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取向;实现机制

“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开放多元的新环境下,立德树人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也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向。党的报告指出,要切实抓好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的基本育人理念,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内涵

立德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树立德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思想道德方面强调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和学生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树人主要针对受教育者,也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德育是大中小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义,是教育的“先手棋”,在整体教育体系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德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发展。随着高校种种不道德案件的出现,比如马加爵、复旦投毒等,高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引起重视和强化〔1〕。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高等学校不应该只用成绩来衡量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深化学习的场所,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培养基”,是国家后继有人的重要场域。高校的发展目标需要同时兼顾品德高尚的学生,以及学术型人才。记十分重视培养德育工作,多次呼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只有牢牢树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时刻抓住教育的根本要义〔2〕。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明确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应该如何办这样的大学;另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为谁培养〔3〕。高校只有原原本本的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所提出的“四个回归”具体要求一一落实落靠,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要求,改变“失去灵魂的卓越”的状态,才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党和国家把树立人格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认识的片面性

就目前现状来讲,仍有不少高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教育误区,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德育工作就是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平日关注一下即可。教书与育人没有实现统一,认为科研人员、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做好自己的科研任务攻关、行政事务忙碌、专业知识教授就可以,没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更没有营造“大思政”育人环境,没有把握德育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全员性的育人特征,从而德育工作无法见到实效〔4〕。同时,教育工作者以灌输为主,没有结合实际学生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仍严重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理科、轻视文科的现象,这是没有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重要使命的主要表现。

(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全面铺开,人们已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让新时代高校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价值多元、文化多样、形式多变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大行其道,多元信息鱼龙混杂让学生难以辨别善恶,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对道德教育机构的建立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家庭不良氛围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不良思维模式,这样一来,本应贯穿于始终的道德教育就被无形中摧残。还有一些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教育偏差,如不守信用、功利主义等。在这种长期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免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质疑和抵触,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进程。家庭教育中缺少的道德教育有时是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如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及正确的教导,将制约着孩子道德教育的延展。

(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出现过于依赖、团队意识不足的心理特点。一些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在学校也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缺乏判断力、主动性、不善思考等。这些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团队意识〔6〕。进入新环境中,如果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物,然而,由于不良思潮、不良风气、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自身心理的不够成熟,导致自身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道德标准被削弱,三观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有的学生缺乏自律、道德规范、自我教育意识不足,他们的言行也缺乏约束,难以说外在的社会规范,正确地内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三、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

(一)发挥课程、实践和文化育人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的三观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实现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将德育融入到通识课、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活动能力强,喜欢新事物,思想活跃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探索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相对枯燥,高等学校应注重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是在封闭的环境下使学生接受、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高校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可以实现理论的迁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比如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进而形成和发展道德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弘扬正能量。

(二)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育者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先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高素质的育人团队将会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一个学校的“大思政”格局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发展水平,全员教育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开端。教育者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有真知识、真本领、真功夫,同时应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保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良好形象。教师应培养自我关怀和责任感,提高教育育人意识,树立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事业,以实现学生的未来。

(三)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树人需要以情感作为联络的纽带,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容易受外部世界信息的影响,对外部世界好奇的同时,也带有压力。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嵌入,道德教育同样如此,需要教育者引导学生由传统被动式教育转为自我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师身份的存在也在于学生,所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教无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励每一名学生的不断前进〔10〕。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只有心中时刻想着学生,为学生的未来谋划,主动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内化,进而实现德育效果。

(四)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加强党史国情教育和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防止他们成为西方道德价值观的“附庸”。高度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增强自觉奉行的能力,养成日常践行的习惯,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动学雷锋活动经常化、常态化,鼓励学生为善不辍,集小善成大德。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敢于抓住机遇,适应时展,自觉把实现个人梦想和投身伟大中国梦紧密结合,恪尽职守地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不断增强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重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有序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网上领导工程,建设思想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网络大学生互动示范社区和综合主题教育网站。提高学生在网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实名注册制度和校园网使用溯源制度,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网上信息研判,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维护积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大队伍培训和保障支持力度,培养一支过硬的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队伍,唱响网上正面声音,引领积极的舆论导向。

(六)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校党委统一领导,班级管理、师生管理、院系管理为一体,党政共管,充分高校各个学院、部门、教职工等的作用,使高校上下共同营造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加强大学、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家庭和学校互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舆论、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高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突出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等的作用,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构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的实践范围,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总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道远。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晓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3):1-5.

