学术界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有所差异,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研究者从“知、情、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在专业意识的健全、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方面的发展。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界定,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高校教师在上述几方面的专业发展,我们应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开拓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供选择的新路径。

(一)立德为本,健全教师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出做到四个“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教师思想素质得到切实加强。二是教师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促进教师待遇的公平。三是“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工程”得到切实推进。大力开展“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研修计划”,着力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倾力打造创新科研团队,大力扶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四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大力支持高校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一批业务能力强、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中,要不断提高外籍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要不断扩大“海归”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构建人才共享机制,使高校的优秀人才与企业的高端人才能够流通使用,在企业选聘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到高校兼职。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历教育,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升,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重视自身的学历培训,并希望通过学历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成效显著。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分别为:2010年200337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9%,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0.5%。 2009年181327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为12.3%。2008年是152221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2.3%。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分别为:2010年463401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4.5%,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9.5%。2009年427414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3%,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是8.3%。2008年394786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1.8%。

(三)重视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通过职后培训的途径,既能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又能促使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路径、新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第一,江苏省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高级人才”等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第二,高校实施“青蓝工程”项目。省内各高校进一步深化人事体制改革,选拔1000名高校教师作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选拔600名高校教师作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进行培养,选拔60个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培育。第三,高校高端人才和学术大师引进工程。江苏省积极实施省级“特聘教授”培育工程,支持江苏省面向全球选聘250名左右教授作为江苏省的特评教授。到2012年,让300名企业界的科技专家走到高校担任高校兼职教授。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增选100名教师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

(四)完善制度,保障教师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两个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管理机制的完善,二是经费投入机制的完善,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处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期,这一背景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