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 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 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 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 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 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 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 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4] 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6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 (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 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塞;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糖尿病(disbetes mellitus,DM)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而脑梗塞是DM患者慢性并发症中较常见的。脑梗塞因其致残率高,不仅造成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心里负担,更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不仅坚持糖尿病饮食、药物治疗外,应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仅要求医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外,做好患者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院对3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病例均来自我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病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及脑梗塞诊断标准[3]。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钱性别、年龄、病程、Barthel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康复训练期间均给予正常护理,干预组在正常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1.2.1个性化康复教育 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生活环境及康复训练环境;强调糖尿病饮食的作用及意义。经与患者或陪护人员沟通,了解病史、治疗及康复过程以及康复期望值,并评价患者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 or physical ADL,PADL),以及康复资源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通过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讲座,了解各项康复训练和护理目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陪护人员主动参与意识。

1.2.2生活护理 注意调节病房及康复训练室的温度、湿度。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加强皮肤护理:对于注射胰岛素患者,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对足部皮肤的清洗,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防止在热疗过程中因感觉减退或丧失而烫伤。

1.2.3心理护理 因突然造成的偏瘫或语言功能的缺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失去生活的信心,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士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常给予关爱与帮助,并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康复训练前后PADL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P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4] 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两组PADL比较 组内训练前后Ridit分析表明,康复训练对PADL改善均有显著效果(P

2.2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经Ridit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3讨论

DM患者是造成脑梗塞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征性改变为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管病变基础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致使血栓形成,诱发脑梗塞[5,6]。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7]。然而突然造成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的丧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抑郁、甚至轻生等负面情绪。临床康复训练多以功能恢复治疗为主,容易忽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若康复训练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PADL,与正常康复训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1assifycation of diabetes mel1itus.Report of a WHO conclus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18.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林蓓蕾,张振香,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ADL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7-9.

[5]张涛.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07-108.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痊愈:洼田饮水试验正常,吞咽障碍评价7级;好转:洼田饮水试验为可疑,吞咽障碍评价4~6级;无效:洼田饮水试验为异常,吞咽障碍评价1~3级。

2结果

32例吞咽障碍的脑梗患者经过系统的护理,吞咽障碍痊愈7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3吞咽障碍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3.1轻度吞咽障碍的护理①的选择:进食时,患者能取坐位的尽量取坐位,不能取坐位的取半坐卧位,头颈部向前微曲,防止食物反流或误吸;偏瘫的患者于患侧肩部垫软枕抬高头颈部,进食后保持头颈部抬高30min左右,避免食物向鼻腔逆流。②摄食的护理:患者有轻度吞咽障碍,一般应给予软食,1次以1汤匙为宜,不要太多,完全咽下去以后再给下一汤匙;患者口腔有问题时,不能直接把食物推到咽部,应把食物推到舌根部,依靠吞咽反射将食物咽下去,选择糊状的食物较好,1次1汤匙。

3.2重度吞咽障碍的护理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容易误吸,经口腔进食的可能性较小且风险大,容易因为误吸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为尽早进行鼻饲,鼻饲时抬高患者床头30~80cm,胃管的插入长度增加8~10cm,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先注入10~20ml的温开水,然后以8~10ml/min的速度鼻饲150~250ml准备好的温流质饮食,鼻饲后保持半卧位不要翻身,防止食物反流,2~3次/d擦洗患者的口腔,防止口腔和肺部感染。温流质饮食根据人体营养所需的饮食结构合理搭配。

3.3康复训练①通过发音运动训练和常规的鼓腮、磕牙、咳嗽、排痰等动作来促进口唇肌肉运动;②用冰棉棒刺激患者的腭弓,增强吞咽反射;③按深呼气-憋气-咳出的步骤进行呼吸训练,提高患者的咳出能力;④吸吮及喉抬高训练:体验吸吮及喉抬高感觉,模仿吸吮及喉抬高动作,至中度吸吮力量时进行吸吮,然后立即作喉抬高训练。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康复护理;认知得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03-02

脑梗塞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死于脑梗塞的患者约有150万人,老年患者占据了70%以上,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者中老年占据了50%~70%[1],脑梗塞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效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我院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其认知能力,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69.3±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标准[2];由颅脑CT、MRI证实均为首次脑梗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病情无明显进展,Glasgo评分>8分;病程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护理是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及抑郁心理,重拾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我放松,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康复训练是患者在床上时变换及肢位,被动、主动回复其四肢关节功能,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坐位平衡、起立、起立平衡、步行等,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分钟,与心理护理共同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基本认知能力,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BI指数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及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P

3 讨论

脑梗塞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更会造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在脑梗塞过程中大脑皮层及其相关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阻断了相对应脑功能区神经信号传递[3],或者相应功能区的缺血坏死造成认知功能缺失,而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肢体被动、主动的活动,释放出电信号刺激脑神经,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代偿性,逐步改善认知功能[4]。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减少因为疾病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强可以康复生活的自信心,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基本认知能力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上所述,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塞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痰病杂志,2008,11(2):81―82.

[2]蒋海华,时恒平,徐艳,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2008,23(3):177-178.

相关期刊更多

工业控制计算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健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教育局