〔2〕杜玉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笔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7-7.

〔3〕靳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6):5-11.

〔4〕周良发,朱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述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03):1-10.

〔5〕张立顺.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5):197-199.

〔6〕殷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8):48-49.

〔7〕王祎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审思、发展取向及实践向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3-45.

〔8〕邓永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及实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4):57-61.

〔9〕许彩标.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4-15.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应用型人才;对策

从当前医学院整体教学状况看,虽然医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教学管理模式滞后就是重要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医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完善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对策,旨在提高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当前医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曾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准确定义: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类型。但是在当前一线医学院中,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教学中出现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的问题,这有悖于医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没有充分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人才力量。国家之所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加快社会经济转型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医学院对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并不明确。在教育工作中,一般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要把学生推荐到实习单位进行相关实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学形式单一

就目前医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看来,教学形式单一是医学院教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医学院简单地将学生实习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更有甚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机构完成实习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医学院教育工作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实习紧密相关,但其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方法,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形式远远要比那些简单的认识宽泛。

二、创新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1.改变思想,深化认识

在教学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明确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本科教学,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通过创新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人才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2.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学校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学校综合教育水平。

3.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本科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它不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理论知识。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极具意义的一项变革。创新医学院教形式不能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精选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等。当前,学校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医学院只有不断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提高人才理论水平,注重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并走校企合作教学之路,才能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远 单位: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3(2):39-41.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52-02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刚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章第十九条中表述“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教育法》及《纲要》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并紧紧围绕该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来说,这一规定也是十分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教学活动虽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就以教学为中心;对于科研型的高校来说,科研活动对于学校虽然是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就以科研为中心。高校工作中心只有一个,就是人才培养工作。

1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的价值,就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无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实践决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纲要》的总体战略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就要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高校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

2高校中对人才培养工作认识的偏差

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一切工作围绕教学转。高等学校过去一直被人们看作传授知识的殿堂,高等学校大多以教学为中心,这同时也是以教学为本传统观念具体体现。同时,以教学为中心势必越来越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导致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教改积极性不高,即使被动的参与教改也会忽视学生的感受等状况,要真正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传统的以教学为本的观念,抑制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被灌输、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创造性的思维被扼杀。目前,高校干部和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仍不明晰,广泛存在人才培养意识不强的情况,人才培养在学校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强化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3切实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在高校的中心地位

3.1 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办好学校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真正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有人这样比喻:高校如同一个大食堂,学生是吃菜的,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服务人员是搞卫生的。学生是学校真正的服务对象,所有人员,所有工作都应围绕学生转。“三服务”育人理念旨在理顺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师、爱护学生的良好氛围。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并真正落到实处。高校所有工作都要为培养人才服务,把“三育人”作为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根本途径,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样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达到与人才培养的衔接。

3.2 理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关系

3.2.1 管理队伍要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以服务的心态做好管理工作管理干部要深入教学一线,倾听教师呼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将“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责任”落实在日常具体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焦点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学生感知到学校的服务,感觉到学校的尊重,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3.2.2 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懂得关爱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风范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主动参与教学改革,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改过程中要凸显学生主体的理念,要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前提,要以学生的认可度为衡量标准。

3.3 不断创新校内管理体制机制

3.3.1 精简机构,提高管理服务效能高校工作机制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高校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高校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迫切。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大学功能的扩展。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实践。建立起了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术服务的运行机制,如,深化内部管理改革,精简机构设置,压缩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绩效,实施精细化和柔性化管理等等。

3.3.2 政策倾斜,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在资金投入、职称评聘、教学资源配置、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要将教师日常考核同教学质量挂钩,完善学生评价教师机制,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引导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将为教师服务的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突出以服务对象为考核主体,增强干部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行政工作的评价机制中要将“教师是否得实惠”作为衡量政策、制度优劣和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

3.3.3 管理重心下移,发挥教授和教师群体的治学作用学校办学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方针,构建管理的扁平化的体制,尽快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实现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教学组织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健全议事规则。

3.4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是“硬”管理,作风建设则是“软”管理。要把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三服务”育人理念,内化为师生员工的作风,成为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积淀为学校的特色文化。

3.4.1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学校各级干部要树立“师生问题无小事”的观念,要明确“关心师生利益问题,就是关心学校发展”。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养成,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关怀学生身心成长。要高度重视贫困生、学困生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3.4.2 立德树人,言传身教鼓励教师带着爱心去工作,学会欣赏学生,悦纳学生,倾听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努力培育高质量人才。引导教师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人,以广博的知识培育人,以高尚的情操熏陶人。

3.4.3 主动策划,服务为先职能部门、教辅单位要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师生的需求,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策划方案,将教学、教育、管理、后勤融为一体,从“一切为了学生”工作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工作主线,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为学生提高优良的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立德树人;教育

一、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教育教学当中什么最重要,教学质量最重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教育事业中自始至终的目标。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要传授现代汉语言理论的基础,还传授者现代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在教育教学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位置,但是因为近几年教学方法的不得当,教学效果的不显著,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的这种尴尬局面。同时由于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只重视成绩、不看重德育的现象在现代汉语教学也非常突出,导致出现学生的分数上去了,文化水平上去了,但个人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因此将立德树人融入现代汉语教学将是必然的趋势,将会产生好的影响,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解读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立德”即树立德行,语出战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是第一位的,无德则无以立功、立言。“树人”一词出自西汉《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寓意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尽管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却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共同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纽曼的核心思想――大学的使命是培养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和强烈责任感的人。孔子育人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文学、事政”,更是将“德行”放在首位。

十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要坚守这一传统教育理念,更要以全新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应当看到,立德树人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正所谓立德先要立师;同时,面对信息海量化的新环境,要将“立德树人”深入人心,还需营造良好的高校环境,使学生承担新的教育规范和要求。

三、现代汉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融入之道

要成才,先成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是这样回答的,“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将是汉语教学的必由之路,如何做到,具体包括一下几个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要“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首先,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准。其次,要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与时俱进,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不能与社会脱节。最后,教育要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追求。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善待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可言传,德行需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2)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進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3)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3.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合格接班人

(1)关联引申法。即利用教材某一语言理论知识和德育在某一角度的同一性或者关联性,巧妙地加以引申,由语言知识到品德素养,在语言课中融入德育教育。比如,在现代汉语教材中谈到:“词汇和词的关系就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教师便可以由此引申出“没有个体也就无所谓集体,个体要在集体中才能凸显其独特的作用”的道理,进而让学生明白个体和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尊重个体”和“集体意识”的教育。

(2)比喻领悟法。即把抽象的语言理论知识用生活中鲜活生动的事例作比,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和道理来理解深奥难懂语言知识,又可以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性、教育性的例子来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3)语例感染法。即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语言实例,所选例子既是语言知识的典型代表,又能兼顾到语句内在的思想教育意义,能给学生以人生启迪。

四、结束语

语言和品德、语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就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一般彼此依存、互相促进,语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契机;好的品德的养成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多角度的教育和影响;现代汉语课程会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们的大学生涯,如果方法运用得好、结合的妙,现代汉语课程终会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周如东,张东,李晓静.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涵和理论基石解析[J].前沿,2013(21)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就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意见。

一要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要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学校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要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要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要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依据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要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领导工作机制,地(市)、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管理艺术教育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研员,并建立艺术教研员准入、研修、考核机制。要保障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各地教育财政投入中要保证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确保艺术教育经费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长。鼓励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增加艺术教育投入。要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区域内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强艺术教育督导与宣传力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并向社会公示。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吸引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